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拿起手機時,與其說看的是信息,還不如說看的是算法,屏幕顯示的,是那些系統希望我們看到的東西,從視頻到圖片,只要是機器人推送的內容,無一例外。它們形成了一種「信息繭房」將我們重重包圍。機緣巧合,我跳出這間「繭房」重回貼吧,發現了新天地。
從雜誌時代到新媒體時代,關於汽車的內容經歷了一個從「飢餓營銷」到「供大於求」的階段。簡單來說,過去網際網路(包括移動網際網路)不發達的時候,一個車迷或者消費者在需要獲取汽車類資訊時,恐怕最主要的渠道還是電視、報刊雜誌和廣播這老三樣。而隨著網際網路門戶的崛起,移動APP的遍地開花,如今要了解一輛車則變成了不是找不到信息,是信息太多,反而影響了決策。換句話說,太多的選擇,導致無法選擇。
自媒體時代的流量思考
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讓媒體的屬性產生了質變;如果說過去看汽車資訊看的是大而全的深度報導,現在更受讀者歡迎的則是小而美帶有人設屬性的內容。拿我運營的微博舉例:最受歡迎的話題標籤#名車志視頻#閱讀量達到了1.8億,而位列二三位的則是1.3億閱讀的#名車志gif#和6800萬的#名車志壁紙# 。
反而經常為了編輯一條微博查資料一下午的#名車志問答#和#名車志百科#只能排在後面,不免讓我產生了疑惑。
打開B站也有同樣的現象,在我看來一個視頻能不能火的關鍵,在於它的封面夠不夠誇張,標題夠不夠極端,做好了往往能夠激活神秘的算法推薦,如果正好碰到熱點車型,還能帶來額外的流量加成。
因此,無論是「內容為王」還是「形式為王」,最後都要為「流量為王」服務,否則就是在甲方爸爸面前耍流氓。這樣的終極目的對於一家媒體來說,如果你不是,那麼你很幸運,如果你是,那麼也很正常。
於是以流量為導向的內容生產過程中,為了讓讀者看更多,帶來更多的流量。不僅媒體要努力生產內容,平臺更要想辦法推送內容,裡應外合,堪稱「掌上內容供銷社」。這就造成了我們越加發覺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歡的內容,從而產生了一個概念——「信息繭房」。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指出:在信息傳播中,公眾對信息需求並不是全方位的,他們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就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之中,視野越來越窄,觀點越來越極端。
這對於打算買車的人來說,無疑帶來巨大風險。想像一下,搜出來一款車的信息全是誇讚,沒有缺點。你相信世界上有完美的車嗎?從商業角度來看,首先廠家就不會答應,因為一輛沒毛病的車不僅殺死了競爭對手,還殺死了自己未來的換代車型。我們都說一款新產品的上市,解決了上一代的痛點,而誰又會想到,這個痛點可能是廠家故意為之。說白了,我們需要一個地方看些更真實的、包含正反兩面的用車感受。
重回貼吧,我逛出了考古的感覺
直到百度給我發了一條帳號異地登錄的提醒,我才意識到原來我還在貼吧混跡過,在這裡有一個滿10歲的帳號,還被盜了。我點開曾經叱吒風雲的各種吧,才發現那裡早已人去樓空,充滿垃圾信息,逛這樣的吧,就像一個人站在垃圾場裡考古。盜號者大概看上了我當年在「顯卡吧」、「耳機吧」和「李毅吧」的高談闊論。雖然他偷走了我的號,我卻因此找回了對於汽車當初的熱愛。
這個熱愛要從人在貼吧中的角色談起。如果說打開微信、微博、B站、頭條、抖音,你所面對的是一個個自媒體,將一個人的興趣強制拆分並互相隔離,最後的話語權被不斷製造的大V掌控,我們只負責接收;
那麼貼吧就是任何用戶就任何關鍵詞創建一個貼吧,然後吸引其他人加入討論的後花園,甚至桃花源,在這裡網友不會被分為三六九等,他們不需要下飯視頻的「飽腹感」,在這裡「歸屬感」才是真正的靈魂。
比如打開「特斯拉貼吧」,首先雷住我的是這個封面,拿Word藝術字做的標題,卻意外地接地氣。
電車我們很關注充電樁的安裝,於是有了:
續航才是重中之重,那麼冬天表現如何呢?
然後我打開了蘭博基尼吧,立刻被前方狗仔隊員的爆料震撼:
有人說貼吧已經涼了,但汽車吧的這個帖子有2000多個討論,最新的回覆還是3分鐘前
最後的最後,我心想來都來了,索性在搜索框輸入了三個字「名車志」。
這是一個看起來好普通的一個貼吧,甚至因為缺少管理,連基本的裝修都沒有,但往下翻,翻到我老淚縱橫,雜誌佔地方我也能理解。
一個讀者在分享他與《名車志》的故事:
看到這裡,其實我也經不願往下看了貼吧之旅就此打住。
粗糧與精加工食品
作為曾經最大的中文社區,貼吧可謂引領了網際網路的風潮,而現在讀者的精力被崛起的移動網際網路產品瓜分的時候,雖然我不願意承認,但它確實在以很慢的速度涼下去。
如同前文提到的,買車前我們需要儘可能接收正負雙面的信息,有助於對車全面了解,貼吧恰好在一個鮮明的主題前提下,做到了這點。但做到這點的原因,並非百度運營得法,而是缺少管理。什麼樣的信息都有,就導致貼吧擁有一些有用信息的同時,被大量垃圾類容充斥。信息的真真假假需要鑑別能力,這不是每個人都具備。但一些不經意的細節提醒,卻能產生效果。
貼吧的車迷是怎樣一群人?在這裡,他們不追星,也不搞小團體,包容戰勝了偏見。他們分享的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感受,而非看著就不專業的人,精心製作看起來專業的內容。與以推薦算法為基礎的平臺相比,如果說後者的內容是「精加工」,那麼貼吧就是粗糧,含有雜質的食物。
我會常回來看看,因為這裡有一群愛車的人,給我力量。
撰文 I劉一手 圖片 I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