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進入人體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編輯部 常笑健康

近期,全體醫務人員和小夥伴們正面臨著一場突如其來、日益焦灼的戰鬥。

而這場戰鬥,往大了說,就是人類和某種新型病毒之間的有一次對決。

歷史追溯到公元前1100多年,古印度或古埃及第一次出現了因為天花病毒造成人類瘟疫。

而在之後的3000多年的時間裡,人類和病毒之間產生了無數的交集。每一次病毒帶來的災難,讓人類世界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病毒是什麼?

病毒又在哪裡?

有哪些病毒?

病毒如何致病?

關於這個對手,或許我們想知道的會有很多。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與人類之間「剪不清、理還亂」的拜拉絲——病毒(VIRUS)。

事實上,病毒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裡。無論揮之與招之,TA永遠都在。

病毒很「懶惰」,且十分依賴宿主(各種生命體)。因此,TA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具備生命特徵。離開了宿主,TA靠自身無法完成任何生命過程,既不能代謝養料,也不能產生能量,更不能作為其他生物的食物。

因此,對於病毒而言,TA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感染宿主,然後利用宿主細胞的資源不斷地擴增自己的數量。

不在五界之中的「拜拉絲」——

病毒,英文名,Virus,音譯:拜拉絲;是一個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神奇物種。讓人不明覺厲的是,病毒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更不在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

病毒顆粒很小(以納米為量)、大約是細菌大小的百分之一;結構簡單、寄生形態各異。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結構上,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和RNA二者只能選其一)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病毒幾乎可以感染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並通過感染進行自我複製。但有趣的是,病毒無法缺乏獨立生長和複製。

離開宿主細胞,病毒能以無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狀態存在,但會長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遇到宿主細胞它會通過吸附、進入、複製、裝配、釋放子代病毒而顯示典型的生命體特徵。部分病毒核酸還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並誘發潛伏性感染。與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的能力。

病毒進入人體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病毒進入宿主後是否能夠致病,取決於病毒數量、致病毒力以及宿主自身的抵抗力。根據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表現:

1.隱性感染

由於侵入機體的病毒數量較少、毒力較弱或機體的抵抗力較強,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增殖,但機體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稱為隱性感染。隱性感染可使機體獲得對該病毒的特異性免疫,保護機體免受該病毒的再次感染。

隱性感染雖不出現臨床症狀,但病毒仍在體內增殖並向外界傳播病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2.顯性感染

由於侵入機體的病毒數量較多、毒力較強或是機體的抵抗力較弱,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大量增殖,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稱為顯性感染。顯性感染根據感染持續時間長短,分為急性感染和持續性感染。

(1)急性感染:病毒侵入機體後,其潛伏期短、發病急、病程數日至數周,病後常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機體可通過自身的免疫機制把病毒完全清除出體外,如,A型肝炎病毒。

(2)持續性感染:病毒侵入機體後,在體內持續存在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機體可出現臨床症狀,也可不出現臨床症狀而長期帶有病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持續感染按病程、致病機制的不同,

可分為以下三種

①慢性感染:病毒侵入機體後,長期存在於血液或組織中,機體可出現症狀,也可不出現症狀。在整個病程病毒均可被查出,如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

②潛伏感染:原發感染後,病毒基因潛伏在機體一定的組織或細胞中,但不複製增殖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此時機體既沒有臨床症狀,也不會向體外排出病毒。在某些條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發作,並可檢測出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

③慢發病毒感染:經顯性或隱性感染後,病毒長時間潛伏在機體內,潛伏期可長達數月至數年,此時機體無症狀也檢測不出病毒。一旦發病,則呈亞急性進行性加重直至死亡,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

說到底,真正能保證我們健康則要歸功於人類擁有一個完善的防衛系統,它不斷地監視和清除來襲的病毒等病原體,如果這個系統出現問題,人體就會變得弱不禁風,這個防衛系統就是免疫系統。

疫情終將被戰勝,但願疫情之後,所有人懂得愛護自己,珍惜健康,讓人類與病毒之間的對決越少越好!

原文標題《病毒就是病毒,不一樣的煙火》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病毒侵入人體後都經歷了什麼,為何會有潛伏期?
    病毒侵入人體之後,會受到人體免疫系統的抵抗,人的免疫系統有很多手段可以阻止病毒的擴張和繁殖,但是百密一疏,總有部分人的免疫系統無法把病毒完全清理掉,所以病毒侵入人體後,會潛伏在某些地方進行繁殖,達到一定數量和規模後,就會對人體進行反攻,最終使人致病,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瞬間發生了什麼?西湖大學破解真相
    通訊員 馮怡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難纏的病毒:進入人體後是如何複製再生的
    實驗的數據,過去對它進行計算機模擬,現在又有人工智慧或者叫大數據系統,希望有一天能做到用於電子虛擬人體,這是整個結構生物學的大方向。結構生物學的大方向:實現電子虛擬人體我帶領的課題組做尺度比較小的東西,包括病毒病原體、新發再發傳染病病原體的研究。
  • 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的5336個蛋白質分子都變了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後,到底會造成什麼變化和影響?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分析了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多個關鍵器官的變化。研究團隊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樣本,進行分子層面的研究,鑑定了11394個人源蛋白質分子。
  • 人體基因有8%是來自病毒,那病毒是如何將基因寫入人體的呢?
    2006年法國科學家海德曼,發現了人體內存在著一種病毒基因,並發現該病毒基因與人類基因的整合,可能已經存在了數十萬年的時間,因其存在時間長久,便對其命名為「不死鳥」病毒,從此「純潔」的人類不再純潔。既然人體內有如此之多的病毒基因,那麼他們到底是如何平移進去的呢?病毒基因如何進入人體在原核生物中,基因之間的平移要相對簡單得多,可以是直接攝取的轉化方式;也可以是以性鞭毛為中間介質的接合方式;還可以是以溫和噬菌體為主的轉導方式,但人類包含病毒DNA的原因,相比原核微生物之間基因平移要複雜得多。
  • 新冠病毒為何威力這麼大,揭秘病毒進入人體後的生命循環全過程,看...
    其中刺突糖蛋白主要識別並結合宿主細胞表面受體,並在介導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的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通俗地講,刺突糖蛋白像一把鑰匙,主要作用就是打開宿主細胞的細胞膜。 緊接著,病毒表面的包膜也叫囊膜,其主要為脂質成分,聯想到人體細胞膜的脂質雙分子層和化學的相似相溶原理,某種程度上這個結構使病毒更容易進入宿主細胞。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這讓新冠病毒具有極高的傳染性,且能快速在人體細胞中增殖。研究指出,阻礙病毒與宿主這種互相作用的抑制劑可以降低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
  • 西媒: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這讓新冠病毒具有極高的傳染性,且能快速在人體細胞中增殖。研究指出,阻礙病毒與宿主這種互相作用的抑制劑可以降低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
  • 你知道感染新冠病毒後,體內究竟會發生什麼嗎?
    因為中國是疫情爆發最早的國家,如今,我們對於新冠病毒似乎已經很熟悉了——比如它的「長相」,它的傳播途徑,它的預防辦法等等,那你知道——當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後,體內究竟會發生什麼嗎?它是怎麼引發肺炎的?如果疫苗被研製出來,又會如何起效呢?
  •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機制被破解
    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新冠病毒如何侵入人體細胞?專家最新成果揭曉答案
    此前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要想侵入人體細胞,必須藉助它表面的S蛋白抓住人體細胞膜表面的ACE2蛋白,並與之結合,才能進入人體細胞為非作歹。那麼,S蛋白是如何抓住ACE2蛋白的?ACE2蛋白長的什麼樣?兩者結合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 俄羅斯發現一種抗體,可阻斷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
    如今有關疫苗的事情傳來了一個重要利好消息,俄羅斯發現一種抗體,可阻斷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在前段時間接種俄羅斯新型新冠疫苗的志願者,現在已經正式出院,並且得到了令人欣喜的實驗結果。俄羅斯醫療機構表示,他們發現的這種新型抗體,能夠有效的阻止病毒進入人體。俄衛生部門表示,在8月份的時候,他們將有限的投放部分疫苗進入市面。觀望使用結果,不過只要出現任何危急情況,將會緊急停止疫苗的使用。
  • 專家解析:人體防禦病毒的免疫力究竟是什麼?
    但免疫力這種說法,又極其抽象、模糊,不清楚其背後的物質基礎是什麼,因此,使用起來,又心存困惑與懷疑。那麼,免疫力究竟指的是什麼?人體內的細胞並非像在陸地一樣,其四周其實都是液體,而這種液體來自於血管裡的血液。在血液中,有一套蛋白質形成的保護體系,被稱為補體系統,用於阻止細菌和病毒的入侵。
  • 90%的人都感染過的EB病毒到底是什麼?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簡稱EBV)是一種皰疹病毒,因以唾液傳播為主,俗稱「親吻病」。儘管它的傳播方式單一,但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90%成人的血清EB病毒抗體呈陽性,但不是感染EB病毒就一定會發病。可能有人會問:什麼,EB病毒感染難道不是鼻咽癌嗎?
  • 病毒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核心提示: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近段時間以來,一直在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安全,其實新冠病毒只是人類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病毒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目前仍在全球肆虐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愛滋病病毒、肝病病毒等。病毒一直存在於世界中,隨著人類的發展,它也在不斷的進化、更新,直到19世紀晚期,人們才首次認識到了這個微小的病原體。這些肉眼看不到的病毒,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 病毒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讓人生病?
    當世界衛生領導人試圖確定如何應對新的冠狀病毒時,病毒專家Marilyn J. Roossinck回答了幾個問題:1. 什麼是病毒?給病毒下定義一直是個挑戰,因為每次我們想出一個好的定義,就會有人發現一個違反規則的病毒。病毒是感染細胞生命的實體。他們非常多樣化。
  • 人體防禦病毒的免疫力究竟是什麼?—新聞—科學網
    但免疫力這種說法,又極其抽象、模糊,不清楚其背後的物質基礎是什麼,因此,使用起來,又心存困惑與懷疑。那麼,免疫力究竟指的是什麼? 防禦病毒的免疫力概念 免疫力作為極其抽象的概念,其是否存在,又該如何理解?以一個理想狀態為例,說明之。在一個新型冠狀病毒均勻分布的房間裡,有20個人進入該房間,他們接觸病毒的時間相同。
  • 病毒侵襲,人體免疫系統才是最強屏障
    就特定性病毒,治癒以後,這個人對特種病毒就有了抗體、有了免疫力。新型冠狀病毒主要依靠特異性免疫。那麼免疫對「非已」的敵人做什麼動作呢?排斥和攻擊!在排斥攻擊之前,首先要區分什麼是自己,什麼是非己,這個動作就叫免疫識別!
  • 新冠病毒到底是從哪裡起源的?
    新冠病毒確實有可能是在其他的時間和地點第一次進入人體,然後開始人際傳播的。這種一開始比較「安靜」,突然在某個環境因素催化下開始暴發的傳染病,歷史上比比皆是。比如說著名的1918年大流感,在1918年初暴發的時候並沒有特別兇險,但是在當年夏天,流感病毒突然進化出了超高的致死能力。
  • 被病毒佔領的人體:你的身體裡,正住著380000000000000個病毒
    目前這一療法已進入了3期臨床試驗。豐富的病毒病毒需要入侵宿主細胞才能繁殖,而且它們善於利用人體提供的所有選擇。大約在2013年,科學家在皮膚、呼吸道、血液和尿液中找到了病毒。而我和錢德拉巴利·高斯(Chandrabali Ghose)等人在一個更令人驚訝的地方發現了病毒的存在——在2019年9月的一篇論文中,我們在健康成年人的腦脊液中也檢測到了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