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關於「天問一號」的所有知識,都在這裡了

2021-01-15 百通社

近期,我國將用「長徵五號」大型運載火箭發射首枚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舉世矚目。

一次發射實現「繞著巡」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最大亮點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項任務,即一次完成「繞著巡」。這在人類火星探測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採用這種「一舉三得」的探火方式,起點高、效益高,但挑戰大,目前只有美國完成過「一舉兩得」的探火方式。如果成功了,我國將在深空探測能力上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在火星著陸、第二個在火星巡視的國家。

△ 「天問一號」火星車

至今,人類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其中完全成功的探測任務只有19次,成功率約43%;即使算上部分成功的,也僅僅只有23次,成功率約53%。所以,火星被稱為「探測器墳場」。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火星距離遠、環境新,因此需要攻克一系列難關,每個環節都不能出現閃失,對於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來說更是如此。

為此,我國採取了多項新措施、新技術來應對挑戰。

例如,發射火星探測器要用大推力運載火箭把探測器加速到至少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直接進入地火轉移軌道飛往火星,否則就需要消耗探測器自身燃料和較多的飛行時間來加速,從而會影響探測器壽命。印度在發射「曼加裡安」火星探測器時,就是由於運載火箭推力小,所以「曼加裡安」只能採用後一種方案,多花了很多時間和燃料才抵達火星。

我國將採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於「長徵五號」的地火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是5噸,而「天問一號」的質量為5噸,所以「長徵五號」是可以把「天問一號」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的。

△ 長五遙四火箭在垂直轉運中。(圖源:國家航天局)

眾所周知,地球和火星都是繞著太陽運行,地球在裡圈運行,運行得快;火星在外圈運行,運行得慢。所以,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是不斷變化的,最近的時候有5500萬公裡,最遠的時候在4億公裡以上。這比地球到月球的距離要遠100多倍甚至1000倍。由於信號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而火星距地球太遙遠,從探測器上發出電波經過幾億千米再傳到地球後會十分微弱,再加上宇宙中的噪聲,所以很容易把傳輸信號淹沒掉。

△ 70米天線與火星探測器數據傳輸通信示意圖

由於天線的直徑和探測距離成正比,增大天線口徑可以增加探測距離。為此,我國探火的測控通信網採用了直徑較大的收發天線。這次參與遙測、遙控「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深空測控系統主要有黑龍江佳木斯66米直徑天線測控站和新疆喀什35米直徑天線測控站等,以及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分系統和必要的國際聯網等。我國還在天津武清新建了一個主反射面直徑70米的高性能接收天線,這是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它能可靠地接收「天問一號」發回來的科學數據,並進行處理、解譯和研究。

△ 4月25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建的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在天津武清站成功實施,完成了70天線反射體的整體吊裝。

攻克「恐怖7分鐘」難關

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軟著陸是火星探測中最難的,要經歷「恐怖7分鐘」,先是氣動減速段,然後是傘降減速段,接著是動力減速段,最後是著陸緩衝段。這幾個階段都必須嚴格按程序執行,否則「滿盤皆輸」。

為了安全著陸火星,2019年11月14日,我國在位於河北懷來亞洲最大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成功模擬了著陸器在火星重力環境下(火星重力加速度約為地球的1/3)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的過程,對其設計正確性進行了綜合驗證,也為火星探測任務的如期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火星環境複雜、惡劣,探測器在著陸後也不是萬事大吉。例如,因為火星探測器遠離太陽,它所受到的太陽輻射強度大大減弱;而且火星上溫度很低,赤道上的平均溫度只有-23°C,這些對火星車的能源系統、溫控系統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據我國火星車專家賈陽撰文介紹,我國火星車除裝有光電轉換效率較高的4塊太陽電池板外,在其頂部還裝有一個像雙筒望遠鏡樣子的設備,叫作集熱窗,它可以直接吸收太陽能,然後利用一種叫作正十一烷的物質儲存能量。白天,火星溫度升高,這種物質吸熱融化,到了晚上溫度下降,這種物質在凝固的過程中釋放熱能,這樣效率可以達到80%以上。

探索人類未來「第二個家園」

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且距離較近的行星。例如,火星的一天約為24.6小時,與地球十分接近;火星自轉軸與公轉軌道面傾角約為65°,所以存在四季變化,這也和地球相似;火星大氣很稀薄,以二氧化碳為主,壓力大約只有地球的1%;雖然火星表面溫度平均僅為-63℃,但夏天陽光直射區域溫度可以上升到約20℃,赤道附近的極端最高溫度則有可能達到30℃左右。

因此,從全人類的高度講,探測火星、了解火星的起源和演化,有助於人類進一步認識地球和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預測地球的未來變化趨勢,促進人類對地球生命乃至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以及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最終命運。

了解火星本身也很重要。因為大量跡象表明,火星以前很可能與目前的地球一樣,只是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才變成大氣層稀薄、溫度較低、水源枯竭等今天這個樣子。所以不少天文學家推斷,火星可能是地球的未來。因此,深入探測、了解火星,對研究地球的演變,防止它變成人類難以生存的家園具有促進作用。

從更長遠看,地球將來很有可能會遭受地外星球的撞擊而毀滅。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可先把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家園,然後向火星移民。為此,現在就必須逐漸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火星才行,為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奠定基礎、做好準備。所以,探測火星意義重大。

「天問一號」使用大量「黑科技」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已在月球探測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技術難度更大的火星探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探測火星,能深化我國對火星乃至太陽系的科學認知,推進比較行星學等重大問題研究,掌握火星的第一手信息,加速我國重大原創性的空間科學成果問世,為人類全面而深入認識火星做出自己的貢獻,使我國由火星知識的使用國逐步變成火星知識的產生國。

「天問一號」的環繞器攜帶了7臺科學載荷,可用於對火星開展全球性、普查性綜合探測,並為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鏈路;火星車攜帶了6臺科學載荷,可用於在著陸區開展區域性、精細性巡視探測。所以,從科學上講,「天問一號」是對火星形態、地質學、礦物學、空間環境、土壤和水冰分布等進行研究的最全面的任務。

△ 著陸巡視組合體的工作過程:著陸火星、分離火星車、火星車開展巡視探測。

另外,通過「天問一號」探測火星,不僅能極大拓展我國對火星的認知,而且可以牽引和帶動我國航天和相關高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這次火星探測起點很高、難度極大,必須採用許多新技術才行,因此它帶動了不少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發展,促進了大批創造性的發明和技術應用。

據悉,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中,就使用了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多項「黑科技」,例如,火星車使用的熱控材料是新型保溫材料——納米氣凝膠,它很輕,隔熱性能很好。這些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器件等反過來又可用於國計民生,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人類生活質量改善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作者 / 龐之浩

(航天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 / 張雪松

相關焦點

  • 關於「天問一號」的疑問和誤區,都在這裡了-虎嗅網
    拍攝:Tea-tia這樣的時候,想必關於天問一號的科普是全網鋪天蓋地目不暇接,嗨,這時候講太細了反而不太能get到重點,所以這期的目標就是儘量簡單地讓大家一文了解關於天問一號的整體情況吧。一、天問一號包括哪些?
  • 關於天問一號的疑問和誤區都在這裡了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haibaraemily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20年7月23日下午,我國首個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發射場,搭乘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奔赴火星。
  • 關於「天問一號」,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天問一號」是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一次實現「繞、落、巡」三大任務,並且任務重點比美國的好奇號更進一步,重點包括發現當前和以前的火星生命,以及行星的表面和環境,是人類航空史上史無前例的壯舉,做到一次發射就超越到火星探測任務第一的位置。天問一號的取名來自於屈原長詩「天問」,該詩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其中天文方面三十問,地理方面四十二問,歷史方面多達九十五問,可謂包羅萬象。
  • 科普福利社 | 文末好禮!從地球到火星,天問一號要飛多久?
    科普福利社 | 文末好禮!從地球到火星,天問一號要飛多久?> 火星,我們來了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
  • 助力青少年航天科普「火星探險之旅」探索「天問一號」奧秘
    活動現場 「火星探險之旅」主辦方活動現場 「火星探險之旅」主辦方中新網上海7月23日電 (周卓傲)23日,伴隨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火星探險之旅」科普活動也在上海、南京、寧波三地同期舉辦。
  • 剛剛,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這裡有一份超全科普
    值此喜大普奔之際,努力做一份科普,希望能讓大家對天問一號有更全面的認識。1.螢火一號首先,要為螢火一號正名。所以,嚴格來說,將天問一號稱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實有不妥。都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螢火一號以及背後辛勤付出的科研人員絕對值得銘記。對於天問一號,歐陽自遠院士提出了一種更恰當的說法——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2.天問一號,這是計劃的一部分!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航天科普教育還在探索中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現場 圖源新華社芥末堆訊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中午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探測器飛向太空,經過約2180秒的飛行後進入預定軌道。據新華社報導,「天問一號」到達火星附近後,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將在火星上進行為期90天的科學探測。「天問一號」的名字,來源於屈原的長詩《天問》,對天地變化、日月星辰的不斷發問。
  • 天問一號 | 這是我們難得的,能和宇宙扯上關係的事情了
    現在,天問一號還在宇宙飛著呢,等飛到火星,還得好幾個月。我把該了解的資料都整理好,隨時在小狼面前顯擺。《火星來了》是由人民日報新媒體、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聯合出品的系列科普短片。航天局出品,就知道有多靠譜了!每集只有幾分鐘,圖文並茂,學齡前的小寶寶都可以理解。這些短片是配套「天問一號」新鮮製作的,之後還會繼續更新。
  • 深度解讀:關於「天問一號」,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究竟如何到達火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外觀圖「天問一號」探測器飛向火星後如何安全著陸?「天問一號」此次將重點執行哪些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總重量達5噸左右。環繞器配置了中解析度相機、高解析度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礦物光譜探測儀、火星磁強計、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共7臺科學載荷,將對火星開展全球性、普查性探測。
  • 今天,「天問一號」成功發射!關於火星探測,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
    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作為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
  • 科普專家開講「天問一號火星徵途」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探測火星到底難在哪,關於火星有哪些已知和未知?在近日舉行的「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活動上,包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在內的多位航天、天文領域專家圍繞火星探測相關話題,共同打造了一場「探火」的科學傳播盛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
  • 通過手繪,跟著天問一號一起走近火星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從「天問一號」飛向火星說起
    據國家航天局官網消息,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近七個月的長途跋涉,預計在2021年的2月中旬至2月下旬進行繞火星運行的探測工作,然後擇機進行登陸火星,然後在2021年4月23日左右著陸火星。著陸後將釋放一臺火星車,進行為期3個月的火星表面探索工作。
  •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北京啟動
    8月2日,「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北京天文館成功啟動。中國科普研究所供圖8月2日,「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北京天文館成功啟動。中國科普研究所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3日電 (郭超凱)「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8月2日在北京天文館成功啟動。多位航天、天文領域專家圍繞火星探測相關話題,共同打造了一場「探火」的科學傳播盛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
  •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京啟動
    中國網8月3日訊 8月2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北京天文館、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協辦的「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之「天問一號:火星徵途」活動在北京天文館啟動。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京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劉茜、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設計師鄧帆等行業專家,權威媒體代表,文創團隊以及科學小記者代表等出席本次活動。
  • 「天問一號」出發,中國科技館邀你送祝福啦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自8月2日,「天問一號」完成首次軌道修正,目前正按計劃飛向火星,各系統狀態良好。接下來,「天問一號」探測器還將經歷深空機動和數次中途修正,奔火飛行約6個多月才能抵達火星附近。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想對「天問一號」說的?你有什麼問題希望「天問一號」幫你解答?你有什麼願望希望「天問一號」幫你實現?
  • 火星探測器為何是「天問一號」不是「問天一號」?火星車取風火輪乎?
    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我國首次探測火星任務。 我們以往進行的探月一般都是「嫦娥」系列,「玉兔車」,皆是來自我們的古老神話嫦娥奔月,也是古代勞動人民對月亮的好奇求知。
  • 關於天問一號的一些思考。
    所以,物體在引力場空間的運動都是曲線運動。嚴格意義上說,莫不如此。 回到天問一號的問題。先從最基本的運行軌道說起。假設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則物體的這種運動狀態將永遠持續下去。就好比月亮繞地球運行,行星繞太陽運行。 物體以橢圓軌道繞行也是如此。但勻速圓周運行軌道與橢圓軌道運行的機制不一樣。我們知道當力與運動方向垂直時,力不對系統做功。橢圓軌道運行時並不滿足這個條件。
  • 公共基礎知識:「天問一號」成功飛天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揭曉——「天問」,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探測器乘坐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天問一號」預計飛行7個多月到達火星,預計到明年2月11日至2月24日探測器就進入火星環繞軌道。
  • 天問一號飛天背後的法律知識
    2020年0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胖五遙四火箭發射升空,大概七個月之後會抵達火星,可以開展各類科研活動,包括登陸。咱的衛星入軌三年前也就是196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外層空間條約》號稱「太空憲法」這個條約的全名很長,叫做《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與其他天體活動所應遵守原則的條約》。迄今為止,世界主要航天強國均已籤署並批准《外層空間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