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後,我們去火星

2020-09-06 淡定科技

從《火星救援》到《宇宙威龍》,去火星成為科幻小說題材的由來已久,現在對於去這個星球,伊隆·馬斯克有一些想法,那麼到底是什麼呢?

伊隆·馬斯克剛剛宣布了他開始殖民火星的計劃,他說2024年這個願望就可實現,利用這樣的技術還可以讓人們在一小時內環遊世界,這一切都歸功於一個代號名為BFR的太空飛行器。

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國際宇航大會(IAC)的一場演講中,馬斯克概述了他的計劃,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談論火星了,2001年他就在公開表示過對火星的興趣。去年他聲稱到21世紀60年代將有百萬人可登上火星,這一最新公告更像是對該計劃進度的微調,簡要如下:BFR高100米,可發動31個引擎,將150多噸的有效載荷運送到太空,每個引擎的發動能力都綽綽有餘,足以將失敗的可能性降為零。BFR比把阿波羅送入月球的土星五號火箭略大,這麼說吧,它的空間足以攜帶8層樓高的貨物負載,除此以外,客艙的容客量比空客A380還多。它也有翼,可以應對各個方向的氣流,有效荷載部分或者說星際飛船部分長48米,可容納40個客艙,每個客艙可承載3個人。

另外馬斯克還說總費用比目前任何一個太空飛行器都要少,因為它可以安全回到地球從而得以重複利用。他舉例說:「要是每次賽斯納單程飛行後都扔掉它價值200萬美元的輕型飛機,而不是買架噴氣式飛機,將返程花費減少5百萬美元。它關鍵就在於儘管初期資金花費較高,但長遠角度看,噴氣式飛機更省錢。一種情況下,你得重新造一整架航空器;另一種情況只需要花費一點燃料錢。我們造這些精緻的火箭,卻在每次飛行後都扔掉它們,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太瘋狂了」。

馬斯克說到2022年他能送兩架BFR火箭去火星,第一架將在兩年後發動。介紹中他還講解了BFR在其他領域的用途:比如用相同的技術任何人都能在一小時內環遊世界,而乘客只需花費相當於現在同樣行程的商務艙票價,這可能會徹底改變世界的運輸方式。

BFR的另一個用途是有助於在月球建立前哨 ,「2017年了,我的意思是我們也該建立一個月球基地了,到底發生了什麼,到現在都沒有建成?」另一個小建議是太空服務,包括立即多發射幾顆衛星或者發射一顆比哈勃太空望遠鏡覆蓋範圍大十倍的衛星,這樣釋放後就不需要那麼複雜的釋放程序了,這也可能是由於過多的負載。再進一步,舊的衛星和太空垃圾可以低成本回收,BFR的建造將在2018年開始製造發動機的機械裝置,已準備就緒在來的路上了。

最後一個目標是在地球軌道上擁有1000條待泊飛船航線,這樣大約每26個月,地球火星一線時,飛船就能釋放太陽能電池板離開火星,旅程會持續3-6個月,每一程都可以有旅客、補給上下飛船。很多人懷疑時間是否來得及甚至懷疑這一計劃是否可行,伊隆的公司SpaceX已經致力於研發獵鷹重型火箭五年了,一些專家仍充滿希望。NASA的前首席技術專家說:「雖然時間很緊,能力稍欠缺,但我對美國工業接受挑戰,實現遠大目標的能力持樂觀態度,很高興看到一家私人企業走在了前面,希望能有更多這樣的企業」。

不單單是建造火箭,人類著陸火星一直都是一項最大的技術難題,也就是說這個公司曾經戰勝難關。典型例子就是回收火箭助推器,至於項目資金問題,馬斯克的計劃如下:SpaceX將利用原來獵鷹9號和龍太空艙的儲備,為了這個項目的負載任務儘可能的賣掉它們,發射衛星和服務空間站的收入將用BFR,這也就是公司目前的關注點所在。

據我們現在所知,火星並不適合人類生存,上面沒有可供呼吸的空氣,大多數地下水都是冰,這就使得要想登上火星,仍有許多工作待做,看起來似乎也就只是可能登上火星。

2016年NASA的一份報告詳細說明了他們從火星獲取的數據來看,如何使移民火星得以實現,根據NASA所述:「目前從火星獲取的數據眾多,包括水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由此得出可供人類生存,食物、塑料製品的以及其他東西的碳、氫、氧的含量」。

​最新一項科技新技術融合了很多先人以及後人的可靠自然資源,雖然航空旅行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久前它還被認為是不可能的,而現在可行性越來越篤定。

我很想知道大家怎麼想的,你們認為去火星有可能嗎?對我個人而言,我覺得BFR是個很不錯的設想,一架執行眾多太空服務的火箭,至少計劃的那一部分會走在前面。

讓我們想像一下火星巡遊者帶給我們的高清外星球景象,一起期待未來吧!

相關焦點

  • 馬斯克:SpaceX有望四年後向火星發送無人飛船
    三言財經10月18日消息,據梨視頻報導,10月16日,SpaceX的創始人兼CEO埃隆·馬斯克在國際火星協會大會上表示,SpaceX有望在四年後向火星發起首次無人飛行任務。馬斯克稱,要實現這一目標,他的團隊將需要加快創新步伐,「我們可能會失去幾艘飛船」。
  • 好奇號飛出地球四年啦 它在火星還好嗎?
    NASA:好奇號的四年火星「生活」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這時,很多人可能會問:行星探索的第一站,為什麼是火星?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目前,人類對火星實施了40餘次探測任務,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鍾?要回答這些問題,得先從地球說起。從太空看,這顆藍色星球是如此特別,甚至是一個很孤獨的存在。一直以來,人類都被這個終極問題所困擾: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也可以另一種形式來表述:地球是如何演變的?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在四年之內,人類有望實現火星移民計劃,一起看看這個偉大的計劃
    ,很多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雖然目前月球和火星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但是憑藉我們的技術嗎,實現哪一個都是很困難的,尤其是火星。4年後就有可能實現。的確我們人類為了探測火星的情況,在火星發射了多個探測器,也進行了很多的研究,技術上也可能過得去。但是人類所需要的資源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無論是飛船的燃料,還是人類的食物和水。專家顯然考慮到了這一點,於是就加重了宇宙飛船的重量。而且人類已經掌握了微型核聚變技術,這也就意味著宇宙飛船的安全指數會更高一些。
  • SpaceX有望在四年內向火星發起首次無人飛行任務
    三言財經 10月17日消息,據IT之家報導,SpaceX創始人兼執行長埃隆 · 馬斯克當地時間周五(16 日)在國際火星協會大會上表示,SpaceX有望在四年內向火星發起首次無人飛行任務。馬斯克稱,SpaceX最快將於2023年準備好,正好趕上2024年的發射窗口。
  • 【工悅讀】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走,跟我們一起去火星
    近期,火星發射進入「窗口期」,全球迎來「探火季」。繼20日阿聯「希望號」探測器順利升空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也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開啟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探測火星,難點在哪裡?天問一號,將執行哪些任務?下面,請把手機橫過來,跟著小編一起去火星!
  • 把火星探測器送到站後,火箭去哪了?
    發射火星探測器和以往有什麼不同? 7月23日12點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雖然,以前我們發射過人造地球衛星、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經驗豐富,但這次是第一次發射探測器到地球以外的行星。與發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是第一次脫離地球到月球上去不同: 此次發射任務既要脫離地球,又要脫離整個地月系,直接飛到太陽系中。
  • 馬斯克:SpaceX 有望在四年內向火星發起首次無人飛行任務
    IT之家10月17日消息 SpaceX 創始人兼執行長埃隆 · 馬斯克(Elon Musk)當地時間周五(16 日)在國際火星協會大會上表示,SpaceX 有望在四年內向火星發起首次無人飛行任務。馬斯克稱,SpaceX 最快將於 2023 年準備好,正好趕上 2024 年的發射窗口。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歷經70年探索,火星移民已不再是夢
    目前,開展過或正在開展火星探測項目的國家主要有前蘇聯,美國和中國。直接或間接參與各類火星計劃的商業巨頭主要有亞馬遜,谷歌,微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以及中國的百度。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人類登陸火星還有多遠的路要走,我們怎麼去,如何在火星生存?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打開這本《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 今年的夏天,我們都去了火星
    2021年對於阿聯來說是重要的一年,因為它是阿聯成立50周年,所以阿聯領導人渴望做些慶祝的事情,對火星的任務是個好主意。"希望號"實際上是想全面了解火星大氣。太空飛行器上的三種儀器將幫助我們從火星的表面一直到太空測量火星的大氣,這在其他任務中還沒有真正做到。
  • 若干年後就可以去火星旅遊了嗎
    今天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將在地球火星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才能到達火星;若干年後,就可以去火星旅遊了?如果大家是個太空迷,現在就要努力工作,多掙點錢準備著,還要堅持身體鍛鍊,七個多月二百多天乘火箭的太空旅行,你的身體吃得消嗎?
  • 去火星的路不好走,但我們選擇星辰大海
    其次,接近火星後,能否被火星捕獲,進入預定軌道,難度大,弄不好就擦肩而過。探測任務最大的挑戰是著陸,探測器速度從每秒4.8千米,降到0,需要七分鐘,這期間無線電指令傳輸有延遲,無法準確操控。另外,天氣也會給登陸造成影響,如果遭遇火星風暴,可能導致任務失敗。克服這些困難後,「天問一號」就踏上巡視火星的旅程,上面搭載的科學儀器,將探測火星地形地貌、土壤成分等。
  • 如果可以的話,你會去火星居住嗎?「讓我們一起來改造火星吧」
    但是令人十分遺憾的是金星的大氣層,金星大氣層中96.5%以上都是二氧化碳,地球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含量是0.04%,這都已經讓我們開始注意所引起的溫室效應。而96.5%的二氧化碳直接讓金星的表面溫度達到了462度。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去了金星,恐怕都會被熱得外焦裡嫩了。金星的大氣壓強也是地球的90多倍,人們站在金星上會被迅速的壓扁。
  • 每晚講書給你聽《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今天為您解讀的是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人類怎樣移民到火星。那麼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就帶你一起討論移民火星的可能性。本書的作者史蒂芬比德拉內克曾是全球權威科技雜誌發現的總編輯,目前擔任突破性技術警報雜誌編輯,具有40餘年的出版界從業經驗,獲得眾多獎項。他的首個t e d 演講世界末日倒計時,廣受好評,觀看次數超過了百萬。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 馬斯克說6年後送100萬人去火星殖民?
    有人問:馬斯克說6年後要送100萬人去殖民火星,你們覺得真有可能嗎? 馬斯克從沒說過6年後送100萬人去殖民火星,題主顯然在詞語上耍了個小聰明,但這樣黑馬斯克多沒意思啊
  • 我們究竟是否能夠殖民火星?
    我問過麥凱,他是否看過雅各斯基和愛德華茲於七月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中的論文這篇論文指出經過火星大氣與其揮發性演化(MAVEN)太空飛行器至少四年、火星快車太空飛行器至少15年的觀測表明,火星大氣正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失,同時,火星偵察軌道飛行器和火星奧德賽太空飛行器已經分析過了「火星究竟有多少含碳礦物,以及極地冰中究竟有多少二氧化碳產生」。
  • 伊對: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因為宇宙中還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浪漫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進入太空。「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2300多年前,詩人屈原仰望星空,揮筆寫下名篇《天問》,闡發對宇宙萬物的哲思。2300多年後,「天問一號」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宇宙探索的文化傳承奔向火星,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這次我們夜探火星!
    好在,火星有一個航天基地。然而基地內的食物水分僅夠馬克維持31天。下一次火星任務還是四年後……但馬克沒有放棄!馬克是一個務實樂天、百折不撓的技術派。情況好像不妙?容俺稍作思考。吃的不夠?這直接摧毀了火星的一切。包括自然環境與生物活動蹤跡。但20年後,我們會不會在火星上重新發現這一切呢?和大家一起拭目以待。100年後,火星改造計劃2120年,人類將有能力在火星上興建大型基地,並且可以開始對火星的改造。預測一:仿生機器人改造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