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民俗源於生活,生活孕育民俗
民俗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既是一種經驗現象,也是一種新的理論取向。在經驗上,民俗從來就與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本身就是生活中的文化現象。這似乎是再明白不過的事實。但是,民俗學的研究一直是按照體裁分類研究民俗事象,長期沒有讓「日常生活」作為一個理論概念進來。 民俗學並沒有在理論上反映民俗與日常生活的真實聯繫。像其他各種學科一樣,民俗學也有許多樸素的基本知識。
民俗學的對象是什麼?當然是民俗。如鍾敬文先生的權威說法,「民俗學,在性質 上是現代學,即以當前傳承的民俗事象作為研究對象的科學。」 又如一些通論所說,「『民俗學』顧 名思義即是以『民俗』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可是巖本通彌恰恰要問,民俗學就是研究民俗的 學問嗎?當巖本通彌發出這驚人的一問之後,他自己在日本學術史中返回到柳田國男開創鄉土研 究的初衷,認為日本民俗學本來就不是以民俗為對象的學問,而是通過民俗進行研究的學問。
民俗學固然在做民俗研究,但是不要忘記學科創始人的初衷,研究民俗是為了研究民俗背後的「日常 (生活)。 民俗學的對象從「民俗」擴大到或轉變到民俗背後的「日常生活」,體現了民俗學學科發展的兩 大成就:其一是民俗學不斷與現當代哲學思想相結合,在哲學上超越了關於民俗學的研究對象的 樸素觀念;其二是民俗學向基於實地調查的社會科學的轉變。
如果設定以「民俗」為對象,我們可以滿足於現成的資料;如果設定以民俗背後的日常生活為對象,我們就必須去現實生活中開展科 學的調查研究。關於民俗學對象的新說法隱含著民俗學的新定位,新理論,新方法,新倫理,甚至意味著一種全新的民俗學。 什麼是民俗?我曾經贊成一種定義,「民俗是模式化的生活文化。」然後,從民俗學史來看,如從對我們影響最大的英國民俗學會《民俗學問題格》所羅列的民俗來看,那些現象被歸入民俗,不是因為它們代表著生活的某種模式化,而是因為它們與現代的生活格格不入。
所以民俗曾經被認為與日常生活是一種反差的關係,也是一種擰著的關係:那些在現代標準生活之前的現象才是民 俗,也就是說,那些在本質上屬於過去的日常生活的現象才是民俗。如果我們把日常生活分為過去的、當下的與未來的,那麼,所謂民俗,一定與過去的日常生活是親和的,是一種常態;也就與當 下(現代)的日常生活是反差的,也是一種殘留狀態;而與未來的日常生活更可能是脫離的,是一種 消失狀態。
早期對於民俗的界定主要依據時間的維度,依據社會形態的維度,而具體哪些現象稱 為民俗研究的對象,實際上具有極大的偶然性、隨意性。於是,這樣界定的民俗與現實的日常生活 就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並不會形成一種通過民俗研究現實的日常生活的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