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0年!我國建成世界唯一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

2020-07-30 光明網

◎科技日報記者 矯陽

歷經10年攻關,中國建築技術中心於近日建成「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設備總重量約6900噸,垂向加載能力高達10800噸,超越當前國內4000噸、國外6000噸的同類實驗設備,並可實現六自由度加載,是當前世界唯一。

中建技術中心工程結構實驗室全景

「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超高層建築單個結構構件承重高達數萬噸,受實驗設備制約,結構設計人員一般通過有限元分析,加上小比例尺試驗作為設計依據,無法真實反映實際構件的力學性能。」7月29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中建工程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專家、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研發負責人孫建運說。

單個結構承萬噸的構件,如果用4000噸設備進行受力試驗,存在哪些缺陷?

「如果實際構件承受1萬噸的力,其截面尺寸是1平方米。當只有加載能力為4000噸的試驗設備時,進行實驗的試驗模型就只能做到0.4平方米。」孫建運說,這樣試驗模型與實際構件就存在差別,做出的試驗結果只能反映0.4平方米構件的性能。

土木工程界都知道日本用小尺寸反推試驗出錯的實例。日本隔減震技術和隔減震水平非常高,由於沒有大的隔振支座試驗測試設備,只能先進行小尺寸隔振支座試驗測試,再把測試結果反推到大尺寸。2018年偶然發現這種計算方法是錯的,給當時日本土木工程界帶來很大衝擊。

「假若採用大尺寸隔振支座測試(或原尺寸測試),就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孫建運說。

近20年來,我國建設規模不斷擴大,以高、大、特、新為特徵的複雜土木工程越來越多。同時,我國又是多地震國家,土木工程領域的抗震減災任務非常嚴峻。

如何科學合理地對重大工程關鍵技術進行試驗驗證,提升整個建築的安全水平,尤其是隔減震技術與隔減震產品的整體水平?

2009年,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相關國家課題,規劃建設大型工程結構試驗室。

試驗室建築面積4680平方米,長130m,寬36m,高35m。由全球規模最大的反力牆與反力地板試驗系統,及全球加載能力最強的萬噸級多功能試驗系統組成,可滿足超高層、大跨度等複雜建築足尺試驗研究需求。

「系統集靜力和動力實驗功能於一體,控制技術複雜,設計建造難度巨大,特別是加載框架生產加工與安裝技術、加載框架移動橫梁自動升降與鎖緊技術、大噸位垂向滑動微摩擦靜壓支承技術、六自由度控制技術等,這些都給自主研發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技術挑戰,是全球研製難度最高的土木工程試驗設備。」孫建業說。

中國建築技術中心組建了由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0多位企業、高校專家教授組成的顧問團隊,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建科工,以「科研機構+高校+企業」融合創新機制,攻克了該系統在技術參數、試驗功能、設備製造等方面的重重困難,形成多項關鍵技術成果,解決了我國工程結構科學實驗手段與實際需求嚴重脫節的現狀,實現了中國建築在行業關鍵技術研發方面的重大突破。

「這是集機、電、液於一體的複雜的土木工程實驗設備,是實驗設備領域的大科學攻關項目。」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宇航空間機構及控制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鄧宗全如此評價。

據介紹,「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目前已陸續承接同濟大學、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等許多實驗任務。

相關焦點

  • 中國建成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未來能發揮重要作用
    在科技方面沒有哪個國家不希望自己能領先,畢竟擁有先進的科技才能在競爭中擁有主導權,我國如今各方面的發展都速度很快,在科技方面同樣也很重視,而這項多功能實驗系統歷時10年才完成,但好在結果還是讓人感到很滿意的。
  • 中國建成世界唯一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檢驗建築抗震等性能
    國務院國資委網站8月11日消息,歷經10年攻關,中國建築技術中心啟動的「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於近日建成,正式投入試運行,成為當前世界上唯一的垂向加載能力上萬噸的六自由度工程結構實驗設備,可為國內外工程領域巨型複雜結構進行足尺實驗,避免因實驗系統加載能力和空間不足導致的「尺度效應」,真實反映結構受力狀態,從而科學客觀地了解其力學性能。
  • 我國成功研發萬噸級「國之重器」,擁有4大傑出優勢
    萬噸級實驗系統近日,我國建築技術中心完成建成「萬噸級多功能試驗系統」這一國之重器,並正式投入使用。是我國首發的一款垂向加載重量達上萬噸的擁有六面自由維度的大型工程結構實驗設備,用於世界級領先領域的巨型複雜結構設計的足尺實驗及相關數據收集。有效避免因加載能力或空間不足所致的「尺度效應」,能夠如實如需精確實驗,從而真實反饋實驗結構的受力狀態等,有助於科學客觀了解所設計結構的力學性能。整個研發過程歷時十年,可謂十年磨一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作。
  • 全球首個萬噸級工程結構實驗系統問世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據中國建築最新消息,由中國建築技術中心歷經10年攻關研製的「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新近建成並投入試運行,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垂向加載能力上萬噸的六自由度工程結構實驗設備,可為國內外工程領域巨型複雜結構進行足尺實驗
  • 我國將建成高精度三維坐標系統
    該項工程將歷時四年,投入5.17億元,調集全國29個測繪地理信息單位的3000餘名技術人員,在全國範圍內建成高精度、三維、動態、陸海統一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建設完成後,將實現對全國範圍內陸域國土的均勻覆蓋,精度將達到國際水平的釐米級,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臺站觀測結果將呈現連續動態變化,陸地和海洋的高程基準將實現統一,從而使我國的測繪基準建設與國際同步,全面提升我國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研究的服務保障能力。
  • 國內大型多功能振動臺陣實驗室在京啟動
    胡保華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杜燕)歷時四年半建設的北京建築大學大型多功能振動臺陣實驗室一期工程完工,23日首臺振動臺投入使用並進行了振動臺基準模型振動試驗演示,這是振動臺設備啟用後進行的首次振動。據悉,大型多功能振動臺陣實驗室正式啟動後,將服務於土木工程、建築遺產保護工程等多學科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 我國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站 核心艙可對接神舟和天舟
    我國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站 核心艙可對接神舟和天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3-08 20:43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 餘曉潔、孫彥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將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作為六大「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之一。
  • 2022年建成投產,興洋科技年產1200噸晶片電子級高新矽基材料項目立項
    2020-11-26 19:45:10 來源: 愛集微APP 舉報
  • 我國建成年產6千萬噸級油氣田;珍稀蛾類首次在國內被發現丨科技早...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27日,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數位化顯示屏上油氣年產量達到6000.08萬噸,約佔國內產量的1/6。標誌著我國建成了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圖片來源:新華網發 何劍峰 攝●27日,烏東德水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示範工程正式建成投產,較計劃提前半年。
  • 遠海千噸級船達10艘 科學碩果壯大海洋科研力量
    、建造的首艘專業海洋科考船「科學一號」到全球級先進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先後有6艘近海百噸級科考船、10艘遠海千噸級科考船「安家」青島,從而具備了從近海到遠海,再到大洋的科考能力。目前,我市已擁有近海百噸級科考船6艘、遠海千噸級10艘,可以實現從近海到遠海再到大洋的科考任務。「向陽紅01」為無限航區科考船,電力推進,具備動力定位能力,總噸位約4800噸,續航力可達1.5萬海裡,最大深海探測深度可達1萬米(目前世界已知最深海洋位於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最大深度1.1萬米)。
  • 2016年中國與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長五、獵鷹入圍
    長徵五號具備近地軌道25噸級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級的運載能力,比我國現役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提升2.5倍以上,一舉跨入全球「最強壯」火箭行列。 3.中國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2016年8月16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 歷時22年建成的超級工程
    在貴州省山區,有著全球知名的「中國天眼」,它是當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能夠捕捉宇宙中更微弱的信號,探測到更暗弱的天體。22年來「中國天眼」團隊付出了無數汗水和精力,才在山坳裡建成了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工程。本期節目中,歐生·優麗來到貴州,走近「中國天眼」及其背後的科學團隊。
  • 世界最大天文望遠鏡7年後將在我國貴州建成(圖)
    能接收110億光年外的微弱信號  本報上海10月30日訊(記者黃辛)在2013年,一座口徑達500米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在貴州喀斯特窪地建成。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仁東研究員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天文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上表示,與世界現有最大口徑100米望遠鏡相比,其觀測能力提高了10倍,並且將在未來20~30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認為,「精良裝備的FAST將為新的科學發現和突破天體物理學前沿熱點問題提供獨一無二的手段」。
  • 浙大牽頭建世界最大超重力實驗裝置—新聞—科學網
    超重力場中還存在「縮時」效應,科學家們可以利用這點極大地縮短實驗時間。   陳雲敏院士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在超重力離心機上搭載土體汙染物遷移實驗裝置,就可以模擬汙染物在地下大尺度、長曆時的運移。
  • 浙大牽頭建世界最大超重力實驗裝置:一天模擬千年
    超重力場中還存在「縮時」效應,科學家們可以利用這點極大地縮短實驗時間。陳雲敏院士陳雲敏院士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在超重力離心機上搭載土體汙染物遷移實驗裝置,就可以模擬汙染物在地下大尺度、長曆時的運移。
  • 我國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啟動建設
    11月18日,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在杭州啟動建設。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將建設全球容量最大的兩臺離心機,並包含邊坡與高壩實驗艙、巖土地震工程實驗艙、深海工程實驗艙等六座實驗艙。建成後將為人類全過程觀測超重力環境下巖土體、地球深部物質、合金熔體等多相介質的物質運動提供研究平臺,為揭示巖土體大時空演變與成災機制、深地深海資源開發等提供基礎條件支撐。科學界將地球上的重力稱做常重力,用1g(重力加速度)來表示,大於1個g的就叫超重力。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是用離心機產生的離心力模擬超重力,藉助離心機上的機載實驗裝置,實現超重力下物質運動試驗。
  • 天宮二號即將發射:將開展十幾項世界最前沿實驗
    從外觀上看,天宮二號與天宮一號差不多,還是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太陽翼展寬約18.4米,重8.6噸,設計在軌壽命2年。  天宮二號是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備份的基礎上,根據天宮二號的任務的需要改裝研製而成。
  • 韓城千斤頂活塞多功能20噸50噸可卸鋼桶空心缸套規格型號
    韓城千斤頂活塞多功能20噸50噸可卸鋼桶空心缸套規格型號此類產業結構應用了自身很多年,技術性發展趨勢落伍,促使泥漿泵容積巨大,輸出沙漿工作壓力很大起伏,總流量不穩定,而且泥漿泵的較大工作中輸出功率遭受一定限定,一般社會發展工作壓力大家只有為了更好地做到34Mpa,總流量不容易做得非常大。運用本信息科技公司生產製造的液壓泥漿泵,在同樣文化軟實力數據信號輸出功率下泥漿泵的容積只求中國目前泥漿泵的1/2至1/3,耗能為目前泥漿泵的80%上下。
  • 全球首條紡絲級單層氧化石墨烯10噸生產線試車成功
    全球首條紡絲級單層氧化石墨烯10噸生產線試車成功 原標題:   □ 一直以來,高品質單層石墨烯粉體類原料無法量產,使得石墨烯諸多優異性能無法充分發揮,導致其產業化之路困難重重  □ 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突破了
  • 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 (記者操秀英)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8日在河北廊坊建成,並實現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正式啟動物理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