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設計出FIT系統:能通過足跡照追蹤黑犀牛

2020-11-25 cnBeta

據外媒報導,追蹤瀕臨滅絕的黑犀牛的行蹤很重要,但在納米比亞的荒野中這麼做可能相當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如果不想給它們貼上標籤的話。這就需要設計一個新的足跡識別系統。這種基於軟體的裝置被稱為足跡識別技術(FIT),是由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的科學家設計。

使用者從已知黑犀牛的腳印照片開始。然後,FIT會利用自定義算法分析圖像對足跡進行超100次的測量。所獲得的測量值的特定組合對黑犀牛來說是唯一的。

當來自不同地區的足跡照片隨後被輸入FIT時,它會檢查它們的測量特徵是否跟資料庫中的數據相匹配。通過這種方式使用者可以知道一隻給定的犀牛在上次被觀察後去過哪裡--此外,他們還會知道它確實還在外面,而不是被偷獵者殺死了。

另外,該系統還能區分在一個地點拍攝的大量腳印。這個功能讓FIT大概能確定該地區有多少犀牛並允許相應地分配巡邏車輛等資源。

科學家們正在培訓野生動物保護者、土地管理者、當地導遊和反偷獵人員使用FIT。這一技術有望在納米比亞推廣,因為納米比亞擁有世界上90%的黑犀牛。

這項研究的聯合領導者Zoe Jewell副教授表示:「這是一種高成本效益的方法,它不僅可以保護犀牛和人類的健康,還可以把一種古老的追蹤技術帶入21世紀。」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PeerJ》上。

相關焦點

  • 戀愛的犀牛們——黑犀牛西非亞種滅絕,發舊文紀念。
    黑犀體細胞有84條染色體,而不是其他犀牛的82條,這也讓它成為染色體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說它大,那是沒的說,成年雄性印度犀的體量跟白犀有一拼,體長也能接近4米,體重接近3000千克。而叫它獨角犀,是因為它們只有一隻角,而且比較小,一般只有20多釐米長。    印度犀不只居住在印度,歷史上它曾經廣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森林裡,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中國都曾經有過它們的足跡。如今,這種巨物只在印度和尼泊爾還有分布。
  • 是魔改槍械 還是未來武器 義大利黑犀牛手槍 能否成為西方的新寵?
    這種在手槍領域中堪稱絕對異類的黑犀牛手槍出自於義大利製造商Chiappa Firearms也就是齊亞帕公司的大作,原名CBR-9 Black Rhino,該槍是按照個人防禦武器的標準進行製造和設計的,然而在火力延續和射程威力上又遠非手槍可以比擬。
  • 論黑犀牛的生活困境及應對措施
    前面我提到過,金合歡樹是黑犀牛唯一的食物來源,金合歡樹數量的減少意味著黑犀牛的食物面臨短缺,這片地區對黑犀牛的承載能力下降,這無疑大大限制了到了黑犀牛種族的發展。對於黑犀牛來說,這是比偷獵更恐怖的威脅。如果我們無法阻止金合歡樹的數量繼續下降,那我們可能在2025徹底失去黑犀牛這種生物。5.
  • 犀牛的視力很差,怎麼保護自己?科學家:別忘了還有哨兵牛椋鳥
    即使犀牛的嗅覺非常靈敏,但只要獵人逆著風,就可以在犀牛5米之外自由行走,而犀牛卻毫無察覺。因此,對於一隊經驗豐富的獵人來說,捕獵一頭犀牛並非難事。正因如此,進入現代文明以來,犀牛的數量在急劇下降,走近了物種滅絕的邊緣。為了保護這些大傢伙,科學家們需要對它們的自我保護能力進行更多的研究。
  • 最長壽犀牛去世 黑犀牛是嚴重瀕危動物
    最長壽犀牛去世 黑犀牛是嚴重瀕危動物時間:2019-12-30 18: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最長壽犀牛去世 黑犀牛是嚴重瀕危動物 當地時間27日,世界上最長壽的雌性黑犀牛在坦尚尼亞死亡,享年57歲。
  • 黑犀牛:我不黑,人家「白」著呢……
    在遙遠的非洲大地生活著一群「大傢伙」他們就是黑犀牛與白犀牛你覺得黑犀牛是黑色?這些事實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黑犀牛肯定很黑?對於這個問題,黑犀牛本牛有話說:「我不黑!誰說我黑的?站出來!」就像魚香肉絲裡沒有魚,夫妻肺片裡沒有夫妻!黑犀牛雖然姓「黑」,但本身是深灰色的。
  • 科學美國人 | 黑犀牛為什麼不趕走背上啄食的鳥兒?
    黑犀牛的視力很差。儘管如此,這些體型龐大的非洲食草動物還是很容易就能抵禦飢餓的獅子和鬣狗。這種喋喋不休、善於交際的鳥常常會待在黑犀牛的背上,以寄生的蜱蟲為食。實際上,有研究表明,蜱蟲正是牛椋鳥最喜歡的食物。如果它們以蜱蟲為食,那是一件好事。但它們還會啃食黑犀牛身上的瘡口以汲取營養。
  • 黑犀牛敲響立陶宛探針交易所上市之鑼 全球領先無人餐廳鏈改初見成果
    10月29日11點,全球領先無人餐廳黑犀牛駐海南天牛董事長許正德敲響了立陶宛探針交易所的上市之鑼。經過6年無人餐廳的研發,3年區塊鏈鏈改的系統設計,黑犀牛智慧無人餐廳通過數位技術實現了機器人餐廳STO上市。
  • 科學家們與時間賽跑,培育出兩個胚胎,拯救瀕臨滅絕的北白犀牛
    Najin(左)和Fatu是地球上最後兩隻北白犀牛 據CNN報導,本周三科學家們宣布,他們成功地為兩隻北白犀牛進行體外胚胎受精,成功地從北白犀牛身上培育出了兩個胚胎,這是一個拯救這一瀕危物種的關鍵轉折點
  • 採用光電傳感器的太陽追蹤系統設計方案
    針對固定式太陽能利用裝置的光能利用率低,設計一種太陽追蹤系統。此系統由單片機智能控制,採用光電傳感器檢測太陽照射下遮光器的陰影,從而精確定位太陽與太陽能利用裝置相對位置,實現太陽能利用裝置的全程太陽追蹤,使太陽光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目前全世界僅存5種犀牛:黑犀牛、白犀牛(分為南方亞種和北方亞種)、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除南方白犀牛亞種外,其他犀牛種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尤以爪哇犀牛數量最少(50多頭)。這些漫遊在非洲(黑、白犀牛)和亞洲的犀牛不僅面臨原生棲息地的破壞,還得時刻提防偷獵者們的行動——這一切都是源於人們,尤其是亞洲買家(越南、中國)對犀牛角的巨大需求。在中國,人們對犀角神奇藥效和靈犀(一種稱為「通天犀」的犀角,據說能出氣通天)的文化演繹,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 肯亞等東非國家:計劃採取措施增加黑犀牛數量
    肯亞野生動植物管理局高級科學家本森·奧基塔11日對媒體說,肯亞、蒲隆地、衣索比亞、盧安達、坦尚尼亞和烏幹達等東非國家計劃在2039年前將東非地區黑犀牛數量從目前的709頭增加到3000頭。他表示,採取的措施將包括打擊偷獵行為和進行科學研究等。目前,肯亞境內有603頭黑犀牛。肯計劃將部分黑犀牛轉移到蒲隆地、衣索比亞、盧安達和烏幹達。
  • 科學家找到能在白天追蹤太空垃圾的新方法
    追蹤這些物體的位置對於工作衛星的安全以及人員任務甚至對於它們對國際空間站構成的危險都是必要的。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報導,一項追蹤這些碎片的新技術讓人們能在白天也能發現太空垃圾,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能在極小的時間窗內觀察到。
  • 他們鋸下黑犀牛的角 卻被眼前的發現驚呆了
    為此,動物園開始嚴密監控,也邀請南非野生動物協會的獸醫們組成專業團隊來給犀牛鋸角。過程中,他們密切注視著犀牛的身心狀態,同時也將信息擴散出去,讓偷獵者遠離這些犀牛。在用電鋸等充電工具割斷犀牛角的過程中,霍斯滕進行了全程記錄。
  • 法國動物園降生珍稀黑犀牛寶寶
    這隻雄性小犀牛出生於12月6日,初生體重約35至40千克,是歐洲今年出生的第2隻黑犀牛寶寶。它的母親「Nabila」由歐洲瀕危物種保護計劃(EEP)提供給動物園,目的是通過繁育的方式保護該物種免於滅絕。黑犀牛原產於非洲大草原和熱帶叢林,野外數量約5500隻,已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近日,第一隻法國境內出生的黑犀牛幼崽在阿卡雄灣動物園內玩耍。
  • 廣東長隆誕下黑犀牛寶寶
    10月3日,廣東長隆集團再傳喜訊:黑犀牛「addy」誕下雌性黑犀牛寶寶,小寶寶體重達34公斤。 許維堅 攝中新網廣州10月3日電 (王華 許維堅)10月3日,廣東長隆集團再傳喜訊:黑犀牛「addy」誕下雌性黑犀牛寶寶,小寶寶體重達34公斤。
  • 研究者培育出北方白犀牛胚胎 瀕臨絕種犀牛或能繁衍
    這一曾廣泛分布在中非和東非地區的亞種目前僅剩兩頭雌性犀牛,皆為「蘇丹」的後代,但不具生育能力。不過,現在有個好消息是,這種瀕臨絕種的哺乳動物將能繼續繁衍下去。德國萊布尼茨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研究機構(IZW)的研究團隊通過將北方白犀牛的精液與南方白犀牛的卵細胞結合,成功培育出該種雜交犀牛胚胎。
  • 盧安達從南非引進東非黑犀牛
    新華社基加利5月2日電(記者呂天然 楊孟曦)東非國家盧安達2日從南非引進首批10頭東非黑犀牛。這一物種在盧安達幾乎滅絕,該國最近一次記錄黑犀牛出現是10年以前。   盧安達發展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說,該委員會與非盈利性保護組織「非洲公園」將於5月上半月從南非引進20頭東非黑犀牛,這些黑犀牛將生活在盧安達東部的阿卡蓋拉國家公園。   聲明說,盧安達已做好充分準備迎接東非黑犀牛,並將確保其安全。黑犀牛的到來將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盧安達旅遊業和全國人民都將從中受益。
  • 《刺激戰場》國際服雪地怎麼看足跡 雪地足跡查看技巧攻略
    導 讀 一、絕地求生刺激戰場雪地維寒迪地圖足跡追蹤技巧 在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的雪地地圖中,前段時間增加了足跡功能。
  • 納米比亞政府拍賣 3頭黑犀牛獵殺指標
    新華社溫荷克6月1日電 納米比亞環境與旅遊部6月1日在該國主流媒體刊登廣告,拍賣2016年狩獵季3頭黑犀牛的獵殺指標。 刊登在《納米比亞人報》的這一廣告說,狩獵截至今年11月,對象為3頭無繁殖能力的雄性黑犀牛,狩獵需要納米比亞環境與旅遊部官員全程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