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神經元的單個片段,黃色是通訊中的星形膠質細胞的過程。
如果我們想在嘈雜的環境中與朋友分享秘密,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安靜的地方,關上門,避免被偷聽。
近日,由英國倫敦大學和德國波恩大學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發現,大腦的神經細胞也會「關門」屏蔽傳輸,但這扇「門」的關閉程度和神經細胞的「聽眾」數目是根據具體情況受到嚴格調控的。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
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大多是通過化學方式完成的:「傳輸細胞」對電信號作出反應時,會在突觸處釋放神經遞質(通常是穀氨酸分子)。這些遞質分子會通過突觸間隙遷移到受體細胞,與特定的受體對接,並在受體神經元中產生電反應。
但由於大腦中的神經細胞非常密集,這些分子可能也會刺激鄰近的其他神經元。這時,「關門」就能發揮作用了:大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會迅速地重新吸收穀氨酸。
波恩大學細胞神經科學研究所的Christian Henneberger教授解釋說:「它們通過向突觸附近延伸做到這一點,這就是突觸周星形膠質細胞過程(PAPs)。」這種「關門」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信息傳輸。
PAPs有專門的轉運蛋白,可以像小型真空吸塵器一樣移除突觸周圍的穀氨酸。但這一機制的有效性是受到嚴格調控的。
研究人員通過反覆的電刺激觸發了一種細胞學習,使得接收細胞可以長期對傳輸細胞的信號作出更強烈的反應,這一過程被稱為 「長期增強」(LTP)。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PAPs會在該過程中撤回,從而增加了鄰近細胞接受穀氨酸刺激的可能性,也意味著信號傳輸的排他性降低了。
但研究人員指出,有些突觸似乎天生就不那麼「謹慎」。傳輸細胞經常將穀氨酸釋放到具有特定結構的突觸間隙中,這種結構被稱為「棘」,是下遊接收細胞的微小延伸。PAPs通常會將棘覆蓋,然而,棘越大,這一覆蓋就越不完整,也就會有更多穀氨酸逸出。因此,在具有這種結構的強大突觸附近,其他神經細胞更可能頻繁興奮,也就是說,這些神經細胞無法頻繁「關門」說悄悄話。
原創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神經元》
期刊編號:0896-6273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uob-ncl0925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