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斌院士:生命科學領域需揭示三大基本科學問題

2021-01-13 高校科技進展

人體是一個網絡化開放式的複雜巨系統,具有高智能、自組織、自調節、自穩態等特徵,通過能量信息傳遞進行新陳代謝,自我更新、自我修復、自行運動、自我繁衍。對人的生命活動本質規律的揭示應該是現代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的主攻方向。

就生命科學領域而言,需要揭示三大基本科學問題:解析組成生命體的微觀結構,探索結構之間的關聯關係,揭示結構及其功能的時相性變化規律。

生命活動的本質從以還原論為代表的微觀角度理解,是蛋白質及其他生物大分子的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對立統一運動過程,以生物大分子自我更新、自我複製、自我調節為機制;

從宏觀角度理解,是維繫人體生命活動的結構系統在演變中所表徵的高智能、自組織、自調節、自穩態,新陳代謝、自我修復、自我繁衍的過程,維繫機制是能量信息的網絡化傳遞。

筆者認為,生命科學研究應該是還原論、整體論、信息科學三者的深度融合,以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微生物組學、單細胞圖譜刻畫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技術,從超微觀的分子、微觀的生物大分子、亞細胞、細胞、細胞間聯繫到組織、器官、系統和整體等多個層面,系統解析人體結構,探索結構間的關聯關係,系統研究組織器官細胞的精細結構及其功能的時空變化,獲取海量的生命活動數據知識,並轉化為數學模型,模擬、復現或再現相關生命活動過程,系統解密生命活動的本質。這是生命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

醫學科學與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是促進生命科學進步的必然途徑。

生命科學的困境

現代科學技術解決了生命科學領域的部分難題,人類健康維護有了明顯進步,疾病譜發生了改變。

但是,由於至今尚未從整體上系統揭示人類生命活動的本質和規律,使我們在健康領域仍然處於有些老病未解、新病不斷出現的窘境。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現代醫學進步緩慢。後基因組時代,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認知和治療並沒有本質上的突破,比如沃森在2013年甚至宣稱:多少年來想通過基因序列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是「沒價值的」。

過度依賴基因層面的治療選項,對某些疾病的治療總體上很可能是退步了,而且增加了很多費用。

二是生命科學研究缺乏公理體系和數學計算。現代自然科學是建立在受控實驗所得到的公理之上,關鍵在於邏輯化和公理化;醫學研究是建立在結構學、功能學和生物實驗觀察之上,這些觀察結果未能實現數理邏輯上的公理化。

數學家在生物學中取得的成功遠不及在物理化學方面,沒有形成計算醫學的研究範式,DNA螺旋依然只能觀測一些二維現象,還未能系統揭示三維、四維的內在分子互作關係上的數理邏輯機制。

三是一些新方法運用不能從根本上促進醫學進步。人類醫學仍然停留在傳統時代,依然在用天然的和化學的物質去對抗治療疾病,對整體生命活動改善有限;

外科手術演變成微創治療,但微創仍是外科手術的一種,這種技術的「發展」是以丟掉組織為代價來治療疾病的。

而現代的網際網路醫學、人工智慧醫學只是信息技術本身的進步與拓展,還沒有實現醫學與信息科學的真正融合,形成相互促進式的發展。

需揭示的三大問題

一是解析人體微觀結構。細胞是生命體的核心單元,人體是一個由約37萬億~40萬億個細胞構成的複雜系統。目前微流控細胞分離、單細胞DNA/RNA測序、細胞原位分析、質譜流式細胞分析等技術已經逐漸建立並用於單細胞分析。

單細胞檢測技術會產生包括DNA序列、RNA序列蛋白質等生物分子組成,以及它們的細胞空間位置等海量數據,應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 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從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來建立細胞結構圖譜資料庫。

如通過目前的形態表徵差異來區分不同的細胞,推測人體的細胞類型可能有200到300種不等,但如果用單細胞圖譜刻畫技術,可能會發現有上萬種類型的細胞。

二是探索結構之間的關聯關係。轉錄水平本身在許多情況下不足以用來預測蛋白質表達水平以及解釋基因型與表型的關係。

以複雜系統科學的整體論作為方法論,探索在生物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等多個層級結構之間相互作用中「湧現」出的新屬性,系統探索它們之間的關聯關係,有利於提升從微觀層面系統認知健康與疾病的特徵,研發具有多靶性系統性調節和幹預的新藥。

三是揭示結構及其功能的時相性變化規律。自然界任何物質都是在不斷演變的,人體從受精卵形成時起到生命活動結束,所有組織結構及其功能無不發生時相性的變化。

揭示隨時間變化的生物大分子變構及細胞狀態特徵、瞬時屬性、細胞數量等信息,以及不同健康狀況、不同基因型、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下的生物大分子變構及細胞狀態結構的動態變化規律,是認知生命活動規律的方法和路徑。

採用密集數據驅動的科學範式,挖掘隱藏於高維、高通量多維融合的生物醫學大數據中的新洞見,將生物醫學領域的知識模型轉換為數學模型,以生物醫學大數據作為輸入參數,以人工智慧算法對模型進行迭代、訓練,輸出旨在揭示逼近於真實的生命系統結構與功能的時相變化表徵。

新的方法論及其科學意義

生命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是解析生命體微觀系統性、復原宏觀整體性。人體經絡可能是能量信息流縱橫交錯、由表及裡的網絡化傳輸模式。維繫機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信息由表及裡地傳遞於各系統間、器官間、組織間、細胞間、亞細胞結構間。

能量信息還與體外環境、體表體腔微生態環境進行實時溝通交換。經絡的載體形式可能是:細胞骨架、細胞膜、細胞間連結、組織內及組織間結締組織,這種網絡化的物理結構可能是信息能量的傳遞通道(信道)。

人體的這種能量信息網絡(經絡)用現代物理及信息技術應該能夠實現可視化。

刻畫人體能量信息網絡傳遞機制的三大工具為生命大數據、數學模型、人工智慧。

生命科學大數據將是揭秘生命活動本質的基礎,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數據結構最複雜、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的科學大數據。

數學模型是龐雜生命科學大數據數學定量分析和集成的基礎,依據人體生命科學大數據構建的數學模型,有可能揭秘生命科學大數據背後生命活動規律的數理邏輯表達,有效模擬、再現或復現微觀和宏觀生命活動過程,重構生命體四維結構,揭示結構之間的關聯關係和時相性變化規律,以及物質、能量與信息轉化形式。

通過人工智慧,自動化自適應構建數字人體模型,以定性定量定位描述生命活動的狀態、健康水平、疾病程度及治療效果和轉歸。

對人體生命系統網絡解析的科學意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改變生命科學實驗模式。它可能會改變生命科學的實驗研究範式,能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用數字疾病模型替代動物疾病模型。

二是全球合作共享。關係人類生存、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科學進展能推動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交流合作。

三是全面認知生命。把局部生命物質運動和演化現象,放到人體生命系統網絡的體系中去評價,對精確診斷及治療、維護人類身心健康有極大價值和意義。

四是促進網際網路技術仿生學發展和科學技術全面進步。人體生命系統網絡解析為人工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提供了仿生學基礎。人體能量信息網絡有可能是最科學、最智能、自組織性最高的網絡模式。人體生命系統網絡解析成果可以引領其他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化學、物理學、信息科學、製造業、農業、數學等科學技術領域的全面進步。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科學報》 (2020-08-26第1版 要聞,原題《生命科學領域實現突破須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相關焦點

  • 叢斌院士:生命科學領域需揭示三大基本科學問題
    對人的生命活動本質規律的揭示應該是現代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的主攻方向。就生命科學領域而言,需要揭示三大基本科學問題:解析組成生命體的微觀結構,探索結構之間的關聯關係,揭示結構及其功能的時相性變化規律。而現代的網際網路醫學、人工智慧醫學只是信息技術本身的進步與拓展,還沒有實現醫學與信息科學的真正融合,形成相互促進式的發展。需揭示的三大問題一是解析人體微觀結構。
  •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打開APP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發表於 2018-06-03 09:22:14 他表示,在國際腦科學飛速發展,各國紛紛啟動大型腦研究計劃之際,本次研討會邀請到了國內外頂尖腦科學專家,就腦科學、腦疾病、人工智慧、腦機融合等重大科學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和學術研討,具有重大意義,必將有效推進我國腦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 研討會上,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1.
  • 科學三大領域——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與「 社會科學」、「 思維科學」並稱「科學三大領域」,它是以定量作為手段,研究無機 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 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自然科學是研究 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包括 天文學、 物理學、 化學、 地球科學、 生物學等。
  • 生命科學領域三大奇蹟之一:NAD+的抗衰之路
    近些年,科學家們在對抗衰老的鬥爭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尤其是對延緩人類衰老、改善健康的關鍵性分子物質NAD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研究取得關鍵性突破,它的精髓是可以幫助修復受損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同時也是長壽基因SIRT1的激活劑,在人體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NAD+被稱之為生命科學領域三大奇蹟之一。
  • 2019年度盤點: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的熱門人物與事件
    之後,袁隆平先生在此基礎上開發了「二代雜交水稻」以及「超級雜交水稻」,進一步提升了水稻的畝產量,促進了中國人民溫飽問題的解決。邵峰院士獲「未來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於9月7日在北京公布2019年獲獎名單。邵峰因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症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的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4。
  • 解答基礎生命科學核心問題
    ■揭示相關遺傳病發病機理     本報北京8月21日電(記者晉浩天)21日凌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施一公研究組的兩篇研究長文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在線發表,首次揭示了高解析度剪接體三維結構和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研究正向基於數據的科學發現範式轉變。
  • 2020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 涉及三大領域
    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9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正式發布,「人類行為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對傳染病大流行的影響機制是什麼」等4個衛生問題、「採用哪些科技手段能有效保證食品更健康、更安全」等3個安全問題和「自然資源總量快速減少應對響應機制有哪些」等3個資源問題入選。
  • 科學三大領域——思維科學
    思維科學是從 心理學、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 生理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研究人思維過程的規律。其應用領域涉及科學包括 語言學、模式識別、人工智慧、 教育學、 情報學、 管理學、 文字學等學科。哲學、心理學觀點及研究方法決定了思維科學 行為主義、 聯想主義、 格式塔和 信息學等學派的形成。思維科學的研究對於科學體系結構與人腦潛力的發揮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主辦單位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寧教授主持發布會,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康樂院士,入選項目負責人饒子和院士、匡廷雲院士、隋森芳院士、喬傑院士等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等30多家媒體的記者出席新聞發布會。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期待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生物科學:探索生命的奧秘
    一、專業解析   生命科學是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之一   什麼是生物科學?  生物科學(也被稱為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從本質上說,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和生命本質的科學。生物科學與我們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
  • 揭示新奧秘 提供新思路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這些成果解答了這些生命科學的難題。 據了解,本年度的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聯合體認為這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
  • 楊煥明院士分析生命科學中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
    楊煥明院士在《2009高技術發展報告》中撰文,系統分析了生命科學中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近幾年來,生命科學取得了很多新的重大進展,如DNA測序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幾十種常見重要疾病相關遺傳變異的鑑定、幹細胞技術和基因組學結合而直接將體細胞轉化為幹細胞、人工設計和製造第一個獨立生存的細菌(「人造生命」或合成生物學)等。生命科學的這些突破,要比前幾十年累計的進展還要多。
  • 涵蓋12個領域!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發布
    新華社青島8月15日電(記者溫競華、張旭東)在15日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發布了10個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的科學問題10個對技術和產業具有關鍵作用的工程難題。從「冠狀病毒跨種傳播的生態學機制是什麼」到「引力波將如何揭示宇宙奧秘」,從「如何開發新型免疫細胞在腫瘤治療中的新途徑與新技術」到「無人車如何實現在衛星不可用條件下的高精度智能導航」,這20個問題涵蓋了生命科學、數理化基礎科學、地球科學、資源能源、製造科技、交通運輸、醫學健康、農業科技
  • 中科院院士陳洪淵:科學儀器是窮究物性、攻堅克難的利器
    21世紀的生命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和能源科學等領域迫切地要求分析化學發展各種新的測量和表徵手段以解決其疑難問題,尤其是作為本世紀科學發展的中心和主導科學的生命科學。基於其研究體系的複雜性,分析化學面臨巨大的挑戰。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開展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的評選,延續了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推薦和評選的方式,組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8個知識創新類和
  • 鄒承魯:生命科學是當代最活躍的領先學科
    生命的本質是運動,是特殊的也是最複雜的物質運動形式。可以認為,生命活動是整個自然界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    生命科學的基礎和核心是生物學    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各個領域的基礎和核心。生物學是研究所有生命形式及其活動的基本規律、揭示生命現象本質的一門科學。
  • 我國在生命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又取得重大突破
    這是我國在生命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這一顛覆性成果有助於從源頭上回答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基本生物學問題。之前,人類對細胞生物電現象的認識存在誤區,甚至是顛覆性的錯誤。可以說,自亞里斯多德發現「電鰩」「帶電」的2300多年間,或自伯恩斯坦膜學說提出至今的118年間,細胞生物電現象一直是生物學領域未解世界之難題。本文就是基於K+通道「摺紙風車」模型原理和伯恩斯坦膜學說,提出了新的離子學說——膜面積守恆定律,以及基於膜面積守恆定律建立了新的數學模型——離子不等量方程,對細胞生物電現象產生機制進行了完美、科學、合理地闡釋。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導讀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開展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的評選,延續了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推薦和評選的方式,組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