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會?為防偷聽,你的大腦神經也會「關門」私聊

2020-10-04 科學大觀園雜誌


綠色是神經元的單個片段,黃色是通訊中的星形膠質細胞的過程。

如果我們想在嘈雜的環境中與朋友分享秘密,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安靜的地方,關上門,避免被偷聽。

近日,由英國倫敦大學和德國波恩大學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發現,大腦的神經細胞也會「關門」屏蔽傳輸,但這扇「門」的關閉程度和神經細胞的「聽眾」數目是根據具體情況受到嚴格調控的。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

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大多是通過化學方式完成的:「傳輸細胞」對電信號作出反應時,會在突觸處釋放神經遞質(通常是穀氨酸分子)。這些遞質分子會通過突觸間隙遷移到受體細胞,與特定的受體對接,並在受體神經元中產生電反應。

但由於大腦中的神經細胞非常密集,這些分子可能也會刺激鄰近的其他神經元。這時,「關門」就能發揮作用了:大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會迅速地重新吸收穀氨酸。

波恩大學細胞神經科學研究所的Christian Henneberger教授解釋說:「它們通過向突觸附近延伸做到這一點,這就是突觸周星形膠質細胞過程(PAPs)。」這種「關門」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信息傳輸。

PAPs有專門的轉運蛋白,可以像小型真空吸塵器一樣移除突觸周圍的穀氨酸。但這一機制的有效性是受到嚴格調控的。

研究人員通過反覆的電刺激觸發了一種細胞學習,使得接收細胞可以長期對傳輸細胞的信號作出更強烈的反應,這一過程被稱為 「長期增強」(LTP)。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PAPs會在該過程中撤回,從而增加了鄰近細胞接受穀氨酸刺激的可能性,也意味著信號傳輸的排他性降低了。

但研究人員指出,有些突觸似乎天生就不那麼「謹慎」。傳輸細胞經常將穀氨酸釋放到具有特定結構的突觸間隙中,這種結構被稱為「棘」,是下遊接收細胞的微小延伸。PAPs通常會將棘覆蓋,然而,棘越大,這一覆蓋就越不完整,也就會有更多穀氨酸逸出。因此,在具有這種結構的強大突觸附近,其他神經細胞更可能頻繁興奮,也就是說,這些神經細胞無法頻繁「關門」說悄悄話。

原創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神經元》

期刊編號:0896-6273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uob-ncl0925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神經細胞也能「關門」私聊?
    如果我們想在嘈雜的環境中與朋友分享秘密,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安靜的地方,關上門,避免被偷聽。近日,由英國倫敦大學和德國波恩大學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發現,大腦的神經細胞也會「關門」屏蔽傳輸,但這扇「門」的關閉程度和神經細胞的「聽眾」數目是根據具體情況受到嚴格調控的。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
  • 伴隨群聊的「小窗口私聊」英文怎麼說?
    QQ群、微信群讓我們可以同時跟很多人進行即時通訊,但是因為群聊的信息是群內所有人都可見的,所以有時候有些不方便讓大家看到的話,我們都會跟特定的人小窗口私聊。Side-text指你在跟一群人發簡訊或者在線群聊的同時,跟群裡的某個人私聊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窗口私聊」。For example:I side-texted Vin to give me an excuse to get out of Jay's group message to hangout.
  • 你會在大腦當中植入高性能的晶片嗎?
    如果你能夠選擇,你會在大腦當中植入一個能極大地提高大腦性能的晶片嗎?計算機大腦接口:BCI能提高大腦性能的晶片似乎是科幻作品的產物,然而,在未來,這種晶片很有可能被發明出來。如今,類似的科技已經發展一段時間了,它叫做計算機大腦接口,英文簡稱:BCI,它始於1970年。
  • 【有意思】9 個神秘莫測的大腦戲法,你造你的大腦也會騙你嗎?
    點擊「深圳共青團」加關注你造你的大腦也會騙你嗎?
  • 9 個神秘莫測的大腦戲法,你造你的大腦也會騙你嗎?丨晶頭條
    你造你的大腦也會騙你嗎?
  • 看美劇,聊動眼神經麻痺與顱內動脈瘤的前世今生
    本文結合這部美國電視劇的片段,聊一聊動眼神經麻痺與顱內動脈瘤的前世今生。看電視還能學習,好事。作者:陳小慧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轉載請務必於文首註明作者和來源「醫脈通」。 你看了一眼瞳孔就知道是動脈瘤?還有什麼別的可能的原因嗎?本文結合動眼神經解剖,看一看英明神勇的虎爺是如何診斷的。首先虎爺可能看到患者的自然眼位是這樣的(圖1),右眼外下斜;然後看到右眼對光反射消失,判斷動眼神經麻痺。在急診,突發單純動眼神經麻痺首先要排除的急症就是動脈瘤,為啥?請看下文。
  • 神經可塑性:關於大腦,你最應該知道的
    許多人最失敗的地方不是沒有目標,而是不相信自己的大腦。03我們都知道我們大腦中有怎樣的想法,就會產生怎樣的行為,但我們卻往往會忽略我們的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我們的大腦。比如,今天有人說你胖了,於是你特別鬱悶,掛上了一張苦瓜臉,這是想法產生了行為。
  • 大腦的記憶能力會激發AI專家減少神經網絡的「健忘」能力
    貝勒的第一作者和博士後研究員吉多·范德文和首席研究員安德裡亞斯·託裡亞斯與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哈瓦·西格曼一起在《自然通訊》上寫道,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保護「令人驚訝地有效」的深度神經網絡免受「災難性遺忘」的影響。 ;「 在學習新課程後,網絡會忘記他們以前學過的東西。
  • PLoS Pathog:朊病毒或會通過神經入侵的方式擴散到大腦中
    2018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大學醫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朊病毒向大腦的擴散或許並不會通過直接跨越血腦屏障傳播的方式發生,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朊病毒進入大腦機制,相關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抑制神經變性的新型療法提供思路。
  • J Neurosci:星形膠質細胞缺失或會抑制大腦神經發育
    ,相關研究為開發抵禦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神經精神疾病的新型策略或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第一作者Courtney Sobieski表示,本文研究表明,儘管神經元是很多研究都重點,但大腦中還包含有其它類型的細胞,對這些細胞進行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星形膠質細胞是維持健康神經元發育的重要支持細胞,而如果沒有星形膠質細胞,神經元之間的交流就會出現故障。
  • 大腦也會「格式化」
    這些腦細胞會重新形成突觸連接,並在適當的生長條件下,幫助小鼠恢復失去的功能。修復大腦和脊髓的損傷可能是醫學上最艱巨的挑戰。而這項新研究描繪的「成體大腦再生的轉錄路線圖」為完成這項任務提供了可能性。「利用現代神經科學、分子遺傳學、病毒學和計算機的力量,我們首次確定了成體腦細胞中的全部基因是如何通過自我重置來促進再生的。
  • 航天員可在天宮一號內上網發微博 有密室供私聊
    生活  發微博看大片 還能私聊  在組合體裡,除了為女航天員預備了單獨的床鋪和被子以外,還早已針對女航天員生理特點和生活需要進行了特殊關照。  長期太空飛行,娛樂活動對於保證航天員穩定的情緒和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
  • 大腦神經可塑就是大腦系統更新的過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大腦神經可塑性,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電腦的系統升級,也可以叫系統更新。因為我經常會提到大腦可塑性,所以很多家長對這種可塑性提出了很多問題。今天給大家簡單解答一下我們可以把大腦想像成一個計算機系統,有的孩子出生後相當於586處理器,有的孩子出生後相當於i7的處理器,他們的CPU是不一樣的,那麼自閉症兒童的大腦就相當於286的處理器,做普通運算的時候可能會快一點,位數多一點就會卡死。
  • 大腦神經可塑就是大腦系統更新的過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大腦神經可塑性,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電腦的系統升級,也可以叫系統更新。因為我經常會提到大腦可塑性,所以很多家長對這種可塑性提出了很多問題。今天給大家簡單解答一下我們可以把大腦想像成一個計算機系統,有的孩子出生後相當於586處理器,有的孩子出生後相當於i7的處理器,他們的CPU是不一樣的,那麼自閉症兒童的大腦就相當於286的處理器,做普通運算的時候可能會快一點,位數多一點就會卡死。神經可塑性就是在這個機器原有的基礎上,做系統的升級和更新。
  • 工信部牽頭的光伏產業鏈企業閉門會 都談了什麼?
    (原標題:【獨家】工信部牽頭的光伏玻璃、組件企業閉門對接會,到底談了什麼?)
  • 愛睡覺的人會聰明,研究:大腦神經運作越快
    我們在使用計算機的時候,因為計算機會記錄我們的動作、使用過的文件或檔案,而這些就會變成「暫存檔」,因為計算機忙著工作,還沒時間去倒垃圾,但在關機休息的時候,計算機就會把這些多餘、不需要的東西丟棄。而人腦也是一樣,在睡覺的時候,就會把日常生活中所發生、所記憶的事情重新整理,分門別類,並把不需要的記憶模糊化、騰出空間來存放重要的東西。
  • 大腦為什麼這麼詭異?沒有痛覺神經卻會頭疼,這四種現象無法解釋
    相對來說,大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它的複雜程度遠超我們想像,最新發現的有關大腦的四大事實,更是改變了人們的認知。第一,大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人體生長和發展過程中,大腦內部的神經元會不斷進行更新,數十萬全新的神經元代替衰老的神經元,這種現象被稱為「神經發生」。隨著人類的衰老,神經元的更新速度明顯減緩,但是此時也已經完成了一大部分更新,所以大腦並非一成不變的。
  • 人類大腦空間會像硬碟一樣被用完?
    你能記得你的初吻,你童年時的電話號碼,你停車的地方,以及你上一次喝醉的時候。你也許能記得π的大小,至少記得它的頭三個數字。每天你都會積累起新的記憶——和新對象接吻,存了幾個電話號碼,或者(可能)參加圓周率背誦大賽。隨著你不斷進行新的探險,你也許會開始擔心,自己的大腦會不會被塞滿。但等一下——大腦真的是這樣運作的嗎?
  • 人類睡覺是為清理受損的神經垃圾 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痴呆
    原標題 人類睡覺是為清理受損的神經垃圾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痴呆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7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日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支科學家團隊在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發表論文,說明了睡眠為什麼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並指出睡眠是為了對我們大腦受損神經進行修復和清理
  • 影響抑鬱症的3大腦神經遞質總結
    其實隨著腦科學的逐步發展,我們發現人的情緒也和大腦中的某些物質有關。 今天老K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關於影響我們情緒的這些大腦物質。 腦科學發現大腦傳遞信號是需要通過神經元來完成,但大腦神經元並不是一個系統的網絡,而是獨立的組織,在神經元末端,有一種名叫「突觸」的組織,它就像神經元的手,可神經元之間的溝通並不需要握手表達,而是在突觸分泌一些化學物質,這就是今天我要說的「腦神經遞質」,是這些物質決定我們情緒的愉快或者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