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星救援》到《宇宙威龍》,去火星成為科幻小說題材的由來已久,現在對於去這個星球,伊隆·馬斯克有一些想法,那麼到底是什麼呢?
伊隆·馬斯克剛剛宣布了他開始殖民火星的計劃,他說2024年這個願望就可實現,利用這樣的技術還可以讓人們在一小時內環遊世界,這一切都歸功於一個代號名為BFR的太空飛行器。
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國際宇航大會(IAC)的一場演講中,馬斯克概述了他的計劃,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談論火星了,2001年他就在公開表示過對火星的興趣。去年他聲稱到21世紀60年代將有百萬人可登上火星,這一最新公告更像是對該計劃進度的微調,簡要如下:BFR高100米,可發動31個引擎,將150多噸的有效載荷運送到太空,每個引擎的發動能力都綽綽有餘,足以將失敗的可能性降為零。BFR比把阿波羅送入月球的土星五號火箭略大,這麼說吧,它的空間足以攜帶8層樓高的貨物負載,除此以外,客艙的容客量比空客A380還多。它也有翼,可以應對各個方向的氣流,有效荷載部分或者說星際飛船部分長48米,可容納40個客艙,每個客艙可承載3個人。
另外馬斯克還說總費用比目前任何一個太空飛行器都要少,因為它可以安全回到地球從而得以重複利用。他舉例說:「要是每次賽斯納單程飛行後都扔掉它價值200萬美元的輕型飛機,而不是買架噴氣式飛機,將返程花費減少5百萬美元。它關鍵就在於儘管初期資金花費較高,但長遠角度看,噴氣式飛機更省錢。一種情況下,你得重新造一整架航空器;另一種情況只需要花費一點燃料錢。我們造這些精緻的火箭,卻在每次飛行後都扔掉它們,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太瘋狂了」。
馬斯克說到2022年他能送兩架BFR火箭去火星,第一架將在兩年後發動。介紹中他還講解了BFR在其他領域的用途:比如用相同的技術任何人都能在一小時內環遊世界,而乘客只需花費相當於現在同樣行程的商務艙票價,這可能會徹底改變世界的運輸方式。
BFR的另一個用途是有助於在月球建立前哨 ,「2017年了,我的意思是我們也該建立一個月球基地了,到底發生了什麼,到現在都沒有建成?」另一個小建議是太空服務,包括立即多發射幾顆衛星或者發射一顆比哈勃太空望遠鏡覆蓋範圍大十倍的衛星,這樣釋放後就不需要那麼複雜的釋放程序了,這也可能是由於過多的負載。再進一步,舊的衛星和太空垃圾可以低成本回收,BFR的建造將在2018年開始製造發動機的機械裝置,已準備就緒在來的路上了。
最後一個目標是在地球軌道上擁有1000條待泊飛船航線,這樣大約每26個月,地球火星一線時,飛船就能釋放太陽能電池板離開火星,旅程會持續3-6個月,每一程都可以有旅客、補給上下飛船。很多人懷疑時間是否來得及甚至懷疑這一計劃是否可行,伊隆的公司SpaceX已經致力於研發獵鷹重型火箭五年了,一些專家仍充滿希望。NASA的前首席技術專家說:「雖然時間很緊,能力稍欠缺,但我對美國工業接受挑戰,實現遠大目標的能力持樂觀態度,很高興看到一家私人企業走在了前面,希望能有更多這樣的企業」。
不單單是建造火箭,人類著陸火星一直都是一項最大的技術難題,也就是說這個公司曾經戰勝難關。典型例子就是回收火箭助推器,至於項目資金問題,馬斯克的計劃如下:SpaceX將利用原來獵鷹9號和龍太空艙的儲備,為了這個項目的負載任務儘可能的賣掉它們,發射衛星和服務空間站的收入將用BFR,這也就是公司目前的關注點所在。
據我們現在所知,火星並不適合人類生存,上面沒有可供呼吸的空氣,大多數地下水都是冰,這就使得要想登上火星,仍有許多工作待做,看起來似乎也就只是可能登上火星。
2016年NASA的一份報告詳細說明了他們從火星獲取的數據來看,如何使移民火星得以實現,根據NASA所述:「目前從火星獲取的數據眾多,包括水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由此得出可供人類生存,食物、塑料製品的以及其他東西的碳、氫、氧的含量」。
最新一項科技新技術融合了很多先人以及後人的可靠自然資源,雖然航空旅行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久前它還被認為是不可能的,而現在可行性越來越篤定。
我很想知道大家怎麼想的,你們認為去火星有可能嗎?對我個人而言,我覺得BFR是個很不錯的設想,一架執行眾多太空服務的火箭,至少計劃的那一部分會走在前面。
讓我們想像一下火星巡遊者帶給我們的高清外星球景象,一起期待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