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附詳細名單)

2020-08-04 小黃人工業互聯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十三五」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王運敏、毛新平、 劉正東、李衛、張躍、邵安林、嶽清瑞、唐立新、謝建新九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

9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附詳細名單)

何文波、幹勇、沈文榮、戴志浩、侯軍、李新創、張少明為院士頒獎

9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附詳細名單)

王運敏,1955年10月18日出生於安徽省碭山縣,非煤礦山採礦工程專家,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 。

王運敏於1982年從江西冶金學院採礦專業畢業後進入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工作,先後擔任技術員、助工、工程師,露採室支部書記,科管處長助理、高級工程師,院院長助理、黨委委員、科管處長,院副院長、黨委委員;2001年擔任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院長;2005年擔任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運敏長期致力於金屬礦山的安全高效綠色開採技術研究。

9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附詳細名單)

毛新平,男,漢族,1965年6月1日出生於湖北鄂州,湖南省常德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壓力加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寶鋼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湖北省科協副主席。

1982年—1989年,毛新平在武漢鋼鐵學院學習,先後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1989年—1999年,在冶金工業部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工作;1999年—2001年,擔任冶金工業部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2001年—2002年,擔任中國冶金建設集團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2002年—2007年,擔任廣州珠江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2002年—2006年,在北京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學習,畢業後獲得博士學位;2003年—2013年,在廣鋼集團CSP應用技術研究所擔任所長;2007年—2013年,在廣州珠江鋼鐵有限責任公司擔任副總經理;2013年—2014年,在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研究院擔任常務副院長;2014年—2019年,在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研究院擔任常務副院長;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被聘為北京科技大學終身教授、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毛新平長期從事先進鋼鐵製造流程和高性能鋼鐵材料研究。

9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附詳細名單)

劉正東,1966年10月生,內蒙突泉人。鋼鐵材料與冶金工程專家。1990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金屬壓力加工專業,2001年畢業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鋼鐵冶金專業並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鋼鐵研究總院特殊鋼研究所副所長、教授級高工。

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9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附詳細名單)

李衛,1957年12月出生於北京,原籍河南省洛陽市,磁學與磁性材料專家,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全國政協常委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物理系磁學專業。現任鋼鐵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國家科技重點專項(稀土材料專項)專家組專家, 兼任IEEE及國際稀土永磁及應用委員會委員,亞洲磁學聯盟委員會委員, 中國稀土學會理事,全國磁性材料與器件行業協會副理事長。

李衛長期從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新材料、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工作。

9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附詳細名單)

張躍,男,漢族,中共黨員,1958年出生於湖南郴州。1978年2月-1982年2月,在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現武漢大學)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1982年2月-1987年9月,為武漢科技大學助教。1987年9月-1993年10月,為北京科技大學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獲工學博士學位。1993年10月-1995年10月,為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後、副教授。1995年10月至今,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1995年)、博士生導師(1998年)。2000年10月-2000年12月,由Anthony Mason Fellowship資助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合作研究,2001年1月-2002年2月由JSPS資助在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大阪大學、京都大學合作研究和學術訪問,2002年10月-2003年4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納米材料技術中心訪問教授。

2019年11月22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9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附詳細名單)

邵安林,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鞍鋼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鞍鋼礦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中國鐵礦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領導小組組長,中國礦業聯合會主席團主席,中國冶金礦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國直接還原鐵和鐵礦石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會長。

1985年 鞍鋼東鞍山鐵礦 技術員、採掘計劃員。

1993年 東鞍山鐵礦 採掘計劃科副科長,工程師。

1995年 東鞍山鐵礦 規劃設計工程師、計劃科長、工程科長 。

1998年 東鞍山鐵礦 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2000年 鞍鋼眼前山鐵礦 代礦長、礦長,教授級高工。

2002年 弓長嶺礦業公司經理助理 總工程師。

2006年 鞍鋼集團礦業公司經理,教授級高工。

2012年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兼鞍鋼集團礦業公司總經理,遼寧科技大學礦業工程學院院長。

2015年「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獲得者。

2015年12月7日,當選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

2017年5月,任鞍鋼集團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

9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附詳細名單)

嶽清瑞,中冶建研院董事長 。男,1962年1月生,中共黨員,結構工程專業與工商管理專業雙碩士,教授級高工。 [2] 2015年8月31日,嶽清瑞受聘為中南大學兼職教授。嶽清瑞是2015年中國工程院並在6月12日進入第二輪評選 。2017年11月27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先後主持並完成了16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其中863課題6項,科技支撐與攻關課題4項,國家專項及部委科技課題6項,在國內率先系統開展了以冶金工業建構築物為代表的工業建築可靠性檢測鑑定與加固改造技術研發與推廣工作,是我國工業建築診治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

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應用的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工作,開闢了我國高性能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在土木工程應用新的技術領域與方向,是我國該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人與奠基者;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特等獎3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主持完成我國第一部碳纖維在土木工程中應用的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共主編完成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7項,主持並參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0項;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149篇,SCI/EI收錄27篇,培養博士與碩士12人。

9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附詳細名單)

唐立新,男,1966年8月,控制科學與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高等學校「智能工業數據解析與優化」學科引智基地(111計劃)負責人。現任東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智能工業數據解析與優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工業與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運籌學會智能工業數據解析與優化專業委員會第一屆理事長。2019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9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附詳細名單)

謝建新 ,男,漢族,1958年6月14日出生於湖南雙峰,材料加工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東北大學工學博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7年—1978年,謝建新擔任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豪勝小學民辦教師;1985年,在中南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學位;1985年—1987年,擔任中南工業大學(現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師;1987年—1991年,在日本東北大學材料加工學專業學習,畢業後獲得博士學位;1991年,在日本東北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1年—1995年,擔任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院材料加工學系助教、副教授;1995年—1996年,擔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1996年—2000年,擔任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2000年—2004年,擔任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2004年—2014年,擔任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2008年,擔任材料先進位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科技大學)主任;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建新主要從事金屬凝固、加工和熱處理及其關鍵裝備的研究。

版權說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北科大3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十三五」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我校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十三五」期間,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大批鋼鐵科技人才立足崗位、思考實踐,開拓創新,為行業科技進步發揮積極作用
  • 喜報|北科大材料學部3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十三五」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我校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十三五」期間,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大批鋼鐵科技人才立足崗位、思考實踐,開拓創新,為行業科技進步發揮積極作用,其中,新晉兩院院士作為行業學科帶頭人
  • 我國又一重量級成就獎公布!9位院士登榜,其中3位還來自同一所高校!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34;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39;十三五&34;。經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研究決定,授予王運敏、毛新平、劉正東、李衛、張躍、邵安林、嶽清瑞、唐立新、謝建新(按姓氏筆畫排序)等9位院士 &39;十三五&34;。
  • 張彌曼院士榮獲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在張彌曼之前,已故中科院院士、古脊椎所第二任所長周明鎮曾於1993年獲此殊榮。因此,中科院古脊椎所成為世界上繼哈佛大學、德州大學(奧斯丁)、堪薩斯大學之後,擁有兩位該獎得主的學術機構。這充分顯示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國際學術界的崇高地位。
  •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侯保榮院士榮獲NACE科技成就獎
    侯保榮院士榮獲NACE國際頒發的科技成就獎。美國納什維爾時間3月27日晚7點,全球最大的腐蝕國際組織——NACE(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主辦的2019年國際腐蝕大會頒獎典禮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侯保榮院士榮獲NACE國際頒發的科技成就獎。
  • 2020何梁何利獎獲獎人揭曉(名單)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30位在數學力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
  • 張彌曼院士榮獲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張彌曼院士榮獲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金秋十月末,來自世界各地的近
  • 謝毅院士榮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謝毅院士榮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2015-03-1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8年共同創立了「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計劃,每年授予5位女科學家(非洲及阿拉伯國家、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用以獎勵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在生命科學和基礎科學兩個領域內隔年交替評選。
  • 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附全面名單
    美國時間2020年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宣布選舉120名新成員和26名外籍院士,以表彰他們在原創性研究方面傑出並持續的成就。今天當選的人員使得在職成員總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總數達到50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北大學劉有智教授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獲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新增設的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頒給了為抗疫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另有39位專家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其中,中北大學劉有智教授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 環境工程領域院士全名單(26人)
    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07年「空氣品質和汙染源環境光學監測技術系統與應用」,2011年「大氣環境綜合立體監測技術研發、系統應用及設備產業化」),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獲2012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盤點: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附簡歷)
    約翰·查爾斯·科瑞譚登(John Charles Crittenden)約翰·查爾斯·科瑞譚登教授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是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Brook Byers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國家純淨工業及處理技術中心主任、美國環保署顧問團、美國國家環境政策及科學技術顧問團、美國國家科研顧問委員會成員。
  • 四川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31名)、綿陽(30名)
    四川省兩院院士名單,在川共61名兩院院士,2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包含1名雙院士)。61名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成都31名,綿陽30名。成都兩院院士集中在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電子電信技術研究所、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綿陽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 四川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33名)、綿陽(30名)
    四川省兩院院士名單,在川共63名兩院院士,2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包含1名雙院士)。63名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成都33名,綿陽30名。成都兩院院士集中在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電子電信技術研究所、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綿陽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 最小年齡47歲(名單)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最小年齡47歲  記者從中國工程院獲悉,備受關注的院士增選名單上午出爐,新當選的70名院士中,男性67人,佔95.7%,女性3人,佔4.3%;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56.2歲,比2013年下降0.7歲;60歲(含)以下的56人,佔80%;61歲至70歲(含
  • 郝吉明院士榮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光華工程科技獎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EEPA)會長郝吉明院士通過在大氣汙染防治領域取得的傑出成果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是中國工程院發起的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可以看作中國工程領域的「諾貝爾獎」,每2年頒發一次,它成立的宗旨是獎勵為工程科技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成就的團體和個人,迄今為止已有304人和1個團體獲得該獎,其中科技獎獎金為每人20萬,成就獎為100萬。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彭士祿榮獲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
    汕尾日報訊 (記者 施育玲)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彭士祿榮獲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他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第一完成人)、為國防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榮譽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獎項。
  • 上海交大譚蔚泓院士獲頒拉夫·亞當生物分析化學成就獎和匹茲堡...
    Adams)生物分析化學成就獎與匹茲堡分析化學成就獎(Pittsburgh Analytical Chemistry)。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項大獎是自2004年譚蔚泓院士首次拿到匹茲堡成就獎(Pittcon Achievement Award)之後再度榮獲大獎,成為匹茲堡會議歷史上第一位在同一年拿到這兩個科學成就大獎的科學家。
  • 樊錦詩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樊錦詩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召開,有52位中國科技工作者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授予鍾南山院士與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
  • 國之棟梁——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材料類)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由學部主席團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各學部的名額分配。院士增選採用分學部選舉的方式,分別由各學部選舉產生。增選工作主要包括推薦初選、評審、選舉三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