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埃隆馬斯克想要建造火星大氣,他配嗎?
以目前看來,埃隆馬斯克正在推特上以「人類究竟能否移民火星」為話題進行如火如荼的爭論,他甚至在七月告訴美國商業周刊,在推特就仿佛被捲入了一場「表情包的戰爭」,「兩人之間的互懟就像是禮尚往來一般理所當然。
馬斯克是SpaceX公司的CEO兼首席設計師,他希望從火星開始,使人們的生活「星際化」。之所以選擇火星是因為這顆紅色的行星曾流淌著河流與湖泊,甚至如今還存在著固態水(冰)與地下水。除此之外,火星的氣候也出奇的適合建造類似的地球大氣。相較於地球的地表溫度(-87.7℃-58.8℃),火星的地表溫度並沒有相差甚遠(-176.1℃-31.1℃)。只不過,火星表面的大氣壓強僅有0.006巴的壓強(巴,大氣壓強單位,1巴相當於處於地球海平面的標準大氣壓強),這不僅僅意味著致命的輻射會絲毫不受控制的抵達火星表面,而且人們需要至少0.063巴的壓強以保證體內的液體不會沸騰(這被稱之為「阿姆斯壯極限」)。
在火星殖民之初,我們需要改變這顆星球的氣候、地貌、與環境,讓這顆星球更適合人類居住。試想如果我們能夠將火星加壓,使其地表大氣壓強正好超過珠穆朗瑪峰峰頂(0.337巴),我們就可以丟掉增壓太空衣,僅僅靠著呼吸面罩就能夠在火星表面行走。這樣的殖民改造僅僅能稱之為「弱改造」:這並不能讓植物能夠在溫室之外生長。
曾經令人嚮往的火星:藝術家筆下的早期火星環境,相比於現在。(美國宇航局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遠比目前科學家們在火星表面觀測到的多得多的氮氣。儘管這並不能讓我們在火星表面不藉助任何工具呼吸,然是馬斯克認為這至少讓我們的火星殖民計劃成為了可能。他在墨西哥的國際天文大學上聲稱「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讓火星升溫,我們就能夠讓火星重新擁有一個稀薄的大氣以及液態的海洋。」
不——但這一切不會像馬斯克想的那麼快。至少,這是美國宇航局火星大氣與其揮發性演化(MAVEN)太空飛行器的首席研究員、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太空科學家布魯斯·雅科斯基的觀點。布魯斯說,隨著馬斯克殖民火星的觀點越來越流行,驅使了他與他的地質學家同事克里斯多福·愛德華茲著手驗證馬斯克殖民計劃的可行性。
他們最終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根本不可能,「這不可能以目前的技術來實現。」在一篇發布在《自然天文學》一刊上的論文中,他們點名了馬斯克以及馬斯克的殖民計劃,並以對火星的極地冰帽進行核撞這一計劃為切入點對整個計劃「潑冷水」。他們抨擊道,因這個撞擊計劃而釋放的二氧化碳根本不足以引起一個「失控」的溫室效應。在七月30日,《發現》一刊發推文點名馬斯克,說道「對不起,埃隆。根本就沒有足夠的二氧化碳來改造火星。」
當然,馬斯克也連忙在此條推特下回復道「實際上,土壤中非常有可能溶解可足夠多的二氧化碳火星升溫。只要有足夠大的能量,人為或自然都能夠殖民改變任何巖石狀物理。」在次日,馬斯克多次回復《發現》雜誌的推文。在回復了「真的嗎?我將與您見面聊聊,並為您隆重介紹克裡斯·麥凱 @美國航空航天局」這一評論三分鐘後又回復道「科學的力量」,並且連結了一篇1993年麥凱合作編寫的論文《殖民改造火星的技術需求》。
如果火星75%的二氧化碳已經流失到了宇宙,就幾乎沒有任何儲存在地面上的氣體可以留給人們所用。
相比於其他專家,為何馬斯克更願意相信麥凱,一位美國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行星科學家。我問過麥凱,他是否看過雅各斯基和愛德華茲於七月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中的論文這篇論文指出經過火星大氣與其揮發性演化(MAVEN)太空飛行器至少四年、火星快車太空飛行器至少15年的觀測表明,火星大氣正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失,同時,火星偵察軌道飛行器和火星奧德賽太空飛行器已經分析過了「火星究竟有多少含碳礦物,以及極地冰中究竟有多少二氧化碳產生」。
這篇論文的作者們指出,這些新的數據已經說明了:首先,早期火星留存的大氣已經流失進到了太空,並沒有轉移到目前尚未發現的底下二氧化碳氣層;其次,火星地面上不管有多少二氧化碳,它們「始終無法為我們所用」,並釋放進大氣中。
「我有看過這篇論文」,麥凱說「而且實際上,他們確實說的沒錯,火星上究竟有多少二氧化碳、氮氣與水當然是殖民火星的關鍵。不過,和不幸,我們至今也不知道這些物質究竟有多少。」換句話說,麥凱認為,這篇論文用來支持他們觀點的數據,並不足以說明問題。
麥凱使我注意到了一篇他與他的兩名同事(歐文·圖恩與詹姆斯卡斯蒂)共同編寫的論文,名叫「讓火星宜居」,於1991年刊登在了《自然》一書中。他在這篇論文中指出,在當時火星上究竟有多少二氧化碳、水與氮氣始終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甚至是今天。「在火星地表下有多少二氧化碳,始終是一個未知數。因為我們沒有可靠的數據供我們分析,對此我們還需要深入的研究。」也因此,他指出,布魯斯·雅科斯基與裡斯託弗·愛德華茲所謂的「火星殖民是不可能的」這一觀點是「不成熟的」。
當祖布林談起究竟是什麼讓布魯斯·雅科斯基能夠自圓其說時,他說「雅科斯基的說法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他不僅掩蓋了自己的無知,所提出的觀點還與已知數據矛盾。」例如,雅科斯基在他於《自然天文學》中發表的文章指出由75%的火星大氣(0.5巴)非常有可能被太陽風於紫外線帶走到太空,流失到千裡之外。假設火星真的流失了75%的大氣,就能說明火星現存的那微薄大氣,那不到一巴的大氣,能夠儲存在底下供人類所用。「顯然」,這篇文章寫道「一旦這些氣體流失進了太空,就再也不能夠被轉移回火星大氣中。」他們提出這裡僅剩下0.020巴的可用二氧化碳貯藏在底下。
雅科斯基其實是這樣計算出75%大氣流失的:假設在過去經歷的太陽風與紫外線活動與現在我們所觀測到的相同,且過去這些活動會更加平凡(他堅信這是正確的,因為我們能夠從對其他類似太陽的恆星的觀測結果中推斷出太陽過去經歷了什麼)。在此之後,他把今天火星大氣中碳13與12的比例與地面上碳13與12的比例進行比較。由於較重的同位素通常能夠長時間停留在大氣中,而較輕的同位素則從大氣中流失,因此大氣中二氧化碳與較重同位素含量相對於地面上的碳會有所不同。
雅科斯基和愛德華茲寫道:由這樣大氣於地面上含量的不同,我們可以得出,火星大氣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二氧化碳已經消失,且「從大氣中流失是這些曾經存在的二氧化碳消失的原因」。當然,這一觀點與祖布林和麥凱持有的觀點完全背道而馳:他們認為之所以這些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小時,其實是因為這些二氧化碳沉澱在了火星土壤中——也許被吸附到土壤中,也許以二氧化碳冰的形式殘存,又或許暗藏在碳礦物中。
收集火星表面數據:NASA的好奇號火星
當然,在祖布林和麥凱看來,二氧化碳究竟何去何從這一觀點就是雅科斯基與已知數據相矛的地方。麥凱和祖布林稱,在大氣中由0.5巴的氧化碳已經流失,這一觀點其實是非常中立的——即使並不是非常能夠說明問題(麥凱:「他們究竟是在測量二氧化碳的損失還是僅僅是氧氣的損失,這一點始終存疑。」祖布林:「這種說法是有爭議的,但我們還是會肯定這篇論文,因為至少(雅科斯基)確實是在用數據說話。」) 實際上,他們否認的是雅科斯基所做的碳同位素分析。祖布林認為,大氣中損失的0.5巴二氧化碳並不能說明火星原有大氣總量的75%或更多,因為「根據現有火星古代液態水數據來看,火星大氣中一定有至少2巴的二氧化碳」籠罩著火星(不過當時地面上的二氧化碳含量還是未知數)。若如此,那事實則就恰恰相反,在某處的淺層地面二氧化碳沉積物中會有遠遠超過一巴的量——這些二氧化碳如果氣化就完全足以引發失控的溫室效應。
此外,祖布林也指出,事實上我們現在也不知道當初火星上的碳12與13比例究竟是多少,而且雅科斯基在自己的論文中多多少少也承認了這一點。(他是從火星隕石中推導出這兩者的比例。)不僅如此,「雅科斯基也並不知道在底下的碳12與13的比例」,祖布林也補充道。「這和大氣中的比例是大有不同的,逼近如果之前大多數的二氧化碳都沉澱進了雷格巖中」——雷格巖是覆蓋基巖的那層未凝固的巖石材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隨著大氣的流失,大氣和巖石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會是相差甚遠。」麥凱也支持這樣的觀點。
他指出:「同位素分析也只能說明在大氣中的碳素,因此巖石中的二氧化碳與冰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不能通過這樣的分析而說明。」
就比如說,在南極的冰蓋就是一個孤立的二氧化碳存儲處。「我們連這都沒有很明確的了解,甚至不知道這裡究竟由多少的二氧化碳含量,」麥凱稱。他指出了一個2016年的研究,科學家利用火星偵察軌道器上的淺層雷達儀器遙測了這一區域。這一研究最終發現地下的二氧化碳冰層足以讓火星的大氣壓力翻倍;如果這些二氧化碳被氣化釋放後,二氧化碳含量將達到0.012巴。
當然,就算這樣也不足以讓人類能夠在沒有增壓服的條件下自由的在火星表面活動。若真的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需要找到能夠釋放更多二氧化碳的方法。麥凱認為,「在南極洲的二氧化碳貯存其實非常年輕,我們也許能夠找到更深層、更古老的二氧化碳沉澱。」對他們來講,MAVEN和火星快車太空飛行器的探測結果都只是一個所謂「加分項」,因為「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氣候模型都指出早期火星應該還有好幾巴的二氧化碳。所以,火星上一定還有更多的二氧化碳等著我們去發現」,在埋藏了數十億年的底層中,一定還有更多。
試想一下,在1890年有人從火星上預計地球的石油儲備量,卻從未在地球上鑽過任何一口井。
我把這個問題告訴了雅科斯基,但他表示,他估計在地表或者靠近地表的地方已經幾乎沒有可供氣化的二氧化碳了(這些二氧化碳差不多是0.020巴)。這個估計其實不僅僅是基於了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流失分析,更是從地表還沒有讓我們能夠觀測到大量二氧化碳這一事實推測的;人類對火星表面的探測已經深入到了十釐米。這樣的現象甚至都沒有在其他按理講會更明顯的地方被觀測到——撞擊坑和巨大的溝渠,就像「水手谷(Valles Marineris)」與火星大峽谷。這兩處的的地貌讓不同的火星地層盡收眼底。
所以,也許在火星上更深的地方也存在著更多的二氧化碳。「我們應該去大膽的假設這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雅科斯基道,火星上可能還殘留著大量的「深層碳酸鹽」二氧化碳,只是我們還沒找到罷了。「雖然現在我們也不敢肯定這些二氧化碳究竟有多少——人們總是會去爭辯說他們常常都會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但是這樣的二氧化碳殘留物在地質學上非常沒有說服力,而且就算如此它們也幾乎不可能允許我們去開採。」
當然,麥凱從同樣的資料中提煉出的結果卻沒那麼悲觀,但也不是那麼的準確。「很不幸,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真的沒有對火星的地表以下研究的那麼透徹。請拿數據說話。」他稱,「這顆星球的大小和地球的大陸大小差不多,而且火星表面在不同的地方的觀測數據應該都大有不同。」祖布林讓我想像一下,在1890年有人從火星上預計地球的石油儲備量,卻從未在地球上鑽過任何一口井,並說道「雅科斯基就是這個人,簡直荒唐,甚至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如果雅科斯基是錯的,如果火星上真的有那麼多巴的二氧化碳供我們所用,那我們當然能夠很快的對火星殖民改造。「就以我們在地球上的溫室氣體排放來看,我們能夠讓火星在100年內變暖,」麥凱說在他的《鸚鵡螺》專題中解釋道,「對我們來講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釋放氯氟烴或者甚至是全氟化合物,因為它們沒有毒性,不會影響臭氧層的發展,還能夠地域太陽輻射。好奇號證實了火星巖石中確實有氟,所以製造他們的所有成分都有了。」
於2001年的一篇論文章,麥凱與航空工程師瑪格麗塔(現SpaceX的高級火星和飛行器系統開發工程師)寫道「用4x1020焦耳的能量,相當於火星上75分鐘陽光帶來的能量,已經足夠讓我們製造足夠多的全氟碳化物讓火星氣溫提高9華氏度。」「這相當於250個消耗500兆瓦的小型核反應堆不間斷工作100年。」除此之外,還需要大量的人力為這些維持這些設施的運轉,還需要有人從事農作和提供其他必須的需求。祖布林認為,這至少要50至100萬人來開展這項火星殖民作業。
不過值得期待的是,不論我們能否殖民火星與否,火星旅行也已經近在咫尺。馬斯克計劃利用SpaceX的大獵鷹火箭把人類送往火星,並且將會建立「火星基地α」。馬斯克已經在他的推特首頁上置頂了這個基地的渲染圖。在澳大利亞,馬斯克當眾展示了火星基地,同時還展示了未來火星基地將如何成為一個火星小鎮,甚至是城市。他認為,最終,火星的新居民將會殖民火星,火星將會是一個 "令人嚮往的地方。
作者:BRIAN GALLAGHER
FY:Wenk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