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聞館 - 玻璃缸中的大腦

2021-01-10 人類未知博物館

想像一下,你周圍的人都是演員,而你是唯一不知道他們在演戲的人,你以為你過著正常的真實的生活,其實你是某個設計好的場景中的實驗品,只要他們不露出任何的破綻你就無法知道你是在別人導演的世界裡面。這就是電影《楚門的世界》的劇情。

以上的想像是否讓你覺得瘋狂且不可思議呢?

再想像一下,你在做一個無休止的夢,如果你看過電影《盜夢空間》的話,這個想像應該會更容易,你周圍的人,不過是你意識的一個投射,發生的事物,都只發生在你的夢裡,假如你無法醒過來,你覺得你當前做的是夢還是現實呢?我甚至可以開個玩笑,而你無法知道我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

你下面看的這段話表示你在一個夢中,我是從現實中向你發送信息,如果你看到這段話,儘快醒來,醒來的方法就是……

以上的想像是否開始讓你覺得要認真思考我說的了呢?或者如果你曾經覺得這個世界不夠真實?會不會是虛擬的呢?

電影盜夢空間

好吧!我們來進行今天最後一個想像,在此之前你需要知道的是,前面的夢告訴我們,即使我們不生活在現實中,大腦也可以模擬場景,讓你以為你生活在一個鮮活的世界裡,這樣你可以不用有手,不用有腳,但是大腦可以在夢裡使你有手有腳。再進一步呢?

只需要一個大腦,大腦自己模擬世界,模擬收到了外界的信號,模擬被清風拂過,就和做夢一模一樣呢?這就是假設世界是虛擬的推演的一個結果,一個漂浮在玻璃缸中的大腦就可以是整個世界,它假裝有來自外界的信號,向你展示它幻想的世界,而你使它投射的一份意識。

這就是由哲學家希拉蕊·普特南提出的著名的思想實驗 - 缸中之腦。

缸中之腦

當然,上面的版本是被我改編過的簡單版。原始的版本是,既然大腦的認知來自於其接收到的信號,那麼我在玻璃缸中向大腦發送一樣的模擬信號呢?一個異常厲害的生物學家可以讓你體會一個完整的世界,而其實你的本體是一個玻璃缸中由營養液維持的大腦而已!是不是細思極恐。

認為自己正在划船的玻璃缸大腦

好了,今天的想像就到這裡了,小夥伴們是不是有過其他奇思妙想呢?在評論裡和大家分享下吧。

相關焦點

  • 玻璃缸和陶盆養金魚有什麼區別?養魚高手告訴你
    玻璃缸和陶盆養金魚有什麼區別?養魚高手告訴你,接下來我們將從欣賞的角度來分析這兩者的區別。在古代金魚是非常珍貴的,只有少數高官,文人才會養它。這種魚除了放在一個小陶盆裡,還放在一個大陶罐裡。大陶罐空間大、水質好,為魚提供了較好的生活環境。而這種小陶罐,一般不盛水,通常是為了欣賞金魚。很多人就從這隻大陶罐裡撈出一些水來,然後在小陶罐裡撈金魚來欣賞。
  • 1162下集:①海豚將魚趕上岸吃②內有猛犬③狐狸和孩子們④大腦放在玻璃缸內⑤水蛇抓到一條魚
    在猩猩的種群中,我們可以看到猩猩領袖主宰一切,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殘殺其他雄猩猩,甚至連幼崽都不放過,直接屠殺;在企鵝的社會中,為了情人互相殘殺,啄瞎對方的眼珠子比比皆是;海狗甚至會為了享樂XX企鵝,然後再殺掉。發這個主題,是為了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真實而殘酷的動物世界,這些殘酷的動物們,還有一些動物世界有趣的事兒。如果,萬一你能從中得到一些思考,那當然更好。
  • 玻璃缸養金魚就得死,誰說的?
    真正會養金魚的魚友在什麼魚缸裡都能把金魚養的很好,我所認識的魚友當中,還真的是大部分都是採用玻璃魚缸來飼養金魚,並且都養殖的相當成功,養的最好的就是我以前開魚店旁邊的鞋店老闆,一缸金魚養了十多年,四隻獅子頭金魚差不多養到了十八公分以上,最後因為親戚才忍痛割愛,結果這四條在魚缸裡待了十多年的大金魚被他親戚放到了水池中,不出一個月就死了
  • 無過濾的小玻璃缸可以飼養小型魚,但是金魚最好別養!
    圖文/養魚老道 原創過年了,家裡擺個小魚缸養魚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有些魚友由於習慣原因,會把所有的觀賞魚都稱之為金魚,而在所有的觀賞魚中唯有大肚子的金魚是最不適合在小型的玻璃缸中飼養的,特別是三無魚缸,就是那種圓形的什麼過濾裝置也加不上的
  • 快樂就在大腦中
    上個世紀40年代,神經生物學家已掌握了一種研究大腦功能的新方法:在動物大腦的某個區域植入電極,用微弱的電流刺激它,看動物會有什麼反應。1949年,馬貢等人用這個方法發現在中腦網狀系統中,存在睡眠控制中樞。這個發現一時成為熱點。  奧爾茲在1953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到麥克吉爾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也想重複馬貢的實驗。
  • 人類在對大腦的認識研究過程中,對大腦的幾種誤解
    直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還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大腦。在人類對大腦認識的過程中,充滿了對大腦的誤解。誤解1:人類大腦只使用了不到10%的空間?即使像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精英,大腦的發育水平也只有13%左右。這意味著我們有很大的潛力變得更聰明和更成功,因為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多餘的大腦。但真的是這樣嗎?劍橋大學的專家發現,人腦非常活躍,整個大腦一直在被使用。不同的大腦區域對應著不同的身體功能,如看、聽、說和肌肉控制。因此,大腦不會是無用的。研究發現大腦中沒有需要開發的區域。事實上,即使是簡單的任務也需要整個大腦的參與。
  • 玻爾茲曼大腦和缸中大腦:我們到底生活在現實還是幻想中?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玻爾茲曼大腦和缸中大腦。(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玻爾茲曼大腦和薛丁格的貓是差不多類型的概念,都是屬於科學家的假想。薛丁格的貓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的假想,玻爾茲曼大腦是以熵為基礎的假想。
  • 你大腦中的DNA拼圖!
    ,但你的大腦有其他想法。大腦的遺傳變異事實證明,你大腦的神經元比最初想像的更忙於處理他們的DNA。高達40%的神經元含有DNA,大部分被刪除或複製。這意味著你的神經元中的基因組在你的一生中已經被剪短、修改或複製。更重要的是,從一個神經元到另一個神經元,這種情況發生的方式略有不同。
  •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
    人們對繽紛顏色的主觀審美感覺各自不同,顏色比其他任何感知覺更能說明感知覺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光波本身只是電磁波,並沒有顏色,我們感知到的色調實際上只是我們大腦對於光的波長信息所添加的一種主觀標籤。」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顏色空間有不同的類型,比如生理顏色空間和認知顏色空間。
  • 在大腦中重新映射味覺
    在我們的大腦中發生了什麼讓我們體驗甜甜圈的甜味或奎寧水的苦味?負責味覺感知的神經活動的模式是什麼?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調節味覺的神經反應圖譜並不像之前認為的那樣,涉及大腦中特定的神經元群,而是重疊和空間分布的群體。
  • 多巴胺:大腦中的「戀愛化學元素」
    大腦和身體精妙地合作,讓我們愛上某人,讓我們想要和這位受青睞的伴侶進行交配。戀愛初期,很難分辨出我們愛的究竟是這個人,還是這個人的身體。從吸引到依戀的過程不僅與身體有關,也與情感有關。(依戀感產生在被吸引之後,大腦中有化學物質專管此感,我將在下章詳述。)多巴胺是產生吸引的關鍵化學元素,讓人興奮、感到愉悅或尋求獎勵。
  • 這就是大腦中的調色板!
    人們對繽紛顏色的主觀審美感覺各自不同,顏色比其他任何感知覺更能說明感知覺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18世紀就意識到,光波是電磁波,它並不具有顏色。我們能識別出的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大腦為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的標籤。視網膜上作為光探測器的視錐細胞有三種,分別檢測短波、中波和長波段的可見光,因此我們感知到的顏色空間也是三維的。
  • 【推薦】大腦中動脈的分段圖解
    大腦中動脈分段圖解大腦中動脈是頸內動脈的直接延續,不參與Willi`s環的組成。
  • 人類的大腦中也有四季
    春天的舒暢自由、夏季的興奮火熱、秋季的多愁善感———它們確實存在: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根據不同季節在人腦中活躍程度不同的蛋白質。它在光照不足的季節會清除腦細胞間隙中的「快樂荷爾蒙」5-羥色胺。冬季抑鬱———這是情緒不好的人在道歉時常常脫口而出的話。不過它確實存在。同樣存在的還有春天的舒暢自由、夏季的興奮火熱和秋季的多愁善感。
  • 戀愛中的大腦,化學物質在浪漫激情中的作用
    相信浪漫的愛情是人類普通的體驗,是由人體大腦內,特定的化學物質和組織產生的。不過到底是哪些?為了解開這個秘密,心理生理學家進行了一項複雜的研究,收集有關浪漫愛情的化學原理和大腦循環的科學數據。假設是大腦中三種相關的化學物質,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在浪漫激情中起著作用。
  • 心理學中大腦你知道多少?
    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理論是重要考試科目,教育理論中心理學模塊相對而言佔有的比例是較高的,其分值可佔有36%左右的分值。而在今年的大綱中,對於心理學這一模塊進行相應的調整,增加了心理學腦結構與功能與課堂管理。
  • 社交距離在大腦中是如何體現的?
    保持社交距離、進行自我隔離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近日,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Erin Schuman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腦分子,它的作用類似於「溫度計」,可以追蹤反映環境中是否存在其它動物。
  • 大腦中非常規的表觀遺傳現象
    然而,在成年哺乳動物大腦,在非CG序列中非常規的胞嘧啶甲基化出現的頻率很高(mCH; H=腺嘌呤(A)、胞嘧啶(C)、或胸腺嘧啶(T))。非CG甲基化的數量與基因的表達成反比,但是mCH調控轉錄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此前我們對於大腦中DNA甲基化調控基因的看法僅僅是基於對mCG的研究的,而兩個近期的研究提出了mCH與基因表達的一個新的機制,很大程度上修正了既往的看法。
  • 大腦中的GPS-光明日報-光明網
    最近的研究表明,哺乳類動物的大腦中竟然存在與GPS類似的精密系統,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中為我們指引方向。201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挪威科學家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將為我們深度解讀。 A.大腦如何為我們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