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優化鋰電池極片微觀結構解析

2020-11-22 電子產品世界

電動汽車長續航裡程對動力電池提出了更高的能量密度要求,市場和基礎設施情況同時又要求動力電池具有良好的倍率特性,而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如何在較高的能量密度下實現電池良好的倍率特性,這需要從微觀上理解電池極片的機理,從下至上優化電池設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84814.htm

鋰離子電池極片塗層可看成一種複合材料,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活性物質顆粒(act);(2)導電劑和黏結劑相互混合的組成相(碳膠相,sub);(3)孔隙,填滿電解液。因此,對於電極片塗層,各相的體積關係由式(1)表示:

(1)

其中,ε為孔隙率,

為活物質體積分數,

為碳膠相體積分數。

而電池的倍率特性主要與極片中電子、離子的傳導特性密切相關,宏觀的多孔電極理論中,鋰離子、電子的有效電導率可由式(2)、式(3)計算:

(2)

(3)

其中,

鋰離子的有效電導率;

電子的有效電導率;

電解液中鋰離子的電導率;

ε 極片塗層中的孔隙率;

孔隙迂曲度,連同孔隙的曲線通道長度與宏觀入口-出口直線距離比值的平方;

活物質體積分數;

活物質顆粒相的迂曲度;

電子在活物質材料中的電導率;

碳膠相體積分數;

碳膠相的迂曲度;

電子在碳膠相中的電導率;

從公式(2)可見,在電極微觀結構方面,鋰離子的電導率主要與極片的孔隙率和孔隙迂曲度相關,孔隙率意味著電解液的體積分數。當增加孔隙率時,鋰離子的電導率升高,但是電子的電導率下降,也會影響容量。而孔隙的迂曲度與活物質的形貌、極片製備工藝相關。特別對於高能量密度的厚電極極片設計,控制孔隙的迂曲度,提高離子和電子的電導率,這是非常重要的。在標準模型中,孔隙的迂曲度可基於孔隙率由式(4)進行計算。

(4)

其中,γ =1-β,為Bruggeman指數,理論和試驗驗證,其值為1.5,但是這並沒有考慮實際的電極片微觀結構。

日本京都大學Gen Inoue等人研究了鈷酸鋰正極極片、石墨負極極片,採用FIB-SEM技術重構了極片的三維微觀結構,基於實際的重構結構計算了鋰離子和電子的有效電導率。計算值與試驗結果對比確定了重構極片結構的有效性。最後,通過不同的粘結劑模型和顆粒形狀模型模擬電極微觀結構,基於這些對比,討論了多孔電極微觀結構與鋰離子電導率的關係。

2、試驗和模擬

2.1、實際電極結構的重建

正極塗層:LCO: CB: PVdF = 92.6:4.6:2.8,面密度3.0 mAh/cm2,厚度77μm

負極塗層:C+SBR+CMC體系,面密度2.0 mAh/cm2,厚度40μm

採用FIB-SEM技術對電極塗層每500nm逐層切除獲取160張截面照片,然後重構電極三維微觀結構。重構結構像素解析度為500nm,解析度較高,一般XCT技術解析度為1μm左右。粘結劑和導電劑顆粒很小,無法分辨,因此將他們看成一個混合相(碳膠相)。

圖1 電極塗層微觀結構重構圖:(a)鈷酸鋰電極截面,(b)石墨電極截面,(c)鈷酸鋰重構三維結構,(d)石墨重構三維結構

圖1為鋰離子電池電極塗層的微觀結構重構圖,基於此重構圖,計算極片塗層的孔隙率,另外使用He氣測實際量塗層的孔隙率,其結果如下表所示。

誤差產生的主要來源:重構結構解析度為500nm,在此尺寸之下的孔隙被忽略,而He測量的孔隙率包含了更小尺寸的孔隙。本文認為小尺寸的孔隙不是主要的離子傳輸通道,因此將其忽略。

2.2、電子、離子的有效電導率計算

正極中,活性物質的電子導電率很小,忽略不計。負極中,粘結劑相內導電材料比例很小,忽略其電子導電率。因此,離子、電子的電導率可由式(5)、(6)、(7)計算。

2.3、正極塗層中離子有效電導率的實驗測量

極片製作成半電池,測量交流阻抗譜EIS,採用等效電路模型。從而通過試驗數據計算出離子有效電導率。不考慮反應濃度分布和電子濃度分布,將極片製作成半電池,測量半電池的交流阻抗譜,如圖2a和b所示,Rsol是與集流體和隔膜相關的電阻,交流阻抗譜中,45°直線斜率是離子有效電導率電阻,因此,離子有效電導率和孔隙迂曲度由式(8)計算:

(8)

其中,L為極片塗層的厚度,S為電極的面積。

2.4、正極塗層中電子有效電導率的實驗測量

首先製備一系列不同導電劑含量的電極片,極片在一定的壓力下採用四探針法直接測量電阻(圖2c),將測量的結果作導電劑含量-電阻關係圖,通過曲線反推至導電劑含量為0時的電阻值Rcont,則電子電導率可由式(9)計算:

(9)

當導電劑含量大於0.4時,電極電子電阻趨於常數值,本文中電子的電阻採用此常數值。

2.5、試驗結果和模擬結果的對比

圖2e是離子、電子有效電導率的實驗值和基於重建結構的計算值的對比,另外給出了布拉格曼模型的理論計算值。實驗值和計算值接近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而理論值比實驗值和模擬值都要高,往往過高估計電池倍率特性。

圖2 離子、電子有效電導率實驗測試方法

(a)(b)半電池交流阻抗譜試驗測量離子有效電導率;(c)(d)在壓力下直接測量電子有效電導率;(e)基於重構結構離子、電子有效電導率計算值與試驗測試值對比

3、數值模型結構的評估

3.1、正極中碳膠相對離子有效電導率的影響

圖3a是基於實際重構體的調整結構。基於實際的三維重構結構,通過改變碳膠相和孔隙界面體素尺寸,對微觀結構進行調整,並與實際結構對比,理解正極中碳膠相對鋰離子電導率的影響。對每一種結構計算了孔隙和碳膠相的迂曲度,以及根據公式(5)計算離子的有效電導率。

圖3b是數值模擬生成的微觀結構,模擬生成時,假定活物質顆粒是球形的,尺寸滿足圖3b中的粒徑分布曲線,活物質完全沒有團聚,隨機設置位置,直到體積分數達到設定值0.55(此值與實際結構相近),活物質結構在後面幾種結構模型中保持不變。而碳膠相也是基於體積分數生成的,形成以下四種結構:

結構A 均勻塗層結構:碳膠相沒有團聚,在活物質顆粒表面形成均勻厚度的塗層。

結構B 隨機組裝結構:碳膠相與活物質沒有太強的親和性,發生團聚,團簇隨機分布在前面生成的活物質結構孔洞中,團簇尺寸由孔隙尺寸確定。

結構C 親水性的結合結構:碳膠相與活物質親水性結合,接觸角小於90°

結構D 疏水性的結合結構:碳膠相與活物質疏水性結合,接觸角大於90°

圖3 (a)基於重建結構的正極調整結構,(b)數值模擬生成的結構

相關焦點

  • 從結構、材料及工藝等方面解析鋰電池內阻影響因素
    我們希望鋰電池的內阻越小越小,那麼就需要針對此三項內容採取具體措施來降低歐姆內阻。1離子阻抗鋰電池離子阻抗是指鋰離子在電池內部傳遞所受到的阻力。在鋰電池中鋰離子遷移速度和電子傳導速度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離子阻抗主要受正負極材料、隔膜以及電解液的影響。
  • 鋰電池廠家解析鋰電池工作原理、結構及應用
    鋰電池廠家解析鋰電池工作原理、結構及應用。鋰電池是一種充電電池,它主要依靠鋰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工作。鋰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佔地小、長循環壽命等鉛酸電池不具備的優勢被廣泛應用於生活之中。鋰電池在現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本文存能電氣鋰電池廠家為大家解答鋰電池的工作原理、結構及應用。鋰電池工作原理鋰電池是一種充電電池,它主要依靠鋰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工作。
  • 如何合理提高鋰電池正極極片的壓實密度?
    極片工藝。例如將三元材料的形貌製備成和鈷酸鋰類似的大單晶;優化三元材料粒度分布;極片製作時使用導電性好的導電劑以降低導電劑用量,調漿過程高速分散,使導電劑和黏結劑均勻分散等等。 下面是從優化三元材料形貌和粒度方面來提升三元材料壓實密度的實例。
  • 鋰電池極片表面缺陷檢測及其對電化學性能的影響
    鋰電池極片表面缺陷檢測及其對電化學性能的影響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車近幾年迅猛發展,市場增長迅速。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鋰離子動力電池得到飛速發展。同時,市場對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壽命、安全等方面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國家補貼政策調整對電池成本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 一文看懂鋰電池包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和組裝過程
    一文看懂鋰電池包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和組裝過程。鋰電池即鋰金屬電池,一般是指使用二氧化錳為正極材料、金屬鋰或其合金金屬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鋰電池包逐漸成為主流。本文小編就來和大家談談鋰電池包結構、工作原理和組裝過程,很棒的乾貨哦!
  • 鋰離子電池極片配方及工藝評估-極片電阻法
    在極片輥壓工序中,設置合適的輥壓壓力以保證極片的壓實密度在合適範圍內,進而實現極片電子電導和離子電導的平衡,對研發人員來說也是一大挑戰。本文採用極片電阻法來評估極片中導電劑含量以及壓實密度對極片電子電導的影響,為研發人員確定最佳配方和工藝參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 淺談鋰電池用正負極集流體
    但是,除了主要的四大部分外,用來存放正負極材料的集流體也是鋰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鋰電池正負極集流體材料。   1、集流體基本信息  對於鋰離子電池來說,通常使用的正極集流體是鋁箔,負極集流體是銅箔,為了保證集流體在電池內部穩定性,二者純度都要求在98%以上。
  • 解析投資:從獲諾貝爾化學獎的「鋰電池之父」看鋰電池行業
    鋰電池是一種二次充電電池,它的電池結構由正負極、隔膜、有機電解液以及電池外殼組成。其中正極通常為錳酸鋰、鈷酸鋰或鎳鈷錳酸鋰等活性物質材料,負極的活性物質通常為石墨或近似石墨結構的碳。電池的隔膜是一種經特殊成型具有微孔結構的高分子薄膜,能夠使鋰離子自由通過而電子無法通過。電池外殼則通常由鋼殼、鋁殼、鋁塑膜等構成。
  • 史丹福大學發明鋰電池集流體「三明治」結構
    鋰電池主要將能量存儲在電極材料中。因此,提升能量密度的常用思路就是優化和開發電極材料,或者直接增加活性物質在電池中的比例。不過最近,鋰電池研究領域的明星團隊——史丹福大學的崔屹課題組,通過革新電池中的非活性結構「集流體」,實現了電池能量密度再增加8%~26%。
  • 乾貨|鋰電池生產工序完全手冊
    鋰電池按照形態可分為圓柱電池、方形電池和軟包電池等,其生產工藝有一定差異,但整體上可將鋰電製造流程劃分為前段工序(極片製造)、中段工序(電芯合成)、後段工序(化成分裝)。由於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能要求很高,因此在電池製造過程中對鋰電設備的精度、穩定性和自動化水平都有極高的要求。
  • 關於鋰電池極片設計的基礎知識
    鋰電池電極是一種顆粒組成的塗層,均勻的塗敷在金屬集流體上。鋰離子電池極片塗層可看成一種複合材料,如圖1所示,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活性物質顆粒;(2)導電劑和黏結劑相互混合的組成相(碳膠相);(3)孔隙,填滿電解液。
  • 動力電池壽命影響因素,微觀變化與宏觀特性有著怎樣的聯繫?
    最近連續閱讀了一些資料,可以說鋰電池壽命,是外部應力作用、電芯微觀結構變化再到電芯外特性表現的三部曲。而一個外部特性,可能對應幾種微觀變化,比如內阻的增加即受到SEI膜生長的影響也受到系統內鋰離子總量減少的影響;而一個微觀上的變化,同樣也可能帶來幾個不同方面的外特性的變化,比如電解質分解,既可能帶來電阻的上升,也可能使得開路電壓降低。外部應力的作用與微觀結構的變化,同樣存在類似關係。
  • 電力設備行業:從三個問題,深度解析固態鋰電池當前產業化進度
    解析一:半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道路進展如何?全固態鋰電池具備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柔性化等優勢,同時又存在離子電導率低、界面阻抗大等問題短期無法商業化,這個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認可,我們不再贅訴。我們本篇報告將深度解析市場最關注的三個問題:1、半固態鋰電池對現有產業鏈的影響?2、全固態鋰電池體系的產業化進程如何?
  • 解讀鋰電池包的結構特點
    解讀鋰電池包的結構特點。鋰電池包作為鋰電池UPS中的儲存能量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存能電氣小編就來為大家帶來對於鋰電池包結構特點的解讀。鋰電池包的結構鋰電池包一般包括有正極、負極、電解質、隔膜、正極引線、負極引線、中心端子、絕緣材料、安全閥、密封圈、正溫度控制端子、電池殼等。
  • 三元鋰電池壽命是多久_三元鋰電池壽命問題解析
    打開APP 三元鋰電池壽命是多久_三元鋰電池壽命問題解析 發表於 2018-01-25 10:23:02 三元鋰電池概況 由於構成鋰電池的電解質材料各有不同,鋰離子電池也被劃分為三元鋰電池和液態鋰離子電池兩種。
  • 三元材料鋰電池容量逐漸衰減 由什麼原因導致?
    電極材料相轉變可以引起晶格參數的變化及晶格失配,由此產生的誘導應力引起晶粒的破碎,並引發裂紋的傳播,造成材料的結構發生機械破壞,從而引起電化學性能衰減。  KIM[1]等對層狀LiNi0.6Co0.2Mn0.2O2 正極材料的微觀結構進行了研究分析,由於Li+(0.76 ?)與Ni2+(0.69 ?)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在生理條件下蛋白質中的賴氨酸一般帶正電荷,與鄰近胺基酸殘基間的靜電相互作用、氫鍵等是調節蛋白質結構和相互作用的關鍵因素之一。賴氨酸反應性與其所處微觀環境密切相關,蛋白質結構和相互作用的變化直接影響相關區域賴氨酸的反應性。
  • 新型鋰電池9分鐘充入80%電量、續航達1000公裡
    新型鋰電池9分鐘充入80%電量、續航達1000公裡現如今人類的生活與電力已經不可分割了,並且我們一直在追尋將電力最大儲存利用的方法,電池就誕生了,目前最常見的電池就是鋰電池,隨著科技的發展,各類電池都在不斷地優化。
  • 棗莊鋰電池回收生產廠家產品的注意事項
    這樣正負極材料在及脫出鋰離子時相對於金屬鋰的電位的差值,就是電池的工作電壓。鋰離子技術的高電壓特性可以減少電池使用量,由此降低了電池組的成本,使之與使用鎳技術的電池大致相當。通過這種方法測量,得出結論:動力鋰電池:鋰離子動力電池是20世紀開發成功的新型高能電池。綜上所述,電池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而我們人類就是的受益方。
  • 崔屹團隊發明鋰電池集流體「三明治」結構,論文登在自然子刊封面
    鋰電池主要將能量存儲在電極材料中。因此,提升能量密度的常用思路就是優化和開發電極材料,或者直接增加活性物質在電池中的比例。不過最近,鋰電池研究領域的明星團隊——史丹福大學的崔屹課題組,通過革新電池中的非活性結構「集流體」,實現了電池能量密度再增加 8%-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