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一直遵循的一種準則。
自然界弱肉強食的殘酷,每時每刻都在上演。在人們的印象中,植物似乎一直處在食物鏈的最底端,然而有少數植物卻不甘心處於食物鏈最底端,他們能夠捕食昆蟲,如蒼蠅、蚊子等,以往只有在電影中才能看到的場景,在自然界中真實的發生。
本期我就帶帶大家一起盤點一下十種可以吃動物的植物。
十,豬籠草(Tropical Pitcher Plant)。
豬籠草是豬籠草屬全體物種的總稱。屬於熱帶食蟲植物,原產地主要為舊大陸熱帶地區。其擁有一個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籠口上具有蓋子,因其形狀像豬籠而得名。豬籠草雖然在廣東的三嶺山、雷州等地有野生分布,但很少應用。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引進中國豬籠草的優良品種才主要用於花卉展覽。豬籠草葉的構造複雜,分葉柄、葉身和卷鬚。卷鬚尾部擴大並反卷形成瓶狀,可捕食昆蟲。豬籠草具有總狀花序,開綠色或紫色小花,葉頂的瓶狀體是捕食昆蟲的工具。瓶狀體的瓶蓋復面能分泌香味,引誘昆蟲。瓶口光滑,昆蟲會被滑落瓶內,被瓶底分泌的液體淹死,並分解蟲體營養物質,逐漸消化吸收。
九,眼鏡蛇瓶子草(Cobra Lily)。
眼鏡蛇瓶子草主要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與俄勒岡州。眼鏡蛇瓶子草是非常知名的食蟲植物品種,因其酷似眼鏡蛇而得名,是許多食蟲植物玩家及收藏者的目標。眼鏡蛇瓶子草有匍匐的根狀莖,葉單型,筒狀,形似昂頭髮怒的眼鏡蛇,眼鏡蛇瓶子草的魚尾狀附屬物背側會分泌大量糖蜜,並散發出強烈的氣味。黃蜂及蒼蠅等昆蟲會被這種氣味吸引至瓶口。順著蜜腺爬行的昆蟲可能被引入捕蟲瓶內,而捕蟲瓶內透光的斑紋又會迷惑昆蟲,使其將這些斑紋誤認為出口而被困在捕蟲瓶內。由於捕蟲瓶蠟質的頂部及帶下向毛的中下部,昆蟲會逐漸落入捕蟲瓶基部的消化液內。之後,其屍體被消化,植株即可從中吸收分解出來的營養物。
八,盾籽穗葉藤(Triphyophyllum)。
盾籽穗葉藤分布於象牙海岸、賴比瑞亞以及獅子山的熱帶雨林中。盾籽穗葉藤是一種不被眾人所知的食蟲植物,據說,在全世界也只有3個植物園能見到它們的蹤影,而由於其生長周期中短暫的捕蟲期,想見到其捕蟲葉更是難上加難。盾籽穗葉藤一生中會生長出3種形態的葉片,即幼苗期呈波浪狀的梭形葉片,此時植株呈蓮座狀生長,莖節短,當株徑生長到30釐米左右時會生長出一些較小的葉片,在葉尖長出類似於露松的鞭狀捕蟲葉,直立於空中,周圍密布黏稠腺體,其腺體類似於茅膏菜和露松的腺毛體,但要更大一些。能黏住一些小昆蟲,並且能分泌一種酸性的消化酶將其分解和吸收。
七,露葉毛氈苔(Portuguese sundew)。
露葉毛氈苔,別名露松,一種食蟲植物。主要生長在乾燥的鹼性土壤地帶,葉長20-40釐米,葉子可以分泌甜味的黏液,吸引昆蟲,花體型大,直徑有4釐米,黃色。植株直立生長。種子水滴狀。露松毛氈苔算是國內比較少見的食蟲植物,大部分的植株來自國外的種子養起,因為露松有著移盆就死的習慣,所以大部分人都會使用大盆播種。露松腺體體型比茅膏菜的腺體大,腺柄卻比茅膏菜的腺柄短,且不會像茅膏菜腺體那樣會動。露松腺體分兩種,有柄腺和無柄腺,有柄腺會分泌黏液,黏液有特殊氣味,會吸引昆蟲,昆蟲被粘後,無柄腺會分泌消化酶,分解昆蟲軟組織,再將其營養吸收。
六,蛇發捕蠅幌(Roridula)。
蛇發捕蠅幌只限分布於南非,枝條表面的絨毛上沾滿了分泌出的一種超級黏性的樹脂黏性物質,只要是小型類昆蟲沾上去沒有逃脫的可能,但這種食肉植物吸收養分並非是將獵物的蛋白質分解再吸收,而是靠朋友的支援分工合作才能夠達到目的。刺蝽是一種食肉性昆蟲,跟蛇發捕蠅幌是共生互利的關係,刺蝽一生的時間都會寄生在捕蠅幌身上,超級黏性物質對於刺蝽不起作用,一旦獵物粘上捕蠅幌,刺蝽的大餐機會就來了,刺蝽吃掉了獵物必須要把糞便留在捕蠅幌的枝葉上,那才是捕蠅幌所需要的真正大餐。捕蠅幌沒有消化腺體無法直接消化獵物,而是跟刺蝽合作交換了利益需求達到了各有所需的目的。
五,螺旋狸藻(Genlisea)。
螺旋狸藻主要分布於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熱帶地區。它們大多生長於沼澤附近的溼地中或者淺水中。螺旋狸藻的捕蟲器很特別,是迷宮式的陷阱型,獵物一旦進入它的「迷宮」,就很難再次走出來。螺旋狸藻的捕獵是在地面或者水面以下完成的,主要以水中和泥土中的小型爬蟲為食,其捕蟲器為「人」字型,在「人」字型的下部分,有兩條中空的管子,這兩條管子上有螺旋狀的開口,當有獵物爬入、或者被水流衝進開口時,會因為管子內部向上的毛髮阻擋而只能向上活動,這兩個通道匯合到一起,一直通往上面一個脹大且中空的囊狀物,獵物會因為毛髮的作用一直往上走,並最終被困在囊狀物中,而這個囊狀物便是消化獵物的地方。
四,囊泡貉藻(Waterwheel Plant)。
囊泡貉藻是多年生水生漂浮的食蟲植物,葉片自中肋內折呈囊狀而生感應性剛毛,腎狀圓形,主要分布在歐洲中部、南部,亞洲北部和東南部,大洋洲北部,囊泡貉藻為浮水草本,長6~10釐米。其頂部不斷生長,末端不斷衰老壞死。其生長速度很快,每天可長出一輪或更多的輪生葉。囊泡貉藻的捕蟲夾由兩片葉片組成,類似於捕蠅草的捕蟲堇,但體型更小且位於水下。 葉片具腺毛和感應毛,受刺激時兩半以中肋為軸互相靠合,外圈緊貼,中央形成一囊體,以此捕捉昆蟲。當昆蟲死亡後,即分泌消化酶分解屍體,並吸收養份維生。囊泡貉藻捕蟲夾關閉的整個過程耗時10~20毫秒,是植物界中運動速度最快的植物。
三,花柱草(Trigger Plant)。
花柱草,是一類以澳洲為分布中心的食蟲植物。這種植物的花梗、花萼,以及花冠外面的基部,都生長著具有黏性的腺毛;這些腺毛不僅能夠將小昆蟲粘住,並且能夠分泌出消化酶,將被粘住的小昆蟲慢慢消化掉。花柱草的最特殊之處還在於它高速運動的花蕊。當昆蟲的頭部碰到位於花蕊的「敏感區」時,花柱草猛地揮動合蕊柱,在人眼無法看清楚的一瞬間之內,將合蕊柱的末端狠狠地打在昆蟲身上。通過這種高速「打蟲子」的動作,花柱草就可以有力地自己的花粉噴射在昆蟲身上,並且讓受了驚嚇的昆蟲儘快帶走。面對形形色色的昆蟲,在同一朵花的時空範圍內,花柱草就可以精準地做到「弱的宰了吃,壯的留下用」。
二,捕蠅草(Venus flytrap)。
捕蠅草是原產於北美洲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據說因為葉片邊緣會有規則的刺毛,那種感覺就像維納斯的睫毛一般,所以英文名稱為Venus Flytrap,意思是「維納斯的捕蠅陷阱」。捕蠅草的葉緣部份含有蜜腺,會分泌出蜜汁來引誘昆蟲靠近。當昆蟲進入葉面部分時,碰觸到屬於感應器官的感覺毛兩次,兩瓣的葉就會很迅速的合起來。生長於葉緣上的刺毛是屬於多細胞突出物,沒有彎曲的功能。當葉子很快速的閉合將昆蟲夾住時,刺毛就會緊緊相扣的交互咬合,其目的就是防止昆蟲脫逃。成功捕食後夾子關閉數天到十數天等待消化。捕蠅草獨特的捕蟲本領與酷酷的外形,使它成為了國內外深受人們寵愛的食蟲植物。
一,瘦縮布羅基鳳梨(Brocchinia reducta)。
瘦縮布羅基鳳梨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於委內瑞拉、巴西、哥倫比亞和蓋亞那,生長在海拔約1000米的貧瘠溼地平原上。瘦縮布羅基鳳梨的葉子呈直筒狀直立生長,緊密的套疊在一起,高度可達半米以上。葉腋和中央形成不漏水的「水槽」,葉面光滑,表面覆蓋白色蠟質,呈明亮的黃綠色。瘦縮布羅基鳳梨為陷阱型的食蟲植物,通過其筒狀葉形成的陷阱捕捉昆蟲。葉片表面覆蓋蠟質,則讓陷落的昆蟲不易爬出。它的水槽能分泌一種類似花蜜的香味來吸引獵物,其亮黃色的外觀也能幫助吸引獵物。槽內的液體中包含食蟲鳳梨分泌的消化酶,其PH值為3.0左右,呈強酸性,獵物在這些強酸的液體中很快便會淹死,最終被消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