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圈子能幫助微信再造一個貼吧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經過反覆更名、數次迭代,微信重點項目好物圈終於改名」圈子」出現在搜一搜頁面下,摘掉了種草意味明顯的「好物」二字,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微信公開課上,微信搜一搜將首次完整亮相,並公開產品能力和最新動態。公開課前夕的改名,意味著圈子已經在微信搜索生態中找到了定位。
好物圈由微信「我的購物車」變身而來,一開始的定位是「購物版朋友圈」,用戶可以在其中瀏覽併購買好友推薦的商品。然而,由於隱私擔憂與分享激勵等問題並未解決,且入口太深缺乏運營,「購物版朋友圈」並未迎來流量爆發。
10月,好物圈不再死守熟人推薦,slogan也從「和朋友分享好物」變成了「發現美好生活「,雖然仍然沒有擺脫「帶貨」色彩,但越來越多的圈子已經從好物種草轉向了興趣分享。
如今,微信圈子終於從名稱上擺脫了「帶貨」屬性,不再背負探索社交電商的重擔,開始寄託微信在半封閉的微信群、朋友圈之外,打造另一個開放社交產品的野心。
圈子的入口在搜一搜下面,很難不讓人想到憑藉百度搜索入口成長起來的貼吧。
正是依靠搜索關鍵詞的篩選與聚合,百度貼吧才成為中文網際網路最豐富多元的興趣社區,即便在微博、知乎等出現之後,即便因為內容審查和商業化一次次自廢武功,早已不復當年盛況,卻依然維持相當的活躍度,且仍有新的貼吧不斷湧現。
早在微信之前,QQ就曾經推出過一款針對貼吧的產品——興趣部落,引導用戶從私密的QQ群走出來,加入公開的興趣群組。
由於缺少貼吧這樣的搜索入口,無法通過關鍵詞篩選興趣和聚合同好,所以興趣部落頭部效應顯著,長尾部落缺乏流量,久而久之轉向了娛樂化和粉圈化,內容低質水化嚴重,風頭早已被後來推出的「擴列」超過。
百度貼吧之所以由盛轉衰,原因在於搜索已經不再是移動網際網路第一入口。興趣人群也逐漸從關鍵詞聚合,轉向了圍繞內容和自媒體聚合。
B站、小紅書等是內容聚合的代表,而圍繞著微博、公眾號上的各路自媒體,有相同興趣的人群也聚合在一起。
然而,在這些地方「小透明」的聲音很難被聽見,貼吧、小組這種用戶平等交流的興趣社區仍然不可替代。
微信能夠通過搜索入口再造一個貼吧嗎?
從微信圈子前期的建立機制來看,它更像是公眾號的一個新流量池,幫助運營者增強粉絲粘性並實現內容變現。
圈子可以在圈子中發起話題互動、福利放送,也可以進行碎片化輸出。目前的微信圈子是中心化的,圈主和管理員擁有極高權限,普通成員的投稿要經過嚴格審核,圈子成為了創建者的「推銷圈」。
如果圈子只是自媒體手中的工具,想像空間未免有限。那麼,能否通過圈子把公號粉絲轉化成一個興趣群組?畢竟,公眾號粉絲已經形成了一個彼此看不見的社群。目前看來,公眾號眾星捧月的屬性也被延續到了圈子裡,尚未形成粉絲之間的交流行為。
微信圈子能否像貼吧一樣,以搜索關鍵詞為紐帶將人群聚集起來?從測試來看,圈子已經出現在部分微信搜索結果中且排名靠前,這與百度貼吧的機制十分類似。
不過,人們在微信上的搜索習慣和在百度上已經大不相同。微信搜一搜主打搜索即服務,搜索即場景,連接的主要是用戶和服務、內容的提供者。從興趣出發,人們一旦找到了相應的小程序、公號,就不再需要通過頻繁搜索來獲取信息。
這也意味著微信圈子很難做到如貼吧那樣,和現實世界一一對應。從目前8000多個圈子的名字來看,微信圈子也並非關鍵詞命名,而是圈主隨意發揮。不同於小程序的去中心化,微信圈子有一個中心化的發現廣場,用戶可以分門別類查找感興趣的圈子。
今年五月,字節跳動低調上線了一款興趣社交產品——飛聊,試圖從興趣社群切入即時通訊,卻只是曇花一現。如今,微信反向而行,從即時通信切入興趣社交,能成功嗎?
即使很難再造一個貼吧,圈子依然可以視為微信為自己打的一個「補丁」,彌補微信群應用場景的局限。正如我在評論誇誇群時所說的:
微信群很難將群內關係真正沉澱成為興趣社群,實際上,微信群信息機制設計的缺陷(無法分層交流、無法群內回復)使得成員超過一定數量,群體交流就會失效,除了公司群內隊形整齊地誇領導英明之外。
微信群幾乎不可能做到知識的沉澱與有價值討論,封閉屬性也使其成為「內容黑洞」,優質內容不可能被外界搜索,這也是小密圈、小鵝通等社群工具興起的原因,然而它們演變成了自媒體的「收割機」。
微信群本來就是為即時交流而生,自由組織、極高彈性也是它的最大優勢,然而大多數「因事而起」的微信群並沒有「事畢而終」,最終淪為少數人發廣告、拼團連結的「殭屍群」。在圈子出現之前,群幾乎是微信上建立社群的唯一選擇,儘管功能簡陋、無法管控。
圈子的出現,可以卸下微信群身上的部分重擔,讓相應的場景找到更合適的社群形式。至於微信圈子還將如何演化,可能需要像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就像對待其他微信功能一樣。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