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論壇】李永龍:漫談廬江俗語的藝術性

2021-01-14 安徽民俗


漫談廬江俗語的藝術性

李永龍

俗語即流行於民眾口頭上的通俗語言。日常生活中,俗語形象的表達可帶給人們文學化的享受,因此古往今來,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沒有人沒使用過它,就連高雅的詩詞曲賦有時也不例外。俗語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形成,所以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徵。流行於廬江境內的俗語內容廣泛,形象傳神,既飽含濃厚的鄉土氣息,也蘊含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豐厚的文化積澱,是一代又一代先民的智慧結晶和對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理性思考及理想追求。現結合部分獨具廬江地域特色的經典俗語,談談廬江俗語的文化藝術風格。

一、樸素無華的老人言。俗語很多都是口口相傳的老古話或稱老人言。老人們經歷的事多,對事物的認識深刻,「老」不僅是經驗的象徵,更是對「少」的勸勉與教誨。之所以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是因為這些老話雖樸素無華,但句句經典現實,且可以指點迷津、令人警醒。

一個地方的文風與家風的關係特別密切,文風重則家風正。所以在廬江,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道德和禮節教育,如見到熟人或客人應主動打招呼,「叫人不蝕本,舌條打個滾」;稱呼應「大還(huán)大,小還小」,更不可「衝名大號」直呼其名;遇大人講話,須「緊緊嘴巴慢開口」,不得「接下頦子」;平時「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吃豆腐渣也要吃個品相」來。否則,會被人批評為「失之家教」。這些通俗易懂的老人言,話語質樸,道理簡單,可使後生受益終身。

在某種程度上,老古話就是一個地方民眾生活、思想和風氣的直接或間接的反映。生活中,廬江人歷來遵奉「花花轎子人抬人」的處世之道,特別講究禮尚往來,「在家不答人,出外無人答」,因而相互間多能夠「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哪怕經濟條件有限,也是「千差萬差,來人不差」;待客必是「無酒不成席」,幾個要好的在一起,那就「賭錢贏朋友、打酒醉朋友」,即使喝得「張鬍子不認得李鬍子」,「熟套話」特別多也並不「得人嗔」,因為「兔子是狗攆出來的,話是酒攆出來的」嘛!當然酒多時既有喜唱喜笑的,也有愛哭愛鬧的,酒醒了才自嘆「喝一輩子酒,出一輩子醜」!不過,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相互間處事還是有一定原則的:「吃喝不計較,買賣論分毫」、「當面數錢不小氣人」、「親眷不共財,共財沒往來」,兄弟之間雖說「大彎田,小彎田,渾水不下人家田」,也得「親兄弟勤算帳」。但「算帳如掃地」,之後若翻陳帳,那就「好講不好聽」了。

這些老古話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往往一句話便把相關風俗禮儀展現得一覽無餘,鮮明地反映著廬江民間文化的社會風貌。

二、信手拈來的大實話。鄉間流行的許多老話,既是大俗話,也是大實話。廬江俗語就有不少是信手拈來的實情話,它語言直白,語意直率,不饒一點彎子,全無雕琢痕跡,實實在在,乾乾脆脆,大有「三斧子兩白刀」之明快。

俗語產生於民眾生活的交談之中,其流傳經久不衰往往在於它的精煉、濃縮和特有的藝術加工而使之變得更加生動具體。如廬江有句俗語叫「小伢得人嗔,老人得人嫌,好漢二十年」,其結構簡單、淺顯易懂,短短十幾個字基本概括了人的一生,看似消極看待人生,實則激勵青年人要在青壯年時期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不要辜負這段美好的時光。即使是沒有說過這句俗語的人,聽了也能夠對其作出恰當的解讀,這也許就是廬江民間俗語樸素美的藝術魅力之一。

一個地方的民俗語言還可以印證這個地方傳統的民俗事象。廬江自古就有「搖窠」開親的習俗。那時,有兩家來往比較密切者,且正好互有男孩、女孩,馬上就有人穿線搭橋,「做個紅媒添十歲」,何樂而不為?且這之後大都無反悔之意。即使婚後夫妻不和,也要受「好馬不吃回頭草,好女不嫁二夫人」的風俗禁錮,「雞頭菱角」過一生。由於受傳統思想影響較深,在兒女婚姻上,廬江至今仍存「抬頭嫁女兒,低頭娶媳婦」之心態,因而少數人女兒出嫁仍或多或少要些「禮金錢」。現在沒了「搖窠親」,男女婚配俱「噹噹配打打」,即「龍配龍,鳳配鳳,咋(zǎ)不眼就配獨眼銃」。可見其語言明快,樸素率真。

廬江人實話實說的俗語所涉很多。如評價那些趨炎附勢、看不起窮人的人是「望紅背黑」,指責那些不講情面、說翻臉就翻臉的人是「人臉藏在懷,狗臉拿出來」等。這類俗語雖然言詞不多,卻都能夠將所要表達的情感完美地展現出來。

三、形象生動的修辭格。語言生動的精髓在於形象化。俗語也多以形象思維的方式,通過各種修辭手段,使平凡的意思情趣化,從而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一些常用的修辭在廬江俗語中都有體現,並以其十分形象的生活化語言形式,顯示出廬江俗語的無窮魅力。

1、比喻。比喻即比方,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之分。俗語中最常用的修辭方式就是比喻,而借喻不僅使用最多,藝術含量也最高。如:

「三叉( chǎ)馬」本來是木工利用三角形的穩固性用榫卯將三根木料做成的木馬,也有臨時以三根竹竿或木棍用繩子扎住中上方,下面分三角形拉開,上方也就分三角形張開,這樣在上面架東西就穩固了;廬江人常藉此來表示三方力量均等、不分高低的情勢,把形象的事物變成生活化的東西,比喻貼切,具體可感,富有可接受性。

在農村,一般房屋的附屬建築有二:一是象徵家庭背景的門樓,二是每家每戶必有的廁所俗稱「東缸」。門樓位置的選擇和建造風格影響納福避邪,歷來是人們特別關心的大事。而專供人們處理排洩物的東缸則沒有什麼太講究的。所以,用「拆東缸補門樓子」來比喻做事不得要領、軒輊不分,把事物描述得神形畢現,增添了特殊的情味,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

又「土塊揩屁眼,二面不乾淨」比喻辦事方法不當,既得罪了公又得罪了婆,也形容雙方都遭人詬病;語言雖俗不可耐,但其想像力豐富,惟妙惟肖地突出了事物的特點,將其刻畫得入木三分。還有用「彎腰扁擔不斷」來比喻人體質差但往往長壽;以「烏龜咬之鱉頸子」比喻相互糾纏不放等,表達新穎,表意準確,可使人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既富有文採,也通俗易懂。

2、比擬。比擬就是運用心理聯想機制,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描述或說明,它往往帶有諷刺、憎惡意味,用以突出人物特徵。

比擬的辭格有二:一是擬人,即把物擬作人,例如「烏龜吃大麥,髒掉五穀」和「一籠雞就他叫些」,分別將烏龜和雞人格化,前者常用來謝絕別人的敬煙,後者比喻某人才能出眾。二是擬物,即將人比作物,如用「燈光不知腳下亮」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扶不起來的豬大腸」是把不成器的人比作豬大腸,難以培養成才;「癩痢姑打拳就這麼大手腳」是比喻人的能力有限等,都把要表達的意思說了個透。

3、借代。借代就是借彼代此,即不直接說出本來的人或事物名稱,而是借用與之相關的另一事物名稱來代替。借代的類型很多,這裡略舉幾例:

過去女性多為家庭主婦,因此新婚女性過門後與婆婆基本成天泡在一起,加上原先生活方式存在的差異,因而婆媳關係歷來難處。這就使得具有兒子和丈夫雙重身份的中間人尤為重要,處理好了家庭和睦,處理不好雞飛狗跳。廬江人將處於這種角色的人稱之為「磨心樁」,這不僅將婆媳關係相處好壞的關鍵點道了出來,也在警示這一角色的人千萬不可偏向一方,否則,「磨子」將難以正常運行。這裡以「磨子」代指家庭,以「磨心樁」代指處理家庭關係的關鍵人物,用具體代抽象、以特徵代本體,語言簡潔、形象,增強了聽者對本體的感性認識。

舊時農村小男孩一到熱天多赤身裸體,所以廬江人往往在回憶童年玩伴時,常以「卵蛋拖堂灰」來形容小夥伴們非同一般的深厚感情,生動形象、特點鮮明,藝術效果十分明顯。

又如「戴之紗帽歪之頸子」,「紗帽」指當官,「歪之頸子」代指人得勢後高傲的樣子,形象具體;說愛佔便宜、看見別人的東西就想佔為己有的人是「眼皮淺」,以實代虛,體現了語言的運用技巧;「認得小姑是奶奶養的」借指對方不是好欺負的;「路在嘴巴邊」是借用「嘴巴」來代替「問」,這比「不認識路可以問人」這種硬梆梆的語氣就顯得更生動、更富有感情色彩。

4、誇張。誇張就是故意言過其實,誇大或縮小事物的特徵,以增強話語的力量或啟發聽者的想像力。廬江俗語運用誇張辭格比較典型的如:

「放屁作銃響」是用來指責人說話毫無根據地信口開河,語意源自廬江境內遇喪事時放的銃,其聲猶如槍炮聲,震耳欲聾。儘管沒有人相信放屁聲音有如此之大,但卻將其話語所帶來的嚴重影響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了。又如以「吃個蝨子少不了大腿」極言兩人或兩家關係密切,一人有的東西兩人都有,這種比喻加誇張所產生的感染力,往往令人過耳不忘。

 「正月短,二月長,三月餓死奶伢娘」、「十月中,梳頭吃飯工」和「千年塘泥,貼不上當年壁土」等句,都不同程度的誇大了事實;「一個雞蛋燉一酒杯子,老疙疙的」和「陽溝凼裡翻掉之船?」等,屬縮小事物的特徵。這類俗語無論是誇大還是縮小,都是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來引起人們豐富的想像,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

5、雙關。雙關是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特點,暗含字面以外的意思,有時候是利用詞語的讀音相同或相近來構成諧音雙關,如:「黃牛角水牛角,角(各)顧角(各)」(廬江方言中的「角」發「gè」音)。

民間流通更為廣泛的是借義雙關,即利用詞語的不同含義構成的雙關。如:「火螢蟲闖(讀kuǎng)玻璃鏡子,亮闖亮」:多指兩個人一路貨色,不分高下;「六月天的芥菜起久之心」:指早有打算;「貓屙屎自個壅」:指自己做錯事自己處理;「捏著鼻子吃通菜」:形容有苦講不出;「貓癢自䢢:喻自導自演或自下臺階;「稻把貓吃」:貓本不吃稻,喻找藉口敷衍、搪塞、欺騙別人等。這些俗語所反映的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生活內容,但是它卻蘊藏著深刻的思想內涵。

6、映襯。映襯作為一種修辭方式,就是並列相反的事物,使之形成鮮明的對比。例如:「怕狠的,欺奤(hǎ)的」批評人欺軟怕硬;「捉孬子,補貂子」比喻算計老實人,討好狡猾的人;「大刀砍之不疼,花針扎之一徹(音)」形容在大事上很隨意,在小事上卻斤斤計較等,前後相互對照,相得益彰,意義顯赫銳利。

廬江俗語中不僅運用單純一種修辭格的,還有不少是將幾種修辭格結合在一起使用的,如「郭頭(鋤頭)口上出黃金」:比喻+借代;「聽壞耳,跑壞腳」:誇張+對偶。這些多重修辭效果把思想內容表達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鮮明有力。

四、委婉含蓄的弦外音。俗語同其他語言一樣,有時委婉曲折,傳情含蓄,帶有弦外之音,即在特定場合下,說話人出於某種原因,不直接說出某事物或某種觀點,而是間接或委婉、含蓄地說出與其有關聯的事物,也就是「話裡有話」。

 「鑼鼓聽聲,說話聽音」,一個地方的俗語在當地人聽來基本都能一聽便明,而使用範圍以外之人在沒聽說過某俗語的情況下,則不能只順著對方語言的表面意思去理解,應對對方的話語進行邏輯推演,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真實之意。如批評人沒良心稱「屙屎把心屙掉之」,這個「心」指的是「良心」,不可當「心臟」解,與「良心被狗吃了」很接近,只是此句表現形式幽默俏皮中不乏曲折,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深沉幽遠,意味深長,話雖糙而理不糙。同樣在「豬吃麥,羊子趕」句中,「麥」亦指麥苗而非麥粒;羊子比豬還愛吃麥苗,若豬在吃麥苗讓羊子去趕,豈不是給了羊子一次絕佳機會?暗指被派出去接回在外的人,不但沒有找回來,反而連自己也沒了消息;這與「麻雀看蠶,越看越完」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交談中,往往從一句普通的話語中,讓人體味到一種心照不宣的意蘊。「跌倒還抓把草根」,看似這人很貪心,其實不然,舊時燒鍋全憑柴火,既然跌倒了抓把草根再起來豈不是順便的事?這句俗語設定了一種特定的環境,不明說此人勤儉持家,而是說即使是跌倒了也要順手抓把草根,讓人一下子想像到此人的勤勞程度,可謂深刻之至,很好地體現了含蓄。「一鍋飯沒冷」借指分灶吃飯的時間不長,引申為宗族內部關係十分親近。又如借「家門口塘,都曉得深淺」暗示某人學識浮淺、用「吃生米的遇到嗑生稻的」比喻小巫見大巫或一物降一物、「外頭鷹打鳥,家裡掉之老母雞」表示得不償失等,追求的都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簡單樸實,含意深沉。

五、風趣幽默的歇後語。談話中,人們有時會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但聽者完全可以領會和猜想出話之本意。歇後語幽默風趣,耐人尋味,口語性強,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

歇後語按類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喻義說明部分是從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結果,例如:「衫袖窿裡畫眉——拿出就叫」、「老鼠拖稻鍁——大頭在後」等。這類歇後語只要對設比事物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就自然能領悟後半段的「謎底」。另一種是諧音式,即在前一種類型的基礎上加入了諧音的要素,例如:「礬山起霧——窯煙(謠言)」、「燈草打鑼——輕哐(親誑)」等。聽到這類歇後語,有時需要轉個彎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在結構上,歇後語可以是「比喻——說明」式,如「韭菜㸆豆腐——死扒(bā)之」;「麥秸草揢鴨蛋——一頭抹掉之,一頭唰掉之」。也可以只說出前面的比喻部分,後半部分省略,讓聽者自己去領悟,如:「癩痢姑爬秤桿子」省去了「自高自大」;「粗糠打葽子」以示「無法起手」或「起不起來手」。省略後半部分能使語言變得簡練生動,表達新穎別致,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歇後語在廬江人口頭交流中隨時隨地可見,它不僅能夠提高交際效率,而且也會令聽者舒服,說者自然得意!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在也有不少俗語與現實背離,只作為比喻義仍有生存的空間。如「蕎麥完不了糧,女兒養不了娘」、「男服先生女服嫁」、「家有千金,不玩手錶電燈」、「望山跑死馬」、「告花燒粑等不到熱」、「有福之人六月死,無福之人六月生」等已失去語言環境或不適應時代觀念而慢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將是新的文化口頭語隨之出現。

編輯:錢啟賢

主編:王廣力

編審:王賢友

李建華

法律顧問:馬茂磊

註: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李永龍,廬江店橋中學一級教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作者俱樂部會員、中國著作權協會會員、安徽省民俗學會會員,已發表各類文章近百篇,其中3篇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為《新課程》撰寫教學輔導短文五百多篇,被聘為特約記者

相關焦點

  • 尋味廬江年-觀民俗,泡溫泉,吃百家宴,趕年貨市集,看鄉村春晚
    2020年近,在廬江縣首屆民俗年味節來臨之際,我們將組織自駕遊廬江,在滾動的車軸中找尋溫馨和期盼,在美食和美景中回味年的儀式感,用心去感受一份廬江原汁原味的傳統年味。時間:2020年1月16日-17日 地點:廬江費用:自駕一日遊68元/人;自駕二日遊280元/人;大巴一日遊129元/人;費用包含:1、用餐:百家宴(含農家殺豬飯)2、溫泉:廬江金孔雀溫泉3、住宿:金孔雀溫泉度假村費用不含:1、交通:
  • 安徽省民俗學會2020年工作年會在馬郢舉行
    民俗研究更應貼近時代脈搏,有「新」意。12月27日,省民俗學會2020年工作年會在長豐縣馬郢召開。與會專家學者表示,未來將在不斷提升我省民俗文化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學術價值上下功夫,提高「第一手」能力,不斷以新形式、方法,使我省民俗文化煥發新活力、開創新境界。
  • 剛剛,廬江發生地震!
    剛剛,廬江發生地震!下面這60秒的地震應急小常識視頻,建議大家點擊觀看: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往期精彩回顧▼來源/安徽交通廣播原標題:《剛剛,廬江發生地震!》
  • 你熟悉的廬江高新區正在歸來
    連日來,廬江高新區在疫情防控到位的基礎上開足馬力加快生產步伐。目前,高新製造業頂天立地做「引擎」,復工率均已達百分之百。 合肥博大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縣重點招商引資企業,同時也是整個廬江高新區最早復工的企業。
  • 總投資114億元,廬江年產120萬噸乙二醇及配套合成氣項目開工
    項目效果圖據了解,該項目投資方與廬江縣政府於2018年4月7日在合肥市政務中心籤約,落戶廬江龍橋工業園區。項目布局示意圖據悉,該項目的開工,標誌著廬江龍橋工業園區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廬江龍橋工業園區位於合肥市廬江縣南部,是合肥市「1331」空間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廬江縣打造「一核兩翼」(即以廬江高新區為核心,以龍橋工業園和臺創園為兩翼)的重要載體。龍橋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24平方公裡,核心區面積8平方公裡,啟步區4平方公裡。
  • 農村俗語:「辛丑『寡婦年』,男女絕姻緣」,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辛丑『寡婦年』,男女絕姻緣」。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認真揣摩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辛丑」是指辛丑年的意思,也就是明年的牛年。
  • 【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的天文物候及民俗
    民俗相對於其他節氣,小雪期間的節日民俗要相對少一些。1、醃臘肉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2、吃餈粑在南方某些地方,在小雪前後還有吃餈粑的習俗。
  • 農村俗語:「寧肯養『喪鳥』,不養『夜夜擾』」是啥意思?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寧肯養『喪鳥』,不養『夜夜擾』」。從這句俗語裡就能夠看出在養鳥時是需要慎重考慮的。「什麼?咱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我不解地問。老農見我不理解這句俗語的意思,便打開了話匣子。
  • 原汁原味中有所升華 打造民俗品牌共享文化狂歡
    隨著歲月變遷,各種民俗逐漸融入時代元素,漸漸演變成泉州各縣(市、區)獨特的民俗文化。不僅如此,閩臺民間的歲時節俗也如出一轍,講述著兩岸濃濃的歷史情緣。儘管如此,泉州眾多的民俗活動中,已打造成文化品牌的屈指可數,發展潛力還有待挖掘。
  • 俗語:「莫在太歲頭上動土」,太歲是何方神聖?有什麼說法?
    中國民間民俗眾多,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獨特文化,但是對於很多的俗語老話,各地又出乎意料的相似,這也說明,老話真的是有道理的,是祖先經驗經過一代代傳下來的。古代人們都信鬼神,也會有很多禁忌,違反這些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幸。
  • 農村俗語:「露水夫妻舊蓑衣,酒肉朋友五年雞」,啥意思?
    說起俗語,想必很多朋友都知道俗語的由來,這俗語其實就是把眾多詞彙進行編排,然後口語化和通俗化的一種民俗,在生活中,人們總會碰到俗話說、常言到、老話講,其實這些都是俗語表達的一種方式。俗語經過千百年的不斷發展,現在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俗語都是對我們生活有幫助或者有引導的作用,所以作為華夏文明的傳人,我們一定要時刻學習這種俗語的存在,就像今天這句俗語「露水夫妻舊蓑衣,酒肉朋友五年雞」,就是一種識人相面的俗語,對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任何人的關係非常重要,下面筆者就帶大家了解下。
  • 農村有句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是什麼意思?
    中國俗語文化和民俗文化一直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即俗語之中包含著祖先民俗的智慧,而民俗文化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演變又能夠為俗語寶庫之中增加新的元素。七十不留宿的來歷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說,五十歲活年年,六十歲活月月,七十歲活天天,八十歲活時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老人在五十歲以後就沒有多少時間可活了,基本上可以按年算了,六十歲以後就只能按月活了,七十歲就去世就真的是指日可待了,而八十歲的老人在古達社會本來就不多,很有可能隨時去世。
  • 合肥廬江剛剛發生地震 你感覺到了嗎!
    今天首條資訊我們不聊美食,不談資訊,因為就在剛剛美食君得到一條緊急資訊,在合肥廬江剛剛地震了!地震!!你感覺到了麼?就在剛剛安徽省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0年11月14日07時50分在安徽合肥市廬江縣(北緯31.40度,東經117.30度)發生1.7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
  • 今年二個「立春」,俗語:一年兩個春,老牛冷斷筋,今年春節冷嗎
    一般老人們聊天的內容主要還是快過年了圍繞著過年的天氣來展開話匣子,這是人們百談不厭的,因為畢竟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那時候沒有天氣預報農民是靠天吃飯,所以村裡的長者根據俗語都可以對未來的天氣和來年的收成推知個大概。其中老人們在聊天的時候就談到俗語: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到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咱們一起來了解下。
  • 今日小寒,俗語「小寒不見雪,立春倒春寒」,你知道是啥意思嗎?
    知道了小寒節氣是一年中最冷的節氣,那麼大家是否對於這句俗語「小寒不見雪,立春倒春寒」有所了解呢,下面筆者就帶大家了解下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寓意是什麼吧。知道了小寒節氣的氣候特徵,咱們就可以來討論這句俗語的含義了。這句俗語說的就是小寒節氣如果沒有下雪的話,那麼在立春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倒春寒的現象。小寒節氣的溫度是最低,這個時候是最容易出現下雪的天氣的,如果這個時候沒有雨雪天氣形成,那麼只能證明這個時候的氣溫比較高,也就是說該冷的時候不冷,有可能是個暖冬。
  • 民俗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民俗源於生活,生活孕育民俗
    但是,民俗學的研究一直是按照體裁分類研究民俗事象,長期沒有讓「日常生活」作為一個理論概念進來。 民俗學並沒有在理論上反映民俗與日常生活的真實聯繫。像其他各種學科一樣,民俗學也有許多樸素的基本知識。民俗學的對象是什麼?當然是民俗。如鍾敬文先生的權威說法,「民俗學,在性質 上是現代學,即以當前傳承的民俗事象作為研究對象的科學。」
  • 俗語:「男怕孤辰帶三,女怕寡宿有午」,什麼意思?漲知識了!
    中國民間民俗眾多,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獨特文化,但是對於很多的俗語老話,各地又出乎意料的相似,這也說明,老話真的是有道理的,是祖先經驗經過一代代傳下來的。從古至今,人們都對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時辰都很在意。
  • 美國民俗田野調查中的數位化運用
    美國在傳統文化保護領域,無論是理念還是實踐,都擴展到了民俗事項的數位化保護和數位化保存層面,將包含數位化運用建議的相關流程性、技術性指南覆蓋到了田野調查、口述史記錄、數字資源保存及發布的整個過程。可以說,美國在民俗田野調查中有關數位化運用的一些做法,值得研究與參考。
  • 俗語:「淑女不吃『離娘肉』,硬漢不拿『分家豆』」,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淑女不吃『離娘肉』,硬漢不拿『分家豆』」。說句實在話,這句俗語的確有些晦澀難懂,因此,儘管在我看到這句俗語後認真思考了好久,但我還是沒有能夠思考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
  • 大家都知道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下句更有意思卻鮮為人知
    中華文化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可以構造成很多的文學形式,讓人感受到不同的民俗風情。而俗語就更是接地氣,讓人看了還能有所感悟,儘管有些俗語可能都比較「土」,也沒用什麼優雅措辭,但是所表達意思就是有些耐人尋味的,今天說的這個俗語大家可能也都知道,那就是:「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不過它的下一句更有意思,卻鮮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