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扶搖君很早之前就想加入一些,
即有趣,又會引人深思的
「實驗、效應、定律、假說、悖論」等。
因此在首頁故事分類欄中
多分出了一個「效應」類。
原本的「經典,故事,文學」
三大板塊分類也作了一些更加細緻的調整,
也加入了一些「新板塊」。
日後扶搖君會時不時的慢慢往裡填充。
最後,還是一如既往的,
感謝各位讀者的關注、閱讀與支持,
話不多說,先來看今天的效應。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
叫「百猴效應」。
故事的開端是這樣的,
幸島(Koshima),位於日本九州島宮崎縣最南端,在日本的靈長類學界,乃至國際靈長類學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因為島上有大量的猴子。
1952年,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一群科學家,在研究宮崎縣幸島上的猴子,科學家們將紅薯扔在沙地上餵猴子。
猴子喜歡生紅薯的味道,但是討厭上面的泥沙。
一隻年輕的小猴子發現在附近的小溪裡可以解決泥沙的問題。它把這個訣竅教給了媽媽,不久,夥伴們也學會了這個方法。
此後科學家一直密切注意著這些猴子,
發現1952年到1958年之間,
所有年輕的猴子都學會了清洗紅薯上的泥沙,
這樣紅薯吃起來更可口。
而成年猴子中,只有效仿自己孩子的猴子才學會了這種方法,其他的成年猴子還是吃髒紅薯。
接著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
在1958年的一個秋日,
一夕之間,幸島上幾乎所有的猴子都學會了洗紅薯,包括那大部分從來沒有學習過洗紅薯的猴子!
後來,科學家們觀察到了更驚人的事情,
沒隔多久,洗紅薯的新行為,竟傳到了200公裡以外大分縣高崎山(Takasakiyama)的猴子那裡,可是這兩群猴子完全沒有任何關連或接觸。
後來人們就用「第一百隻猴子」
來形容造成意識形態突破的關鍵參數。
不一定是一百,只要達到某個數目,
或「臨界點」
在某個地方形成一種文化或覺醒,
其他界線之外的族群也會受影響。
無獨有偶,在英國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件:
英國某個小鎮的麻雀,會在早晨啄破牛奶工人送來的牛奶瓶口上的鋁箔紙,然後毫不留情地飽食一頓。
後來,這種「免費的早餐」竟然在麻雀界傳開了,
從一個小鎮傳遍了全英國。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麻雀不是翱翔萬裡的大鵬鳥,它們的活動範圍受到飛行能力的限制。
可是在多年以後,隔海的荷蘭與瑞典,也發現了有同樣行為的麻雀。
幾年後,一個由澳大利亞與英國組成的科學小組,開始探索人類是否也具有一個與猴子類似的網格,於是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製作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有數百張人臉,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藏在眼睛裡,每一件東西裡幾乎都藏著人臉。
但是當你第一次看到它時,也許你只能認出六、七張臉來,一般要經過訓練才能看到其他的臉。
他們帶著這張照片,來到澳大利亞選了一定量的人,將照片給每個人看一段時間,然後舉起照片問其中一人:「你在這裡面看到幾張臉?」
他們大多數人的回答是6~10張,少數人能看到更多。
他們找了一百個人作為樣本,並詳細地記錄下實驗結果。
就在此時,其中的一些研究人員已經來到位於地球另一邊的英國,在BBC有線電視臺(當時只有在英國才能看到)上展示了這張照片,並仔細地指出每一張臉的位置。
幾分鐘後,在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找來一些新的測驗者進行原來的實驗,人們突然可以輕易看到大部分人臉了!
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
我們人類自身,在遠古時期,
完全隔斷的不同大洲,不同地區的原始人部落,先後學會使用火,進而學會農耕技術,發展出音樂、詩歌、文學等文明成果,
也是一個「百猴效應」的很好的證明。
在很久以前,電腦,手機等很多高科技的東西剛剛發明出來時,人們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學習,但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會用,甚至不需要學習,上手就會。
在體育界,這樣的例子就更常見了,
1954年,羅傑·班尼斯特爵士用4分鐘以內的時間跑進了一英裡(約1.6公裡)。
在那之前從未有人做到,
但當班尼斯特爵士跑進4分鐘以後,
同年,就有24個人跑進了4分鐘以內。
只要有一個人破了某項記錄,
緊接著就會有一大批人破記錄。
而這個現象其實還有一個高級版本,
它始於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詳細闡述的一個思想,後來凝練成他傳授給學生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
「關於世界全部真相的一切知識,早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大腦中,我們的學習只不過是重新撿起它們而已。」
我們會發現,這些現象,
和理論物理中的超弦理論,
佛洛依德的冰山理論,
量子力學中的量子網絡,共振,全息,量子糾纏都高度契合,
當然,還有佛家講的阿賴耶識也是同理。
我們的信念、思想,都是能量波,
形成的能量場存在並傳遞於空間之中。
這「第100隻猴子效應」意味著:
當擁有某種意識的人數達到某個臨界值時,
也就是那個意識場達到某個強度的時候,
就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迅速傳遞到遠為廣闊的地區,影響更大量的人們。
換句話說,
只要認同某種觀念或行為的人,
達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
自然而然就會風起雲湧獲得更多人的認同、支持。
我想,這是讓我們意識到:
以前我們時常會覺得某一種好的行為只有少數幾人去做,根本對這個社會來說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對於好的善行,一定要主動去做,
並繼續維持,不要放棄。
因為其影響是不可思議的!
有一天將會結出驚人的碩果!
所以,當一個人覺醒時,
就會連帶著一批人一起覺醒。
一個人開悟成聖,就可以影響當時,
甚至後世幾千年。
我們不知道上天冥冥之中有著怎樣的安排,
只是,上天通過這些現象
在不斷提醒與鼓勵著那些默默做善事的人們:
雖然看似渺小,但不要放棄,
做一分,得一分,做二分,得二分,
做三分,得十分,天助七分。
最終,這條真理之路,
會通過成就那些前期奮鬥的生命們,
帶所有生命走向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那裡也許是弦理論預言的11維度空間,
或者是人類目前根本不了解的領域。
這些不同層次的生命們,
也上演著和「百猴效應」一樣的劇情:
在各自的世界裡,
學會了更好的技能,
領悟了相同的法則,
從而把自己的種族帶向一個更光明的地方。
如果第一百隻猴子是個臨界點,
那麼,一百以內的猴子,和一百以外的猴子,
雖然都學會了新技能,
但是本質上,
經歷與認知,還有付出,是完全不同的,
那麼,
我們要做一百以內的人?還是一百以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