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喬治·華盛頓」號航母上的FA-18F「超級大黃蜂」戰機準備起飛。
美國公司利用槽式光熱技術進行海水淡化。
新聞背景
能源既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命脈,也是戰爭行動不可或缺的動力源。美國五角大樓預言,未來大國之間的任何軍事衝突,都會以環保武器和綠色戰術為特徵。因為,世界面臨的能源危機不可逆轉,導致各國軍費開支逐漸縮水,給軍事能源保障模式帶來了一系列複雜而嚴峻的現實挑戰。這一挑戰,將極大改變未來戰爭的形態,被迫探尋無處不在的新能源,逐步掀起低碳軍事風。
讓武器裝備「少喝油」、「多吃素」
針對「石油依賴」,美軍提出在未來幾年內,要確保飛機、艦船、車輛和各類保障裝備都能使用可替代燃料。目前,美國軍方正積極利用可持續的綠色能源技術,試圖在一場有關清潔能源的戰略競賽中領先。
第一招:將空氣變成汽油。聽起來天方夜譚,不過2010年美國海軍使用替代燃料型的「超級大黃蜂」戰機成功進行了首飛,在全世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就是因為它所攜帶的燃料中含有空氣和亞麻薺油。英國也已發明出了一種將空氣變成汽油的高科技,具體工作原理是:從大氣中提取出二氧化碳後,將其和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混合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再對碳酸鈉溶液進行電解,生產出純淨的二氧化碳氣體;與此同時,通過電解水蒸氣提取出氫氣後,「空氣合成汽油」製造設備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合成製造出甲醇;當甲醇再經過一個汽油燃料反應器,就會變成可以使用的汽油。
第二招:將海水變成油。美軍正在研發使用海藻和藍菌生產燃料的新一代生物燃料技術,預計產量將提高40倍以上。這種烴類燃料也許會讓美軍軍艦的能源供應發生歷史性的變化。據報導,在長達數年的試驗中,受命於美軍的科學家還找到了從鹽水中獲取二氧化碳和氫的方法,通過催化裝置,這兩種氣體被變成液態燃料。如果從海水提取燃料的技術發展成熟,未來航母戰鬥群的護航艦艇也可使用這種燃油,將極大提升航母編隊的海上持續航行能力。
第三招:尋求替代燃料。為化解油價高位運行和石油供應意外中斷的風險,一些發達國家軍隊正在積極研發使用可替代燃料。如合成燃料可由噴氣燃油和天然氣、煤、植物及其他原油替代品,按1∶1比例合成。通過開發此類環境友好型替代燃料,美軍有望到2016年將傳統航油需求降低50%。美國海軍也在推進「綠色艦隊」建設,計劃到2016年所有艦船都可以使用生物燃料和傳統用油的混合燃料。
讓綠色軍營運轉低耗能高效率
軍營本應是綠色的,然而現在,所謂綠色軍營是指低碳軍營。近5年來,美軍共投入1.31億美元研發軍營節能技術,並逐步用高效能燃料卡車替代高機動多用途輪式車輛,將高效能渦輪發動機應用於下一代遠程轟炸機,以減少礦物燃料消耗。美海軍推出「靈巧開進」方式,僅運行保障某項任務所必需的裝備系統,並優化艦船載重平衡,從而最大化地提高燃油效率,實現每年降低艦船油耗10%的目標。
在阿富汗,美軍修建了使用太陽能供電的哨所。在野戰條件下使用的「可攜式混合電力系統」,可使用太陽能、風能等產生5千瓦的電能,其應用前景已在伊拉克軍事行動中得到印證。可攜式能量增強型背包系統,可通過一塊62瓦不反光且可靈活轉換角度的太陽能面板為電池充電。北約軍隊使用噴霧泡沫絕緣材料在前方作戰基地搭建的臨時建築,防塵、防熱、防冷、防噪等功能得到明顯增強,可節省50%的能源需求。
美軍未來建設的所有房屋,都要求採用利於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推廣使用水消耗實時監控系統,並對基地能源保障進行精細化管理,實施日光照明、冷卻房頂、太陽能加熱和雨水管理等方面的改造,通過改進水流技術節省水資源;安裝發電機遙控裝置,根據需要關閉和打開電源,對電能進行智能化控制等。在部分軍營中,所有洗衣、淋浴設施大都採用了水循環技術,有效減少了作戰人員的用水需求。
美軍在布萊斯堡軍事基地,先後投入約100萬美元,開展「零計劃」行動。該基地不僅考慮如何提高垃圾的回收率,而且還減少過度包裝以及鼓勵對物品進行重複利用,並規定必須在2018年之前達到預定的目標。新建太陽能發電廠的面積是現有的兩倍。
讓生態彈藥減輕對環境的汙染
生態武器是戰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自身生存條件的必然選擇。因此,保護生態環境不僅體現在已經達成的軍備控制條約中,而且也體現在對武器發展的限制方面。
比如用於增強穿甲效果的貧鈾彈在穿甲過程中氣化,然後凝結成細小顆粒,懸浮在空氣中傳播到很大範圍,會被士兵吸入體內,損害健康,並對環境有很強的汙染作用。因此,這種武器的生產與使用從一開始就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世界各國軍火公司都爭相標榜自己的生態環保意識,致力於研製新一代「生態武器」。
目前,各國正在研製的「生態武器」,主要包括無鉛子彈、減排裝甲車、少毒素武器以及可製造肥料的炸藥等。研製中的其他生態武器還包括可降低噪聲汙染的「安靜彈頭」,以及釋放更少煙霧的手雷等。美國軍方日前表示,他們已開始生產無鉛的生態子彈,它與傳統彈頭相比具有同樣的殺傷力,但卻有保護環境的作用。目前這種5.56毫米口徑的無鉛彈頭專為M-16自動步槍而設,是21世紀生態武器發展計劃的其中一環。
美軍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新型生態子彈是鎢錫或鎢尼龍混合物,其火力和性能與傳統彈頭一樣,但更能準確射中目標,對槍管造成的磨損程度也較低。美軍位於密蘇裡州的彈藥製造廠至今已製造了約2萬枚生態子彈,再過幾年,美軍會設置更多設備齊全的廠房,以便大量生產這類生態子彈。而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細口徑槍械也會改為使用生態子彈。
延伸閱讀
生態環境武器改變戰場氣候
生態環境武器是指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人為製造暴雨、氣霧等,改造戰場環境,以實現軍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的總稱。據報導,目前少數國家正在秘密研製一種在特定的戰場環境中人為施加一定的能量,以改變天氣變化,實施人造乾旱和人工降雨,創造出有利於己方而不利於敵方的作戰條件的生態環境武器。
1967年3月越南戰爭中,「胡志明小道」上空每隔一段時間便掠過幾架銀白色的飛機。每當這些美國飛機走後約半小時,該地區便會狂風大作、暴雨傾瀉,道路變得泥濘不堪,給越南人民軍的調動和物資運輸造成巨大困難。戰後人們才知道,美軍在越南戰場秘密進行了長達七年的人工降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軍方為了保護重要工業基地和軍事設施,採納氣象專家的建議,在義大利伏爾特河岸地區播撒大量造霧劑,製造出漫天濃霧,使英法盟軍的戰機無法靠近這一地區。
隨著大氣科學的發展,人類已掌握了20多種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其中可以起到戰術武器作用的主要有人造洪暴、人造乾旱、人工造霧和消霧、人造寒冷酷熱、人工控制雷電和人工引導颱風等。
但有專家指出,截至目前,人類對影響、改變天氣的技術的研究,還很有限。貿然啟用氣象武器,不僅打擊不了敵人,反倒可能給人類生態環境帶來不好的影響。(魏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