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幫助腫瘤患者「爭分奪秒」 燃石「黑科技」讓NGS實驗室落地更多醫院
基因檢測已經成為精準診療的基石,讓越來越多的腫瘤患者、罕見病患者獲益。
對於患者來說,早一分鐘拿到用藥指導報告,就多一分鐘治療的希望,而隨著高通量測序的興起與普及,越來越多的醫院內建起NGS實驗室,患者的基因檢測樣本無需送至院外,大大節省了遞送的時間成本。
但是,在院內的NGS實驗室,卻會因為各種因素髮展受限。江蘇省人民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智泓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高通量測序的步驟比較繁瑣,僅就第一步的文庫構建來說,不僅需要經過反覆訓練過、非常專業化的技術人員,還要多人操作、團隊操作。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基因檢測的完整測序流程包括樣本採集、樣本提取、樣本文庫製備、上機測序、分析檢測結果和出具報告等幾大環節。其中,樣本文庫製備作為前期的關鍵步驟,它的質量會對測序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目前,各個實驗室主要採用手工方式進行文庫製備,不僅方法步驟多,還耗時長,平均需要24-36個小時,製備結果高度依賴實驗工作人員的操作專業度與穩定性,對人員的要求非常高。
要想讓NGS實驗室的發展不再受限,需要更加簡單、方便的文庫製備方法。11月15日,廣州燃石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下稱「燃石醫學」)聯合安捷倫科技,發布了一款「黑科技」——高通量測序全自動文庫製備系統 Magnis BR。
「黑科技」更快、更準、更簡單
Magnis BR旨在打通NGS檢測自動化全流程,是中國首款可支持探針捕獲法的NGS全自動文庫製備系統,與傳統手工方法相比,其更快、更準,也更簡單方便。
從人力成本來看,Magnis BR能夠把手工操作流程「化繁為簡」,將人工操作時長減少90%,系統運轉後可實現「無人值守」;從時間成本來看,Magnis BR可以將建庫時間由傳統手工方法的24-36小時減少至9個小時,在醫院內的NGS實驗室檢測,最短3天可以生成報告,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診療時間;從佔用空間來看,Magnis BR機型大小為0.317立方米,小巧靈活,功能高度一體化,能夠減少實驗室整體使用面積45%;從結果準確程度來看,在相同樣本量的情況下,Magnis BR的DNA轉化率可以穩定超越傳統手工方法40%左右,讓失敗率更低,結果更準確。
同時,Magnis BR的檢測通量靈活,支持不同類型的樣本同時建庫,可以實現單輪8個樣本量,周處理最多112個樣本量,單臺機器即可滿足醫院對於NGS檢測體量的差異化需求,醫院也可以購買多臺進行組合。
張智泓所在的江蘇省人民醫院,是首批用上Magnis BR的醫院之一。她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她個人對這款儀器還是非常滿意的,「該儀器的『無人值守』,可以把我們的技術人員從繁重的工作當中解脫出來,從而更關注建庫的質量和後續的報告解讀。」
在張智泓看來,在建庫過程中需要保證質,也需要保證量,「現在,病人越來越尋求小的操作,比如微創,我們獲得的腫瘤標本非常少,在非常有限的標本情況下想要達到高通量的測序,第一步就是建庫,建庫的質量對後續所有NGS的流程至關重要。而Magnis BR裡面有一個攝像頭,我們可以回溯追溯標本的每一個過程,使它的質能保證。同時,跟傳統方法相比的話,它的量也能增加40%。」
讓NGS檢測走進更多醫院
「全自動的建庫儀出來,可以讓NGS在更多醫院的病理科落地,從而促進中國病理科在NGS檢測上走在國際前列。」張智泓說。
燃石醫學創始人兼CEO漢雨生告訴《華夏時報》記者,NGS行業起初是走中間實驗室的模式,在三年多前,燃石醫學致力於推動NGS向醫院終端落地,「我們感覺至少在中國的大型三甲醫院,NGS的醫院終端落地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從患者等候報告的時間來講,在院內做一定會比外面要省很多時間,至少少了運輸的時間。」
據本報記者了解,在排名前100的醫院裡面,目前燃石醫學已經跟將近50家醫院有平臺搭建的合作。「我們相信未來有這個機器之後,我們不僅可以在前100家醫院裡面去做NGS實驗室落地,還可以擴展到200家、300家甚至500家醫院,他們都可以有自己的NGS實驗室。」漢雨生說。
對此,安捷倫副總裁、生物分子分析事業部總經理Kevin Corcoran表示:「我們十分期待讓雙方合作的成果——Magnis BR以快速準確的方案提升中國的腫瘤研究水平。」
目前來看,不僅僅是文庫製備,測序行業全流程的自動化已經成為趨勢。各家公司都致力於讓基因檢測更加簡單、快速,讓技術更加可及。
由此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從腫瘤用藥基因檢測行業來看,當測序「化繁為簡」、NGS檢測落地更多醫院,就可以快速、高質量地為患者和醫生提供用藥指導報告。
對於腫瘤中晚期患者來說,基因檢測提供的用藥指導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梁乃新教授曾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此前患者就醫,往往需要等待檢測報告郵寄到家,再拿著檢測報告來找醫生。在既往的診療過程中,少部分患者甚至病情重到連檢測報告都沒等到就去世了。對於這些患者來說,早一分鐘知道報告中的檢測結果及潛在的用藥信息,就多一分治療的希望。」
(責任編輯:DF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