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野生生物攝影年賽」(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迎來了它第50個頒獎典禮。1963年,英國第一份彩色印刷的自然雜誌《動物》創刊,這份雜誌就是BBC《野生動物》雜誌的前身,為了推動自然和野生動物攝影的發展,也是為了這份雜誌可以獲得更多好的彩色野生動物照片,其創辦後不久,就舉辦了一屆國際性的野生動物攝影大賽,1965年,BBC《野生動物》雜誌再次舉辦這一大賽,並將其更名為「野生生物攝影年賽」,到今年,這一大賽已經舉辦50屆,從1965年第一屆正式年賽收到361張參賽作品,到最近幾年,每年的參賽作品已經超過40,000張。(在前年和去年,果殼網都向大家介紹了這項比賽的獲獎作品。)
1965年,年輕的艾爵爺為C·V·R·多德斯韋爾頒發第一個年度野生生物攝影師大獎,多德斯韋爾手持彼得·斯科特爵士設計的金牌。圖片來自野生生物攝影年賽50周年紀念精選集《生命之靈》(原書名:How Wildlife Photography Became Art),本書由野性中國聯合中國國家地理圖書公司引進,並將於11月初正式發售。
第50屆年賽的獎項設置較過去幾年發生了以下一些變化,新的年賽組別設置對原先的框架做了整合和調整,並與時俱進的加入了延時攝影和允許青少年使用手機拍攝的作品的組別。具體的調整內容可以參考文章最後的附錄部分。
第50個年度野生生物攝影師的桂冠由美國《國家地理》著名攝影師麥可·尼克·尼科爾斯(Michael 'Nick' Nichols)摘得。讓他獲得這一個殊榮的作品是在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所拍攝的獅群的作品《最後的偉大畫面》(The last great picture)。尼科爾斯也是那張著名的黑猩猩將手伸向珍·古道爾博士的照片的作者。在去年的年賽中,他以一張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的巨杉《總統之冠》贏得「植物王國」組的組冠軍。
這張《最後的偉大畫面》中,Vumbi獅群中的五隻雌獅和她們的幼崽躺在一塊露出的巖石上休息。尼科爾斯已經跟蹤這一獅群近6個月,它們已經習慣了他待在附近。尼科爾斯將車停在巖石旁邊,以紅外攝影拍攝了這一看起來閒暇而又壯麗的場景,用紅外攝影使煙霧和塵埃隱形,而光線變得更具有神聖感。但這群獅子的處境並不安全,幾個月之後,尼科爾斯聽聞,由於這一獅群遊蕩到國家公園之外的地方,其中三隻雌獅被殺死了。
這張照片同時也成為「黑與白」組的組冠軍。
年賽的青少年大賽部分始於1981年,許多在年賽中獲獎的青少年攝影師後來都成長為野生生物攝影或影片製作的職業人士。奪得青少年部分大獎「年度青少年野生生物攝影師」大獎多是11-14歲組或15-17歲組的參賽者。而今年奪得這一大獎的參賽者確是一名不到10歲(8歲)的小攝影師,來自西班牙的卡洛斯·佩雷斯·納瓦爾(Carlos Perez Naval)。
這張《陽光中的刺客》(Stinger in the sun)拍攝自小攝影師的家附近,畫面中的蠍子(Buthus occitanus)正在巖石上曬太陽。納瓦爾用28-300mm變焦鏡頭拍攝太陽作為背景,這時候蠍子已經警覺,舉起了尾刺。納瓦爾更換了105mm微距鏡頭,拍攝了蠍子。最終,兩張照片合成了這張作品。
納瓦爾從5歲開始攝影,並且在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的攝影比賽中屢屢獲獎,不得不說後生可畏。
獲得今年哺乳動物組冠軍作品的是亞歷山大·巴蒂耶夫(Alexander Badyaev),巴蒂耶夫是一位演化生態學研究者,也是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他善於拍攝富有故事性的作品,曾在2011年獲得「城市野生生物」組組冠軍。
他拍攝這張《小鼠、月亮和蚊子》(The mouse, the moon and the mosquito)期間正值當地的馬勃菌開始成熟的時期,巴蒂耶夫知道松鼠、花鼠和其他一些小型鼠類會在夜間到馬勃菌表面作氣味標記。於是他選擇了一個最大的馬勃菌,趴在地面等待。攝影師以有月亮作為背景光,只用很弱的閃光拍出來訪動物的輪廓,當一隻白足鼠(Peromyscus sp.)來到馬勃菌表面,盯著一隻蚊子看了一會兒,攝影師捕捉到了這一有趣的場景。
要成為一名好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往往要先成為好的動物學家或博物學家。正是巴蒂耶夫對動物的了解,才使他創作出這樣的佳作。
以往的「行為:哺乳動物」組中入圍的作品多為中大型的動物,而今年組冠軍作品是一張小鼠。除此之外,今年的哺乳動物組的入圍作品中,很值得推薦的是這張《冬季居所》(Winter Hang-out)。在陰冷的色調中,一隻可愛的蝙蝠倒掉在天花板上。來自波蘭的盧卡茲·博茲奇(Łukasz Bożycki)在寒冷的一月發現了三個廢棄的倉庫,這些倉庫是在二戰時期由德國修建的,他和他的朋友彼得·託馬西克(Piotr Tomasik)在這裡研究越冬的蝙蝠。室外冰寒徹骨,倉庫裡的溫度也只略高於零度,在其中冬眠的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每90分鐘才呼吸一次。為了突出這裡陰冷的氛圍,盧卡茲將白平衡調製冷色,用閃光燈打亮了一隻在天花板上的一隻蝙蝠,彼得則用燈照亮了門口。盧卡茲說:「最困難的是在極冷的室外走回車裡。」在這不久之後,攝影師就因肺炎倒下了。再後來,彼得去世了,這張照片也成為盧卡茲對他的朋友的紀念。
獲得今年鳥類組冠軍的是在年賽中屢獲殊榮的匈牙利怪才本斯·馬特(Bence Máté),這張《時空中的蒼鷺》也具有典型的本斯·馬特的風格:靠近水邊的隱蔽棚中獲得的超低視角加上奇思妙想的精心構圖,總能夠給觀看者帶來驚奇。為了拍攝這張照片,本斯·馬特為相機設置了兩個定時裝置,一個調整對焦,另一個調整光圈,這樣在單次曝光中獲得這隻蒼鷺的運動軌跡,並且保證水面和星空的清晰。他在水邊等待了74個夜晚最終抓住這一良好的時機。而右上角的北鬥七星的位置也體現出攝影師構思的精細。
鳥類組入圍作品中,值得推薦的之一是這張《野化的精靈》(Feral spirits)。這張照片拍攝於倫敦的一個墓地,紅領綠鸚鵡原本是生活在亞洲和非洲的物種。但逃逸和被故意放生的個體已經在英國建立了野化的種群。攝影師山姆·霍布森(Sam Hobson)在墓地附近遇到了這一大群有約5000隻。他用一隻17-35mm廣角鏡頭拍下這些一小群一小群飛過的的精(yōu)靈,營造了一種詭異的氛圍。雖然紅領綠鸚鵡在英國等地野化並成功的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但在它們原先的棲息地,包括在中國,依然受到寵物貿易的威脅而數量在下降。
最簡單的構圖有時候會獲得最好的效果,比如這張今年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組的冠軍作品:《非凡的蛇》(Divine Snake)。在印度的雨季,長吻瘦蛇(Ahaetulla nasuta)會到房子附近捕獵蜥蜴和青蛙。攝影師拉維普拉卡什·S·S(Raviprakash S S)就在家裡的花園中發現了這麼一條蛇。長吻瘦蛇可以在一個地方耐心的等待很久。拍好這麼一條細長的蛇,焦平面和角度都是困難,攝影師選擇了一個簡單的構圖,將焦點放在蛇的眼睛上,來表現其非凡的專心和耐心。
看到這張照片,讓人很難不想起福山雅治主持的NHK紀錄片《HOT SPOTS 最後的樂園》——不論是節目中的場景還是音樂。白蟻冢上的綠色光芒來自於一種叩甲(Pyrophorus nyctophanus)的幼蟲,這些幼蟲寄居在白蟻冢中,在白蟻婚飛的季節鑽出來發出綠色的光,吸引並捕食婚飛的白蟻。攝影師阿里·巴索斯(Ary Bassous)設置了30秒的快門,將這些幼蟲發出的點點綠光和星空以及一隻這種叩甲成蟲在空中畫出的綠色軌跡凝結在畫面中。為了拍攝這張照片,攝影師嘗試了10年,最終這張照片使他獲得了新設立的無脊椎動物組的組冠軍。
這張也是無脊椎動物組的入圍作品。曾經由水下攝影師大衛·杜比勒開創的這種水下拍攝的風格:一半水上,一般水下已經被許多攝影師所慣用。而這張如同幽靈般的僧帽水母作品《航行》則更是靠著精準的打光將這種通常為人厭惡的生物塑造的如此晶瑩剔透。馬修·史密斯(Matthew Smith)認為拍攝這張作品最好不要直接使用閃光燈,他用了水下光纖束光筒(fibre optic snoot)照亮水母,從而保持了周圍環境的黑暗。
自下而上拍攝的水下作品,尤其是如此拍攝睡蓮的作品已經在野生生物攝影年賽中多次出現。攝影師克裡斯蒂安·維茲(Christian Vizl)自1997年就開始在尤卡坦半島洞潛,他對這裡的水下環境相當熟悉,也曾經拍過很多這一角度的作品。而這樣一張作品《地下世界》獲得植物和真菌組的組冠軍,作者將這一常見的水下場景拍出了不一樣的氛圍:這些睡蓮猶如來自另一個世界。這些睡蓮生長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一處名為Aktun Ha的天坑中,有不少潛水愛好者會來此洞潛。在夏季,上層水會由於一些藻類的生長而變得混濁,而下層水是清晰的。攝影師從下面用閃光清晰照亮了這些睡蓮葉子粉紅色的背面,體現出其質感。古代瑪雅人認為天坑是可怕的地方並且認為睡蓮是從地下世界生長出來的。這張照片正表現出這樣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植物與真菌組中,有一張來自中國的入圍作品,就是這張由武漢攝影師袁明輝所拍攝的《自然的和諧》(Natural Harmony)。這是一張具有中國元素的作品,藤的捲曲猶如音符,加上欲滴下的水滴,整個畫面給人一種輕快的節奏感。這張作品也讓袁明輝成為第五個在野生生物攝影年賽中獲獎/入圍的中國攝影師。
今年很多個組別中,都有水下生物的照片入圍,而在水下生物這個組別中獲得冠軍的,是這一張《遊過的巨人》(Passing giants)。鯨鯊也幾乎是每年年賽入圍作品中必定出現的角色。這種世界上最大的魚廣受關注,也是水下攝影師最愛的拍攝對象。但與通常的作品不同,攝影師選擇抓住了鯨鯊的局部:鰓和鰭。這一局部又與更深處遊過的一隻鯨鯊的幾乎是全貌相對應。攝影師英德拉·斯瓦裡·沃諾維佐約(Indra Swari Wonowidjojo)說:「這張鯊魚樂於遊向人,而當地漁民視鯨鯊出現為好徵兆,他們經常會跳入海中與鯨鯊一起遊泳。」
更名後的地球環境組依然展現了地球上一些最偉大的景觀,在這一組別中,最常見的景觀就是火山和極光。今年獲得組冠軍的這張作品不僅記錄了智利南部的普耶韋火山(Puyehue-Cordón Caulle volcanic),更記錄到了火山閃電的場景。攝影師法蘭西斯科·內格羅尼(Francisco Negroni)將這一場景形容為「天啟」(Apocalypse),而這也成為這張作品的名稱。(火山噴發為什麼會有閃電?這裡有答案)
今年黑與白組的冠軍作品也是總冠軍作品。而今年這一組中,《以雪裹屍》(Snow shroud)是一張很特別的作品。攝影師加文·利恩(Gavin Leane)都柏林的海岸見到了一隻狐狸的屍體,當天晚上下了雪,攝影師在第二天折回,看到了這一幕:雪覆蓋了屍體,成為它的裹屍衣,並且形成了狐狸的形狀。整個畫面感覺平和,但有帶著在一種淡淡的冷酷和憂傷。
應該說,今年的這張組冠軍作品《鰭竺鯛花火》(Cardinal Sparks)中的主角,長相奇特而美麗的考氏鰭竺鯛(Pterapogon kauderni)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設計,它們是水族市場中常見的魚,但這張照片拍自於它們的原生地: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附近的水域。目前這種魚因為水族愛好者們的需求而導致的過度貿易已經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而且數量還在下降。像這樣許多條考氏鰭竺鯛聚集在海葵柔軟搖弋的觸手中所形成的美麗場景則是水族箱很難看到的。本張作品的攝影師是來自捷克的派屈克·巴爾圖什卡(Patrik Bartuska)。
大家一定已經看過不少鬥轉星移或者風雲變幻的延時攝影作品,而年賽也就這著這一流行趨勢設置了延時攝影的組別。今年的組冠軍作品也讓人眼睛一亮,這部《冬天的結局》(Winter Endings)將冬日的主題從微觀到宏觀如此深刻的表達,並帶動了觀看者的情緒。作者保羅·克拉夫(Paul Klaver)在一個冬日的午後發了一隻體溫尚存的馬鹿屍體。他從拍攝這隻死去的鹿的眼睛的延時拍攝開始,拍攝了許多冬日的延時場景,最終形成了這部作品。下面是完整的延時攝影作品:
我們手中的世界特別獎依然延續其憂傷的主題。今年的組冠軍作品是義大利攝影師布魯諾·德·亞米契斯(Bruno D'Amicis)在突尼西亞所拍攝的《代價》(The price they pay)。照片中這隻小𦗒狐(Vulpes zerda,「𦗒」字在一些電腦上可能無法顯示,寫作[耳郭])大概三個月大,它被從位於撒哈拉沙漠中的巢中抓到。雖然在突尼西亞捕捉或獵殺𦗒狐是違法的,但這種情況卻很普遍。而其中的情況是複雜的,從抓住小𦗒狐的人的鞋子上可以看出一些問題,另外一些問題包括執法的缺乏,旅遊公司和遊客的無知等。這也是大多數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猖獗的地區普遍存在的。布魯諾希望他所拍攝的照片能夠提高遊客的認識,讓人們關注撒哈拉沙漠脆弱的環境和物種。
不得不說,每年年賽「我們手中的世界」或者「年度野生生物攝影記者獎」中,都少不了「中國元素」。今年入圍作品《死亡之海》(Sea of Death)拍攝於香港,作者是著名水下攝影師保羅·希爾頓(Paul Hilton)。照片中密密麻麻的魚翅堆滿一座建築的整個屋頂,而且照片中拍攝的只是一部分,屋頂的這些魚翅代表著約30,000隻鯊魚被捕殺。原先這些鯊魚魚鰭是被曬在城裡的路面上,由於公眾的抗議,魚翅商不得不把晾曬地點搬到了樓頂。最近的一份報告表明,魚翅的價格在下降,一位魚翅商說,現在魚翅快像魷魚那樣了。不知道對鯊魚來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今年「我們手中的世界」組中,另外一張非常精彩的入圍作品是《好萊塢美洲獅》,這張作品出自斯蒂夫·溫特(Steve Winter)之手,他是用紅外陷阱相機拍攝大型貓科動物方面的頂尖高手。2012年,一套設在格裡菲斯好萊塢標誌附近設置的紅外相機拍攝到了一隻雄性美洲獅。斯蒂夫•溫特和動物學家一起在這裡工作,他精心設置了一系列陷阱相機,並在14個月後拍攝到了這張照片。好萊塢的標誌和美洲獅在一個畫面中,似乎預示著美洲獅的回歸。但在今年,研究者們不得不捕獲這隻美洲獅,為他治療疥癬和鼠藥中毒。而在這一地區威脅這一曾經的王者的還有繁忙來往的汽車。
「年度野生生物攝影記者獎」評選出的是一組圖片故事,像是「我們手中的世界」的升級版——用一組照片來講述一個悲傷的故事。在連續幾年老虎、犀牛角、魚翅和象牙的報導後,今年的該獎項的主題終於和中國關係不大了。今年的主題是獅子。
這是布倫特·斯蒂爾頓(Brent Stirton)連續第三年入圍該獎項了,並且在去年他就是這個獎項的得主。這一組圖片中,表現了獅子的生活和人類的各種關係。一個極端是一些獅子被在飼養場裡養起來,然後用於「困獵」(把動物放在一個封閉環境中,供獵人較輕鬆的獵殺),如左上兩圖中所示。狩獵場的工人會清理被殺死的獅子(右上圖),獵人將皮張和頭骨帶回家作為戰利品紀念。其他的部分會銷售到遠東用於中藥,因為現在虎骨已經很稀缺了。在左下圖中,Sakuma部落的獅子舞是殺死獅子的人跳來讚頌保護村莊的勇氣,人們會向舞者送上禮物。仍然還有一些年輕人會渴望殺死獅子。但事情也並不全是消極的,一些馬賽人被召集起來參加獅子保護計劃(下中圖),許多之前的獅子獵手改為為獅子保護工作:追蹤獅子,收集DNA樣本,這些工作也為這些人帶來了新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他們也成為阻止其他馬賽人獵殺獅子的先鋒。獅子與人的衝突也依然存在。在收穫季節,一些人會睡在田裡守護莊稼防止被假面野豬(Potamochoerus larvatus)破壞,而獅子會尾隨這些野豬而來。其他一些情況,人也會受到獅子的攻擊。優素福(右下圖)曾經在捕魚時被獅子攻擊而失去了雙臂,現在他的飲食起居都要靠家人和鄰居照料。
幾乎每年的野生生物攝影記者獎的圖片故事都是自然保護的一個縮影,代表著自然保護的複雜。年賽評委羅莎蒙德·考克斯評論道:「通過僅僅幾張照片來傳達一個故事,需要攝影師最困難也最耗費時間的竭力工作,這也是為什麼這一獎項的獲獎者通常都是經驗豐富的專業攝影師。……一張能夠打動人心的照片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工具。如果這張照片能夠被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看到,就像年賽這一獎項中的獲獎照片那樣,那麼它就可能會帶來持久的改變。」
原先的「埃裡克·霍斯金組照獎」被更名為更直接的名稱「新秀組照獎」,這一獎項設立於1990年,原本以英國鳥類攝影的先驅,年賽的支持者埃裡克·霍斯金命名,目的是給那些剛剛開始從事這一職業的攝影師提供資金和行業中地位上的支持。而今年的新秀是比利時攝影師米歇爾·都楚蒙(Michel d'Oultremont,)。從這組作品中,可以看到米歇爾的照片具有很明顯的斯堪地那維亞的風格——用較低亮度,偏冷的色調和季節性典型的光線創造出整天的氛圍和戲劇性效果,而拍攝主體則在整個環境中的比例較小。這一風格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由斯堪地那維亞的攝影師創立,並影響了許多國家的攝影師。
今年的組照獎增加了一個26歲以上年齡組的「年度野生生物攝影師組照獎」,可以說這個獎項的分量僅次於總冠軍「年度野生生物攝影師」。而今年獲得這一重要獎項的是美國國家地理著名攝影師蒂姆·拉曼(Tim Laman),可以說實至名歸。這組極樂鳥的照片來自於蒂姆為美國國家地理拍攝的10年的項目,拍攝到了已知所有39種極樂鳥,記錄到它們精彩的求偶行為。2011年,野性中國邀請蒂姆·拉曼來中國作為攝影培訓的講師,他在講座介紹了這一項目。在拍攝行程中,蒂姆·拉曼帶著華萊士的《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走遍了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和附近的小島有極樂鳥分布的地區,獲得了大量精彩的照片和記錄。這些成果被刊載在國家地理雜誌上(見《華夏地理》2012年12月號《尋找極樂鳥》),經歷被拍成紀錄片在國家地理頻道播放,出版成書《極樂鳥:世界上最非凡的鳥》,也成為闡釋達爾文提出的性選擇理論的最精彩的例證之一。最精彩的照片,是一隻大極樂鳥在雨林的樹冠上對著朝陽和瀰漫霧氣的雨林做求偶表演,這隻鳥已經清理過樹冠的樹葉,為自己的表演整理出一片舞臺。這張場景感極佳的照片中,極樂鳥已經成為這片雨林的靈魂。
今年的年賽開設了大眾評選獎,最受大家歡迎的作品是這張《更新Facebook》。這幾年,地獄谷溫泉的猴子在年賽中頻頻出鏡,今年也不例外。原本一位遊客想用她的手機為猴子拍一張特寫,沒想到手機突然被猴子搶走,並被拿在溫泉中擺弄。攝影師馬塞爾·范·歐斯汀(Marsel van Oosten)以貼近水面的低角度拍攝了這張猴子專心致志看手機的畫面。攝影師開玩笑說:這群猴子以學習行為並成為其群體「文化」而聞名(清洗紅薯),或許幾年之後,它們會成為懂得科技產品的一群猴子。這隻手機後來回到了主人手裡,可惜已經壞掉了。
青少年大賽10歲及以下組的冠軍也是今年青少年總冠軍,11-14歲組的馬克·阿爾比亞克(Marc Albiac),他在幫助祖母收拾花園的時候發現這隻螳螂。由祖母幫忙盯著螳螂,馬克迅速的取來了相機。這隻螳螂很難從背景中區分出來,於是,靠著用一張白紙當背景,馬克得到了這張如今精細的表現這隻螳螂的姿態和質感的照片《角度平衡》(Angle Poise)。
11-14歲組另外一張值得推薦的入圍照片是特裡斯坦·莫斯(Tristan Moës)拍攝的《日落倒影》,在納米比亞埃託沙國家公園的一個水塘邊,長頸鹿的倒影和黑背豺的剪影相映成趣。小攝影師用較低的曝光將其他動物隱去,只留下倒影和剪影,從而拍出這張讓人感覺寧靜的作品。
來自瑞典的安東·利亞(Anton Lilja)在去年就入圍11-14歲組,而今年他以這張《長長的擁抱》(The long embrace)成為15-17歲組的組冠軍。這張照片拍自安東家附近的一個池塘中,為了保證讓雌蛙卵受精,這些雄蛙會抱住雌蛙長達數天。安東以靠近水面的低視角和閃光燈帶來的水面反光拍到了這張他滿意的作品。
今年年賽的最後一個組是Wild-I特別獎,這一獎項獲獎者的照片的質量或許不如其他組,但卻能夠體現小攝影師用圖片記錄主題的潛質。今年這一獎項的獲得者是英國的威爾·詹金斯(Will Jenkins)。威爾希望用他的照片激勵其他人珍惜樹木。他說:「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樹木的世界,它們就像野生動物的巨大住宅——在全世界容納各種各樣的生物」。從微距到航拍,威爾以各個角度的照片表現了這個主題。
野生生物攝影師年賽已經走過半個世紀的歷程,在這50年中,它成為推動自然攝影發展乃至自然保護的重要力量。而我們也相信,我們能夠看到這個比賽將繼續走下去,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與時俱進。我們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中國攝影師能夠在這個比賽中入圍或獲獎。正如羅莎蒙德·考克斯女士在《生命之靈》致中國讀者的序中寫道的:
「中國攝影師的潛力是巨大的,甚至大過任何其他地區的攝影師。中國大地為攝影師提供了豐富的自然景觀、環境和拍攝題材,這其中很多在其他國家甚至在中國國內都是少有的。……當今的自然攝影不僅被認為是藝術,也被認為是科學,中國很有可能會產生一些非常特別的照片,這些照片將不再僅僅是對西方的模仿,而是能夠反映中國人看待自然的方式,而這也將贏得國際的讚譽與矚目。」
野性中國創始人奚志農先生受邀參加了本屆年賽的頒獎典禮,下面是他在現場拍攝的獲獎者合影環節:
(編輯:老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