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別看犀牛都身著厚重的盔甲,頭上長著銳利的尖角,全副武裝,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其實犀牛的視力非常差,它們幾乎全是近視眼。只有當獵人或獅子等捕食者差不多走到它們眼前時,它們才能發現。為了保護自己,當它們發現有較大的動物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時,它們就會發起自衛性衝鋒。
犀牛極差的視力,通常給了非法盜獵者們可乘之機。即使犀牛的嗅覺非常靈敏,但只要獵人逆著風,就可以在犀牛5米之外自由行走,而犀牛卻毫無察覺。因此,對於一隊經驗豐富的獵人來說,捕獵一頭犀牛並非難事。正因如此,進入現代文明以來,犀牛的數量在急劇下降,走近了物種滅絕的邊緣。
為了保護這些大傢伙,科學家們需要對它們的自我保護能力進行更多的研究。最近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雖然犀牛的視力很差,但是很多犀牛有牛椋鳥為它們對潛在的危險發出警報,它們就像哨兵一樣,作為對付偷獵者的第一道防線。研究人員追蹤野生黑犀牛,發現那些攜帶牛椋鳥的犀牛,比那些獨處的犀牛更善於感知和躲避人類。
雖然最近十幾年來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使瀕臨絕種的黑犀牛數量有所回升,但偷獵仍是一大威脅。「儘管黑犀牛長著像劍一樣的大角和厚厚的皮毛,但它們的眼睛卻像蝙蝠一樣瞎。」來自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羅恩·普洛茨(Roan Plotz)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薩克拉門託分校的生態科學家韋恩·林克萊特(Wayne Linklater)合著了這篇研究論文。
眾所周知,牛椋鳥以犀牛身上發現的蜱蟲和病變為食,它們經常充當犀牛的「醫生」,而如果它們發現有人接近,它們就會會大聲叫出聲來,以彌補犀牛視力差的缺點。
為了研究牛椋鳥扮演的角色,普洛茨和他的團隊記錄了它們遇到的兩組犀牛身的牛椋鳥的數量。研究人員在犀牛身上貼上無線電發射器的標籤,以便跟蹤它們。然而他們在研究過程中驚奇地發現,很多攜帶牛椋鳥的犀牛完全避免了與研究人員的相遇,它們根本不給機會讓研究人員貼上無線電發射器。普洛茨認為,40%到50%的遭遇都是因為有牛椋鳥的存在而受阻。
即使當研究人員能夠找到被標記的犀牛時,牛椋鳥的叫聲似乎仍然在捕食者防禦中起到了作用。該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人類方法」實驗,一名研究人員從側風處走向犀牛,而一名同事則記錄下犀牛的行為。野外研究小組記錄了攜帶的啄牛鳥的數量、研究人員接近時犀牛的行為、以及當犀牛變得警覺時,研究人員的距離。
沒有攜帶牛椋鳥的犀牛,只在23%的時間裡能發現人類的接近。而由於牛椋鳥發出了警報,那些攜帶了牛椋鳥的犀牛在100%的時間裡發現了接近的人類,平均距離為61米,幾乎是獨處犀牛的4倍。事實上,犀牛攜帶的牛椋鳥越多,人類被發現的距離就越大。
當犀牛察覺到牛椋鳥的叫聲時,幾乎總是重新調整方向,避開它們的感官盲點。犀牛在上風時聞不到捕食者的氣味,這會成為它們最脆弱的位置,當它們收到警報後,它們會不斷地尋找獵人的氣味,保護自己。
綜上所述,這些結果表明,牛椋鳥是有效的夥伴,使黑犀牛能夠逃避與人的接觸,並促進有效的反捕食者戰略。一些科學家甚至假設,牛椋鳥進化出這種適應性行為,是為了保護它們的食物來源:犀牛。
「人類獵殺犀牛已有數萬年歷史,但在過去150年裡,犀牛已瀕臨滅絕。其中一個假設是,啄牛鳥與犀牛的這種合作關係是相對最近才發展起來的,目的是保護它們的食物來源免受人類的過度捕殺。」
然而,隨著犀牛瀕臨滅絕,加上氣候變和棲息地遭受破壞等原因,牛椋鳥的數量也出現了明星的下降,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局部滅絕的跡象。因此,現在大多數的野生黑犀牛並沒有牛椋鳥作伴。這無論對於瀕臨滅絕的野生黑犀牛來說,還是對於地球物種多樣性來說,都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