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科院施玉海:「灰犀牛」和「牛椋鳥」——對網絡視聽發展的思考

2020-12-03 今日流媒體

2020年10月20-21日,由流媒體網主辦的第二十屆浦江論道暨中國IPTV/OTT智能視聽產業高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東方濱江大酒店)舉行。本屆論道以「5G新視界——智屏·智變·智匯」為主題,吸引全行業的智屏創新代表,共同探討與分享基於大屏延伸出的跨界融合、跨屏聯動、跨省共贏之道。

在20日上午的主論壇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科學研究院網際網路視聽技術研究所所長施玉海發表了主題為《「灰犀牛」和「牛椋鳥」——對網絡視聽發展的思考》的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領導,大家上午好,很榮幸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網絡視聽的想法和思考,本次我演講題目是《「灰犀牛」和「牛椋鳥」——對網絡視聽發展的思考》。「灰犀牛」事件主要指不是隨機突發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後出現的大概率事件。那麼我們既然知道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在下一步的工作當中怎麼把這個事情處理好,這就是「灰犀牛」。「牛椋鳥」棲息在犀牛等食草動物身上,在它們身上來回飛翔攀爬,幫助這些食草動物整理毛髮,挑出其中的跳蚤蝨子、吸血蒼蠅、等害蟲,然後吃掉,繼而能夠維持犀牛的健康。

我今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匯報,首先是網絡視聽大的方向上可能已經出現的問題,然後從幾個關係上面梳理一下目前的網絡視聽環境發展,最後闡述下未來網絡視聽的發展機會和方向,特別是對於運營商而言,如何去構建新的融媒體環境下網絡視聽,以此獲得好經濟效益。

網絡視聽現狀

網絡視聽現狀:第一點是網絡視聽用戶規模增長趨緩,很多省份存在小幅的下滑,在這個現象上面,應該看到從用戶身上獲取比較大的紅利出現拐點,需要行業從另外一個角度深挖用戶的價值,找到新的發展藍海。

第二點,網絡視聽行業業務還相對比較單一,整個平臺目前完全是以視頻或者是音頻為基礎獲取平臺價值,單一的業務對目前來說是夠的,但是對於要作為智慧廣電的一個重要的抓手和重要的支撐平臺還遠遠不夠,所以我們需要構建一個核心支撐能力,來支撐綜合性的服務。

第三點,行業裡面產業鏈各個環節嚴重不均衡,我們能否守住陣地。目前電信企業比較強勢,他們在構建自己的生態,而不是圍繞我們播控一側,當然他們也會圍繞,但不是盡心盡力去做,他們想要有相對多的話語權。而電機廠家都有自己的應用商場,跟我們的關係不是太大,他們有很強的話語權。

第四點,管理與市場及技術、業務脫節,能否得到政策扶持,健全管理體系。我們的發展過程當中出現了很多需要突破的問題,需要走在灰色地帶的東西,這些東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產業的發展,換一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限制,我們有機會,有我們有所作為的條件,讓我們行業大踏步前進。

第五點,服務能力有待加強,生態的構建能否齊心協力。我們現在說到服務側,其實我們什麼都沒有,我們有什麼服務嗎?我們有能接觸到用戶層面的東西嗎?都沒有。但是在這件事上不能脫離用戶,要對用戶所想所念的東西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對用戶有一個深刻的分析,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才能把事業做好。但是我們這一點很欠缺,我們下一步要儘可能從用戶的角度上多考慮,多和相關企業合作,對用戶進行精準化分析,進而讓產業相對良好發展。

最後一點,版權、專網、終端多樣化等問題已成為發展瓶頸,能否改變現狀。針對網絡視聽,特別是IPTV的發展,終端非常單一,就是機頂盒的形式;版權問題,大小屏互動等問題,這些都讓IPTV的發展受到了阻礙,這是一個現實狀況。能否解決?什麼時候解決?是一個未知數。但能否解決不是阻礙我們發現最大的障礙,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障礙,我們多做一些工作,就能夠有所突破。

幾個關係

以上是目前發展的幾個現狀,在這個現狀下面,我覺得有幾組關係值得我們在下一步的工作當中儘可能多關注一些。

第一個關係是網絡視聽的發展跟國網的關係。因為國網成立消息傳出過很多次,這次是真的成立,他們成立的工作最簡單最直接的一點必須要走IP化,走IP化的過程,他跟我們現在所做的網絡視聽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總局發了一個證書,叫做寬帶電視的證書,在廣播電視網絡上開展IP電視,有直播和點播。那他們和我們就是一樣的,在這一點上面臨著我們和國網關係的處理問題。

第二個關係是和總平臺的關係。總分平臺的關係關鍵是定位的問題,總平臺做總平臺的工作,分平臺做分平臺的工作,各自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能夠推動IPTV發展的。未來總分平臺的關係是什麼樣,我覺得還是跟現有的關係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各司其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籌發展是關鍵。

第三個關係是和網絡公司的關係。和網絡公司的關係是兩兄弟的關係,網絡公司目前處在很大的困境中,我們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先進的技術,還有我們對市場的考慮,儘可能和網絡公司多交流溝通,能夠在一些方面幫助網絡公司走出現在的狀況,獲得發展,同時網絡公司有很多好經驗和思路,我們也向他們學習,互相推動廣電產業的發展。

第四個關係是和OTT的關係。比兄弟關係更近一點,但是跟兄弟關係沒有多大區別。原因在於我們都知道IPTV的發展想要突破專網的界限,OTT的發展想要突破所謂的直播界限,兩者之間互相靠攏是技術的使然,不是人為的因素。技術發展影響趨勢,很有可能擋得住,更大的可能是擋不住。換句話說,OTT和IPTV的發展是一個融合發展的過程,他會互相走向合一,走向彼此。我們在現有的環境下,不用說OTT和IPTV兩者是在競爭,是在打架的關係,沒準兒有一天OTT變成IPTV,或者是IPTV變成OTT。

第五個是和電信企業的關係。從廣電企業來說,我們前些年要感謝電信企業對廣電的幫助,特別是IPTV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們都很清楚,一個運營平臺好一點地方有200多人,一般不到100人,但是價值在300-500萬的人均利潤,這是在正常情況下很難想像的。但是這些東西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於電信的成本支出。支出並不是說我們在平臺側沒有做工作,我們在平臺側最近三年,給電信反哺很多好的價值,好的省份增值業務在總收入裡面達到30%,這是一個很好的狀況,這30%和電信企業按照比例分配,對電信企業作了反哺。

我相信隨著我們產業的發展,現在已經初見效益。電信企業的戰略思路,不管是電信、移動、聯通,他們在視頻戰略上堅定不移,不會有任何的動搖,本質上面來說電信把路修得很寬,除了視頻沒有東西撐滿這一條車道。所以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和他們的關係是更加全面深入的合作,來推動產業的發展。

第六個是和內容提供方的關係。我們不能妄自菲薄,需要有所作為。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呢,現在平臺方很多或者是大部分都是在做所謂的SP業務,廣電是做內容的,我們的內容除了直播,其他大部分都是從SP上面獲取,內容提供方能很好地推進我們的工作,但是對於視頻的理解,他們肯定遠遠不如我們,在這個層面上,我覺得對於我們而言應該推出很多自己的欄目和節目,推出自己的一些作品。

第七個是和各省之間的關係。互聯互通和資源交易交換中心是戰略發展的需要。至少有五年時間,唯一解決的問題就是打破各省之間的壁壘,構建統一的圈層網絡,成立國網也是為了解決這個事情,在這樣的環境下面需要構建資源的交易交換中心,IPTV版權怎麼處理,我們的資源怎麼更好在各省之間進行互通互聯,這是比較關鍵的工作,是發展IPTV或者發展網絡視聽下一步的基礎性的平臺。

如何應對「灰犀牛」

無論是網絡視聽的現狀會怎麼走,還是幾個關係怎麼定位?我覺得在一定層面上會容易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如何找到解決的方式,我們可以像所謂的「牛椋鳥」一樣,找到解決我們現在發展遇到問題的一些思路。

從戰略層面來說,首先弄清我是誰,網絡視聽是誰,是廣播電視出身的這麼一個企業和平臺,所以我們要明白關鍵任務是什麼,我們的行業地位不高,老百姓的認可程度沒有這麼高。我們是廣播電視出身的同志,我們要提高行業的地位和話語權,強調公共服務,包括應急廣播這樣的工作。雖然說沒有任何的效益,或者基本沒有效益,要貼錢做,但是我們的行業地位的提升,話語權的提升,得到政府的認可,需要我們在這方面多做工作,反而市場對我們的認可不是那麼關鍵。

然後要知道我們去哪兒?我們一定要樹立我們的廣電自信,IPTV的自信,在下一步的發展過程當中IPTV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樣的條件下,IPTV應該怎麼做,我們從小弟變成大哥,變成大哥以後,你要引領著廣播電視下一步的發展。

最後怎麼去?怎麼去關鍵核心點是跟電信企業合作,我們加強跟電信企業的合作,把生態構建全,有理,有利,有節和網際網路合作,擁抱網際網路。

從戰術層面上面來說,有六個方面的工作可以往前推進:第一個工作是測試驗收,測試驗收不是阻礙發展,而是讓大家在符合管理政策的基礎上大踏步往前走,儘可能把測試驗收工作做好,獲取合規發展的基礎。

第二個是終端的多樣化問題,無論是IPTV還是OTT,終端的多樣化都是值得我們要在下一步花大力氣去做的,終端的多樣化帶來另外一種用戶或者是新的用戶,解決我們大小屏的互動問題。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關注5G的發展,對廣電而言怎麼去發展5G,很難有人能夠說清楚,即使電信對於5G怎麼發展,他也是說得不是太清楚,對他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最近有一位院士在公開場合講5G在一些方面是存在問題的,但是對於廣電對於網絡視聽這一塊我們還是要關注5G的發展。

第三個是網絡視聽綜合服務平臺的構建,完善應用生態支撐體系。網絡視聽平臺不管是7個牌照商也好,還是31個運營商也好,我們以視音頻為主構建服務平臺,我們把老百姓和政府關注的東西放在我們平臺上面,形成一個綜合服務的點,才能符合總局和國家對我們平臺的定位。這些需要我們有一個較好的應用生態的構建,這裡面很難,但是需要我們去做。

第四個方面是內容審核、資源交換和IPV6的問題。審核內容是各個平臺都有這樣的能力,但是我們都知道每個平臺審完了,其他的平臺還是在審,浪費時間和浪費人力,需要我們下一步構建一個相對比較統一的審核機制,審核機制構建起來以後,從技術層面解決了內容在網絡空間上面的唯一性,和在傳輸過程當中的完整性問題。還有IPV6的事,各位領導覺得是電信的事,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我們在構建內容交易交換中心的時候以IPV6為基礎,這個基礎服務是國家的戰略發展,另一方面,IPV6能夠對我們下一步網絡發展產生相對比較大的影響,如何去做,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第五是加強網絡視聽的監管體系的構建,同時完善我們的安全防護體系。不用多說,我們做得還不夠,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隱患問題,下一步的工作當中爭取能夠把網絡構建更加安全,以網絡安全為基礎,發展網絡視聽。

最後一個是短視頻和中視頻和長視頻的互通及交互問題,下一步以視頻為出身的平臺需要我們重點考慮和關注,短視頻的發展我們看到了它的商機很大,但是大屏上的商機也不小,並且以中視頻和長視頻為依託,發展機會和空間潛力更大。

從戰略層面,我大概有以上6個方面的考慮。以上就是我的發言內容,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灰頭椋鳥,是椋鳥科的鳥類,淺灰色椋鳥
    灰頭椋鳥,是椋鳥科亞洲椋鳥屬的鳥類。中等體型的淺灰色椋鳥。灰頭椋鳥,頭及後枕具絲狀珍珠色羽,肩無白紋。灰頭椋鳥,與灰背椋鳥及絲光椋鳥的幼鳥的區別在外側尾羽慄色,腰色深,兩脅具些許棕色。灰頭椋鳥,中小型鳥類,體長17-20cm。嘴橙黃色。
  • 通過非洲草原典型鳥類:牛椋鳥,認識鳥類與其他動物的共生關係
    初識牛椋鳥牛椋鳥屬於雀形目——椋鳥科——牛椋鳥屬,我們日常說的「牛椋鳥」實際上是泛指牛椋鳥屬,因為牛椋鳥屬下只有兩種鳥類:分別是紅嘴牛椋鳥(Buphagus erythrorhynchus)和黃嘴牛椋鳥(
  • 牛椋鳥:既是剔牙專家又是吸血怪咖?動物界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
    我覺得牛椋鳥和絕大多數大型食草動物就是這樣一種互利共生關係,大型食草動物為牛椋鳥提供食物,而牛椋鳥負責放哨提前察覺食肉動物帶來的危險。但凡有大型素食哺乳動物的地方,牛椋鳥就會出現,它是黑犀牛、跳羚、非洲野牛、河馬、斑馬最忠實的鐵桿兒朋友 。肯亞的邊緣腹地常見到很多紅嘴牛椋鳥停在當地的黑犀牛身上 ,啄食黑犀牛身上的寄生蟲和昆蟲及蟲卵 。 所以澳大利亞的生物學家在當地的生態公園以黑犀牛和牛椋鳥為研究課題展開研究。
  • 牛椋鳥是清除寄生蟲益鳥,還是趁人之危的吸血鳥
    大家知不知道非洲很多植食動物的身上都有牛椋鳥、紅嘴,而長頸鹿身上牛椋鳥數量特別多,看起來他們的關係特別鐵,非洲動物的好基友。牛椋鳥最喜歡吃動物身上的皮蟲,當動物受傷的時候也會為其清理傷口。
  • 椋鳥科辯識小結
    椋鳥科大多體型中等,嘴直而尖,腿較粗壯,多棲息於開闊地帶,非繁殖季多成群活動,叫聲嘈雜,經訓練可以模仿人類說話,所以比較容易成為籠養鳥而出現逃逸情況,
  • 科學家:別忘了還有哨兵牛椋鳥
    最近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雖然犀牛的視力很差,但是很多犀牛有牛椋鳥為它們對潛在的危險發出警報,它們就像哨兵一樣,作為對付偷獵者的第一道防線。研究人員追蹤野生黑犀牛,發現那些攜帶牛椋鳥的犀牛,比那些獨處的犀牛更善於感知和躲避人類。雖然最近十幾年來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使瀕臨絕種的黑犀牛數量有所回升,但偷獵仍是一大威脅。
  • 每日一讀 |《牛椋鳥是犀牛的瞭望眼》(60s音頻)
    為了測試這些牛椋鳥是否真的充當了嘈雜的瞭望臺,普羅茨和他的團隊在犀牛角中植入了無線電發射器。「當牛椋鳥在犀牛背後時,在沒有被發現的情況下接近它們,來了解鳥類是否會提醒犀牛,而犀牛是否會傾聽。」研究人員發現,沒有「牛椋鳥」的犀牛在平均27米的距離上發現人類接近的機率只有23%。但是當牛椋鳥出現時,這些鳥百分之百地提醒犀牛。它們在平均61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人類。而且,現場的牛椋鳥越多,探測距離越遠——這意味著預警越早。
  • 南非紅嘴牛椋鳥與黑斑羚蹭頭秀親密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4日報導,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裡,一位攝影師抓拍到紅嘴牛椋鳥為黑斑羚撓痒痒的圖片。圖片中的黑斑羚一臉享受,表情搞怪,讓人喜不自禁。這組照片是今年早些時候,來自丹麥的46歲的動物學家和野生動物攝影師莫根•特羅利(Mogens Trolle)在克魯格公園裡抓拍到的。
  • 牛椋鳥,動物界保健行業大佬,好事壞事都讓你給做絕了
    牛椋(liang二聲)鳥,動物界保健行業大佬,好事壞事做絕,它們分布於非洲,尤其是食草動物多的非洲大草原上,牛椋鳥屬只有兩種鳥類,紅嘴牛椋鳥和黃嘴牛椋鳥,經常停留在大型食草動物身上啄食寄生蟲。牛椋鳥,動物界保健行業大佬,好事壞事都讓你給做絕了如果你以為牛椋鳥是人見人愛的保健精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它們不光捉蟲,還要吸動物們的血!牛椋鳥活躍在各種動物身上,比如水牛、長頸鹿、犀牛、斑馬、河馬甚至大象身上也有它們活動的蹤跡,它們在啄食寄生蟲的同時,還會自己偷偷開葷。
  • 草原上一場奇特的動物對峙,野牛怒視牛椋鳥,大眼瞪小眼!
    在動物世界中,非洲野牛是一種食草動物,但野牛的脾氣是最為暴躁的物種,攻擊性非常強,一般動物都不敢輕易靠近野牛群,只是野牛對牛椋鳥是既友好又憤怒。在坦尚尼亞的草原中,就拍攝到野牛怒視牛椋鳥,這是一場奇特的動物對峙,野牛大眼瞪牛椋鳥小眼,最後都友好相處。
  • 《灰犀牛》作者米歇爾·渥克:中美貿易戰是只極大的「灰犀牛」
    灰犀牛,用來形容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相對於黑天鵝事件的難以預見性和偶發性,灰犀牛事件並不是隨機突發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後出現的大概率事件。2016年,美國紐約國際政策研究所所長、世界經濟論壇「青年領袖」、2007年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在其著作《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首次提出灰犀牛概念,並迅速引起全球關注。
  • 黑天鵝和灰犀牛越來越多,普通人應該怎麼做?
    黑天鵝和灰犀牛為何越來越多?三是波及範圍廣、破壞力強。向黑天鵝和灰犀牛學習危機如果黑天鵝事件具有灰犀牛的特點,我們事先可以知道事件會發生,但是因為自身認知能力不足選擇性忽視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我們就應加強針對此類事件的預警機制和危機應對機制。
  • 非洲技師牛椋鳥,專門給動物「採耳」,不收錢只收肉的那種!
    在自然界中有著很多各型各色的生物,而每一種生物的存在也都是有他們的意義的,這次我們要講的就是非洲被叫做技師的鳥類,專門給動物們採耳,可它們卻是不收錢只收肉,這種動物就是牛椋鳥。就知道的牛椋鳥以共有兩種分類,一種是紅嘴牛椋鳥一種是黃嘴牛椋鳥,它們的嘴巴都是非常鮮亮的,主要依靠大型動物身上的寄生蟲為生,所以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經常就能看見一些大型食草動物身上有一些牛椋鳥。
  • 黑天鵝和灰犀牛越來越多,普通人該怎麼做?
    從古到今,人類社會的演進和科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降低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結合思路一和思路二,面對公共衛生危機這樣的黑天鵝事件,我們既要有科學的態度,對病毒的原理和傳播機制進行理性分析,也要有決斷的膽量和擔當的勇氣。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通過科學研究對病毒的特點和防治的措施有了更大把握,同時做好自我防護的重要性也深入人心。
  • 牛椋鳥落在河馬背上吃蟲,河馬寶寶表情亮了,網友:太好笑了
    一群牛椋鳥落在河馬背上吃蟲,河馬寶寶表情亮了,網友:太好笑了說到牛椋鳥,相信大家都會非常的陌生,"牛椋鳥"有兩種,一種是紅嘴牛椋鳥,還有一種是黃嘴牛椋鳥,牛椋鳥一般都是出現在非洲大草原,它們主要是吃食草動物身上的跳蚤蝨子、吸血蒼蠅、或者皮上的蜱
  • 「灰犀牛」火了,於是我們專訪了這一概念的提出者
    遺憾的是,這些人原本可以從中獲益最多。在這本書中,我主要傳遞了一個觀點:我們並沒有解決顯而易見的問題。其實,能夠重新審視我們熟識的問題是一種智慧。中國人就有這種智慧,他們更願意思考如何應對挑戰,知道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不像很多美國人那樣高傲,也更願意認真思考如何應對挑戰。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北椋鳥
    北椋鳥,拉丁學名為Sturnus sturninus,別稱燕八哥、小椋鳥,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椋鳥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Purple-backed Starling,命名人為Pallas,命名時間在1776年。
  • 香港城大成都研究院與香港應科院籤署合作備忘錄
    應科院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0年成立,其使命是透過應用科技研究,協助發展以科技為基礎的產業,藉此提升香港的競爭力。迄今為止,應科院已將750多項技術轉讓給業界,並於中國內地、美國及其他國家擁有850多項專利。
  • 黑天鵝,灰犀牛和倫敦鯨都代表什麼?
    2920年是不尋常的一年,大家聽到「黑天鵝」這個動物的頻率有點高,那麼除了黑天鵝,其實灰犀牛和倫敦鯨這兩種「動物「有時也會出現。簡單介紹下這三種動物在經濟學中代表什麼。 黑天鵝事件: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各大媒體不看好的川普擊敗希拉蕊當選美國總統就被稱之為總統選舉的黑天鵝事件。
  • 絲光椋鳥
    2020年4月15日,我正在株雷路旁一水田邊拍攝林鷸,突然有兩隻絲光椋鳥闖入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