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的視力很差,怎麼保護自己?科學家:別忘了還有哨兵牛椋鳥

2021-02-08 寰宇科學新觀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別看犀牛都身著厚重的盔甲,頭上長著銳利的尖角,全副武裝,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其實犀牛的視力非常差,它們幾乎全是近視眼。只有當獵人或獅子等捕食者差不多走到它們眼前時,它們才能發現。為了保護自己,當它們發現有較大的動物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時,它們就會發起自衛性衝鋒。

犀牛極差的視力,通常給了非法盜獵者們可乘之機。即使犀牛的嗅覺非常靈敏,但只要獵人逆著風,就可以在犀牛5米之外自由行走,而犀牛卻毫無察覺。因此,對於一隊經驗豐富的獵人來說,捕獵一頭犀牛並非難事。正因如此,進入現代文明以來,犀牛的數量在急劇下降,走近了物種滅絕的邊緣。

為了保護這些大傢伙,科學家們需要對它們的自我保護能力進行更多的研究。最近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雖然犀牛的視力很差,但是很多犀牛有牛椋鳥為它們對潛在的危險發出警報,它們就像哨兵一樣,作為對付偷獵者的第一道防線。研究人員追蹤野生黑犀牛,發現那些攜帶牛椋鳥的犀牛,比那些獨處的犀牛更善於感知和躲避人類。

雖然最近十幾年來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使瀕臨絕種的黑犀牛數量有所回升,但偷獵仍是一大威脅。「儘管黑犀牛長著像劍一樣的大角和厚厚的皮毛,但它們的眼睛卻像蝙蝠一樣瞎。」來自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羅恩·普洛茨(Roan Plotz)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薩克拉門託分校的生態科學家韋恩·林克萊特(Wayne Linklater)合著了這篇研究論文。

眾所周知,牛椋鳥以犀牛身上發現的蜱蟲和病變為食,它們經常充當犀牛的「醫生」,而如果它們發現有人接近,它們就會會大聲叫出聲來,以彌補犀牛視力差的缺點。

為了研究牛椋鳥扮演的角色,普洛茨和他的團隊記錄了它們遇到的兩組犀牛身的牛椋鳥的數量。研究人員在犀牛身上貼上無線電發射器的標籤,以便跟蹤它們。然而他們在研究過程中驚奇地發現,很多攜帶牛椋鳥的犀牛完全避免了與研究人員的相遇,它們根本不給機會讓研究人員貼上無線電發射器。普洛茨認為,40%到50%的遭遇都是因為有牛椋鳥的存在而受阻。

即使當研究人員能夠找到被標記的犀牛時,牛椋鳥的叫聲似乎仍然在捕食者防禦中起到了作用。該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人類方法」實驗,一名研究人員從側風處走向犀牛,而一名同事則記錄下犀牛的行為。野外研究小組記錄了攜帶的啄牛鳥的數量、研究人員接近時犀牛的行為、以及當犀牛變得警覺時,研究人員的距離。

沒有攜帶牛椋鳥的犀牛,只在23%的時間裡能發現人類的接近。而由於牛椋鳥發出了警報,那些攜帶了牛椋鳥的犀牛在100%的時間裡發現了接近的人類,平均距離為61米,幾乎是獨處犀牛的4倍。事實上,犀牛攜帶的牛椋鳥越多,人類被發現的距離就越大。

當犀牛察覺到牛椋鳥的叫聲時,幾乎總是重新調整方向,避開它們的感官盲點。犀牛在上風時聞不到捕食者的氣味,這會成為它們最脆弱的位置,當它們收到警報後,它們會不斷地尋找獵人的氣味,保護自己。

綜上所述,這些結果表明,牛椋鳥是有效的夥伴,使黑犀牛能夠逃避與人的接觸,並促進有效的反捕食者戰略。一些科學家甚至假設,牛椋鳥進化出這種適應性行為,是為了保護它們的食物來源:犀牛。

「人類獵殺犀牛已有數萬年歷史,但在過去150年裡,犀牛已瀕臨滅絕。其中一個假設是,啄牛鳥與犀牛的這種合作關係是相對最近才發展起來的,目的是保護它們的食物來源免受人類的過度捕殺。」

然而,隨著犀牛瀕臨滅絕,加上氣候變和棲息地遭受破壞等原因,牛椋鳥的數量也出現了明星的下降,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局部滅絕的跡象。因此,現在大多數的野生黑犀牛並沒有牛椋鳥作伴。這無論對於瀕臨滅絕的野生黑犀牛來說,還是對於地球物種多樣性來說,都是雪上加霜。

相關焦點

  • 小鳥「哨兵」保護黑犀牛免遭偷獵—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在斯瓦希裡語中,紅嘴牛椋鳥又被稱作「犀牛哨兵」。這些「犀牛哨兵」可謂名副其實:它們的確會像哨兵那樣在遇到潛在危險時向犀牛示警,並可能是犀牛抵禦偷獵者的第一道防線。在追蹤野生黑犀牛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身上有牛椋鳥「搭便車」的犀牛明顯比其他犀牛更善於察覺和躲避人類。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當代生物學》。 「別看黑犀牛角尖皮厚,但幾乎是個睜眼瞎。獵人只要從下風口接近它們,條件合適的話有時能走到它們5米之內。」
  • 每日一讀 |《牛椋鳥是犀牛的瞭望眼》(60s音頻)
    黑犀牛的視力很差。儘管如此,這些巨大的非洲食草動物很容易就能抵禦飢餓的獅子和鬣狗。「事實證明,它們的基本體型足以在充滿大型食肉動物的熱帶草原上生存,這些動物體型很大,皮膚很厚,長著大而鋒利的角。」Victoria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behavioral ecologist Roan Plotz.
  • 牛椋鳥:既是剔牙專家又是吸血怪咖?動物界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
    我覺得牛椋鳥和絕大多數大型食草動物就是這樣一種互利共生關係,大型食草動物為牛椋鳥提供食物,而牛椋鳥負責放哨提前察覺食肉動物帶來的危險。但凡有大型素食哺乳動物的地方,牛椋鳥就會出現,它是黑犀牛、跳羚、非洲野牛、河馬、斑馬最忠實的鐵桿兒朋友 。肯亞的邊緣腹地常見到很多紅嘴牛椋鳥停在當地的黑犀牛身上 ,啄食黑犀牛身上的寄生蟲和昆蟲及蟲卵 。 所以澳大利亞的生物學家在當地的生態公園以黑犀牛和牛椋鳥為研究課題展開研究。
  • 牛椋鳥,動物界保健行業大佬,好事壞事都讓你給做絕了
    牛椋(liang二聲)鳥,動物界保健行業大佬,好事壞事做絕,它們分布於非洲,尤其是食草動物多的非洲大草原上,牛椋鳥屬只有兩種鳥類,紅嘴牛椋鳥和黃嘴牛椋鳥,經常停留在大型食草動物身上啄食寄生蟲。牛椋鳥,動物界保健行業大佬,好事壞事都讓你給做絕了如果你以為牛椋鳥是人見人愛的保健精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它們不光捉蟲,還要吸動物們的血!牛椋鳥活躍在各種動物身上,比如水牛、長頸鹿、犀牛、斑馬、河馬甚至大象身上也有它們活動的蹤跡,它們在啄食寄生蟲的同時,還會自己偷偷開葷。
  • 科學美國人 | 黑犀牛為什麼不趕走背上啄食的鳥兒?
    黑犀牛的視力很差。儘管如此,這些體型龐大的非洲食草動物還是很容易就能抵禦飢餓的獅子和鬣狗。為了測試牛椋鳥是否真得能夠起到哨崗的作用,普洛茲和他的團隊在犀牛角中植入了無線電發射器。這並未對黑犀牛造成傷害,但卻讓研究人員得以追蹤它們.
  • 犀牛鳥和犀牛什麼關係?
    犀牛鳥為椋鳥科牛椋鳥屬鳥類對於犀牛鳥來說犀牛是一張會自行移動的宴席桌,因為在犀牛身上寄生著許多味道鮮美的蝨子,足夠讓它飽餐一頓。而對於犀牛來說,犀牛鳥可以除去它身上的寄生蟲,並且在出現危險時還可以向它報警。犀牛的悠閒自得與犀牛鳥的忙碌形成了有趣的對照,犀牛鳥經常站在犀牛身上啄食犀牛身上的寄生蟲和行走時踢起來的昆蟲,另一方面這些小鳥還起著「哨兵」的作用,稍有異常便鳴叫著飛離犀牛身上,使犀牛及時得到「警報」。
  • 牛椋鳥落在河馬背上吃蟲,河馬寶寶表情亮了,網友:太好笑了
    一群牛椋鳥落在河馬背上吃蟲,河馬寶寶表情亮了,網友:太好笑了說到牛椋鳥,相信大家都會非常的陌生,"牛椋鳥"有兩種,一種是紅嘴牛椋鳥,還有一種是黃嘴牛椋鳥,牛椋鳥一般都是出現在非洲大草原,它們主要是吃食草動物身上的跳蚤蝨子、吸血蒼蠅、或者皮上的蜱
  • 通過非洲草原典型鳥類:牛椋鳥,認識鳥類與其他動物的共生關係
    在非洲草原水源附近,還有這麼一種神奇的鳥兒,它們和大象犀牛長頸鹿作伴,一方面給它們提供「服務」,一方面又偶爾「禍害」這些非洲精靈——這種鳥類就是機靈的牛椋鳥。為了解這種神奇的鳥兒和非洲動物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妨先從動物的共生關係談起,然後逐漸深入,看看牛椋鳥到底為何被非洲動物們又愛又恨的。
  • 生命之聲:犀牛
    〔生命之聲總第0237期〕1、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南非在2010為了在國際層面提升公眾對這一瀕危物種的認識於2010年設立的紀念日2、犀牛,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犀牛極愛在泥裡打滾,這是為了趕走寄生蟲,因為它們皮膚雖很堅硬,但其褶縫裡的皮膚卻十分嬌嫩,常有寄生蟲在其中;同時,這也是為了保持身體的涼爽。3、犀牛還有一位特殊的小夥伴-牛椋鳥。
  • 牛椋鳥是清除寄生蟲益鳥,還是趁人之危的吸血鳥
    大家知不知道非洲很多植食動物的身上都有牛椋鳥、紅嘴,而長頸鹿身上牛椋鳥數量特別多,看起來他們的關係特別鐵,非洲動物的好基友。牛椋鳥最喜歡吃動物身上的皮蟲,當動物受傷的時候也會為其清理傷口。
  • 紅嘴牛掠鳥:嘿,大個子,有人來了,快跑
    牛掠鳥可以幫助食草動物清理身上煩人的蝨子和蜱;而體型龐大的食草動物除了能給它們提供食物之外,也間接給它們提供了保護。然鵝,最新研究表明,黑犀牛與紅嘴牛掠鳥之間的關係似乎不僅僅是互惠共生這麼簡單,對於黑犀牛來說,牛掠鳥更像是它們的「小衛兵」,會提醒它們有危險接近。
  • 小犀牛來到他們的小車旁邊,小車的顏色和自己身上的顏色差不多
    小犀牛來到他們的小車旁邊,小車的顏色和自己身上的顏色差不多犀牛,體肥蠢笨,四肢矮小,巨大的頭部上頂有一條或兩條犀牛角,全身披以盔甲似的厚皮,雙眼很小,奔馳速度快,通常都是獨自日子,但會有牛椋鳥相伴,喜愛打滾,歸於草食性動物在克魯格國家公園內,一支動物維護基地的工作人員在巡查
  • 白犀牛寶寶天天挑釁約架,對方一動真格的,它又慫得嚇跑了
    令人意想不到其中當紅的明星竟然是一頭白犀牛幼崽,大家都叫它——憨憨犀牛。為什麼小小年紀就會有這個名字,下面就來給大家做個大揭秘!和它的爸爸媽媽們一樣,這隻小犀牛一臉憨厚老實的樣子,年紀輕輕,眼神中已經有了不屬於它這個年紀的淡淡憂傷。而且據紀錄片介紹:這隻只有幾周大的小犀牛「在巨大的裝甲頭骨中,包藏著哺乳動物裡重量最小的大腦」。我書讀得少,你別騙我。
  • 廣科院施玉海:「灰犀牛」和「牛椋鳥」——對網絡視聽發展的思考
    在20日上午的主論壇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科學研究院網際網路視聽技術研究所所長施玉海發表了主題為《「灰犀牛」和「牛椋鳥」——對網絡視聽發展的思考》的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各位領導,大家上午好,很榮幸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網絡視聽的想法和思考,本次我演講題目是《「灰犀牛」和「牛椋鳥」——對網絡視聽發展的思考》。「灰犀牛」事件主要指不是隨機突發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後出現的大概率事件。
  • 南非紅嘴牛椋鳥與黑斑羚蹭頭秀親密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4日報導,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裡,一位攝影師抓拍到紅嘴牛椋鳥為黑斑羚撓痒痒的圖片。圖片中的黑斑羚一臉享受,表情搞怪,讓人喜不自禁。這組照片是今年早些時候,來自丹麥的46歲的動物學家和野生動物攝影師莫根•特羅利(Mogens Trolle)在克魯格公園裡抓拍到的。
  • 非洲技師牛椋鳥,專門給動物「採耳」,不收錢只收肉的那種!
    在自然界中有著很多各型各色的生物,而每一種生物的存在也都是有他們的意義的,這次我們要講的就是非洲被叫做技師的鳥類,專門給動物們採耳,可它們卻是不收錢只收肉,這種動物就是牛椋鳥。就知道的牛椋鳥以共有兩種分類,一種是紅嘴牛椋鳥一種是黃嘴牛椋鳥,它們的嘴巴都是非常鮮亮的,主要依靠大型動物身上的寄生蟲為生,所以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經常就能看見一些大型食草動物身上有一些牛椋鳥。
  • 草原上一場奇特的動物對峙,野牛怒視牛椋鳥,大眼瞪小眼!
    在動物世界中,非洲野牛是一種食草動物,但野牛的脾氣是最為暴躁的物種,攻擊性非常強,一般動物都不敢輕易靠近野牛群,只是野牛對牛椋鳥是既友好又憤怒。在坦尚尼亞的草原中,就拍攝到野牛怒視牛椋鳥,這是一場奇特的動物對峙,野牛大眼瞪牛椋鳥小眼,最後都友好相處。
  • 犀牛的滅絕竟然是近親繁殖的原因!
    你抬頭一看,看到一頭巨大的坦克形狀的犀牛向你咆哮著,像一頭公牛一樣打噴嚏,巨大的角已經降了下來。你的想法是什麼?。嗯,不要試著彎彎曲曲地跑(這就是躲避鱷魚的方法),也不要坐下來試著讓自己變小(這是為了安撫大猩猩,而不是犀牛)。你最好的選擇就是躲起來,即使你周圍只能看到一塊小石頭或一棵瘦骨嶙峋的樹。事實上,你有很好的機會逃脫懲罰,因為儘管大自然給了犀牛許多非凡的天賦,但好的視力並不在其中。
  • 這種鳥以犀牛以犀牛的血肉為食,犀牛居然還保護它們,永遠不趕走
    相要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謀得一己之地真的是太難了,所以弱肉強食 適者生存的道理才被廣而告之,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隻柔弱的小鳥,它是怎麼生存下來的吧。   看起來只有畫眉般大小,全身是不正經的黑色,相對於犀牛身邊的生物,幾乎是毫無存在感的,可是它卻是犀牛最好的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