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極洲殖民了再說

2020-12-06 極客公園

作者:

採訪/楊雪 姜昊珂 口述/劉慈欣 撰文/楊雪

我是一個科幻作者,寫科幻的小說,有對太空的嚮往是很自然的事情。太空就是科幻小說永恆的主題,寫科幻小說的作家,他肯定都是嚮往太空的。

這種向往來源於心底的好奇。

我從山西趕到北京,為了見一眼巴茲·奧爾德林,這和想去太空的動力一樣。對於我們寫科幻的小說人來說,像奧爾德林這種第一個登上外星球的人,他們的地位在我們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也是高於所有其他的名人的。

我很早就很關心他們各方面的情況,奧爾德林和阿姆斯特朗的傳記我都看了,我很了解他們的經歷,甚至一些別人不太了解的事情,我都了解。雖然阿姆斯特朗已經在 2012 年去世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只剩下一位了,能夠見到他當然是很榮幸的一件事。

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可能無法擁有他們這樣的經歷。奧爾德林處在太空探索的初期,那時候對太空人的要求是很高的。

像奧爾德林本人,他是一個空間飛行員,同時,他長期駕駛駕駛高性能的戰機,同時他還有工程學的博士學位,也是經過很多挑選才成為太空人,這個作為普通人來說是不可能的。

我想,我能登上太空的時候你也能登上太空,那時候的太空探索可能已經作為一個產業啟動了它的市場,可能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

登上太空——或者說我更想是去看一看,當然肯定還是在地球上生活的。因為你的生活的一切,目前還是在地球上,包括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關係、家人都在地球上。但是我希望能夠到太空中,去儘可能多的地方、儘可能多的星球,還有其它太空的位置,但是在每個地方走不會待太長的時間,這是我的習慣。

當然,真的到了這個時代,人人都能以承受的價格登上太空的時候,就相當於人類開闢了一個新世界。舉個例子,在大航海時代,那個時候,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很多人也能以自己承受得起的價格,坐著帆船,經過幾個月的航行,到達美洲。

那個時候讓你預測,將來會有什麼東西,你是很難預測的。你不可能預測到,將來那個大陸上,會崛起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這個國家創造了一個科技的新時代,最後又把人送到月球。

但是,既然開闢了一個新世界,肯定會有很多我們現在還沒法想到機遇、希望、光明的未來。

比如最近埃隆·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馬斯克是一個很有創新能力的人,他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家,用我們的話來說,他是很科幻的一個人,他的行為具有很強的創新,特別是他在航天領域所表現出來的極強的創新意識。

坦率的說,這種創新意識,是中國航天界所沒有的。所以說,他在很多方面,以一個公司的力量,很快走到了前面。包括他的可回收火箭,其它以國家為主導的那種航天工程都沒有做到。

還有他未來馬上要開發的,大推力火箭、超波羅,甚至超過了我們的長徵 5 號。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你說殖民火星,在我看來還是一個很瘋狂的想法。

為什麼這麼說?我舉個例子。你在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極洲殖民了再說。南極洲雖然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自然條件很嚴酷的地方,但與火星的環境相比,可以說是一個四季如春的天堂了,至少在南極洲有空氣啊,人能呼吸,還有水,這個火星上都很缺乏。

南極這麼一個地方我們還殖民不了,(據我所知阿根廷有向南極洲移民的想法,但是也沒有實現),那麼殖民火星,就更遙遠了。

從目前的跡象看,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火星上現在有生命或曾經有過生命。當然有一些證據證明,火星上以前有過水,但是它是否有生命,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明。

我的認知裡,也沒法給一個確定的答案。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看,只能說目前是這樣的,但是以後會不會發現,這個確實不知道。

我傾向於相信,有其它文明存在在宇宙當中。因為從目前看來,宇宙各處的自然規律都是一樣的,既然自然規律允許在地球上萌發生命,那麼在相似的環境中,它肯定在別的地方也會允許的,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想法。

但是,還是那句話,目前沒有發現確切的證明,宇宙有其它生命體。

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現了地外文明,人類與第二文明的關係可能是很多種的,就像我們地球上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一樣,這取決於對方的性質是什麼樣的。

我們只能把很多種可能性排列出來,最好的可能,不好不壞的可能和最壞的可能。具體是哪一種可能性,估計不太好說。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我們要遇到第一個外星文明是什麼樣的。

首先你要注意到這麼一個事實,1957 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1961 年,第一位太空人進入太空,又過了 8 年,第一個人類登上月球,這個進程是相當迅速的。

可是 1969 年到現在多少年了?40 多年了,當時奧爾格林和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再過 10 年,我們就能登上火星。那麼現在,40 多年過去了,不但火星沒上去,月球也去不了。

現在人類在太空中,走得最遠的距離,有人去的地方,相當於高鐵 2 個小時的路程,就這麼近。所以說,現在的航天世界不是發展期,而是在停滯期。

可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最有力的推動力沒有了。上世紀中期,航天探索的黃金時代,一個最大推動力,是東西方的冷戰。這個冷戰推動它們向前走,包括對對手的恐懼感,想在戰略上佔據制高點的願望。

但現在,這些都消失了,只剩下科學探索的願望,還有經濟驅動,這兩樣都難以提供足夠的驅動力,讓國家投入那麼大的資金做這件時候。

航天探索特別是深空的航天探索,比如去月球,去火星,一時半會見不到效率,但是投入相當巨大。比如說,現在登火星,假如按往返來算,大概的預算 5000 億美元。這麼大的投入,馬上見不到效益,任何一個國家的議會,也不會通過這個的。

現在,航天市場發展的唯一的希望,那就是市場化。所以這些對於太空探索,很多像貝索斯、馬斯克這樣的人都在探索。這是一條突破的道路,讓太空探索民營化。因為民營化取得突破有一個前例,就是計算機、IT、網絡的發展,這些完全是在民營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太空探索能不能走這條路,現在也正在一個起點上。

民營企業家的力量和政府方面的力量,他們也各有優勢。民營的企業,蘊藏著豐富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在 IT 行業表現得就很明顯。民營企業家,有一種強烈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願望,這種願望最終會讓航天探索變得性價比更高一些。

但是,航天探索和網絡計算機還有不同的地方。你看第一臺計算機在車庫裡就能夠安裝出來,一個航天火箭是不可能在車庫裡裝出來的。所以,航天探索有技術門檻,還有資金門檻,在這方面來說,你必須得有國家政府在後面的支持。

比如馬斯克,他的航天探索相當一部分技術都是 NASA 免費給的,這個支持必須得有。

現在的太空旅行項目,我肯定不會交 20 萬美元去參加的。那個旅行項目,要價 20 萬美元,進入太空 4 分半鐘,可能有人花得起那筆錢,他也無所謂,可以去;但對於我們來說,20 萬美元也不是一筆小數。你說,你讓我上去 4 分半的時間,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完了,我覺得不值得。

真正的太空旅行,應該像已經去的那些,花 2000 萬,到國際空間站待 4、5 天的時間,那種差不多,那個才叫太空。

從目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狀況來看,還是趨向於內向型的發展。比如,讓信息技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們把自己生活越來越多的部分都內向化了。

而向外探索的這種願望,好像越來越弱了。這種情況下,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到了 90 歲還是去不起(太空旅行),甚至到那會更貴了。

但是,有另外一種可能,航天市場真的像計算機市場一樣啟動起來。那個時候,可能我們人類開闢新世界的願望又重新被喚起。在這種情況下,我到 90 歲就可能進入太空,甚至比坐民航飛機更簡單。

我對這個時代感到很興奮的,我覺得這個時代一直在進步,而且進步得很快。我對這個時代充滿一種很讚賞,很興奮的狀態。很多情況其實是一個幻讀,比如你說現在人們都物質化了,精神追求少了,你的言外之意是以前人們的追求很多,不是那麼回事。

舉個例子,現在人們都是碎片化了,不讀書了,以前的人們,真的有人人都讀書的時代,那是個幻讀,沒有那種時代。之所以八十年代,人人都在讀世界名著,不是因為那會的人多麼有上進心,多麼有修養,是因為那會書店裡除了世界名著,沒別的東西。

我也經歷過八十年代,甚至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那會人們的精神追求比現在少得多。而且那會,普通人的知識面,閱讀量,視野,思想的活躍度,都遠遠不如現代人。

所以說,有些東西就是一個幻讀。至於到太空探索的願望,人們開拓新世界的願望,不可否認,現在確實不如上個世紀中旬。但是,上個世紀中旬,航天探索的熱潮,並不是人們探索新世界的願望和好奇心,而是從政治、技術上想壓倒對手的一個強烈的願望在推動。這個畢竟不是一個長久的模式。

楊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劉慈欣「殖民南極」的想法很危險?
    同為文字工作者,我羨慕和崇拜劉慈欣的想像力和才華。但就在昨晚,一篇以他為第一人稱口述的文章,卻讓我對他產生了懷疑。在接受採訪時,劉慈欣說除了「在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極殖民了再說」這樣一句話。在這句話之前,劉慈欣簡要提到了 SpaceX 創始人 Elon Musk 的火星殖民計劃,對其同時作出了「創新」和「瘋狂」的評價。之後文章這樣寫道(第一人稱):為什麼這麼說(瘋狂)?我舉個例子。你在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極洲殖民了再說。
  • 人類能否殖民火星?首先需要在火星建立自給自足基地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不斷加劇的全球核緊張局勢中,SpaceX和特斯拉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呼籲儘快採取措施,逃離地球或許是避免未來核災難的一種有效方案,他希望未來不久人們能夠在火星表面建立殖民基地。  目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支研究小組設計了「紅杉森林(Redwood Forest)」,這是一些開放性公共穹頂森林棲息地。
  • 我們究竟是否能夠殖民火星?
    (美國宇航局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遠比目前科學家們在火星表面觀測到的多得多的氮氣。儘管這並不能讓我們在火星表面不藉助任何工具呼吸,然是馬斯克認為這至少讓我們的火星殖民計劃成為了可能。他在墨西哥的國際天文大學上聲稱「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讓火星升溫,我們就能夠讓火星重新擁有一個稀薄的大氣以及液態的海洋。」
  • 《殖民火星》四擴今年十月降臨 殖民全銀河系不是夢
    《殖民火星》四擴今年十月降臨 殖民全銀河系不是夢 原創: Zelos DICE桌遊社剛剛爬上BGG排行榜第四位的熱門桌面遊戲《
  • 什麼是人類殖民火星的意義?
    在廣袤的太空中,有一個目的地脫穎而出,是傑出的殖民首選之地。火星是太陽系的大獎,它是人類可以定居的最近的行星,這顆最近的行星擁有生命和文明所有必需的資源。火星一直以來都是廣受關注的星球,很多人都想著要殖民火星。
  • 殖民火星面臨最大的問題:缺錢!
    未來殖民火星的人類可把火星棲息地可建造在地下,避免暴露在宇宙射線中  據國外媒體報導,殖民火星是個嚴肅的話題,即便是短暫的兩年期火星之旅也足以讓你增加患上癌症的風險。因此科學家的目的是確保火星殖民處於健康的環境中,比如地火轉移飛船需要屏蔽輻射、火星棲息地可建造在地下,避免暴露在宇宙射線中。儘管殖民火星有許多挑戰,但這並不是逃避的理由,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宇宙學和天文粒子物理中心科學家保羅-薩特稱,火星殖民目前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錢。我們需要很多很多錢才能實現火星殖民,就像阿波羅登月那樣。
  • 馬斯克表示,2050年前建立火星殖民城市
    據外媒報導,SpaceX創始人兼執行長埃隆 · 馬斯克近日透露了其殖民火星的時間表:在2024年將人類送往火星,並在2050年前建立人類殖民城市。「貨物」任務,也就是先輸送物質上去,隨後在2024年實現人類的殖民移居。
  • 馬斯克表示,2050年前建立火星殖民城市
    據外媒報導,SpaceX創始人兼執行長埃隆 · 馬斯克近日透露了其殖民火星的時間表:在2024年將人類送往火星,並在2050年前建立人類殖民城市。埃隆馬斯克稱,他們會從2022年開始向火星發射「貨物」任務,也就是先輸送物質上去,隨後在2024年實現人類的殖民移居。
  • 美開啟火星「殖民」時代?
    原標題:美開啟火星「殖民」時代?  40多年來,火星一直是美國太空探測的重點目標之一。在不斷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同時,美國也在研究人類「遠徵」火星的可能性。   NASA:發射21顆探測器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共向火星發射了21顆探測器。
  • 在火星如何正確殖民?生存遊戲《火星殖民》詳解
    殖民火星,從第一艘火星太空船降落火星開始,你有自動機器人以及基本物資,要用自動機器人,開始在火星上收集物資,並且一步一步的蓋起殖民地的基本要素。沒有水?那就蓋空氣集水廠,效果緩慢,可是算是基本的水源進帳。沒有空氣?那就蓋空氣生產器,人類嘛,要有基本的水與空氣才能生存,可是單單只有這樣,人類一降落到火星來,仍然是不夠的。
  • 殖民火星是人類成為星際文明的第一步
    (若當下人類可以用所有的軍費投入殖民火星的行動中,殖民火星應在10年內成功)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種手段向太空要生存空間和資源。以人來目前的科技水平,月球,火星,泰坦是進行太空殖民的首選。(火星,金星,月球都處於太陽系宜居帶內。)
  • 與NASA合作,《家園》開發團隊打造了一款火星殖民模擬遊戲
    今天博士要介紹的這款「遊戲」叫做《Project Eagle》,雖然開發團隊強調這並不是一款遊戲,而是一個用來呈現火星殖民構想的模擬工具,但是博士覺得其本身基於真實數據的構想展現對於一般人來說就是一種不錯的遊戲體驗,只不過還沒有加入策略玩法而已。
  • 【新·研究】大神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
    閱讀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下火星殖民將遇到的難題如果懶得閱讀下文,那可以簡單的一句話帶過~「火星上壓力不足,難以形成和地球類似的大氣層,生物無法生存。」當水流與火星土壤接觸之後,就會分解掉過氧化物,釋放出氧氣。雖然還不足以維持人的生命,但是已經足夠植物生存,植物可進一步向大氣中釋放出更多的氧氣。一旦植物在火星上生存下來,我們就只需等待氧氣濃度提高。到那時,火星殖民者就可以帶著供氧設備登上火星,他們可以先在池塘中種植海藻和海草,為以後的食物鏈發展打下基礎。
  • 學術界的爭論:如果殖民火星,能否攜帶微生物?
    如果條約締約國有理由認為其或其國民計劃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外層空間,且這會對其他締約國的和平探索和發展活動(包括在月球和其他天體)造成潛在危害幹擾,在採取任何行動前都應當先進行合理的國際協商。這種想法背後的基本原理是,我們的微生物可能汙染太陽系中科學研究的重要地方,從而破壞了我們檢測火星和其他星球原有微生物生命的可能性。
  • 其實,去火星殖民,也不是不可能!
    《火星救援》講述的是2030 年人類的載人登陸火星的任務,面對席捲而來的沙塵暴,太空人們不得不撤離火星,留下一個孤獨的隊員在火星上獨自生活。  那麼電影中的情節,到底會不會出現,火星又是否適合人類生存呢?  在太陽系中,火星被認為是自然條件與地球最為接近的。
  • 美《大眾科學》月刊:火星殖民生活會讓人發瘋
    火星微型定居點模擬圖參考消息網9月11日報導 美國媒體稱,如今,把人送往火星是所有人的願望。荷蘭的太空飛行非營利機構「火星一號」太空發射公司、美國總統歐巴馬、甚至航天員巴茲·奧爾德林都認真討論過在幾十年後把人類放到這顆不適宜居住的行星上的計劃。
  • 馬斯克:火星殖民活動,並不需要膽小的人
    在近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首行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自己的終極目標就是殖民火星。馬斯克認為,將人類送上火星已經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生存下來才是更大的挑戰。
  • 馬斯克2024年真能載人殖民火星?
    「2024年我要載人登錄火星!2050年要在火星建立一個Space X城!」這是Space X創始人馬斯克最近發布的火星殖民時間表。這目標,這時間,頗有一絲資本主義壓榨員工定個短期內基本不可能完成任務的風格。
  • 人類殖民太空首選火星的原因
    但金星環境極為惡劣宛如地獄,人類殖民太空的選擇不多,就是月球跟火星。2,月球跟火星之間的優劣對比。3,火星跟月球殖民地建造難度對比。月球上有大量的氦3,但人類的可控核聚變技術遙遙無期。火星上有巨量的二氧化碳,人類可以改造火星使之適宜人類生存。
  • 目前人類火星殖民的成功率有多大呢?
    火星殖民這件事在數十年前聽起來還是天方夜譚,可現在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部分人已經開始行動殖民火星了。隨著spacex重型獵鷹成功發射,人類火星殖民計劃好像越來越近了。那麼,人類真的有可能真的殖民火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