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屹團隊發明鋰電池集流體「三明治」結構,論文登在自然子刊封面

2020-12-07 DeepTech深科技

從 1990 年代左右大規模商用開始,鋰離子電池的比能量密度大約以每年 3% 的速度提升。在增加能量密度的同時,人們希望鋰離子電池能夠更輕、更安全。

鋰電池主要將能量存儲在電極材料中。因此,提升能量密度的常用思路就是優化和開發電極材料,或者直接增加活性物質在電池中的比例。

不過最近,鋰電池研究領域的明星團隊——史丹福大學的崔屹課題組,通過革新電池中的非活性結構「集流體」,實現了電池能量密度再增加 8%- 26%。成果作為封面,發表在 Nature Energy 上。此次成果的一作是課題組的博士後葉玉勝和訪問學者卓聯洋。

這種新型集流體比傳統集流體輕 80%;並且由於設計中添加了阻燃劑,還能有效防止電池燃燒。

與常見的改善電極材料、或增加活性物質的思路不同,這個成果的新穎之處在於,從集流體這個非活性的部分入手,在能量密度、電池重量、安全性能同時實現了明顯的優化。

「我們之所以選擇集流體,是因為當把整個電池的結構進行拆分之後,發現傳統的金屬集流體佔鋰電池比重可達 15% 甚至更高。它由金屬箔膜組成,重量大,功能單一,主要作為電子的傳導載體。此外,集流體是電池內唯一不影響鋰離子傳輸的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開發空間由金屬組成。所以我們想通過優化集流體,讓電池的能量密度再進一步提升。」葉玉勝介紹。

圖|Nature Energy 封面

越來越薄的集流體,創新的「三明治」結構

業界總在不斷嘗試將集流體越做越薄。這是為了減輕這個非活性成分在鋰離子電池重量中所佔的比重。

鋰離子電在充放電過程中,電解液中的鋰離子,在正負極之間往返運動。而集流體作為電池中的非活性成分,不貢獻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承載正負極的電極材料,同時收集電流和傳導電子。

集流體一般採用高純度的銅或者鋁作為材料,而高純度的金屬比較重。常見的集流體形式是金屬薄膜,正極的集流體是鋁箔,負極則是銅箔。以電動汽車的常用鋰電池為例,常用的銅箔厚度是 9 微米。也有廠家開發了 6 微米、甚至更薄的銅箔集流體。

「 太薄的金屬集流體,在機械強度上面臨很大的問題。」葉玉勝告訴 DeepTech ,由於電極材料塗附在集流體上,金屬箔需要比較好的延展性和強度,否則會容易斷裂。除此之外,生產超薄金屬膜集流體,也會導致成本增加。

那如何既保持集流體的導電性、維持良好的機械強度,又減輕集流體的重量呢?新設計的方案是將集流體變成「三明治」結構:以輕質的有機物材料作為支撐體,在其兩面複合約為 500nm 的銅薄膜。

由於有機物大大輕於金屬,這樣製備出來的新集流體,總體厚度不增加的情況下(9微米左右),比原來的純金屬集流體變輕了 80%。

由於集流體的重量佔比減輕,電池能量密度就能夠提升 8%-26%(具體數據依電池類型的不同而不同)。並且,有機物的易調控性可以讓研究人員在集流體中加入新功能。

研究團隊選擇的有機材料是聚醯亞胺,並且在其中加入了阻燃劑。聚醯亞胺是一種常見的工程材料,已經被廣泛使用。

在 1960 年代就開始被使用,最早的產品是電機的絕緣槽、電纜繞包材料,後來擴展到微電子航天、航空器及軍事領域。它具有耐高溫、耐化學腐蝕性、高強度等優點。

「金屬密度很大,有機物的密度比較低,所以我們的思路是用有機物作為一個基底,來實現同樣導電效果,同樣有支撐效果的集流體,來替代現在商業上的純金屬薄膜型的集流體。」 葉玉勝表示。

圖|傳統集流體和新型集流體的結構對比(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 )

成熟的製備工藝

聚醯亞胺的熱穩定性很高,能夠承受 400 攝氏度的高溫。相比之下,鋰電池隔膜常用的 PE 、 PP 材料,在超過 120 攝氏度時就會發生收縮的情況。

以聚醯亞胺製備出來的集流體,熱穩定性能夠得到顯著提高。甚至在電池出現了熱失控的情況時,集流體都能夠保持穩定。並且它本身是不燃的,這也能夠提升電池的本證安全性。由於其化學穩定性強,也能夠有效避免集流體與電池中其它組成成分的副反應。

從工藝成熟度上考慮,聚醯亞胺的工業製備已經很成熟,成本低廉。此外,採用鹼分解的方式,就可以對聚醯亞胺進行回收,這也為將來回收廢舊電池中的有機物提供了環保廉價方案。

採用聚醯亞胺作為基底,滿足了集流體的支撐性能。那麼在這一層基底之上的金屬箔,只需要滿足導電性,不需要再考慮機械強度而做到幾微米那麼厚。

葉玉勝介紹,「 500 納米左右的銅層的電導率,與純金屬薄膜集流體的電導率已經非常接近了。」這樣在保持原有導電性能的同時就可以顯著降低集流體的重量。

金屬薄膜製備目前也有很成熟的工藝。為了控制製備成本,可採用連續濺射、無電鍍等方法來製備超薄金屬層,這能夠為該技術的規模化生產提供廣闊前景。

聚醯亞胺、金屬膜的單獨製備工藝有成熟的方案。因此,新型集流體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使金屬膜與聚醯亞胺之間穩定地粘附在一起。

針對這個問題,研究團隊對聚醯亞胺的界面進行改性,增強了聚醯亞胺和金屬之間的粘附力。

葉玉勝告訴 DeepTech ,目前,從材料成本計算,新的集流體每平方米的成本約為 1.3 美元,而純銅箔的材料成本約為每平方米 1.4 美元。這顯示了新集流體在大規模生產上的成本優勢。這項新技術已經通過史丹福大學申請專利,團隊也正在探索大規模生產的工藝。

有阻燃效果的集流體

研究對這種新型的集流體進行了安全測試。當暴露在明火中,傳統的鋰電池會立刻被點燃並且持續劇烈燃燒,直到將電解質燃盡。而採用了新型集流體的鋰電池,則只能產生微弱的火苗,無法燃燒起來。

這是由於溫度升高時,聚醯亞胺中添加的阻燃劑被釋放出來,起到了阻燃的效果。

圖|安全測試對比,上排是傳統鋰電池,下排是基於新型集流體的鋰電池(來源:論文)

通常而言,明火極易使鋰電池燃燒。「一般的電池安全測試不會這麼做,因為直接拿明火去點燃鋰電池是一種很嚴苛的安全表徵方式,我們選擇了這種更嚴苛的方式去評價它的安全性。」葉勝玉告訴 DeepTech 。

一直以來,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之間,存在著矛盾。無論將阻燃劑添加在電解液、隔膜、或者正負極材料中,都是在鋰離子的傳輸路徑中引入了新的物質,從而影響離子傳導,進而影響電池性能,最終導致能量密度降低。

從內部的結構來看,在電池充電跟放電過程中,鋰離子會從電極材料的某一極,通過電解液,穿過隔膜,到達另外一極。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加入新的物質,都會影響電池的性能。例如,將阻燃劑加入電解液中,就會降低電解液的導電率。

那麼不參與鋰離子運輸過程的集流體就是存放阻燃劑的理想部位。但是傳統的純金屬薄膜以高純度的金屬為原材料,能難將物質添加在緻密的金屬層中。新集流體以有機物作為基底,就可以通過不同的工藝,將阻燃劑複合進有機物中。

除了集流體對鋰電池內部結構帶來的革新,Nature Energy 在一篇評論文章中還表示,這種設計理念可以擴展到鋰電池的外包裝設計。外包裝佔據鋰電池總重約 20%,運用這項技術開發更輕的外包裝,能夠進一步顯著提高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發明鋰電池集流體「三明治」結構
    鋰電池主要將能量存儲在電極材料中。因此,提升能量密度的常用思路就是優化和開發電極材料,或者直接增加活性物質在電池中的比例。不過最近,鋰電池研究領域的明星團隊——史丹福大學的崔屹課題組,通過革新電池中的非活性結構「集流體」,實現了電池能量密度再增加8%~26%。
  •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面對當前電池材料在能源、環境領域的挑戰性問題,崔屹的報告以「問題導向」作為基本研究思路,圍繞高能鋰電池,重點分析了目前最具應用前景的金屬鋰負極材料。針對鋰金屬極易生長枝晶、造成負極材和電解液損失甚至誘發安全性等問題,崔屹從問題本質出發,提出為鋰尋找一個合適的「host」材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 2020年以來崔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崔屹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能源存儲與轉化、納米顯微技術、納米環保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的合成與製造等等。以納米技術為核心,多學科交叉,多方向並進是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的重要特點。尤其是在電池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崔屹教授團隊長期以來引領國際研究前沿方向。納米人團隊對崔屹教授2020年以來部分研究成果進行了及時匯總,供大家學習交流。
  • 斯坦福崔屹團隊發明可防火的新電解質
    鋰電池這麼不安全,是因為在高溫、碰撞等情況發生時,電池很容易自燃、甚至引發爆炸,對於航空、汽車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常規鋰電池尚且如此,對於擁有高能量密度的下一代鋰離子電池——鋰金屬電池來說,其安全性則是更大的問題。可以這麼說,安全問題是困擾著鋰離子電池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許多科研團隊重點攻關的對象。
  • 崔屹教授團隊2019年Nature&Science等頂刊大盤點
    先後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400餘篇。根據Google Scholar顯示,截至2019年12月29日,崔屹的總引用次數高達162285次,h指數為189。除了在科研界熠熠生輝,崔屹的另外一個標籤是企業家。
  • 淺談鋰電池用正負極集流體
    但是,除了主要的四大部分外,用來存放正負極材料的集流體也是鋰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鋰電池正負極集流體材料。   1、集流體基本信息  對於鋰離子電池來說,通常使用的正極集流體是鋁箔,負極集流體是銅箔,為了保證集流體在電池內部穩定性,二者純度都要求在98%以上。
  • 斯坦福崔屹團隊發明新電解質,大幅提高鋰金屬電池安全性
    鋰電池這麼不安全,是因為在高溫、碰撞等情況發生時,電池很容易自燃、甚至引發爆炸,對於航空、汽車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常規鋰電池尚且如此,對於擁有高能量密度的下一代鋰離子電池——鋰金屬電池來說,其安全性則是更大的問題。可以這麼說,安全問題是困擾著鋰離子電池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許多科研團隊重點攻關的對象。
  • 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 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原標題: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1975年,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帶著X射線偏振探測任務的衛星由NASA發射升空,對蟹狀星雲的探測結果令人振奮
  • 專訪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矽負極鋰電池走向產業化
    新華社舊金山10月3日電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在現代科學體系內,能開闢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並不多,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崔屹是其中一個。2016年,美國權威學術雜誌《科學》發表長篇通訊,專門介紹崔屹和他對矽負極鋰電池發展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本文來自《清華管理評論》2017年6月刊) 作為曾經的學生,崔屹是學霸中的戰神,在哈佛讀博,在加州伯克利讀博士後,在無數人夢想的頂尖期刊《自然》、《科學》發表科研成果是家常便飯; 作為現在的發明家,崔屹團隊的發明已經三次被《科學美國人》評為年度「十大創新技術」:2010年,移動式水過濾器;2014年,將低級廢熱轉化成電能的電池;2016年,會製冷的衣服。
  • 新電解質可大幅提高鋰電池安全性-斯坦福,崔屹...
    近日,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領銜的團隊在鋰金屬電池安全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鋰金屬電池電解質,不僅超輕、能量密度高,其安全性能也非常好,就算在著火的情況下也能繼續工作!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增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成了鋰電池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一般來說,鋰電池的能量密度越高,電子產品的續航時間越長。
  • 專訪丨斯坦福納米科學家崔屹:做頂級科研,還要開成功公司
    諸如此類的發明不僅讓出生於廣西來賓的崔屹成為頂級學術期刊的常客,獲得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學家獎等獎項,還屢登《科學美國人》評選的年度「十大創新技術」,促成了安普瑞斯(Amprius)、4C Air兩家科技公司的誕生。近日,崔屹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
  •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新華社舊金山10月3日電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在現代科學體系內,能開闢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並不多,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崔屹是其中一個。
  • 斯坦福終身教授崔屹專訪:那些指引向成功的力量—新聞—科學網
    > 作為曾經的學生,崔屹是學霸中的戰神,在哈佛讀博,在加州伯克利讀博士後,在無數人夢想的頂尖期刊《自然》、《科學》發表科研成果是家常便飯; 作為現在的發明家,崔屹團隊的發明已經三次被《科學美國人》評為年度「十大創新技術」:2010年,移動式水過濾器;2014年,將低級廢熱轉化成電能的電池;2016年,會製冷的衣服。
  • 崔屹《ACS Nano》綜述:教你玩轉「冷凍電鏡」
    鋰離子電池由正極、負極、集流體、電解質組成,內部存在各種界面,了解這些界面納米結構如何隨電池工況的演變是電池研究中的難題,冷凍電鏡技術正好可以大展身手。 在快速冷凍下,電池材料就能保持原始的電化學狀態。崔屹等人利用這一技術發現在兩種不同的電解質中,鋰金屬表面上會形成兩種不同的界面納米結構。
  • 「又是」崔屹!斯坦福能源中心迎首位華裔主任,上任四大計劃首次...
    未來我有四方面計劃,第一是發明革命性清潔能源科技;第二是做好科技產業化;第三是提高學生畢業後對社會的影響力;第四是幫助制定有影響力的能源政策,以對能源經濟起到指導作用。  截至目前,其在 Science、Nature 等頂刊已發表論文 500 多篇,論文被引用指數 H-index(Google)為 206。憑藉所做的研究,他已獲得被認為是材料界最高獎之一的美國材料學會獎章 (2020),目前在美申請專利 50 多項。
  • 斯坦福能源中心迎首位華裔主任崔屹,上任四大計劃首次曝光
    截止目前,其在 Science、Nature 等頂刊已發表論文 500 多篇,論文被引用指數 H-index(Google)為 206。憑藉所做的研究,他已獲得被認為是材料界最高獎之一的美國材料學會獎章 (2020),目前在美申請專利 50 多項。
  • 史丹福大學開發新型鋰電池:可防止過熱起火
    史丹福大學開發新型鋰電池:可防止過熱起火這一新技術可以防止電池的起火。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鮑哲南表示:「為了解決鋰離子電池意外起火的問題,人們嘗試了多種不同方法。鮑哲南及其團隊成員在2016年1月11日的《自然能源》期刊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普通的鋰離子電池包含兩個電極,而液體或膠狀的電解液在兩個電極之間傳遞電荷。因此,對電池的撞擊、短路和過度充電都會導致發熱。如果溫度超過150度,那麼電極就會著火,甚至引起爆炸。此前已有多種技術被用於防止電池起火,例如在電解液中加入阻燃劑。
  • 實現鋁基集流體在鉀金屬電池穩定循環
    編輯推薦:本文通過簡單的燒結法製備了Al@Al複合集流體,雙層鋁結構對鉀電電解液具有良好的潤溼性,從而可以實現金屬鉀(K)的穩定沉積。該研究為首次在鉀金屬電池中報導具有穩定性能的鋁集流體,開拓了鉀電集流體的研究範圍,也為後續的集流體的設計提供了一種良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