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慈欣「殖民南極」的想法很危險?

2021-01-09 品玩

劉慈欣,享譽世界的中國當代科幻作家。他撰寫的「地球往事」三部曲《三體》系列長篇小說,不僅有幻想,還結合了大量最為前沿的理論物理知識並在其基礎上發散了思維,為科幻小說帶來了一種史無前例般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感。《紐約時報》評價他「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文學提高到世界級水平」。

同為文字工作者,我羨慕和崇拜劉慈欣的想像力和才華。但就在昨晚,一篇以他為第一人稱口述的文章,卻讓我對他產生了懷疑。

在接受採訪時,劉慈欣說除了「在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極殖民了再說」這樣一句話。這篇口述文章同樣以這句話為標題,你可以在這裡閱讀到它。

在這句話之前,劉慈欣簡要提到了 SpaceX 創始人 Elon Musk 的火星殖民計劃,對其同時作出了「創新」和「瘋狂」的評價。之後文章這樣寫道(第一人稱):

為什麼這麼說(瘋狂)?我舉個例子。你在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極洲殖民了再說。南極洲雖然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自然條件很嚴酷的地方,但與火星的環境相比,可以說是一個四季如春的天堂了,至少在南極洲有空氣啊,人能呼吸,還有水,這個火星上都很缺乏。

南極這麼一個地方我們還殖民不了,據我所知阿根廷有向南極洲移民的想法,但是也沒有實現,那麼殖民火星,就更遙遠了。

南極有空氣還有水,這些的確都是火星上沒有的東西。但那並不意味著人類應該去南極殖民。事實上,殖民南極,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想法。

在美國有一家非常優秀的新媒體公司 VICE,在全世界各地挖掘和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科學等議題相關的矛盾,做一線採訪。VICE 和美國的 HBO 電視頻道之間一直有一個合作欄目,叫做 VICE on HBO,像美劇一樣每年一季,每季幾集到十幾集。在 VICE on HBO 的第三季第一集裡,記者前往南極,採訪駐紮在那裡的科學家。

南極的冰蓋佔全世界陸地冰量的 90%,這些冰蓋儲存了全世界 70% 的淡水總量。除了溫度相對較低,年平均氣溫在零下 25℃ 左右之外,的確正如劉慈欣所言,南極富含水,也有空氣,遼闊的冰蓋上除了少數的科考站之外,並無人居——就像 16、17 世紀的英國殖民者眼中的北美大陸一樣,南極洲似乎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類遷徙目的地。

並非如此。美國宇航局的氣候變化學者蓋文·施密特博士發現,氣候變暖正在導致南極洲經歷速度前所未有的冰蓋融化。

2013 年 11 月的衛星照片顯示,由於冰蓋融化,一塊面積超過了紐約,和新加坡相當的巨大的冰山 B-31,正式從西南極洲的松樹島冰川中完整地裂出,開始在松樹島灣中的漂流之旅。

B-31 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縮小尺寸,僅僅 5 個月後,在南半球的夏天中,它逐漸融化的形狀已經無法在衛星照片中通過肉眼辨識。

B-31 的經歷只是整個南極冰蓋快速融化的「冰山一角」。在氣溫升高、溫暖洋流等氣候變暖的共同作用下,南極,以及北極的格陵蘭一起,每時每刻都在向地球輸送巨量的融化冰水。這些融化冰水,和水溫升高所產生的自然體積膨脹一起,極大地加快了海平面的上升。從上世紀中葉到 2009 年的資料顯示,每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在1.7±0.3 毫米左右。 1993 年的數據則是每年 3±0.4 毫米,之後每年都在上升。調研機構「國家研究委員會」 (NRC) 發布的報告則估計,在本世紀內海平面有可能上漲 2 米左右。

按照劉慈欣的設想,「殖民南極」可能是人類在實現火星殖民之前更應該考慮事,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是個「小目標」。但正是這樣一個小目標,反而會加速人類的滅亡。

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人類的早期文明都發源於大河流域。日積月累,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大城市和人類的主要聚集區都在海邊和河邊。而當南極融化、海平面上漲,這些地區的人們將失去他們的家園。不僅如此,更強烈和頻繁的海岸侵蝕、風暴洪水等自然災害,將會從天上、地上和地下同時摧毀人們賴以生存的飲用水等基礎設施,和用種植來維生的希望。

一個政府間氣候研究和協調機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進行了細緻的調研並得出結論: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氣候變暖,是最近數十年間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的最主要原因。人類燃燒的每一捆秸稈、每一噸煤,開車跑過的每一公裡,空調開著 18℃ 的每一分鐘,都產生著人工溫室氣體。

如果人們將這種高度工業化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到南極,情況將變得比已經非常糟糕的現在更加糟糕。在冰蓋上人們無法種植,很難開車、建造工廠和住房。怎麼辦?俄羅斯的遠東開發將會為「殖民南極」提供最可怕的經驗:

去年 5 月,俄羅斯通過了一個法案,免費頒發土地給那些願意前往遠東無人區開發的人們。但這些地區的地表都是無法種植的永凍土層放火,怎麼開發?放火燒是唯一的辦法。

下圖的衛星照片,拍到了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上空一塊約為 170 萬平方公裡,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還要大一點點的區域。

每一個白色濃煙的起始點都是一處大火,每處大火的面積都超過了一座大型城市。可觀察到的最大一處覆蓋超過 8 萬平方公裡的地面,和重慶的轄區一樣大。大火在西伯利亞綿延 3200 多公裡,在北半球上空形成了一條長達 4000 公裡的煙帶,讓這些地區的大氣溫度比平均溫度足足高了 20 ℃。

當得知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地球上,我已經啞口無言。如果有一天殖民者們用同樣的方式繼續糟踐南極和這個地球,我想我已經沒有勇氣繼續活下去。

歐巴馬 2014 年曾經在聯合國講話中指出,我們是第一代感受到全球變暖,也是最後一代能夠對其有所作為的人。我們能怎樣做?在地球上,我們可以改變能源和工業結構,減緩全球變暖;在太空中,我們應該繼續毫無保留地推動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在人類和地球終於無法共處之前,起飛並尋找新的家園。無論怎樣,在地球上實現「小目標」都不是明智之舉。

劉慈欣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曾說:「我小說裡的人,富有超人氣質和獻身精神,是極端理想主義者。但是我自己在生活中是很普通的人。」他認為自己的觀點溫和,不左不右,不激進也不保守。在《三體》三部曲當中,他創造了前前後後一個又一個敢於突破現狀,挑戰和對話宇宙中的未知的光輝形象,也描繪了一個危險叢生、任何冒進的做法都會遭致以滅亡為代價的殘酷懲罰的「黑暗森林」。

而在極客公園的 GIF17 活動上,和他對話的阿波羅 11 號飛行員,在 1969 年首次成功登月,今年已經 87 歲的巴茲·奧爾德林,卻比他激進的多。奧爾德林稱「冒險就是他的生命,」寫書、創立科研項目無不以「前往火星」為題目和目標。在極客公園的採訪中,他說:「我們需要不斷地通過探索來啟發人性,我們必須能夠突破我們現有的局限,正如我們在 1969 年所做的事一樣。」

和奧爾德林相比,劉慈欣更有想像力,更年輕、更有體魄,唯一缺少的,卻是他最應該擁有的東西:稱它冒險、魯莽——或者不甘於在地球上苟延殘喘的決心。

 

圖片 / 美國宇航局 極客公園

相關焦點

  • 劉慈欣: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極洲殖民了再說
    作者:採訪/楊雪 姜昊珂 口述/劉慈欣 撰文/楊雪我是一個科幻作者,寫科幻的小說,有對太空的嚮往是很自然的事情。太空就是科幻小說永恆的主題,寫科幻小說的作家,他肯定都是嚮往太空的。這種向往來源於心底的好奇。我從山西趕到北京,為了見一眼巴茲·奧爾德林,這和想去太空的動力一樣。
  • 劉慈欣解釋三體不能給好萊塢拍原因是什麼?三體電影為什麼叫停
    4月18日,「劉慈欣解釋三體不能給好萊塢拍」登上熱搜,這是怎麼回事?《三體》被影視化格外受關注,之前《流浪地球》的火爆,中國科幻已經成了一個熱點。近日,劉慈欣現身《三體II:黑暗森林》上海首演現場,並對於《三體》為什麼不能交給好萊塢拍做出了解釋。
  • 別那麼樂觀:人類許永遠都無法殖民火星
    他說:「當時,很多主流科學雜誌,《大眾機械》和《大眾科學》等等,都曾經用封面文章的形式報導過建設在洋底或者南極的人類定居點。」他指出,這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人類將可以在這個行星上的任何一個角落生存和定居,而不論這裡的環境條件有多麼充滿挑戰或者不適宜生存。他說:「但最終,這些事情全都沒有發生。我們偶爾會訪問南極,我們甚至在南極大陸上設置了一些考察站,但也僅此而已。
  • 為什麼南極沒有北極熊?如果把北極熊放到南極能活下來嗎?
    儘管北極和南極地區都有大量的冰雪,但北極熊仍然堅守在北方。這對南極的野生動物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在食物鏈的頂端有像北極熊這樣圓滑的北極捕食者,南極的生態系統看起來可能會很糟糕。
  • 霍金想法和劉慈欣不謀而合,人類應避免接觸外星人,不要與其溝通
    2018年3月14日,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逝世,但是他至死都沒有見到中國的劉慈欣,也沒有看過《三體》。霍金的一生對外星人也很有研究,他對人類積極尋找外星文明的戰略持反對態度。他曾說過:「如果外星人來拜訪我們,結果將和哥倫布登陸美洲一樣,造成不可估計的後果。」霍金認為,人類應該近其可能的避免接觸外星人,而不是試圖尋找宇宙中的生命並與其溝通。
  • 羅雅琳:新穎的劉慈欣文學:科幻與第三世界經驗
    內容提要  相對於純文學,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顯示出高度的新穎性,這得益於他對第三世界經驗和50-70年代中國文化精神的創造性容納,並因此挑戰了啟蒙主義觀念的普遍性霸權。劉慈欣小說的厚重情懷來自第三世界知識人反抗殖民、守護鄉土的「遊擊隊員」品性,抗爭豪情源於中國在第三世界獨立運動中的先鋒隊位置。
  • 星際殖民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當然星際殖民的意義可遠遠不止讓人類避免滅絕的宿命,星際殖民意味著開發宇宙中海量的資源,創造難以計算的財富,當然討論人類星際殖民必須先定義兩個基本不變。第一,真空中的光速不可超越,光速約等於300000km/s第二,人類始終以肉身的形式存在,不會數據化;若人類信息化,像電影《黑客帝國》那樣虛擬生存,則人類沒有動力和必要進行星際殖民。
  • 殖民火星是人類成為星際文明的第一步
    人類文明如果再繼續生存在一個小小的地球上,極度危險。(若當下人類可以用所有的軍費投入殖民火星的行動中,殖民火星應在10年內成功)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種手段向太空要生存空間和資源。以人來目前的科技水平,月球,火星,泰坦是進行太空殖民的首選。
  • 南極危險群島發現150萬隻企鵝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最近報告說,南極危險群島上生活著超過150萬隻阿德利企鵝,這是一個前所未知的「超級群落」。危險群島位於南極半島北端附近海域,由9個小島組成。由於周邊海域常年布滿浮冰,船隻難以通行,人們對該群島的生態狀況了解很少。
  • 美國向宇宙發射一個金盤,被劉慈欣大罵愚蠢,這是要毀滅地球?
    這句話是出現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之中的,這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是人類覺得自己在地球上實在太孤單了,於是想要和外星人建立聯繫,想著辦法製造一些能夠代表自己的東西,然後通過脈衝或者其他手段把它傳遞出去。在劉慈欣看來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還不知道地球外面到底有著怎樣的生物,就這樣把自己的位置和信息暴露出去,是非常愚蠢的。在《三體》中,有一個宇宙中的法則,那就是黑暗森林法則。人類因為保持了和外界的聯繫,破壞了宇宙的法則,搜易受到了外星人的懲罰。
  • 南極為什麼不屬於任何國家?
    第一,19世紀到20世紀初,西方對世界各地的探索與殖民仍在進行中,無論是政府還是探險家們,都對徵服南極有著濃厚興趣,即使南極氣候惡劣不可能成為殖民地,但各國對在南極搶佔地盤的熱情依然不減。畢竟歷史上,殖民地很多都是「先佔先得」,誰都不想坐失良機。
  • 外星文明不一定有道德觀念,人類卻發射定位光碟,劉慈欣:太危險
    取自劉慈欣的作品《三體2》中的一個段落,在這裡劉慈欣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黑森林」理論,徹底顛覆了世人的宇宙觀。劉慈欣認為每一個文明都在盡力的隱藏自己,不能輕易的被其他的文明發現,尤其是比自身要強大的文明。
  • 劉慈欣:是黑暗森林法則
    15億光年外向地球發送6次外星信號,劉慈欣:一定不要回應!關於外星信號,其實我們每年都會接收到來自地球外的大量的無線電信號,只不過大多數都是一些自然的現象,但是這次的信號為什麼會被專家判斷為不一樣?我的想法是一定不要回應!"劉慈欣為何不建議回復這段外星信號呢?這是因為劉慈欣在他的小說《三體》中,提出了一個冰冷而殘酷的定律——黑暗森林法則。而《三體》三部曲,完全都是圍繞著這個法則,進行了展開。
  • 國人拍不了的《三體》,卡梅隆想拍,劉慈欣卻笑而不語,為什麼?
    《流浪地球》其實是劉慈欣在2008年出版的短篇科幻小說。眾所周知,劉慈欣最有名的不是《流浪地球》,而是《三體》。《流浪地球》撐起了科幻電影的市場,那如果《三體》拍出豈不是要封神?於是,大家都把目光放在了劉慈欣身上,期待他的回應。
  • 地球收到15億光年外傳來的外星信號,劉慈欣:一定不要回應!
    15億光年外向地球發送6次外星信號,劉慈欣:一定不要回應!關於外星信號,其實我們每年都會接收到來自地球外的大量的無線電信號,只不過大多數都是一些自然的現象,但是這次的信號為什麼會被專家判斷為不一樣?我的想法是一定不要回應!」劉慈欣為何不建議回復這段外星信號呢?這是因為劉慈欣在他的小說《三體》中,提出了一個冰冷而殘酷的定律——黑暗森林法則。
  • 15億光年外傳來神秘信號,連續向地球發送6次,劉慈欣:別回應
    新大陸被殖民擴張時期,無論是北美洲還是非洲,幾乎都是一樣的,殖民掠奪、種族滅絕、黑奴貿易,都讓當地的土著遭遇毀滅。對自己的同類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其他星球的人呢?對該問題的熱烈討論不僅發生在科學界,科幻迷也是興趣盎然,就有記者專門訪問了我國的「科幻大神」劉慈欣。
  • 為什麼中國對建立南極海洋保護區態度謹慎
    可以說,自從2016年會議後,南極海洋保護區的談判就沒有取得任何新的進展。那麼,為什麼不少國家一直積極提倡在南極建立海洋保護區?作為CCAMLR的成員國,中國對南大洋保護區又持什麼樣的態度呢?南大洋保護區的前世今生南大洋(Southern Ocean),亦稱南極海,是環繞南極的海洋,大致在南緯度線60度線以南。
  • 地球6次接收到15億光年外發出的詭異信號,劉慈欣:不要回應
    15億光年外傳來6次神秘信號,劉慈欣:不要回應!事實上,我們每年都會接收到來大量來自外宇宙的無線電信號,只是很多電信號是由自然現象產生,但這次電信號為什麼會被專家認為不同呢?但也有一份人非常反對這個觀點,這其中,就有我國科幻小說家第一人——劉慈欣。就此事,劉慈欣鄭重表示:"是否作出回應,應由國際社會決定。就他而言,他不會回應。至少,他會繼續了解監控情況,並希望能夠破譯一些信息。我的想法是不回應!
  • 地球收到15億光年外傳來的星球信號,劉慈欣: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關於外星信號,其實我們每年都會接收到來自地球外的大量的無線電信號,只不過大多數都是一些自然的現象,但是這次的信號為什麼會被專家判斷為不一樣?因為這組信號,地球上的我們前後一共接收了6次,並且內容都是相同的。
  • 15億光年外傳來神秘信號,向地球重複發送6次,劉慈欣:不要回應
    但為什麼這次專家們對信號的判斷不同呢?因為這組信號重複多次,而且完全相同,很可能這些信號是由智能生物發出的。恐怕不是那麼簡單。許多天文學家對這一發現感到興奮,他們都說他們應該作出答覆。但當記者問「科幻大師」劉慈欣時,他說:「不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