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 劉辰瑤 張文絞)2017年11月,嶽清瑞獲得他人生中一項重要的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2017年中國僅67人榮獲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僅8人,工業建築診治研究方向僅1人,不僅如此,此前中國工業建築診治研究方向從未有人獲得這一榮譽。
「以前,中國工業建築診斷以經驗定性為主,離散性大,常常會導致浪費或不安全,而鋼結構疲勞損傷及事故也經常發生。」嶽清瑞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和團隊的科研實踐成果,正在改變這一現狀。
診治,顧名思義就是診斷與治療或治理,工業建築診斷是針對工業建築的鑑定、評估和加固、性能提升等的總稱,工業建築診治簡而言之就是為既有工業建築「看病」並「治療」,使其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
自1988年進入冶金工業部建築研究總院(現「中冶建築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嶽清瑞在工業建築結構可靠性評價、結構加固修復改造、纖維復材土木工程應用及細晶高強鋼筋在混凝土結構中的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並將相關成果應用於包括武鋼、寶鋼、鞍鋼、二重等大型工業企業的廠房和構築物,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等重大歷史建築,國家體育場、中央電視臺等大型公共建築,北京天津地鐵、京滬高鐵橋梁等重要基礎設施,使中國的工業建築診治技術開始在世界掌握話語權。
同時,嶽清瑞主持完成國家標準《工業建築可靠性鑑定標準》的修編,建立了工業建築可靠性評價的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不僅指導了中國工業建築的科學診斷,還推廣應用到了民用建築的可靠性評價。2011年,他主持完成了太鋼二煉鋼吊車梁剩餘疲勞壽命評價工程,經過系統科學評價,該工程避免了90%以上82根吊車梁的拆除,延長吊車梁使用壽命15年以上,節省改造工期6個月。
碳纖維作為一種輕質、高強材料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等領域,嶽清瑞揭示了碳纖維加固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疲勞的界面作用機理,建立了中國碳纖維結構加固的設計方法和施工工藝、檢驗方法,形成了高效碳纖維加固的成套技術,開創了碳纖維土木工程應用的新領域。據統計,自2010年後,中國國產碳纖維約三分之一的產量應用於結構加固補強,打破了國外壟斷,有力地促進了國產碳纖維這一戰略性新材料的發展。
嶽清瑞還確定了細晶高強鋼筋設計強度等系列參數,明確了鋼筋時效、低溫、耐蝕及疲勞等服役性能指標,並納入到相關產品國家標準中,指導了細晶高強鋼筋的規模化生產。在此之前,中國鋼筋強度遠低於世界上主要國家,如今,僅2016年全國細晶高強鋼筋用量達8000萬噸以上,當年節省鋼筋達950萬噸,細晶高強鋼筋應用技術為中國節能減排和鋼鐵工業結構調整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工業建築承擔的任務和繁重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其診治的難度也是最大的,目前中國工業建築診治的技術水平處於世界前列,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延伸,嶽清瑞團隊先後完成了蒙古奧雲陶勒蓋銅金礦、斯裡蘭卡300MW普特拉姆燃媒電站工程、安哥拉羅安達國際機場等工程的結構檢測鑑定和加固設計,工業建築診治技術正逐步走出國門,為世界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提供中國方案。
談及工業建築的綜合應用及未來發展,嶽清瑞直言,「工業建築的裝配式及綠色節能、大數據和物聯網是重大發展方向」,目前他正帶領團隊在智慧建築、大數據平臺、建築工業化、性能提升等領域和方向積極開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