磷蝦雖小,卻是許多南極龐然大物主要的食物來源。比如藍鯨、鬚鯨等每年可能要吃掉上億噸磷蝦,但海裡的磷蝦資源依然非常豐富,有些地方甚至泛濫成災。是什麼原因讓磷蝦種群在如此大損耗的情況下,依然保持種群數量,沒有滅絕呢?
如果你覺得這個數量很大,那你可能真的對磷蝦有些誤解。我們用全世界糧食產量做個對比,2019年全世界的糧食總產量為27.22億噸,包括了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在內的多種糧食作物,而僅南極地區的磷蝦數量就有50億噸左右。
樂觀估計,全世界海洋中的磷蝦產量大約在百億噸以上,相當於全世界糧食總產量的4倍之多。因此,磷蝦也有了「海洋糧食」的稱呼。目前國際上對南極磷蝦每年允許捕撈量為620多萬噸,藍鯨、企鵝、水鳥和魚類等生物每年吃掉的磷蝦數量在3億噸以上,但依然阻擋不了磷蝦種群發展的腳步。
磷蝦被動物學家們認為是接近食物鏈底部的關鍵物種,除了以一些單細胞的藻類為食意外,還會尋找一些小的微生物。貼近於食物鏈底層的位置,讓能量傳遞的效率大大增加,這使得磷蝦有了其他物種所不具備的優勢。
我們都知道,在生物圈中,最底層的就是以植物為代表的生產者,它們以光合作用固定碳、氧等,而這些能量會隨著能量層級的增高而逐級遞減。因此,越是高級的動物,其食物能量的利用率越低。
磷蝦的主要食物浮遊動植物是最貼近海洋生態的生產者,豐富的食物來源也供應了磷蝦種群的大量繁殖。有了優良的外部環境,自身條件也不能落下。我們可以粗略地將其分為天然條件與後天條件。
磷蝦其實本身群眾數量就十分龐大。全世界的所有海域大約分布著將近80個磷蝦品種,體長都在8~60毫米之間,已經成為海洋重要的漁業資源。因此,我們並不能忽略掉如此龐大的基數。
一隻雌性磷蝦,一次大約能產下6000至10000枚卵。而磷蝦的壽命大約有6年左右,一般5天就能完成孵化,1個月就長成了小蝦。如果將基數乘上這個倍數,那也就意味著理想狀態下,大約1個月內,磷蝦數量就能增長6000多倍。這種爆炸式的增長,其消耗速度是遠遠不能到達的。
由於海洋淺層水域充足的陽光養育了眾多浮遊動植物,因此成年磷蝦大都喜歡活動在海面上,這裡幾乎成為了磷蝦的天堂。不過,海洋生物的演化讓眾多動物成為它們的天敵,生存的相互競爭也在一定程度限制著磷蝦的數量。
因此,磷蝦產的卵在生命之初會向海洋深處沉降,一邊沉降一邊孵化。較深的海域生物種群稀薄,使得它們與天敵相遇的機會減少許多,保證了種群的正常繁衍。
另外,為了防禦捕食者,一般磷蝦都會成群活動, 1平方米區域內有時能到3萬隻磷蝦的密度,綿延數千米。正是憑藉龐大的數量以及獨特的生活習性,磷蝦成為自然界最優秀的物種之一。
物種繁衍的目的就是把基因傳遞下去,至於方式沒人會在意。磷蝦雖然弱小,但在自然的生存之戰中,逃過了滅絕的命運,這已經是巨大的成功了。你覺得呢?
往期回顧:
禿鷲常年食腐,卻為何「百毒不侵」?腐肉中的細菌難道被消化了?
北極溫度飆到38℃,遠古物種屍體再現人間,永久凍土還能永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