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 (記者 車玉明)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談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列在第一位。他還在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這表明,資源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中共的重點關切。
按照慣例,每次黨代會上的報告都要首先總結過去5年的成績,同時列舉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內存在並要認真加以解決的突出問題。從這些列舉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中共的關切重點。
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列舉了7個方面存在的問題,涉及資源環境、平衡發展、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民生和社會、思想道德建設、黨的執政能力、基層黨組織、幹部作風與消極腐敗現象等。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這一突出的強調與過去有所不同。5年前的中共十六大報告列舉了6個方面的問題,排在第一位的是「農民和城鎮部分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失業人員增多,有些群眾的生活還很困難」。十五大報告中列在第一位的問題是「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特別是部分國有企業活力不強」。
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經濟增長也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200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5.5%,卻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鋼鐵、15%的能源。水汙染、空氣汙染、酸雨等環境汙染現象嚴重,一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重金屬、輻射、電子垃圾等新的環境問題也在不斷增多。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曾指出,中國已經成為石油、鐵礦石等能源和礦產資源最大的進口國之一,國際能源和礦石價格的波動將直接影響到國內相關產業的成本和競爭力;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不斷增強,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公眾壓力。
十六大以來,中共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去年公布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說,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僅使經濟發展質量難以提高,資源環境也不堪重負。中央的一系列戰略決策表明,中國的環境與發展的關係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重大戰略任務。
胡錦濤在報告中就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要求,其中首次提到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理念。生態環境已成為報告所描繪的2020年中國小康社會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中國應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
十七大代表、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說,這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沒有生態文明,一切文明就沒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態文明體現的正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