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類學家孔憲武在《蘭州植物通志》說,蘭州二陰山坡有野百合,西果園附近極其普遍,六月至八月開花,鱗莖可供食用。一個個野生品種是經歷千萬年的時間形成,不可能是數百年突然形成的,因此西果園一帶的野生百合應該是蘭州栽培百合的一個種源。
百合在蘭州的栽培歷史,至少有四百年了,據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刊《臨洮府志》載,蘭州栽培百合,只不過歸入《物產》和《花類》。到了清代,舊縣誌載,黃峪山「土宜百合」,則已食用百合的鱗莖。光緒十七年(1891年)纂《重修皋蘭縣誌》,把百合歸入《物產·蔬》,並引入《本草綱目》,描述其鱗莖即「百合之根,以眾瓣合成者也。其根如大蒜,其味如山薯」《甘肅新通志》載,到光緒時,蘭州百合「種者漸多,得利甚優」。
蘭州百合何以「種者漸多,得利甚優」呢?因為其鱗莖是滋補品,營養豐富。孔憲武在《蘭州植物通志》說:「蘭州百合鱗莖大者直徑達15釐米,作蔬菜或煮食,味極甜美,纖維很少,又毫無苦味,所以質量很高,不但聞名全國,亦可稱為世界第一。」據省農科院蔬菜所分析,蘭州百合含有(乾重%):蛋白質3.36,果質膠5.61,蔗糖10.39,還原糖、澱粉11.46,粗纖維0.86,脂肪0.18,鉀0.38,磷0.07,灰分1.35。另據省科學院生物所分析,蘭州百合的蛋白質含量是其他根莖類蔬菜的2.5倍,含有人體所需的8種胺基酸。維生素B2含量達0.44mg/g。蘭州百合亦能入藥,可鎮痰、潤肺、清心、安神,促進血液循環,是一種很好的健壯劑。
20世紀40年代,詩人張思溫過西果園一帶,看到山坡多種百合,曾吟《百合》曰:
隴頭地厚種山田,百合收根大若拳。
三載耕畲成一獲,文人飲膳值新年。
金盤佐酒如酥潤,玉手調羹入饌鮮。
寒夜圍爐銀燭耀,素心相對照無眠。
不僅寫出了百合上市的時間,而且寫出了百合的栽培特點及過年食用的民俗。
臨夏詩人張質生曾自蘭州過湖灘鷹溝去臨夏,見山坡種植百合,賦詩曰:
客心原不系,徒入黑鷹溝。
碓水白如玉,山田碧似油。
高低沙石路,遠近樹林丘。
百合沿途茂,果園茶一甌。
水磨轉動,浪花白如玉,山坡百合田連片,花開似火,分外茂盛。
晚清安徽畫僧虛谷品嘗過蘭州百合,遂繪《百合圖》。三枚百合大小不一,無不碩大肥瓣,瓣尖施以淡紫,鬚根濃墨處之,左下數片紅葉,紅白映襯,更覺百合玉潔冰清。
虛谷所繪《百合圖》
1943年,孟述祖寫蘭州百合等特產,印為《西北花絮》,在重慶等地發行,把蘭州百合的美好形象推向外地。書中寫道:蘭州百合「一斤一隻並不算什麼一回事。如果來一次物產競賽,應該取第一」。「一碗做早點的百合湯……首先使我感覺到奇異的是百合瓣子既大而厚,既而一陣一陣的清香撲鼻。吃完之後,更覺得這種百合,除了肥大和清香以外,還有細膩和甜潤的兩個特色」。「調製百合湯是請客必備的一份甜菜。百合實質已有如此之美,而外形也十分賞心悅目。晶瑩白淨的瓣子,像開足了的玉簪花一樣可愛。百合的底座有一叢根須,頂尖有一抹絳色,都很耐人尋味。」
抗戰時,國畫大師張大千兩次暫住蘭州,賞過蘭州百合花,品嘗過百合菜餚,對之印象深刻。參加過護法戰爭的莊浪人楊尊一向張大千索畫,張以《百合圖》相贈。條幅上一株百合以較大的弧形縱觀畫面,枝葉紛披,橙紅花朵嬌豔,鱗莖碩大;並題詞曰:「雲希希,煙微微,仙人新著五銖衣,一笑嫣然喜玉扉。」齊白石品嘗過蘭州百合,曾繪《百事不如飲酒強》:畫面正中為一淺筐,裝滿肥碩百合,筐前左畫一枚百合,數片百合瓣;百合筐後左側畫一淺筐柿子,右側畫一酒罈;上部偏左用大篆題:「百事不如飲酒強」,行書落款:「白石老人再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