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萬噸級工程結構實驗系統問世

2020-08-14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據中國建築最新消息,由中國建築技術中心歷經10年攻關研製的「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新近建成並投入試運行,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垂向加載能力上萬噸的六自由度工程結構實驗設備,可為國內外工程領域巨型複雜結構進行足尺實驗,避免因實驗系統加載能力和空間不足導致的「尺度效應」,真實反映結構受力狀態,從而科學客觀地了解其力學性能。

中國建築技術中心介紹,工程結構試驗與檢測是研究和發展結構計算理論的重要手段,從驗證材料的力學性能到驗證近年來發展的大量大跨、超高、複雜結構的設計建造,都離不開工程結構試驗研究。

「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在多方面居於目前世界領先地位。

在加載能力方面,垂向加載能力達10800噸,超越了當前國內4000噸、國外6000噸的同類實驗設備垂向加載能力,並可實現六自由度加載。水平X向最大加載力為±600噸,水平Y向最大加載力為±900噸,可滿足巨型結構構件足尺或大比例尺實驗,可對巨型柱、巨型剪力牆、複雜空間節點等結構構件和阻尼器等進行動靜態加載試驗,綜合加載能力世界領先。

在加載空間方面,最大淨試驗空間長9.1米、寬6.6米、高10米,垂向可實現0.5米至10米的連調,是全球加載空間最大的工程結構實驗設備,也是唯一可進行多個足尺隔震支座聯合加載試驗的設備。

據介紹,中國建築將把該實驗系統建設成為開放性、國際化的實驗平臺。目前,該實驗系統已接受了國內外多家單位的試驗預約,涉及建築工程、基礎設施工程、能源電力工程等多領域。

相關焦點

  • 中國建成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未來能發揮重要作用
    在科技方面沒有哪個國家不希望自己能領先,畢竟擁有先進的科技才能在競爭中擁有主導權,我國如今各方面的發展都速度很快,在科技方面同樣也很重視,而這項多功能實驗系統歷時10年才完成,但好在結果還是讓人感到很滿意的。
  • 中國建成世界唯一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檢驗建築抗震等性能
    國務院國資委網站8月11日消息,歷經10年攻關,中國建築技術中心啟動的「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於近日建成,正式投入試運行,成為當前世界上唯一的垂向加載能力上萬噸的六自由度工程結構實驗設備,可為國內外工程領域巨型複雜結構進行足尺實驗,避免因實驗系統加載能力和空間不足導致的「尺度效應」,真實反映結構受力狀態,從而科學客觀地了解其力學性能。
  • 我國建成世界唯一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
    ◎科技日報記者 矯陽曆經10年攻關,中國建築技術中心於近日建成「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設備總重量約6900噸,垂向加載能力高達10800噸,超越當前國內4000噸、國外6000噸的同類實驗設備,並可實現六自由度加載,是當前世界唯一。
  • 我國成功研發萬噸級「國之重器」,擁有4大傑出優勢
    萬噸級實驗系統近日,我國建築技術中心完成建成「萬噸級多功能試驗系統」這一國之重器,並正式投入使用。是我國首發的一款垂向加載重量達上萬噸的擁有六面自由維度的大型工程結構實驗設備,用於世界級領先領域的巨型複雜結構設計的足尺實驗及相關數據收集。有效避免因加載能力或空間不足所致的「尺度效應」,能夠如實如需精確實驗,從而真實反饋實驗結構的受力狀態等,有助於科學客觀了解所設計結構的力學性能。整個研發過程歷時十年,可謂十年磨一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作。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2018-12-13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語音播報   據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網站近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了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
  •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在青島建造啟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劉秋怡 青島報導  2020年12月19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建造啟動儀式在青島西海岸舉行。本次養殖工船建造啟動儀式是繼今年6月3日養殖工船建造籤約儀式之後,在青島市乃至中國深遠海工業化漁業養殖領域又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標誌著全球首艘 10 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項目正式進入全面建造啟動階段。該船將於2021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攏、出塢下水並開展設備及系統調試,2022年3月正式交付運營。
  • 全球首個全尺寸波動管老化研究實驗平臺成果發布
    全球首個全尺寸波動管老化研究實驗平臺成果發布致力於研究核能裝備老化機理及服役行為研究,並對老化先進監檢測與緩解技術及裝備的工程應用進行檢驗驗證水母網10月15日訊(記者 李波) 10月15—16日,由煙臺市人民政府、山東省能源局
  • 中國首個共享單車樂園問世 面向全球徵集藝術作品
    中國首個共享單車樂園將問世,並面向全球徵集藝術作品。主辦方提供中新網北京9月12日電(記者 閆曉虹) 「平衡世界-共享單車煥生季」2019 ECO-ART全球生態藝術大展12日在中央美術學院啟動,將在國內打造首個共享單車主題田野樂園,面向國內外50家頂尖藝術院校徵集以共享單車為主題的藝術煥生作品將在樂園中展示。
  • 全球首個
    今日全球首個獲批進入臨床的四特異性抗體藥物GNC-038在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首度亮相引起與會生物醫藥大咖的強烈反響這一藥物來自成都,是成都企業百利藥業歷經5年時間開發、同時靶向4個靶點的創新藥
  • 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正式啟動上市
    該產品問世將極大緩解我國人體捐獻角膜奇缺的臨床困境,為我國400萬乃至全球6000萬的角膜盲患者帶來復明希望。據介紹,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是再生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由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香港聯交所上市,股份編號:08158,以下簡稱「中國再生醫學」)的科學家團隊歷經10年時間自主研發,並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
  • 全球首個「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發布
    (2010年8月9日,杭州)--中國領先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和設備供應商-杭州迅數科技有限公司-今天宣布「Algacount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正式發布,這是中國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建立的全球首個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將極大的滿足在我國大範圍開展藻類監測工作在「系統性專業藻類分類圖譜」和「鑑定分析技術人員培訓
  • 微觀粒子研究領域碩果纍纍 首張黑洞照片問世震驚全球
    2019年,美國科學家在包括粒子物理在內的多個基礎物理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發現新五夸克粒子(pentaquarks)和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是其中的翹楚。在粒子物理領域,如今要發現一種新粒子越來越困難。
  • 中建集團順利 科研開發出萬多噸智能實驗體系
    在裝配式建築的不斷發展下,歷經了長達十年的攻關,在近日剛剛建成中國一項建築技術上的一項萬噸級的多功能實現系統。而這一項載重能力高達上萬噸的自由活體工程結構項目,可解決了因以往的實驗影響導致的加載能力跟空間能力的問題,而且這個重量是什麼概念?該實驗系統體重中越十五萬個中年男子體重差不多。
  •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帥俊全/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7-07-26 16:17
  • 世界首個模擬發電細胞「電器官」問世 靈感源於電鰻
    世界首個模擬發電細胞「電器官」問世 靈感源於電鰻 原標題:   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2日發布了一項工程學最新進展:歐洲科學家報告了首個模擬發電細胞的「電器官」。這是一種利用生物相容性材料製成的柔性超級電源,靈感源於電鰻,符合軟體機器人的需求,並將在移植物、可穿戴設備上發揮巨大潛力。
  • 中國成功研發萬噸級「國之重器」,擁有3大傑出優勢
    這一款就是一個垂向加載重量達上千萬噸的一個大型工程結構實驗設備。這款工程設備能夠在之後的發展方面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一些可能性,這樣就能夠避免我國在一些機械製造方面的尺寸問題,但是我們的研製時間比較多,但是實驗證明了這樣的等待是有所值得的。
  • 全球首個肝癌診斷試劑盒在滬問世—新聞—科學網
  • 實現裸眼3D,全球首個交互全息視頻顯示器問世
    實現裸眼3D,全球首個交互全息視頻顯示器問世; ① 據報導,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款超薄交互式全息顯示屏,可以實現讓觀眾從多個角度觀看高解析度的3D視頻。
  • 首枚光子神經形態晶片問世 運算速度快3個數量級
    信息技術 | 首枚光子神經形態晶片問世 運算速度快3個數量級   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網站近日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研團隊日前研製出全球首枚光子神經形態晶片,並證明其能以超快速度計算。  普林斯頓大學亞力山大·泰特團隊的新成果是利用光子解決了神經網絡電路速度受限這一難題。
  • 全球首個單光子空間結構量子存儲器在中國問世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從而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