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成世界唯一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檢驗建築抗震等性能

2020-12-07 觀察者網

國務院國資委網站8月11日消息,歷經10年攻關,中國建築技術中心啟動的「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於近日建成,正式投入試運行,成為當前世界上唯一的垂向加載能力上萬噸的六自由度工程結構實驗設備,可為國內外工程領域巨型複雜結構進行足尺實驗,避免因實驗系統加載能力和空間不足導致的「尺度效應」,真實反映結構受力狀態,從而科學客觀地了解其力學性能。

建築性能的「預言家」

工程結構試驗與檢測是研究和發展結構計算理論的重要手段,從驗證材料的力學性能到驗證由各種材料構成的不同類型結構和構件的基本計算方法,以及近年來發展的大量大跨、超高、複雜結構的設計建造,都離不開工程結構試驗研究。

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擁有世界領先的大噸位、大空間、六自由度加載能力,可對構件進行足尺加載檢驗,科學直觀地了解構件力學性能,並以此開展工程領域新型結構體系研發、標準制訂、產品研製。

中建集團圍繞產業技術需求,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成功研製出「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可滿足國內外工程領域對巨型結構、複雜結構、工程隔減震子結構等進行足尺試驗的需求,為重大工程、設備的設計、建造和製造提供技術支撐,助力我國工程結構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

行業科技創新的「助推器」

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可廣泛應用於橋梁、隧道、鐵道、道路、房屋、大壩等土木工程結構,實體檢驗大型、複雜、關鍵構件在壓、彎、扭轉及動態往復加載等複雜受力狀態下的結構性能,是土木工程科技創新的重大試驗裝備,將助推工程結構領域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

傳統建造業務方面,超高層建築單個結構構件承重高達數萬噸,受實驗設備制約,結構設計人員一般通過有限元分析和小比例尺試驗作為設計依據,無法真實反映實際構件的力學性能。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擁有試件實體試驗能力,將為結構設計和施工提供精確高效的試驗數據支撐,助力集團保持傳統建造業務的技術領先優勢。

基礎設施及新業務方面,可對大型水壩、橋梁、隧道的結構構件進行足尺加載試驗,充分驗證結構性能,為構件的安全、可靠、經濟、創新提供技術支撐,還可進行直徑2米隔震支座及多個足尺隔震支座聯合加載試驗,有助於提升我國隔減震技術與產品水平,為工程領域抗震防災工作提供技術保障。

試驗能力「三領先」

加載能力領先。垂向加載能力達10800噸,超越了當前國內4000噸、國外6000噸的同類實驗設備垂向加載能力,並可實現六自由度加載。水平X向最大加載力為±600噸,水平Y向最大加載力為±900噸,可滿足巨型結構構件足尺或大比例尺實驗,可對巨型柱、巨型剪力牆、複雜空間節點等結構構件和阻尼器、隔振支座進行動靜態加載試驗,綜合加載能力世界領先。

加載空間領先。最大淨試驗空間長9.1米、寬6.6米、高10米,垂向可實現0.5米至10米的連調,是全球加載空間最大的工程結構實驗設備,也是唯一可進行多個足尺隔震支座聯合加載試驗的設備。

加載技術領先。控制系統採用多冗餘控制技術,通過控制連接在加載平臺上的18個作動器,實現6自由度加載:垂向最大位移250毫米,水平X向最大位移±1500毫米,水平Y向最大位移±500毫米,繞X軸和Y軸最大轉動角±2度,繞Z軸最大轉動角±10度;可以模擬結構構件的複雜邊界條件,可進行直徑為2米的隔震支座的高速壓剪實驗,在水平力為±600噸時,最大加載速度可以達到±1500毫米/秒,控制技術世界領先。實驗系統的關鍵技術參數之一「垂向作動器與滑動平板之間的摩擦係數」小於0.2%,舉重若輕,達到了近乎零摩擦的高技術要求,為試驗的安全、高效、精確提供了關鍵技術保障。

創新背後的「智囊團」

該系統集靜力和動力實驗功能於一體,控制技術複雜,設計建造難度巨大,特別是加載框架生產加工與安裝技術、加載框架移動橫梁自動升降與鎖緊技術、大噸位垂向滑動微摩擦靜壓支承技術、六自由度控制技術等都給自主研發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技術挑戰。

該系統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8周歲,由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畢業的10多名博士、20多名碩士組成。中國建築技術中心組建了由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0多位企業、高校專家教授組成的顧問團隊,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建科工,以「科研機構+高校+企業」融合創新機制,攻克了該系統在技術參數、試驗功能、設備製造等方面的重重困難,解決了我國工程結構科學實驗手段與實際需求嚴重脫節的現狀,是中國建築在行業關鍵技術研發方面的重大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鄧宗全院士評價:「這是集機、電、液於一體的複雜的實驗設備,是實驗設備領域的大科學攻關項目。」

目前,該實驗系統已接受了國內外多家單位的試驗預約,涉及建築工程、基礎設施工程、能源電力工程等多領域。

中建技術中心將聚焦產業技術研究,以增強「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的實用性應用性為目標,建設開放性、國際化的實驗平臺,與全行業、全社會共享創新成果。

相關焦點

  • 我國建成世界唯一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
    ◎科技日報記者 矯陽曆經10年攻關,中國建築技術中心於近日建成「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設備總重量約6900噸,垂向加載能力高達10800噸,超越當前國內4000噸、國外6000噸的同類實驗設備,並可實現六自由度加載,是當前世界唯一。
  • 中國建成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未來能發揮重要作用
    在科技方面沒有哪個國家不希望自己能領先,畢竟擁有先進的科技才能在競爭中擁有主導權,我國如今各方面的發展都速度很快,在科技方面同樣也很重視,而這項多功能實驗系統歷時10年才完成,但好在結果還是讓人感到很滿意的。
  • 揭密中國古建築如何抗震:木結構建築"以柔克剛"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水平最高、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華北、西北、東南、西南地區均為強地震分布帶。然而,我國許多古代建築都成功地經受過大地震的考驗,如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木塔等建築,千百年來均經歷過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古建築為何能抗震?它們又是怎麼抗震的?
  • 全球首個萬噸級工程結構實驗系統問世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據中國建築最新消息,由中國建築技術中心歷經10年攻關研製的「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新近建成並投入試運行,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垂向加載能力上萬噸的六自由度工程結構實驗設備,可為國內外工程領域巨型複雜結構進行足尺實驗
  • 阻尼器讓建築變「柔軟」 「彈性建築」更加抗震
    上海長江大橋裝了阻尼器    阻尼器在抗震中能派多大用場?有專家稱:「一個阻尼器可以抵抗約100噸地震作用力,即使再發生7級烈度左右的地震,呆在建築裡也是安全的。」    上海長江大橋也安裝了抗震阻尼器,當發生7級地震時,主橋可以正常工作,引橋也不會塌,受損地方可以修復,這是因為在地震波衝擊時,每臺阻尼器產生的最大阻尼力可達350噸,可緩解地震對橋梁結構的衝擊。    對「阻尼器」這個名詞,最先被上海人知道還是在2007年6月5日——風阻尼器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90層首次亮相,使之成為中國大陸地區首個使用此類裝置的超高層建築。
  • 國內大型多功能振動臺陣實驗室在京啟動
    12月23日,北京建築大學舉行「大型多功能振動臺陣實驗室首臺運行儀式」。 胡保華 攝北京建築大學大型多功能振動臺陣實驗室總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投資超過2.8億元人民幣,項目包括振動臺區域和靜力試驗區域,共建設了4臺三向六自由度多功能振動臺,每臺臺面尺寸長、寬均5米,單臺載重60噸,可以在滿載情況下模擬大震下結構的性能。
  • 應縣木塔——中國古代建築抗震能力的傑出代表(圖)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傑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這座木塔是當今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竣工於1056年,處於大同盆地地震帶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餘震連續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巋然不動;在此後的近千年中,木塔經歷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驗而安然無恙。在戰亂之際,木塔還承受過200餘發炮彈的轟擊,亦無大損。
  • 莆田鑑定為D級危房的建築加盟
    莆田鑑定為D級危房的建築加盟《中華#國防震減災法》(修訂版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九條已經建成的下列建設工程,未採取抗震設防措施或者抗震設防措施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抗震性能鑑定,並採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一)重大建設工程;(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三)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或者重要紀念意義的建設工程;(四)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
  • 智利 震出來的超強抗震能力
    智利經濟相對比較發達,政局較為穩定,歷年地震頻發使得政府和社會公眾對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十分重視。可以說,智利有著超強的防震抗震能力。具體則體現在以下幾點。先進的抗震設防理念重視建築規劃、工程選址,選擇良好的場地條件;確定較高的抗震設防要求,建設大震不倒的房子;決不因節約材料等節能措施降低抗震標準;科學施工,決不搶工期影響工程質量和抗震能力;決不隨意拆建,要建就建成百年建築。智利聖地牙哥的天主教大學,建築物上都留有足夠的伸縮縫,這是為了緩衝地震時的拉伸作用的,屬於抗震結構設計。
  • 建築抗震結構設計探討
    尤其是混凝土抗震結構的設計應用,因為建築結構非常複雜,在設計時會出現很多問題,提高結構設計的穩定性與抗震性能會有一定難度。在混凝土建築抗震結構設計時,還要以設計為出發點,如果抗震性得不到保證就會影響到整個建築施工質量。因此,需要提高設計單位混凝土建築結構的抗震設計質量,確保建築的使用功能與應用效果。
  • 世界首次!我國6層薄壁型鋼結構房屋可抗8級地震
    僅1.2-1.8毫米的薄壁型鋼修建的6層房屋在8級「地震」中依然屹立。  6月8日,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我國首個足尺寸實體6層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房屋的振動臺試驗在重慶大學振動臺實驗室順利完成。該實驗證明了多層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房屋的安全可靠,為我國冷彎薄壁型鋼結構建造高層建築打下了基礎。
  • 建築抗震粘滯阻尼器是什麼?它的性能你了解多少?
    它的性能你了解多少?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工程建築技術的進步,各種高層建築和橋梁不斷湧現。為了保護高層建築和橋梁免受地震、強風的破壞,出現了很多減震、隔震裝置,諸如金屬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磁流變阻尼器、粘滯阻尼器等各種提高建築抗震性能的裝置。粘滯阻尼器是什麼?它的性能你了解多少?
  • 多高層木結構抗震性能的研究與設計方法綜述
    1 多高層木結構建築發展概況1.1 典型建築案例介紹自2008年建起第一幢木結構CLT高層後,世界各國紛紛響應這個理念,各地建起了一些示範建築。2012年,墨爾本建成了一幢名為「Forte」的10層公寓式建築(圖2)[2],該建築同樣採用了底層混凝土框架-上部樓層CLT剪力牆的上下組合結構體系。「Forte」的施工周期約10個月,與同體積的混凝土或鋼結構建築相比,其在保溫隔熱方面能夠節約25%的能源,且兼有抗震性能優良的特點。
  • 建研院國家重點建築實驗室考察,原來大興機場是這樣做出來的!
    介紹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屬於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國建築科學建築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由中國建研院結構所,抗震所,軟體所,建材所改制而成的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國建研院旗下核心優質品牌及資產。重點實驗室依託單位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該院成立於1953年,隸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全國建築行業最大的綜合性科技型企業。重點實驗室在北京市通州區科技創業園建立了科研實驗基地。目前已在園內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國內最大的建築抗震實驗室、建築風洞實驗室、建築防火實驗室、建築幕牆實驗室、建築材料實驗室等科研實驗設施。
  • 夯土牆建築抗震嗎?
    我們都知道,梅雨季節的現在,多雨而且多地震的四川也開始試點夯土牆建房,在百度上都可以搜索的到,說明夯土建築是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的。其實夯土牆建築本身完全來源於自然,具有隔熱保溫吸潮的優點,被稱為會呼吸的房屋,不需要其他的製冷制熱手段就能讓房間冬暖夏涼。既然夯土牆使用在四川,那麼夯土建築抗震性能如何?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下現在的夯土牆抗震性能。夯實之後的黃土所表現出來的天然質感,不需要任何外牆裝飾,它的色彩和肌理有著獨一無二的美感!
  • 我國科學家在鋼結構多層建築抗震性能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新華社重慶6月9日電(記者柯高陽)記者從重慶大學了解到,我國科學家日前在鋼結構多層建築抗震性能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人員通過足尺6層鋼結構房屋振動臺試驗,驗證了兩類新型剪力牆的抗震防災性能。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石宇教授介紹,足尺鋼結構房屋的振動臺試驗旨在考察鋼結構建築在地震作用下的動力特性、地震反應、破壞機理等,對其抗震防災性能進行評估。重慶大學研究團隊設計製作的6層鋼結構房屋為冷彎薄壁型,鋼柱、鋼梁的厚度分別僅有1.2毫米和1.8毫米。
  • 廣州大學模擬地震試驗解決高層建築抗震難題
    中新網4月22日電 據光明日報報導,高層建築的防震性能如何?這一問題在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得到解決。  今年3月,該研究中心順利完成了正在施工中的東莞第一高樓——虎門黃河大廈的模擬地震振動臺試驗,該樓有62層,總高度達247米。
  • 嚴守醫療建築抗震第一道防線
    大中城市的三級醫院住院部、醫技樓、門診部,縣及縣級市的二級醫院住院部、醫技樓、門診部,抗震設防烈度為8、9度的鄉鎮主要醫院住院部、醫技樓,縣級以上急救中心的指揮、通信、運輸系統的重要建築,縣級以上的獨立採、供血機構的建築,抗震設防類別應劃分為乙類。
  • 「8級抗震、9度設防」為何抵不住7級地震
    「4·20」四川雅安蘆山7級地震造成巨大損失,據雅安市寶興縣縣長介紹,目前,全縣水電氣中斷,房屋幾乎全部受損,包括汶川地震後重建的建築。(國際在線4月21日)   「包括汶川地震後重建的建築」幾乎全部受損,令人惱火。
  • 非洲最高建築:主體可同時容納36000人,抗震達9級,實為中國製造
    非洲最高建築:主體可同時容納36000人,抗震達9級,實為中國製造在很長一段時間非洲的最高建築是位於南非第一大城市約翰尼斯堡的卡爾頓中心,總高度達到223米。近些年,非洲各國的經濟不斷發展,雖然整體還相對落後,但也有很多城市的實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也開始了基建之路,所以有關非洲最高建築的記錄也在不斷的被刷新。目前已建成的非洲最高建築是位於北非的嘉瑪大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