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問題成為我黨重點關切

2020-12-05 北京周報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 (記者 車玉明)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談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列在第一位。他還在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這表明,資源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中共的重點關切。

按照慣例,每次黨代會上的報告都要首先總結過去5年的成績,同時列舉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內存在並要認真加以解決的突出問題。從這些列舉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中共的關切重點。

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列舉了7個方面存在的問題,涉及資源環境、平衡發展、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民生和社會、思想道德建設、黨的執政能力、基層黨組織、幹部作風與消極腐敗現象等。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這一突出的強調與過去有所不同。5年前的中共十六大報告列舉了6個方面的問題,排在第一位的是「農民和城鎮部分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失業人員增多,有些群眾的生活還很困難」。十五大報告中列在第一位的問題是「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特別是部分國有企業活力不強」。

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經濟增長也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200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5.5%,卻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鋼鐵、15%的能源。水汙染、空氣汙染、酸雨等環境汙染現象嚴重,一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重金屬、輻射、電子垃圾等新的環境問題也在不斷增多。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曾指出,中國已經成為石油、鐵礦石等能源和礦產資源最大的進口國之一,國際能源和礦石價格的波動將直接影響到國內相關產業的成本和競爭力;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不斷增強,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公眾壓力。

十六大以來,中共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去年公布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說,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僅使經濟發展質量難以提高,資源環境也不堪重負。中央的一系列戰略決策表明,中國的環境與發展的關係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重大戰略任務。

胡錦濤在報告中就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要求,其中首次提到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理念。生態環境已成為報告所描繪的2020年中國小康社會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中國應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

十七大代表、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說,這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沒有生態文明,一切文明就沒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態文明體現的正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文化內涵。」

相關焦點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通訊:中國首個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誕生記
    2018年12月5日,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上,該校校黨委書記柳和生為實驗室主任孫佔學頒發聘書。 東華理工大學供圖中新網南昌2月20日電 題:中國首個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誕生記作者 王劍 詹建英2月20日,不少高校還在假期中,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早已開工。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名單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的重要補充,為進一步促進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建立一個全面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學科體系,教育部決定 在國家重點學科評選的基礎上,從申報學科中再擇優確定一批水平較高的學科作為國家重點學科的培育對象,予以重點扶持。
  • 風力、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西北地區成為新能源企業布局重點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產業迅速崛起,風力、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西北地區成為新能源企業布局的重點。不過,由於種種原因,新能源發電的消納問題一度矛盾凸顯,引發各界關注。  國家電網稱,甘肅酒泉至湖南湘潭特高壓直流工程長期送受電合作協議的籤訂,將進一步提升輸電通道利用效率,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 當前環境資源類案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筆者試以近年來天津法院環境資源類案件的審理情況以及相關審判人員、機構的運行情況為藍本,談一談如何應對。  一、 當前環境資源類案件存在的問題  1.案件數量與社會現實不符  據環保部門的統計,僅2012年一年,各級環境保護行政部門作出行政處罰、受理信訪以及通過網絡、電話方式受理的汙染投訴共計1170279件,相當於「十一五」期間受理信訪總量的近四倍。
  • 中國環境資源審判 (2019年)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與海南省人民檢察院、海南省海警局聯合印發《關於辦理海上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就海上環境資源案件的管轄、偵查、起訴、審判等問題作了細化規定。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江西在全省三級法院環境資源審判機構體系已經基本建立的基礎上,著力推進建立重點流域區域管轄審判體系,在「五河一江一湖」流域和部分重點區域設立11個環境資源法庭,對涉流域、區域生態環境案件集中管轄,實現司法保護一體化。
  • 給資源環境承載力裝上「五色信號燈」
    、事故頻發,資源約束明顯,生態系統退化形勢日趨嚴峻,一些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對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狀況開展綜合評價,可以更清晰地認識不同區域國土空間的特點和屬性,開發現狀、潛力和超載狀況,明確區域資源環境超載問題的根源與癥結,從而實施差異化的管控與管理措施等。
  • 劉世錦:資源環境壓力的實質是什麼
    資源和環境壓力的實質是什麼  經濟發展中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從來都存在。我國近年來資源和環境約束壓力顯著增大,是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體制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雖然號稱地大物博,但大多數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我們面對的資源約束要大於那些資源稟賦條件好於我國的國家和地區。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主辦,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等單位承辦。會議以「夯實生態文明之基,建設富饒美麗中國」為主題,就「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國土規劃」三個領域分別進行研討。
  • 市生態環境局關於民生領域突出問題集中整治的公開承諾
    一、整治的主要問題   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環境汙染問題。   二、整治措施   1.解決環境信訪問題。通過12369環保熱線、新鄉交通廣播問政欄目《行風熱線》環境保護專題、市生態環境局門戶網站等渠道,廣泛收集群眾反映的大氣汙染環境信訪問題,快速依法調查處理群眾關切,堅決做到「有報必接、違法必查、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有效解決群眾反映環境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滿意度和幸福感。   2.開展專項監督檢查。
  • 祁東縣對重點行業(企業)生態環境問題進行「體檢」
    近年來,我縣採石、制砂、磚瓦、陶粒、商砼等行業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群眾反映強烈。為汲取衡陽某企業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教訓,杜絕類似問題發生,回應群眾呼聲,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大力提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根據縣委、縣政府工作安排,1月5日至8日,祁東分局成立5個由局領導帶隊、相關股室隊業務骨幹組成的排查組,分片區對全縣採石、制砂、磚廠、陶粒、商砼等重點行業(企業)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地毯式摸排、「體檢」。
  •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所謂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是針對生態服務而言的,比如消納廢棄物、景觀和舒適性、生態系統保留和生物多樣性等。目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和實踐中,主要存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計算方法與基礎數據不足;二是資源環境承載力難以準確評估;三是各環境要素承載力與綜合承載力之間的關係不清;四是承載力的政策性和科學性協調不夠。
  • 【中國科學報】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走進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部門、各行業在資源與環境領域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比如人口普查、土壤普查、森林資源調查等,但各部門的數據圖件參差不齊,科學分類與統計缺乏嚴格的界定和標準,造成了國家人力、物力等的浪費。  「教訓發人深省,必須統一規劃、制定規範和標準。」在一場座談會上,陳述彭等專家直言現實問題。
  • 我黨最早密碼"豪密"發明者周恩來:第一份電報發給誰
    我黨最早密碼「豪密」的發明者:周恩來戴鏡元(解放軍總參三部原部長)我黨最早的密碼是周恩來同志發明的,最早使用這個密碼的是任弼時。第一份電報是周恩來從上海發給蘇區中央局的,內容是問任弼時是否到了中央蘇區。周恩來有重要事情不在時,就由鄧穎超譯電。任弼時有緊急事情不在時,陳琮英負責譯電。第二份電報,是關於商定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人事安排問題。
  •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讓人喜憂參半的專業
    2012年經教育部調整本科專業目錄,將「環境經濟」和「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合併為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為研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汙染、資源短缺等問題,教育部特設了這門專業。從這些課程可以看出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和我們生存的環境、資源密切相關,同學們既要學習經濟學的知識,又要學習環境與資源科學的知識,能用經濟學理論和工具解決環境、資源問題。
  • 上海市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
    12月25日下午,受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委託,上海市科技諮詢有限公司組織專家對依託我校建設的上海環境保護化學汙染物環境標準與風險管理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科技與國際合作處處長施敏、副處長趙健植,我校科研院院長朱為宏教授、科研院基地與成果部主任曹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修光利教授,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全國勞模周亞康高級工程師及重點實驗室相關人員參加了會議。驗收專家組由上海市科委基地處、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東華大學和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專家組成。驗收會由上海市科技諮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樹任主持。
  •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
    同時,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地下水嚴重超採,環境汙染問題突出,已成為我國東部地區人與自然關係最為緊張、資源環境超載矛盾最為嚴重、生態聯防聯治要求最為迫切的區域,加之區域功能布局不夠合理,城鎮體系結構失衡,京津兩極過於「肥胖」,周邊中小城市過於「瘦弱」,區域發展差距懸殊,特別是河北與京津兩市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公共服務水平落差明顯。
  • ...有關負責人就《關於進一步加強煤炭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
    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難以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煤炭資源開發在一段時間內仍將維持一定的強度。近些年來,我國煤炭資源進行了高強度開發,大型煤炭基地覆蓋了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內蒙古、山西、陝西、新疆等地區成為主要產煤區域。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帶來了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等問題。中央環保督察也指出了青海木裡礦區開採破壞生態、山西霍東礦區開採影響水源保護等問題。
  • 我國環境法律制度和環境保護若干問題
    3、噪聲汙染成為群眾的投訴熱點    我國噪聲汙染日益突出,已成為僅次於水汙染和大氣汙染的第三大城市公害。2011年,全國仍有22.1%和23.9%的城市區域、重點城市區域噪聲超標,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群眾反映強烈。與2010年相比,全國城市聲環境的達標率出現下降態勢。夜間噪聲擾民問題較為嚴重。
  •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集成與應用」隸屬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專項,是區域生態資源資產統計核算業務化技術方向的重要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旨在面向國家資源環境統計核算的業務化需求,發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方法與技術體系。  會議由項目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