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是一面鏡子。
」
作者:京博國學
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歷史的發展,如同陀螺的運動,不停地旋轉,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
在周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恆定的東西,始終保持不變。
這是一種規律,有人稱之為歷史定律。
杜牧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不使「後人復哀後人」,便是我們以史為鑑的意義。
所以我們在柏楊「瓶頸定律」、秦暉「黃宗羲定律」、吳思「血酬定律」、「成王敗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環定律」等眾多歷史定律中,精選出對當下人們最具啟示的五大定律。
細細品味,這五大歷史律,何嘗不是人生律!
第一定律:「黃炎培窯洞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賢臣萁子對此說: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
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
後來紂王果然如此,百姓怨而諸侯叛,亡其國,自身「赴火而死」。
世人貪慾不都這樣嗎?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沒有止境的。
《詩》雲,「商鑑不遠」,究竟要我們鑑什麼?
首先,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大壩一旦決了口,洪水便會一瀉而下。看一看那些貪官,只要收了第一筆賄金,以後的事便不由他了。
只是,人的意志力薄弱,一旦坐上權力的交椅,有幾個人能拒絕這第一次?所以更當警醒。
然後,要知道整個過程是「進行性」的。癌症就是進行性的,不斷地發展,不會中止,也不會逆轉,一直進行。已經開啟了這個進程,懸崖勒馬還是來得及的,雖然更難。
最後,「其亡也忽焉」。李自成打進北京,一生事業達到巔峰,由巔峰而到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轉瞬之間。
殷紂王之後兩千多年,還有周幽王、秦二世、陳勝、王莽、陳後主、隋煬帝、黃巢、朱溫、李煜、李自成、洪秀全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所以更應重視前兩步的防微杜漸。
黃炎培曾在延安的窯洞中,向毛澤東提起「其亡也忽焉」這樣的歷史規律,因此有人將這個定律稱為「黃炎培窯洞定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恨,臥薪嘗膽,精神非凡。
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文種和範蠡,卻在成就大業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跑。
殺文種的時候,勾踐說:「你教我滅吳有七種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你那裡還有四種,把它帶到先王那裡去吧。」
範蠡此前就曾勸過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兔死狗烹這樣的事,歷史上不斷地重演,漢高祖劉邦殺韓信,明太祖朱元璋幾乎殺盡功臣……
世人無論是誰,只要坐到那個位置上,總會不由自主這樣去想——原本搶來的東西,難保不被別人搶去。
人為什麼會是這樣,共患難易,同富貴難?
現在有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幾個人合夥共同創業,開始時兢兢業業、在艱苦環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齊心協力。
一旦家大業大,有了豐厚的利潤,就會生出異心,彼此猜忌、齟齬,終至分道揚鑣。難道人的天性就是這樣?
人在社會上打拼,只要涉及合作,就都要尤其注意這一點,有所心理準備,備好解決措施,省得最後「人財兩空」。
後人把範蠡的這個定律表述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自古患難易共,富貴難同。」
第三定律:小人「包圍」定律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論及天下興亡之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但小人卻更善於「包圍」。
賢臣和小人,人所不齒,但在中國歷史上作用卻很大。皇朝的滅亡,國家的劫難,往往與他們有關。
「指鹿為馬」的趙高,「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禍國「六賊」童貫、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檜,兩面三刀的嚴嵩……
魯迅說,凡是「猛人」,「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洩不透。」
結果,「是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中國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圍……」這就是包圍定律。
包圍是真實存在的,有權力就一定有包圍。
權力越大,包圍就越厚。權力者即便走出去巡視,就算走到了田間地頭,也得不到真實,因為「下面」的人熟諳矇騙之術,一切場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歡喜。
生活中,職場上,又何嘗不是如此。
第四定律:柳宗元「敵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為「敵戒」的短文,其思維邏輯與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大意是從來人們都把敵人看作是禍害,無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柳公卻認為有敵人是好事。
毛澤東對此推崇備至。
比較中國的歷史與西方的歷史,有很大不同。
歐洲大陸自羅馬帝國以後,列國爭雄,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總有打不完的戰爭。一個國家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就必須勵精圖治。
中國的歷史與歐洲完全不同,自秦統一以後的兩千年,幾乎一直是一國獨大的局面,除了王朝更迭的戰亂期,周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與經濟實力可以與這個中央帝國較量。
沒有強大的敵人,失去了外部的壓力,內部自然就腐化。
未聞邊塞號角,但見歌舞昇平。自秦以後,皇朝的歷史,一代不如一代。
正是這種歷史環境長期地作用,使中國人耽於安樂,不思進取,怯懦畏懼,麻木不仁。
沒有了競爭的壓力,也就失去了不斷創新進步的動力。
當今世界,美國獨大,是三次大戰(兩次熱戰一次冷戰)造就了美國人之「橫」。
中國人講究「中庸」,講究「和為貴」,這是中國的哲學和傳統。熱愛和平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條件是不會有別人打進來,亡了國。
霹靂之聲,撼人心魄。
中華民族要真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們千年之惰性,振奮民族精神,從容面對當今世界的挑戰和競爭。
第五定律:「五世而斬」定律
當年八旗兵入關,「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這隻兇猛的老虎後來為什麼會變成那般熊樣?富貴人家,總是難以持久,這是中國歷史的規律。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一個有本事的君子,得了個好位子,掙了一大份家業,想千秋萬代地傳下去,但「五世而斬」,君子的夢想終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碎。
老百姓的說法,更加令人掃興:「富不過三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貧與富是在不斷地轉換。
也許這是一種自然的調節,自然的公正。為什麼富者不能恆富?富貴人家之所以會出敗家子,原因有四:
一曰 「驕」。八旗兵入關,滿人成為統治階級,擁有特權。
八旗子弟一不務農,二不做工,對漢人有強烈的優越感。
由「驕」而「橫」,一些貴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權,在社會上橫行霸道,欺男霸女,於是怨恨四起,積怨日深,埋下被顛覆的隱患。
二曰「奢」。中國的富人尤其是一些新貴,有暴發戶心態,喜歡彼此攀比,講排場,一擲千金。
這是一種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
生於錦繡叢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們的攀比和揮霍更是青出於藍。再大的家業,也經不起這樣的揮霍。
三曰「淫」。「富貴不能淫。」此處「淫」字之義是被迷惑和放縱。富貴能迷惑人,使人放縱。
正如現在人們所說,男人有錢就學壞。有錢會使人產生更多的欲望,最終使人墮落。一個墮落的人,如何指望他去延續富貴家業?
四曰「逸」。
「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句話流傳很廣。
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幫我們進入好大學,幫我們安排好工作,幫我們步入上流社會,過安逸生活。
但好爸爸也有很大的副作用,他使我們失去了艱苦奮鬥的精神。失去了這種精神,則一切富貴註定不能持久。
這給今天的為人父母者敲響了警鐘,不能不去思考,好的家庭教育,到底要給孩子什麼?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歷史是一面鏡子」,因為它可以照出我們的醜、我們的妄、我們的困境。
「以史為鏡」,因為看到了、看清了,我們才會在羞恥和慚愧中去洗淨心上的土、眼中的塵,整理好我們凌亂的衣裝。
於是才能夠,真真實實做人,乾乾淨淨做事。
作者:京博國學,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