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飛天背後的法律知識

2020-07-24 律茶派

2020年0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胖五遙四火箭發射升空,大概七個月之後會抵達火星,可以開展各類科研活動,包括登陸。

一時間舉國歡騰,雖然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人關了我們一個領事館,但是火星上我們開闢了新的空間,感覺也解氣了很多。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看到小夥伴們瀟灑地拍完彗星又去拍了火箭,在酸溜溜的出差路上,寫下這篇文字,講一講地球之外的法律知識。

有不少人覺得,太空嘛,應該是全人類的,不能是誰家的,想飛就飛唄,愛飛火星飛火星,流浪地球還把木星給點了呢!你要有本事,飛太陽也沒人管。要法律幹嘛?

這個理解還真不對,太空裡是有法律的。不然,要是有人把咱剛完成的北鬥給撞下來一顆,或者非要搶咱們衛星的軌道,怎麼辦?

剪子包袱錘好像不太嚴肅,直接把飛彈豎起來似乎又太嚴肅了,所以還得有一定的規則,大家在規則之下談嘛。

如果嫦娥奔月不算航天活動的話,人類進入太空時代的標誌應該是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入軌,而航天法律的起點應該就是當時的美蘇兩國在冷戰背景下成立的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有倆子委會:分別是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法律委員會。

由此可見,我們法律行業真是上天入地無孔不入啊!有人可能會問為啥美蘇兩國就能把這事給定了?因為當時只有他倆能走出地球啊!直到新中國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入軌,開始向全世界播放「東方紅,太陽升」我們就成了第三個進入太空的國家。

當然,條約制定的時候,咱們沒趕上。咱的衛星入軌三年前也就是196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外層空間條約》號稱「太空憲法」這個條約的全名很長,叫做《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與其他天體活動所應遵守原則的條約》。

迄今為止,世界主要航天強國均已籤署並批准《外層空間條約》。

之所以號稱「太空憲法」是因為這個條約規定了從事航天活動所應遵守的基本原則。

根據《外層空間條約》第6條規定,在外層空間的活動,不管是由政府機關或商業機構開展,都由該政府機關或非政府社團所在的國家承擔國際責任。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現在民用航天領域也在蓬勃發展,前兩年國內著名的企業家馮侖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個人衛星,可以確定的是這一類非官方的發射,也需要遵守太空憲法。

而多國合作發射,借箭升空,借倉返航,甚至民間的合資公司獨立或者與政府合作發射,諸多形態已經或者必然會出現。這裡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劃分涉及到更複雜的國際法問題,今天不展開,只是不管哪類型的空間活動,從目前的國際準則來看,都需要接受「太空憲法」的規制。

除了太空憲法外,還有幾個太空基本法也非常重要。

送回宇宙航行員和歸還空間物體的《營救協定》,就是美國的航天員和返回艙掉咱們國家了,咱們得還給人家,當然咱們的掉國外了,他們也得還。

為處理空間物體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提供相對詳細的法律制度的《責任公約》,主要是解決你家的衛星撞了我家的衛星怎麼賠之類的問題。

開創空間物體的國內和國際登記雙重系統的《登記公約》,就是咱們的北鬥在哪些軌道轉,除了我們國內登記以外,要交給聯合國秘書長一份,而且可以公開查閱,主要作用是防止各國不清楚的時候互相撞吧。

《月球協定》,這個協定的情況和內容有點類似《南極條約》主要就是說,要和平利用,不能汙染破壞,不能在月球上打架和設置各種武器。

我們國家的國家航天局在2017年設立了一個空間法律中心,主要工作是結合我國的航天需要,制定和完善法律配套。18年的時候《航天法》被列入國家重點立法工作計劃,預計本來是2020年頒布實施,我之前還想著,會不會在「天問一號」之前頒布,看來是沒趕上。

相信不會讓我們等待太久,航天法的問世也將標誌著我國的航天事業進入法治軌道,「天問二號」一定會帶著「合法身份」再探星空。

為什麼我們對中國的《航天法》這麼期待呢?因為雖然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學家可是都有國界。美國有一個「沃爾夫條款」用來禁止美國與中國開展任何與美國航天局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甚至禁止美國航天局所有設施接待「中國官方訪問者」。我們也要有相應的法律來保護我們的利益。

如果有一天,作為一名律師,我能去跟關咱領事館的那群人掰扯一下火星領事館怎麼弄,想想激動呢!第一句話如果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法》吧啦吧啦」那就更完美了!

法律無處不在,從出生到墳墓,從腳下的土地到星辰大海。

相關焦點

  • 公共基礎知識:「天問一號」成功飛天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揭曉——「天問」,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探測器乘坐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天問一號」預計飛行7個多月到達火星,預計到明年2月11日至2月24日探測器就進入火星環繞軌道。
  • 天問一號成功飛天,中科大功不可沒
    7月23日中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這一刻全中國14億人民歡欣鼓舞,全世界都為東方矚目!在這一次無比壯美瑰麗的人類探索火星之旅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勾勒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天問一號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天問一號」飛天記
    從東方紅衛星到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從神舟飛船到天宮一號,從太空行走再到月背登陸,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在今朝成為現實!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該名稱源於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天問一號」升空在即,三大使命鑄就中國火星夢,加速追趕歐美
    「天問一號」升空在即,三大使命鑄就中國火星夢,加速追趕歐美眾所周知,火星是太陽系的行星裡和地球最相似的星球,為此人類從20世紀60年開始就有了探索火星的計劃。而在2020年對於火星探索這個概念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阿聯、美國、中國將先後向火星發射探測器。
  • 「天問一號」升空在即,三大使命鑄就中國火星夢,加速追趕歐美
    其中,我國的火星探索計劃代號「天問一號」,根據計劃,我國將在今年七八月份在文昌進行發射飛行器,預計在7個月後到達火星,並開始科研工作。屆時,「天問一號」將對火星進行全面的地質勘測,從而掌握火星的內部結構和有無生命存活的特徵。這也是我國第一次進軍火星,意義重大。那為何我國會如此重視火星的探索計劃呢?
  • 「天問一號」背後的那抹「藍」
    文 | 雲酒團隊(ID:YJTT2016)7月23日,全中國都在為「天問一號」喝彩。但作為酒業人,我們希望將掌聲送給「天問一號」背後的那抹「藍」——夢之藍。火星,中國來了!「發射!」12時41分,隨著一聲巨響,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五次發射任務,也是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根據發射任務要求,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
  • 「天問一號」背後的化工材料
    這是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天問》中的詩句。7月23日12時41分,承擔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繼續探求屈原在2300年前的發問。這不僅是我國首次完全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是我國深空領域裡一個全新的裡程碑。那麼,在「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背後,有哪些化工新材料扮演了重要角色?
  • 遠安80後工程師為「天問一號」護航「圖」
    本網訊(融媒體記者伍玉華、龍劍)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開啟了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的背後,有一位默默奉獻的遠安籍計量系統工程師,他就是陳俊。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背後,你不知道的專利秘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我們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我國首個火星任務發射成功,「天問一號」的意義及鮮為人知的背後
    就在剛剛,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載我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點火發射,成功的進入預定軌道,奔向火星,萬眾沸騰!「天問一號」發射瞬間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我國「天問一號」有哪些亮點呢?1、首次發射便要一次實現「繞落巡」,攜帶了火星軌道器及火星車。
  • 比「天問一號」更激動人心的是背後的「青春之歌」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成績背後,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團隊並肩攜手的頑強奮戰。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青年人是重要參與者。一批「80後」「90後」投身其中,懷凌雲志、做務實事,在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網友熱議「天問一號」「奔火」: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隨著「天問一號」 順利啟程「奔火」,這個問題跨越15年終於等到了答案。有網友自創文字說「淚目」不斷,被戲稱為「生動詮釋了什麼叫激動到變形」。「天問一號」也許會在火星遇到會種土豆的馬特達蒙,就是腰裡斜插著一根天線,在黃沙和殘損的營地之間折騰的那位。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天問一號」首次深空「自拍」
    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踏上建設航天強國、接續飛天夢想的新徵程。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為滿足我國空間站工程任務需要,第三批預備航天員在航天駕駛員基礎上,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航天駕駛員和航天飛行工程師主要負責直接操縱、管理太空飛行器,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載荷專家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
  • 「天問一號」背後有蘇州企業的身影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並送入預定軌道這背後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多語種版《大國工匠》帶你感受航天精神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基地成功發射升空!一場火星探測之旅已經開啟,我國也邁出了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那麼「天問一號」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
  • "天問一號"去探索火星,研學旅遊帶孩子們認識整個世界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此番,「天問一號」要一次性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正式邁出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另一方面,航天計劃的背後,更承託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是對子孫後代的一種負責。自然的意義,不在於以它的偉大震撼來襯託人類的渺小孱弱,而是以其豐富且深刻的生命力激發著人類進步。如此瘋狂大膽的行為,註定了他飛天計劃的失敗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背後,中國釋放了三個強烈信號
    幾天前,我就已經開始關注天問一號,本來想寫一篇文章,怎奈肚子裡關於宇宙科技的墨水實在太少,只能望洋興嘆。昨天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視頻,當聽到視頻中傳出「一路順風」時,我的眼睛瞬間溼潤了。幾千年前屈原寫「天問」,現在天問要帶著全人類的疑惑去問天,浩瀚的宇宙裡一段不回頭的孤獨旅程,這是何其的偉大,何其的壯闊和浪漫,這一刻,我終於明白了天問一號發射背後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