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編輯部 常笑健康
近期,全體醫務人員和小夥伴們正面臨著一場突如其來、日益焦灼的戰鬥。
而這場戰鬥,往大了說,就是人類和某種新型病毒之間的有一次對決。
歷史追溯到公元前1100多年,古印度或古埃及第一次出現了因為天花病毒造成人類瘟疫。
而在之後的3000多年的時間裡,人類和病毒之間產生了無數的交集。每一次病毒帶來的災難,讓人類世界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病毒是什麼?
病毒又在哪裡?
有哪些病毒?
病毒如何致病?
關於這個對手,或許我們想知道的會有很多。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與人類之間「剪不清、理還亂」的拜拉絲——病毒(VIRUS)。
事實上,病毒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裡。無論揮之與招之,TA永遠都在。
病毒很「懶惰」,且十分依賴宿主(各種生命體)。因此,TA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具備生命特徵。離開了宿主,TA靠自身無法完成任何生命過程,既不能代謝養料,也不能產生能量,更不能作為其他生物的食物。
因此,對於病毒而言,TA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感染宿主,然後利用宿主細胞的資源不斷地擴增自己的數量。
不在五界之中的「拜拉絲」——
病毒,英文名,Virus,音譯:拜拉絲;是一個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神奇物種。讓人不明覺厲的是,病毒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更不在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
病毒顆粒很小(以納米為量)、大約是細菌大小的百分之一;結構簡單、寄生形態各異。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結構上,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和RNA二者只能選其一)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病毒幾乎可以感染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並通過感染進行自我複製。但有趣的是,病毒無法缺乏獨立生長和複製。
離開宿主細胞,病毒能以無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狀態存在,但會長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遇到宿主細胞它會通過吸附、進入、複製、裝配、釋放子代病毒而顯示典型的生命體特徵。部分病毒核酸還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並誘發潛伏性感染。與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的能力。
病毒進入人體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病毒進入宿主後是否能夠致病,取決於病毒數量、致病毒力以及宿主自身的抵抗力。根據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表現:
1.隱性感染
由於侵入機體的病毒數量較少、毒力較弱或機體的抵抗力較強,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增殖,但機體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稱為隱性感染。隱性感染可使機體獲得對該病毒的特異性免疫,保護機體免受該病毒的再次感染。
隱性感染雖不出現臨床症狀,但病毒仍在體內增殖並向外界傳播病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2.顯性感染
由於侵入機體的病毒數量較多、毒力較強或是機體的抵抗力較弱,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大量增殖,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稱為顯性感染。顯性感染根據感染持續時間長短,分為急性感染和持續性感染。
(1)急性感染:病毒侵入機體後,其潛伏期短、發病急、病程數日至數周,病後常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機體可通過自身的免疫機制把病毒完全清除出體外,如,A型肝炎病毒。
(2)持續性感染:病毒侵入機體後,在體內持續存在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機體可出現臨床症狀,也可不出現臨床症狀而長期帶有病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持續感染按病程、致病機制的不同,
可分為以下三種
①慢性感染:病毒侵入機體後,長期存在於血液或組織中,機體可出現症狀,也可不出現症狀。在整個病程病毒均可被查出,如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
②潛伏感染:原發感染後,病毒基因潛伏在機體一定的組織或細胞中,但不複製增殖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此時機體既沒有臨床症狀,也不會向體外排出病毒。在某些條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發作,並可檢測出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
③慢發病毒感染:經顯性或隱性感染後,病毒長時間潛伏在機體內,潛伏期可長達數月至數年,此時機體無症狀也檢測不出病毒。一旦發病,則呈亞急性進行性加重直至死亡,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
說到底,真正能保證我們健康則要歸功於人類擁有一個完善的防衛系統,它不斷地監視和清除來襲的病毒等病原體,如果這個系統出現問題,人體就會變得弱不禁風,這個防衛系統就是免疫系統。
疫情終將被戰勝,但願疫情之後,所有人懂得愛護自己,珍惜健康,讓人類與病毒之間的對決越少越好!
原文標題《病毒就是病毒,不一樣的煙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