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Biology:參與語言學習的大腦機制

2021-01-07 生物谷

2018年3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學習一門新的語言與其說是一種藝術,不如說是一種科學。來自Sussex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當我們學習陌生事物的名字時,大腦參與學習的區域會主動的預測這些名字對應的事物的形態。而大腦對這些預測進行檢驗的方式就像科學家們檢驗其科學理論一樣。


科學家們發現海馬區,即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受到影響的區域,對於學習新事物的名字有重要的作用。利用這一方式,人們能夠在他們第一次聽到名字後主動地預測對應的事物的樣貌。


(圖片來源:Dr Sam Berens)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招募了23名志願者,並且對他們進行了相關檢測。首先志願者被要求聆聽多個陌生的事物的名字,同時進行MRI大腦掃描。掃描結果能夠幫助心理學家們找到大腦激活的區域。由於這些文字與事物都是創造的,因此參與者們事先均不了解具體的內容。當同時將陌生的詞彙以及陌生的事物擺放在志願者面前時,他們並不清楚之間的對應關係。之後在經過幾分鐘的學習之後才能夠掌握。然而,在改變學習方式後(即讓志願者們通過名稱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事物的樣貌),他們均能夠對18個陌生的事物的名字準確掌握。而這一效應的實現離不開海馬區的作用。


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Current Biology》雜誌上。這項研究揭示了大腦學習語言的機制。相關結果對於語言教育以及我們對語言紊亂疾病的理解與治療都提供了有效的線索。


"下一步,我們應當應用這一技術治療語言學習障礙的人群。孩子們能夠有效地學習心得語言,但目前我們並不清楚他們學習語言的方式是否與成年人一致。這項研究技術能夠幫助我們更多地理解學習語言的過程以及能夠幫助我們解決語言學習障礙的問題"。作者們說道。(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Research reveals brain mechanism involved in language learning

相關焦點

  • Current biology:為什麼總睡不夠?可能是基因問題
    在最近一項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果蠅體內發現一個叫作Taranis的基因對於正常睡眠非常必要。 研究人員首先對許多果蠅突變系進行了篩選,發現一個叫作Taranis的基因發生突變會導致果蠅睡眠時間大大減少。
  • Current Biology |雌性果蠅拒絕交配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雌蠅接受交配行為(VPO)的神經環路機制已經被首次詳細地闡述了(詳見BioArt報導:Nature | 汪菲/王開宇等揭示昆蟲產卵的神經生物學機制),那麼雌蠅究竟通過怎樣的神經環路機制來控制產卵器伸出這一拒絕交配的行為呢?
  • 如何更快更好地掌握一門語言?人腦處理語言的機制給你啟發!
    研究者們相信,自然進化使人類的大腦具備了處理語言的獨特能力,並稱之為「language-readybrain」(準備好處理語言的腦)。換句話說,就學習語言而言,人類嬰兒和動物幼崽的大腦在出生時就有著天然的差異。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合適的語言環境中,人類幼兒可以輕鬆學習一門或多門語言,而動物則不能。 人腦是如何處理語言的呢?
  • Current Biology: 凋亡細胞促進腫瘤生長
    巨噬細胞是吞噬細胞的一種,參與組織重建,炎症和免疫反應。但是有一種巨噬細胞叫做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早期研究證明TAM不但沒有參與抗腫瘤作用,反而在腫瘤發生,生長,血管和淋巴管形成過程中發生作用。所以,腫瘤內部的細胞凋亡,似乎和TAM以及腫瘤生長之間,存在一定的密切關係。
  • Current Biology|蚜蟲與植物的戰爭:蚜蟲分泌的唾液蛋白酶激活韌皮部植物防禦
    然而,對於關於不同植物宿主的桃蚜操縱宿主植物的化學誘導的防禦作用的機制仍然認識很少。中國科學院生物互作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戈峰和孫玉誠團隊在著名期刊Current Biology(9.601/1區)上發表題為「An Aphid-Secreted Salivary Protease Activates Plant Defense in Phloem」【1】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蚜蟲s唾液蛋白酶CathB3激活菸草韌皮部抗性的分子機制
  • 腦科學頂刊導讀44期,學習與記憶專題(PNAS、Current Biology)
    以往研究提示DS的認知改變依賴於大腦中對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的區域,如前額葉皮質(PFC)和海馬體(HPC)。神經成像研究表明,在患有DS的個體中,大腦連通性增強與智商(IQ)降低相關;然而,其對認知損害的貢獻尚未解決。我們記錄了三體小鼠在安靜清醒、自然睡眠和記憶測試中的PFC和HPC中的神經活動。
  •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一種組蛋白與大腦疾病相關
    英國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一組蛋白和一些最常見的腦部疾病的發生相關,其中包括癲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智力低下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研究5  月19  日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雜誌上。
  • 神經學家闡釋語言學習的大腦作用機理—新聞—科學網
    學外語就像開車,熟能生巧
  • 兒童學習不同的語言文字,大腦反應一樣嗎?
    有研究發現,不同語言文字閱讀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大腦功能激活模式和相關大腦結構。
  • Current Biology|植物器官塑形的生物力學機制
    近年來,研究組綜合分子遺傳學、活體成像和數學建模等方法,著力研究葉片扁平化形成的機制 (Qi et al., 2014 PNAS; Qi et al., 2017 Nat. Plants; Guan Qi et al., 2017 Curr.
  • 新研究:學習第二語言會影響大腦結構,提高大腦效率
    新研究:學習第二語言會影響大腦結構,提高大腦效率  Connor Feng • 2020-04-12 14:00:25
  • 陳根:一個大腦,兩種語言,轉換並不費力
    文/陳根目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學習和運用多種語言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能夠精準地來回切換不同語言。這也促進了關於語言轉換的大腦機制研究。2017年就有一項研究發現,短期的雙語切換訓練可以調節雙語者的語言控制機制,並引起相應的行為、腦電和腦功能激活的改變。
  • 大腦的語言功能
    當你開始閱讀時,首先你會檢查一下詞彙,隨後通過確定語境和意義來對詞語進行解釋,這項複雜的過程由大腦很多區域來參與;檢測文字通常包括由視覺神經和其他神經束將來自眼部的信號運輸到大腦後面的視覺皮質中
  • 研究發現:與成人不同,兒童運用兩個大腦半球來理解語言
    兩個腦半球的使用為神經損傷提供了一種補償機制。假設孩子的左半腦因為圍產期中風(一種伴隨著出生產生的中風現象)而受到損害,孩子就將可以使用右半腦學習語言。而一個出生時即患有腦癱、只有一個腦半球受到損害的孩子,就可以通過另一個腦半球發展其所需要的認知能力。我們的研究證明這是有可能的。」
  • Current Biology:為何尖叫令人毛骨悚然
    這些獨特性質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大腦能夠識別並且如此快速的對尖叫聲產生反應,同時也為新一代的警報系統研究提供了幫助。同時,在實驗中研究小組對16位參與者的大腦進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檢測,結果表明刺耳的尖叫聲能夠有效地刺激杏仁體,也就是大腦中有關恐懼感的部分。而其他的聲音,僅僅只能激活大腦皮層的聽覺系統。Poeppel說到「相比之下,人們往往能更迅速和準確的分辨出尖叫聲來自何處,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大腦對於尖叫聲具有獨特的聲音反應。」
  • 於莎 等: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意願的內在影響機制
    原標題: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意願的內在影響機製作者簡介:於莎,寧波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師,寧波江北社區教育學院特聘研究員。鑑於成人參與學習的行為決策大多伴有明確的目標,且成人學習具有鮮明的自我導向特徵,因此以目標導向行為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為指導來探究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行為意願的內在影響機制,是推進該領域研究的新視角和重要途徑。已有研究指出,影響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意願的內在變量主要有態度、主觀規範、預期情緒、勝任力、關聯感、欲望和感知行為控制。
  • 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學習和長期記憶的機制
    以同樣的方式,我們的記憶和生活經歷被載入我們的大腦,使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不同。即使是最簡單的體驗也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每次我們學習新的東西,我們的大腦都會改變。到目前為止,究竟如何存儲這些信息到我們的大腦中還不清楚。
  • PNAS:與成年人不同,兒童使用兩個大腦半球來理解執行語言功能
    我們都知道,在慣用右手的健康成年人中,語言區及語言中樞偏向分布於大腦的左半球(LH)。然而臨床中發現,在很小的孩子中,對任一半球的損害同樣可能導致語言發育延遲或功能缺失,這引發了一種猜測:幼兒時期語言區尚未建立成人的橫向化模式,且在早期發育過程中由兩個半球平等地參與完成語言功能。
  • 機體大腦如何控制我們的語言功能?
    為何大腦左側對語言更加青睞,研究者並不清楚;但我們知道,損傷或者癲癇症等症狀,如果在兒童發育早期的話其會影響大腦的左側結構,而且同時還會增加大腦右側語言的形成機會,而左撇子個體的機會或許會增加,這很容易理解,因為機體的左側是通過大腦右側的運動皮質來控制的。
  • 從DNA甲基化看草莓與番茄的不同 | Genome Biology
    utm_source=other&utm_medium=other&utm_content=null&utm_campaign=BSCN_2_DD_GenBio_Article_Scinet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HSU3cmye01hUGCS52OXhbQ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中心郎曌博研究組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