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的,現在溫室效應原因,美人魚與美猴魚

2020-12-03 宇宙前線報導員

3億年前地球是什麼樣的,含氧量大約是30%,現在是21%。也就是那時地球很暖和,溫度要比現在高10度左右。海洋覆蓋面積很廣,南極和北極基本沒有多少冰川,也許只有很少的幾座。

因為氧氣含量高,溫度又高植物大概都是超大型的,假如那時有蘑菇至少一個蘑菇,夠我們現在一家吃一個星期的!蘑菇是1億年前才有的,根據化石推斷的。那時的地球和今天的一樣繁榮,動物與動物與動物之間就有了,低端食物鏈和高端食物鏈,就和今天的老鷹捕食野兔的模式差不多!那時也有了古鱷魚,脊椎型動物,和今天的鱷魚有些像,但咬合力更強,可以捕食更大的獵物,今天的鱷魚無法捕食像,野牛和大象這種動物大型動物,因為力量不夠大,當鱷魚咬在野牛的脖子上,鱷魚會被直接拖出水裡,至於後果就不好預測了,然而那時的鱷魚卻可以捕食野牛或者大象這樣的生物。現在的鱷魚捕食羚羊這樣中小型的動物還是可以的。

恐龍的祖先大概就是這時代誕生的,那時應該叫蜥蜴還有生活在水裡的魚龍,那時它們的體型都沒後來的,巨型恐龍體格大。按當時的含氧量來看,地球上食物充足,溫度適宜,繁殖力強。那時的動物體格都是現在1倍以上,如果大象生活在那個時代,至少體重在3-5噸,甚至更高!

現在科學家都在說溫室效應,溫室效應就是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偏高,阻擋了太陽向太空的反射,就像大棚一樣太陽透過塑料之前是長波,但經過塑料的折射後就變成了短波,光是一種波!二氧化碳的就充當了,塑料的的功效!

那地球變暖是不是因為二氧化碳的作用呢,應該佔一部分,大多數原因還是樹木被砍伐的太嚴重了,還有草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引起的。綠色植物的作用就是分解和轉化太陽能,但光合作用並不是所有的光都能吸收。假如來了一百個「太陽光」,但地球的座位只有95個,那麼剩餘的五個,就會向南極或北極轉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十年過去後地球的溫度就會升高!所以地球溫度的變化還要多植樹!讓每束太陽光都有一片綠葉,最後大家皆大歡喜!

時間過去了幾億年,幾億年前我們人類的祖先還不知道在哪呢!如果再往前推,大概可以推出我們的祖先大概是一群美猴魚變得,那時大家的魚鰭已經變成了一雙抓子,但後面還是一個大尾巴,還是魚的尾巴,所以童話裡的美人魚應該叫美猴魚,那時應該還沒有體毛,臉上那時也因該是沒毛的,後來宇宙氣候變冷後才長得,皮毛主要是用於禦寒!

相關焦點

  • 美研究:地球3億年前曾發生過大規模溫室效應
    美國加裡佛尼亞大學地質系科研人員在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分析了保存在南極冰川中的氣泡後發現,大約在3億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地球上冰川氣候正在向溫室氣候的過度時期,在這一時期內,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從250ppm(ppm表示每百萬個空氣分子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數量)逐漸增加到1000ppm,再到3000ppm,幾乎增加了11倍,同時,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地球植物也變得越來越具有抗旱特性
  • 40億年前,太陽系存在3個地球,為何現在只剩下一個?
    因此在46億年前的早期太陽系內,距離太陽第二近的金星還遠沒有今天這麼熱,距離太陽第四遠的火星也因為磁場還在,因此也還沒變成今天荒涼的紅色星球。 所以說40億年前,太陽系至少有三個地球,當時的金星,地球,火星,有可能演化出三條不同的生命演化之路,甚至金星和火星上還可能存在智慧文明,沒準地球生命就是因為金星和火星生命的「避難
  • 2.3億年前,地球下了200萬年的暴雨,形成原因或將重現
    傳聞在2.3億年前,地球上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過多或許有的人會問,在2.5億年前,地球上的人類可能都還沒有出現,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怎麼會這麼高呢這段時間長達幾百萬年,大量的生物因此滅絕。火山噴發給當時的動、植物,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根據相關證據推測:因為火山噴發大量的森林、草地被毀。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濃度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峰值。隨著二氧化碳峰值的一再飆升,地球上出現了嚴重的溫室效應。
  • 3億年前太陽理應更暗,但地球溫度更高,太陽或受未知力量調節
    》根據現有的科學理論,遠古時期的太陽應該比現在暗淡。這和太陽發光的原因有關,太陽全部的能量來源集中在其內部的核心反應區。●太陽的核心反應區只佔了太陽體積的2%。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那個時候的地球並不寒冷。當然,有一種說法是遠古時期地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很高,而二氧化碳帶來的溫室效應讓地球保持了相當高的溫度,所以才會誕生了最原始的生命。然而這個理論卻有一個缺陷,因為在遠古時期並不是所有的時候二氧化碳濃度都很高。
  • 早期地球就出現了溫室效應了?研究人員:比現在還嚴重
    25億年前的這段時間裡,地球表面沒有太多氧氣,所以研究人員認為,這段時間地球大氣主要成分可能是溫室氣體,例如二氧化碳或甲烷。最近一項研究表明,據27億年前跌落到地球上的微小微隕石的化學特性(隕石穿過大氣層被加熱與當時大氣發生作用,可利用此特徵推算當時大氣含量),那時的大氣層可能充滿了二氧化碳。估計古代大氣中二氧化碳佔6%到70%以上,而我們今天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為0.04%。為什麼早期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居多?
  • 2.3億年前,地球環境出現巨變,一場暴雨下了200萬年!
    地球是一個非常溫和的家園,誕生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地球孕育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它們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不過地球上的萬物都要遵循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其實這些年,地球的環境還在繼續變化,在2.3億年前,地球的環境發生了巨變,由於氣候突變,引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暴雨,並且持續下了200萬年!這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那麼地球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呢?
  • 2.3億年前,地球環境出現巨變,一場暴雨下了200萬年
    地球是一個非常溫和的家園,誕生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地球孕育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它們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不過地球上的萬物都要遵循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地球的環境還在繼續變化,在2.3億年前,地球的環境發生了巨變,由於氣候突變,引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暴雨,並且持續下了200萬年!
  • 科學家: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帶你看看氧氣多,地球是什麼樣子
    現在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危險就是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有時候,每個人都會嘆息:哦,現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增加,空氣中的氧氣的含量越來越低,導致溫室效應加重,海平面逐漸升高,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首先是溫室效應在一定的控制下,溫度不會持續上升。其次,富氧含量也會加速生物的各種反應。人們的思維將更加敏捷,生活和工作效率將大大提高。
  • 溫室效應還是太陽活動加劇 地球變暖誰是真兇?
    海口晚報網3月10日訊:  很多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帶來的溫室效應是全球迅速變暖的主要原因,前不久公布的聯合國研究報告也是這麼說的。不過,英國電視四臺卻發出了不同聲音。該臺即將播放的紀錄片稱,「人造」的全球性變暖是「現代社會的最大騙局」,太陽才是「真兇」。
  • 現在地球45億歲,那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地球正在發生巨變
    要了解「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咱們得先科普一下,人類把地質年代,分為宙——代——紀——世——期;咱們現在處於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而20億年前的地球,位於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造山紀開始於20億5000年前,結束於18億年前,而20億年前剛好在這個時期。
  • 2.3億年前,下了200萬年的暴雨,形成原因是什麼?
    地球是一顆適合生命繁衍生息的星球,但地球的氣候並非一直保持穩定。由於板塊運動、火山爆發、地球軌道變化、甚至是一些地球生命的活動,都會造成地球氣候發生改變。過去的某些時候,地球變得非常冷。在258萬年前,地球進入了第四紀大冰期。幾萬年前,美洲和亞洲的大陸還是通過白令海陸橋連接在一起的,如今只剩白令海峽。
  • 45億年前,太陽系中還有兩顆「地球」,它們現在的名字是什麼
    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約,我們現在研究的對象只能是太陽系。在50億年前,原始太陽星雲終於孕育出了恆星,恆星的出現,為星系的成形奠定基礎。又過了5億年左右,行星也出現了。它們的體積比不過太陽,引力也是,所以就被太陽的引力捕獲了,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至此,太陽系正式形成。
  • 30億年前太陽還年輕時,金星是什麼樣子?科學家:和地球一樣
    30億年前太陽還年輕時,金星是什麼樣子?科學家:和地球一樣要說太陽系八大行星和地球最像的星球,其實要數金星最像,八大行星中金星距離地球最近。而且兩者的體積和質量都差不多。可是為什麼科學家們將未來移民的目標鎖定在火星上呢?
  • 40億年前,太陽系曾有三個「地球」,為什麼現在只剩一個?
    人類已經對太陽系開展了一系列的探測,而且還在積極接收來自宇宙深處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信號,但結果都沒有在地球之外的星球上發現生命的痕跡。三個「地球」不過,如果把時間回溯到40億年前,太陽系中就有三個「地球」,它們上面都可能進化出了生命。其中一個「地球」當然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地球,另外兩個分別是金星和火星。
  • 全球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俗稱「大氣保溫效應」。來自太陽的熱量以短波輻射的形式到達地球外空間,然後穿越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吸收這些短波輻射熱量後升溫,升溫後的地球表面反而向大氣釋放長波輻射熱量,這些長波熱量很容易被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這樣就使得地球表面的大氣溫度升高,這種增溫效應類似於栽培植物的玻璃溫室,故此得名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 2.3億年前,地球下了200萬年的暴雨,形成原因或將再次出現
    尤其是從20世紀初以來,全球變暖愈演愈烈,目前的全球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升高了1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趨勢與全球氣溫息息相關,因為它們會造成溫室效應,讓地球上的熱量無法有效地散發到太空中。2.3億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過多,導致地球下了一場持續時間長達200萬年的暴雨,使得相當多的物種走向滅絕,這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
  • 2.3億年前這一場的特大暴雨改變了地球
    在有些時候,地球非常冷,例如,6.5億年前的成冰紀,幾乎整個地球被冰凍成「大雪球」。有些時候,地球又非常熱,例如,5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平均溫度達到21 ℃,比現在高了7度。而在2.3億年前的卡尼期,地球上不但非常熱,而且還下了持續200萬年的暴雨,這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1]。那麼,這次事件的起因是什麼?持續不斷的暴雨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了什麼後果?目前的地球與當時有何共同之處?
  • 地球擁有45億年歷史,那麼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模樣?
    20億年前地球處在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一天15個小時45.3億年前,太陽的一顆行星——忒亞星與地球相撞,被地球俘獲成為衛星,就是我們的月球。從此以後地球的自轉軸穩定下來,但自轉也因月球的潮汐作用越來越慢。
  • 深度解析:為什麼溫室效應會讓地球進入冰河時期?
    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其實翻譯成冰期更準確一些,因為在冰期流動的河水很少了。)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形成冰期。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
  • 2.34億年前,發生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降雨,形成原因讓人類警惕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65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那是一個恐龍稱霸地球的時代,而且稱霸時間長達1.6億年之久。要不是後來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滅絕了恐龍,現在的地球生物界是什麼情況就很難說了。任何一個生物霸主的誕生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恐龍的崛起是在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之後,而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大滅絕,是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一次,導致地球96%的生物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