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民俗文化知多少?

2020-12-02 騰訊網

民俗文化,是一個地方老百姓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習慣,也是一個地方生產生活中物質與精神方面的民間文化現象。民俗文化各地普遍存在但各有不同,一般與當地的歷史、地理條件和經濟文化環境有密切的關係。蘭州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而民俗文化就是其中特色鮮明的一個組成部分。

蘭州歷史上曾經多次被漢族和少數民族交替佔據,因此農業和遊牧業也曾多次交替成為主導產業。明朝以後社會進入相對穩定階段,隨著大量漢族群眾遷徙至此,生產方式呈現出農業為主兼顧牧業的形態。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民俗文化,就帶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清代詩人葉禮的《蘭州竹枝詞十首》中,有這樣一段生動的描述:「男捻羊毛女種田,邀同姊妹手相牽。高聲各唱花兒曲,個個新花美少年!」勞動人民辛勤耕作之餘,歡快地對唱花兒,是一幕多麼溫暖的畫面!不僅如此,蘭州人的飲食習俗,也充分展現了民族融合的特色。

蘭州人都離不開一碗牛肉麵,然而這裡面的犛牛肉和小麥粉,不正是農業和牧業的代表性產品嗎?更不用說還有那麼多的民族風味餐飲了。它們給蘭州人提供了抵禦嚴寒、高海拔和乾旱少雨環境以及生生不息、繁衍發展所必需的足夠熱量,也形成了蘭州市餐飲文化特有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蘭州地處黃河之濱,母親河帶給本地人民灌溉和舟楫之利,但這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為了克服農田高水面低的困難,蘭州人創造了「水掛子」提水澆地。但這太辛苦,於是明朝的蘭州大賢段續創製水車,有效解決了高揚程灌溉的難題,讓老百姓世世代代受益無窮。而今水車已經成為蘭州市代表性的景觀之一。

黃河水流湍急,西北缺乏適合造船的木材。勤勞智慧的蘭州人巧妙地創造出羊皮筏子,在激流中踏浪穿波如履平地,充分展現了豪邁勇敢的氣概。「羊皮筏子賽軍艦。」別看它近乎原始,但在上世紀40年代,都還是遠航包頭的交通利器。抗戰中一批傑出的蘭州筏子把式,還曾經從四川廣元向重慶運送玉門汽油,為抗日戰爭勝利立過戰功呢!今天來自各地的遊客在黃河上坐一回羊皮筏子,何嘗不是他們此行最為心動的感受之一呢?

蘭州民間素來「耕讀傳家,」文化氣息濃厚,在繁忙的勞動生產之餘,練習書法、繪畫蔚然成風。蘭州出過很多書畫大家,古代有黃諫、唐璉、吳可讀、劉爾炘等。當代有華夏書壇巨擘魏振皆,他的書法造詣深受張大千、于右任、舒同、啟功等書法大師的推崇,為甘肅文化創立了一個制高點。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清人朱克敏,他以一介布衣深受民族英雄林則徐的賞識,兩人結為莫逆之交,留下了一段傳世佳話。體育活動也是英才輩出,名聞海內的象棋大家「彭高棋」彭述聖,曾經攜高超棋藝遊歷華北,與許多國內著名棋手交鋒均佔上風,被權威象棋月刊稱為「大國手。」

從那時起,象棋一直是蘭州人熱衷的競技活動。而以卓絕武功在西北獨樹一幟的馬鳳圖老人,在傳承華北武學的基礎上獨創馬家拳,力道剛勁、攻防兼備,而且經受過抗戰的實戰檢驗,因此得到廣泛傳播,桃李遍天下。說起馬家「翻子拳」無人不知,是蘭州人引以為豪的一朵奇葩。

蘭州人向來以心靈手巧著稱,因而創造了獨特的工藝美術,其中尤以刻葫蘆蜚聲海內外。自清代光緒年間初創,先後經歷了人物臉譜、磨光書畫葫蘆,到今天山水雕刻、彩色雕刻、人物肖像、縮微雕刻、大型葫蘆雕刻等多種形式,真可謂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成為各地遊客的首選紀念品之一,也成為蘭州與各地區交流聯誼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異軍突起的黃河奇石,已成為收藏家的摯愛。它色澤豔麗、圖案奇特、意境深遠,細細觀摩之下,不由得使人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其與南京雨花石、山東長島石、湖北宜昌石並稱「四大名礫石」。如今收藏黃河奇石,是很多蘭州人的情趣愛好,在民間有廣泛的基礎。

人際關係融洽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蘭州人深諳其中的道理,於是與生活相關的節慶習俗應運而生。每年農曆「二月二龍抬頭」要專門理髮,四月初八到五泉山遊玩,端陽節吃粽子綠豆糕,八月十五隆重慶賀中秋佳節等等,金城上下充滿了歡快喜悅的氣氛。

當到了春節過大年,更是把地方民俗發揮到了極致。總體上說,一進入每年臘月,過年的味道就越來越濃。臘月初八要喝臘八粥,熬粥的食材和工藝非常有講究。製成以後不但自己一家人享用,還會分送給親朋和鄰居共享,大家一道其樂融融。從這一天起,準備過年吃、穿、用品的步伐加快,煎炸蒸煮樣樣齊全,廚房裡面滿滿當當。年三十除夕是過年的重頭戲,全家人務必團聚一堂,供奉起祖先牌位,還要向天地諸神獻上貢品,隨著聲聲鞭炮,兒女們向父母長輩依次敬酒,歡聲笑語充溢在天上人間。

大年初一,新的一年開始了,走親訪友是不變的規矩。從初五起,鄉下就開始耍社火,一直會鬧到正月十五。而市區一般要到初八才開始社火上街。蘭州的社火可真是場面壯觀、內容精彩。有獅子、旱船、高蹺、戲劇人物,還有造型十分驚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鐵芯子。」你看那「李彥貴賣水,」就是身著古代服裝的李彥貴肩挑兩桶水,而扁擔上一頭站著小姐,一頭站著丫鬟,他們共同被高高地抬起在空中,那一個搖搖欲墜的樣子,讓觀眾不由得為他們的安全捏一把汗。

要說最奪眼球的,當然要數威震八方的蘭州「太平鼓」。隨著節奏分明的「咚——」「咚——」「咚——」鼓聲,眾多的鼓手腰挎太平鼓,身著英雄裝,排列成攻無不克的堅強戰陣,踏著整齊劃一的鼓點,手中長鼓上下翻飛,腳下步伐閃展騰挪,好像是軍陣發起衝鋒,又好像壯士力拔千鈞,打出了蘭州人的志氣、力量和威風,震撼的鼓聲撞擊著觀眾的胸膛,人們受到極大的感染,對新的一年充滿了期盼和信心。這樣一派普天同慶的喜慶景象,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時,金城處處張燈結彩、花好月圓,「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喜慶與歡悅達到高潮。這時候人們完全釋放了過去一年積累的疲倦和記憶,積蓄更多新的正能量,於是重整旗鼓,不失時機地投入到新一年的大忙中去。

蘭州文旅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蘭州七裡河:為城市打造歷史記憶 蘭州老街蘭州府正式開放
    人民網蘭州11月12日(王文嘉)11月12日,位於蘭州市七裡河區的蘭州老街蘭州府正式開放,據悉,蘭州府是蘭州老街第一座以明清古建風格為主體的標誌性建築,作為首座對外開放的蘭州老街四大公建之一,蘭州府採用兩進院形式,為古代府衙文化和民俗文化展示中心。
  • 文化人眼中的蘭州百合
    植物分類學家孔憲武在《蘭州植物通志》說,蘭州二陰山坡有野百合,西果園附近極其普遍,六月至八月開花,鱗莖可供食用。一個個野生品種是經歷千萬年的時間形成,不可能是數百年突然形成的,因此西果園一帶的野生百合應該是蘭州栽培百合的一個種源。
  • 陝北歷史文化的民俗多元性(1)
    陝北地處中國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匯之地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既是各族相互徵伐的戰場,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地方。據此而形成的陝北歷史文化在禮儀、飲食習慣、服飾居所、民間藝術、方言、地名等方面都體現了民俗文化多元性的特點。
  • 鯨頭: 民俗文化遺存豐富的古村落
    ▲明德堂全貌▲劃太平龍□陳忠巢近日,龍港鎮鯨頭村獲得浙江省文化廳和省旅遊局聯合頒發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區民俗文化村稱號浙南宗教民俗文化名村鯨頭,是龍港鎮雲巖社區所在地,歷史和傳統文化遺存保留豐富。據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鯨頭村石崗下出土文物《朱曼妻地莂》發現,鯨頭村早在東晉鹹康四年(338年)已經有先民在這裡居住。距今900年前的北宋,已形成以楊府殿為中心的古集市風貌的村落規模,現在的集市房屋有清朝與當代建築風格並存。秀水路老街為清朝所建。
  •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遭拆除 用地性質仍存疑
    2016年,借著《白鹿原》電視劇熱播之後的餘溫,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拔地而起,5月1日開業當天就接待遊客12萬人次,很多商鋪一時重金難求。但4年之後,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卻已經退卻繁華,即將被拆除。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就拆遷原因以及拆遷之後的土地作何之用等多個外界關注的問題,分別採訪了白鹿原管委會、藍田縣政府以及藍城公司,但三者相互推諉,不願正面回復,使得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拆遷真相更加撲朔迷離。「什麼賺錢搞什麼」作家陳忠實走了,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也要謝幕了。
  • 郯城縣馬頭鎮「郯馬民俗文化館」還原傳統文化記憶
    原標題:郯城縣馬頭鎮「郯馬民俗文化館」還原傳統文化記憶  在山東臨沂郯城縣有一座被譽為魯南蘇北商賈重鎮的地方名為馬頭鎮,這座古鎮雖處在北方,卻有著江南水鄉的靈氣,早在唐朝就開始商貿交流,到明清時期繁華更似江南蘇杭,如今人們原來越重視傳統文化,這座古鎮又從新回到人們的視線。
  • 五一打出「七張牌」 蘭州推出15條精品旅遊線路
    【文化遺產】半日遊遊覽線路:柳合山堂——城市規劃館線路特色:品蘭州歷史文化,了解蘭州古城民居和現代發展及未來規劃。【水上蘭州】深度體驗遊一日遊遊覽線路:鹽場堡碼頭乘船——白塔山——中山鐵橋——黃河母親雕像——金城關民俗體驗-蘭州拉麵大學堂-甘肅省博物館線路特色:乘坐遊船欣賞黃河兩岸城市風光,親手製作並品嘗正宗蘭州牛肉麵,參觀中國十大博物館之一【甘肅省博物館】5.
  • 原汁原味中有所升華 打造民俗品牌共享文化狂歡
    儘管如此,泉州眾多的民俗活動中,已打造成文化品牌的屈指可數,發展潛力還有待挖掘。無論是哪種民俗活動,都寄託著美好的願望。部分民俗成為文化品牌古時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匯聚「十洲人」,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風俗在這裡融合,形成了泉州多元獨特的民俗文化。
  • 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12月1日(農曆十一月初六),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古剎禪意濃 祈福傳信俗  從典禮到節目創作均為原創,奉獻了一場精妙絕倫的民俗與藝術相融合的盛典
  • 肅王府:蘭州厚重的歷史文化
    後世肅王也陸續修建了城關的白衣寺及白衣寺塔(始稱多子塔),原小北街北端的榮光寺,東關的接引寺及接引佛,白塔山的白塔寺和白塔,五泉山的崇慶寺和嘛呢寺以及文昌宮、武侯祠、大悲殿、地藏寺、臥佛殿等宗教文化建築。皋蘭山頂的三臺閣也為後世肅王重修。更值一提的是,肅王朱楧遷蘭帶來了大批江南官員人士,這些江南移民即是今天很多老蘭州人的祖先。
  • 賀新春,靈機文化成功舉辦首屆民俗文化節
    2月4日,立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新媒體中心和靈機文化聯合主辦,首屆以傳統民俗為主題的「靈機好運節」在羊城廣州圓滿舉行。雖然立春時節還微微有些涼意,但活動現場以十足的年味,引得許多市民留步,熱鬧非凡,一片火爆景象。
  • 打卡山東非遺丨跟著這些民俗文化遊齊魯!
    民俗旅遊是最能融入當地民間文化的一種方式,在相互欣賞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愉悅時,也能更好的體驗腳下這片土地的鄉土人情。下面跟著山東這些國家級非遺民俗,來一場漲姿勢的深度遊吧!5.漁民開洋、謝洋節坐標:榮成、日照、即墨時間: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三之間「開洋節」是漁船出海時,漁民祈求平安、豐收的民俗活動。「謝洋節」則是漁船出海平安歸來,漁民為了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動。這些活動的原始意義是希望神靈保佑出海能一帆風順,滿載而歸。
  • 「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
    「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活動成功舉辦 2020-12-03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津民俗文化的特色及其演變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著深厚豐富的內涵和突出的特色。表現在建城設衛、生產、商貿、文化、飲食、服飾、家族、民居、交通運輸、人生禮儀、歲時節日、信仰及民間藝術與遊藝競技諸方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其孫朱允文繼位為帝,其子朱棣以「靖難」為名,向其親侄子朱允文發動了爭奪王位的戰爭。
  • 福州再現中秋閩山廟會文化民俗活動「憶鄉愁」
    來賓共同為中秋福州閩山廟會文化主題民俗活動亮燈啟幕。 記者劉可耕 攝中新網福州9月30日電(記者劉可耕)「閩山廟裡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菸袋,子弟場中較十番。」30日,「閩山中秋夜,十番月當門」中秋閩山廟會文化主題民俗活動在福州三坊七巷舉行。活動以「廟會文化」這一歷史傳承為背景,融合中秋節日習俗,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文化活動。身著漢服的男女青年進行傳統拜月禮儀展示。 記者劉可耕 攝活動現場,最顯眼的當屬鰲山習俗展示。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文化知多少?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文化知多少?大家都知道蘇州很美,但對蘇州的文化又了解多少呢?快來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蘇州冬至的習俗非常喜慶的一天喝酒買滷菜類似守夜習俗,還有餛飩吃掉「混沌世界」和團圓宴進飯店冬釀酒至今不過時。
  • 十二生肖排座次,民俗文化有故事
    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十二地支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每一種生肖有豐富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現在庚子鼠年,大家覺得對某些「宿命」的說法有些敏感,但其實應該樹立起應有的強大信心,同舟共濟、鼓足勇氣來面對,困難與疫情必定終將會過去!
  • 有趣又不失文學性,網文如何展現民俗文化
    日前,陝西北路網文講壇將活動現場搬到了2019年上海書展,邀來以寫《苗疆蠱事》聲名鵲起的網絡作家小佛(網名南無袈裟理科佛)、民俗學博士戴望雲、專欄作家王輝城與牧神文化CEO王晨曦,一起聊聊「網文故事和民族民俗文化」。小佛來自侗族的小佛,在寫巫蠱題材網文上具有天然優勢。
  • 《紅衣小女孩3人面魚》——不驚悚,但是中國民俗文化味極濃
    而紅衣小女孩1的驚嚇點沿用老梗,弱化自己的招牌「民俗文化」,導致整部作品給人感覺不怎麼樣。後來導演程偉豪意識到這一點,與其花心思想出別人沒用過的嚇人梗,倒不如花心思把重點放在「民俗文化」上,且構造一個好的劇本,這也正是臺灣恐怖電影的出路,「民俗文化」+優秀劇情+嚇人老梗。《紅衣小女孩3人面魚》卻只做到了「民俗文化」+嚇人老梗,未免有些可惜,但依舊是出彩的。
  • 細數唐山民俗文化,看看有哪些你還沒見過?(二)
    細數 唐山民俗文化 源遠流長 唐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四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漫長的歲月中,以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卓越的智慧創造出絢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