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民俗源於生活,生活孕育民俗

2020-12-05 娛你一起樂開懷

民俗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民俗源於生活,生活孕育民俗

民俗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既是一種經驗現象,也是一種新的理論取向。在經驗上,民俗從來就與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本身就是生活中的文化現象。這似乎是再明白不過的事實。但是,民俗學的研究一直是按照體裁分類研究民俗事象,長期沒有讓「日常生活」作為一個理論概念進來。 民俗學並沒有在理論上反映民俗與日常生活的真實聯繫。像其他各種學科一樣,民俗學也有許多樸素的基本知識。

民俗學的對象是什麼?當然是民俗。如鍾敬文先生的權威說法,「民俗學,在性質 上是現代學,即以當前傳承的民俗事象作為研究對象的科學。」 又如一些通論所說,「『民俗學』顧 名思義即是以『民俗』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可是巖本通彌恰恰要問,民俗學就是研究民俗的 學問嗎?當巖本通彌發出這驚人的一問之後,他自己在日本學術史中返回到柳田國男開創鄉土研 究的初衷,認為日本民俗學本來就不是以民俗為對象的學問,而是通過民俗進行研究的學問。

民俗學固然在做民俗研究,但是不要忘記學科創始人的初衷,研究民俗是為了研究民俗背後的「日常 (生活)。 民俗學的對象從「民俗」擴大到或轉變到民俗背後的「日常生活」,體現了民俗學學科發展的兩 大成就:其一是民俗學不斷與現當代哲學思想相結合,在哲學上超越了關於民俗學的研究對象的 樸素觀念;其二是民俗學向基於實地調查的社會科學的轉變。

如果設定以「民俗」為對象,我們可以滿足於現成的資料;如果設定以民俗背後的日常生活為對象,我們就必須去現實生活中開展科 學的調查研究。關於民俗學對象的新說法隱含著民俗學的新定位,新理論,新方法,新倫理,甚至意味著一種全新的民俗學。 什麼是民俗?我曾經贊成一種定義,「民俗是模式化的生活文化。」然後,從民俗學史來看,如從對我們影響最大的英國民俗學會《民俗學問題格》所羅列的民俗來看,那些現象被歸入民俗,不是因為它們代表著生活的某種模式化,而是因為它們與現代的生活格格不入。

所以民俗曾經被認為與日常生活是一種反差的關係,也是一種擰著的關係:那些在現代標準生活之前的現象才是民 俗,也就是說,那些在本質上屬於過去的日常生活的現象才是民俗。如果我們把日常生活分為過去的、當下的與未來的,那麼,所謂民俗,一定與過去的日常生活是親和的,是一種常態;也就與當 下(現代)的日常生活是反差的,也是一種殘留狀態;而與未來的日常生活更可能是脫離的,是一種 消失狀態。

早期對於民俗的界定主要依據時間的維度,依據社會形態的維度,而具體哪些現象稱 為民俗研究的對象,實際上具有極大的偶然性、隨意性。於是,這樣界定的民俗與現實的日常生活 就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並不會形成一種通過民俗研究現實的日常生活的範式。

相關焦點

  • 民俗學範圍擴大,有人提出泛民俗學概念,這符合學術發展規律嗎?
    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興起,民俗學的研究範圍越來越大,涉及面越來越廣,一些其他專業的學者,也從自己的需要出發,只要稍微與傳統民俗沾點邊,就稱自己是民俗學,研究只要是與民俗有點搭邊,便冠以「xx民俗學」,還有人提出了「泛民俗學」的觀點,好像民俗學成了無所不包的大籮筐
  • 春節民俗餃子,祭祀,社火蘊含哪些主題?生命永生、靈魂不死
    圖騰信仰和圖騰祭祀都與生命的起源和繁衍有關,很多民族信仰中認為,本氏族是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圖騰祭祀其深層關鍵就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命文化意識。此外,還有許多民族的圖騰祭祀是祈求豐收,六畜興旺,人丁興旺,永不衰竭,全家吉祥平安等寓意。
  • 傳承民俗,玩轉剪紙!房產中介我愛我家攜手社區,共建美好社區生活
    日前,無錫房產中介我愛我家聯合崇安寺社區,舉辦了一場「傳承民俗,玩轉剪紙」社區剪紙藝術公益活動。  此次剪紙活動,無錫房產中介我愛我家依舊以豐富居民們的社區文化生活,培養社區居民們的傳統文化興趣愛好為宗旨,積極弘揚傳統民族文化、促進民間藝術交流。
  • 郭文斌《農曆》:日常生活裡的文化程式
    《農曆》:回到生活本身——簡評郭文斌長篇小說《農曆》※北喬郭文斌《農曆》敘寫了我們最為熟悉的生活,帶我們走進一戶平常鄉村人家,體察陪伴了我們數千年的民俗。承載文化意義的民俗,真是潤物細無聲,化入百姓生活歲月的血脈。對於浸染民俗的百姓而言,那些形而上的意義已不重要,民俗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民俗構成了他們的人生和每一個腳印。在人們的理念中,這就是生活,如果沒有這些習俗,如果不按此程式,這日子就不算過過。郭文斌為了有效地呈現這種「天然」,以原生態的的方式呈現中國文化的根基和潛流,展示中華民族民間化的經典傳統,經典化的民間傳統。
  • 有趣又不失文學性,網文如何展現民俗文化
    日前,陝西北路網文講壇將活動現場搬到了2019年上海書展,邀來以寫《苗疆蠱事》聲名鵲起的網絡作家小佛(網名南無袈裟理科佛)、民俗學博士戴望雲、專欄作家王輝城與牧神文化CEO王晨曦,一起聊聊「網文故事和民族民俗文化」。小佛來自侗族的小佛,在寫巫蠱題材網文上具有天然優勢。
  • 牛郎織女「星」為媒 南京真愛七夕節呼喚民俗回歸
    「一起來傳承」——2015南京六大民俗節慶真愛七夕節的活動十分豐富,既有漢服婚禮真人秀表演,也有穿針乞巧、染指甲等七夕民俗和布貼畫、剪紙、手工編織、葫蘆畫等傳統民俗體驗活動;還有適合情侶互動的「情歌對唱」、「指壓板」、「親密無間
  •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四)中國文字的發展,從歷史上就有三條發展脈絡。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二條:中國方塊漢字的發展脈絡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脈絡,此篇文章,我們就來論述中國文字的第三條發展脈絡,這就是:中國民俗文字的發展脈絡。什麼是「中國民俗文字」?
  • 「都市傳說」的民俗學意義
    讀美國民俗學者布魯範德的《消失的搭車客》(李揚、王珏純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9月第一版)的時候,總會想到蒲松齡和《聊齋志異》,不同的時代背景,東西方迥異的文化傳統,兩部從立意到角度再到體裁都不相干的著作,卻有著某種異曲同工的暗合之處。
  • 蘭州民俗文化知多少?
    民俗文化,是一個地方老百姓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習慣,也是一個地方生產生活中物質與精神方面的民間文化現象。
  • 科學源於生活!
    曾經一個「引力波」在全球引起了軒然大波,同樣在中國一個普通農民或許為了心中執拗的夢想,去堅持不該堅持的生活,也正因如此讓中國民間科學站在了風口舌尖之上。然而科學研究的起源肯定是源於生活,源於人們對日常事物的觀察與發現,然後進行思考推測論證的過程,當然現代科學經過了無數代的先輩們的心血得以更加「科學」的方式去學習它去認識它,那是作為學校的重要存在的原因。而科學創造發展的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關於人類的生活,科學家創造出任何的物品如果背離了人類,與人類的生活發展無關,那麼這樣的發明創造沒有任何的意義。
  • 源於自然,源於生活
    親近自然尋找生活的味道,親近生活尋找愛的味道,源於自然的鮮,自然的純。我們用心地尋找著每一款貼近生活貼近自然的食材,只為做好那一杯好飲品。源於自然的食材是綠色的,是健康的,因為它帶著自身泥土的氣息生長,是大自然的味道,吃低放心,用的安全。貼近自然的食材是養生的不二選擇,因為它健康,隨著養生潮流的興起,現在的人養生意識逐漸變強,對甄選食材似乎很隨便,只追求某款養生食材能不能達到想要的作用,遺漏了食材是否健康,安全。
  • 雙節遊|遠離浮沉喧囂,來一場民俗體驗遊!
    雙節遊|遠離浮沉喧囂,來一場民俗體驗遊!河西民俗博覽園集文物展示保護、文化創作交流、農耕文化展示、休閒旅遊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由民俗博物館和高老莊復原工程兩部分構成。
  • 民俗展館方案_2020年民俗展館方案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有需要的趕快抓緊哦,回復此貼就能免費下載哈~!注意:三個壓縮包一起解壓 缺一不可哦湘西民俗文化展覽館設計方案封面湘西民俗文化展覽館設計方案湘西民俗文化展覽館設計方案下載壓縮包地址: 邊城-----湘西民俗文化展覽館方案設計.part3.rar 邊城-----湘西民俗文化展覽館方案設計.part2.rar 邊城-----湘西民俗文化展覽館方案設計.part1.rar
  • 賀新春,靈機文化成功舉辦首屆民俗文化節
    2月4日,立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新媒體中心和靈機文化聯合主辦,首屆以傳統民俗為主題的「靈機好運節」在羊城廣州圓滿舉行。雖然立春時節還微微有些涼意,但活動現場以十足的年味,引得許多市民留步,熱鬧非凡,一片火爆景象。
  • 馬祖印象:故事館·民俗文物館·漁村展示館
    二樓展館通過資料介紹、票證實物和老照片,展現了1949年至1992年43年間馬祖各個時期的生活風貌,其中不少實物和照片都是注重收藏的宋志富提供的。  談及為何要辦馬祖故事館,宋志富說:「我就是想通過歷史記錄、新舊對比,留住馬祖獨特的故事、人文歷史,因為這裡有和臺灣不一樣的味道。大家以後來馬祖觀光旅遊,可以從馬祖故事館出發,從故事出發。」
  • 安徽省民俗學會2020年工作年會在馬郢舉行
    民俗研究更應貼近時代脈搏,有「新」意。12月27日,省民俗學會2020年工作年會在長豐縣馬郢召開。與會專家學者表示,未來將在不斷提升我省民俗文化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學術價值上下功夫,提高「第一手」能力,不斷以新形式、方法,使我省民俗文化煥發新活力、開創新境界。
  • 應用民俗語言學」研究網絡專題研討
    關注真實交流,打破「兩極」觀念的應用民俗語言學  ——國際應用語言學會「應用民俗語言學」研究網絡專題研討  8月25日,第16屆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進入第二天。  所謂應用民俗語言學,從廣義上講,是指沒有從事語言學研究的人,即所謂「外行人」對語言(及其相關領域研究)的認識。雖然在傳統意義上來說,民俗語言學被認定是一門水平較低,認知較淺,相對「業餘」的研究,但是此次研討的專家們卻認為,事實上,民俗語言學的研究意義深遠,對整個應用語言學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並且應該成為應用語言學今後研究的大方向之一。
  • 原汁原味中有所升華 打造民俗品牌共享文化狂歡
    民俗專家陳瑞統介紹說,泉州民俗的美好寓意蘊含在民俗傳統食品中,如泉州人崇尚團圓、家庭和睦,傳統節日裡吃的碗糕、甜粿、元宵等都是圓形的,寓意圓滿;泉州人追求幸福生活、主動迎福納祥,春節絕不打罵孩子或向別人討債;泉州人重情尚義,感恩祖先,清明、冬至等時節都會帶上供品,祭祀祖先。泉州民間有著「十裡不同風,五裡不同俗」的俗諺。
  • 美國民俗田野調查中的數位化運用
    關鍵詞:民俗;數字資源;田野調查;口述史;數位化  一、田野調查與數位化手段密不可分的關係  美國十分重視田野調查與數位化手段密不可分的關係,將數位化保護與保存流程的前端推到田野採集階段,將民俗調查與數位化保存作為一個整體來實施,而不是在整合數字資源、構建資料庫階段,再考慮調查所得資料的數位化處理問題,這樣勢必減少了大量數據信息整合、存儲格式轉換、介質轉錄等步驟
  • 「地理行」黃土高坡民俗風情探究之旅
    這裡有保存完好的古街,還有延續至今的各種民俗活動——秧歌,剪紙,皮影戲等等,更有各種當地特色美食文化流傳至今。風吹來的高原,水衝來的灘地億萬年地質演化,滄海桑田黃河之濱磧口古鎮,歷經百年滄桑營隊核心內容1、通過徒步行走,認真觀察、思考比較、動手實驗來感受黃土高坡獨特而又脆弱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