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所出現的結構性變化和矛盾、挑戰,如能源和其他重要資源的生產和消耗增長迅速;環境壓力空前增大;過去構成中國經濟增長低成本優勢的諸多生產要素,特別是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上升;在整個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原有的地區發展差距並沒有縮小,有些方面還在擴大;社會矛盾在某些方面有所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不容忽視;中國正在以日益增長的規模介入國際經濟活動,「中國因素」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等等。這些矛盾和挑戰,在已有的發展方式空間內是難以包容和應對的。發展方式的轉型勢在必行。
資源和環境壓力的實質是什麼
經濟發展中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從來都存在。我國近年來資源和環境約束壓力顯著增大,是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體制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雖然號稱地大物博,但大多數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我們面對的資源約束要大於那些資源稟賦條件好於我國的國家和地區。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資源消耗強度是不同的,大體上呈倒U型分布,上升速度較快的是重化工業增長加快、比重提高的階段。我國近幾年的經濟增長正處在這樣一個階段。雖然一些年來能耗技術指標是下降的,但由於高耗能產業比重增大,總的能耗水平還是上升了。如果說資源稟賦是無法改變的,發展階段又難以超越,體制政策環境則是改進餘地最大的。
關於資源和環境約束,有一個認識上的方法論問題。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自身的資源稟賦並不是能否發展、發展什麼、以多快速度發展的先決條件。在國際國內,都不乏資源稟賦條件不好,但經濟發展成就斐然的例子。例如,日本、韓國基本沒有石油和鐵礦石資源,煤炭資源也很少,但發展起了在國際上競爭力領先的鋼鐵和汽車工業。相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卻缺少發展活力,不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上的競爭優勢。開放條件下的資源流動,大大緩解了自身資源稟賦的約束。另一方面,資源的品種、質量、可利用程度等,與科技水平密切相關。以能源為例,煤炭、石油等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是工業革命以後的事情,電力、核能的出現和使用,也只有一百多年和幾十年的時間,還有一些新能源時間更短。一個時期以來,隨著國際油價高企,多種新能源的開發進度加快了。所以,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從一個長時期的戰略眼光觀察,對資源和環境約束應有科學的認識,悲觀是沒有理由的。
在這個問題上,既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又要有緊迫感。強調緊迫感,首先是在其他條件不改變或改變不大的情況下,短期內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量迅速上升,使我們不得不承受巨大壓力。更緊要的是,這種壓力是在大量該做、能做的事情未做的情況下出現的。如果我們把鼓勵節約、環保的措施都採取了,把有利於節約、環保的技術都利用了,有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我們面臨的壓力就會小得多。相對於自然條件和技術的約束,我們面臨的思想觀念上的約束、體制和政策環境上的約束要大得多。這是當前資源和環境壓力增大的實質所在。
解決資源和環境約束壓力的出路在於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創新。要探索和逐步建立適應當代科技發展潮流和國際發展方式調整趨向,同時也符合中國現階段實際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對此必須作出多方面的努力。要切實解決好發展理念的轉變問題,把發展建立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的基礎之上;要從各自實際出發,制定並實施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資源節約、保護環境規劃,重點是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要充分發揮價格在解決資源和環境約束中的基礎性作用,該放開的要放開,需要政府定價的也儘可能適應市場變化;要在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加強對資源有效利用和環境治理的社會性管制;要加強資源和環境領域的研發活動及其成果推廣,在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加快科技進步過程中,優先發展那些有利於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技術;要繼續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積極發展有利於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技術密集型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以自主創新贏得新的競爭優勢
通過創新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是一個關係到我國產業中長期競爭力,也是關係到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如何認識自主創新,近來也有一些討論。有的行業圍繞「合資企業進行的創新算不算自主創新」展開爭論。對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全局和戰略的眼光來觀察和理解。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資金的「引進來」和「走出去」,純粹內資的企業將越來越少。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實行多元化的股份制結構,其中包括引入外資。國有經濟比重最高的基礎行業,如電力、電信、金融等行業中的國有大企業,也越來越多地在境內外上市。所以,按照企業資本來源來界定,不符合開放經濟的實際,也存在很大的技術上的困難。比如,某企業的直接投資者是內資,但再從這個投資者向上追溯,可能會找到外資蹤跡。外資企業的研發活動到中國來,雖然會對內資企業形成競爭,同時也有技術擴散、人員培訓、促進產業配套條件形成等積極作用,總體上說利大於弊。可借鑑的國際經驗和我國多年來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從內外資企業的角度看,我們所說的自主創新可以有兩個要點,一是內資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外資企業研發能力向中國的轉移。當然,前一個要點是重點,我們講自主創新,立足點和重心都是內資企業。有一些東西,特別是那些關鍵性、基礎性的技術,僅僅靠開放是拿不到的,必須靠自己來搞,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但是,這與鼓勵外資企業研發能力向中國轉移並不矛盾。這兩件事情是互動的,一定程度上是互補的。外資企業是在中國僅僅搞加工製造好呢,還是把研發能力也轉移到中國來好呢?還是應該鼓勵它們向中國轉移。我們講自主創新,這個「自主」的主體應該是中國經濟的大局,全球化、市場化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大局。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合法註冊、經營的企業所進行的有利於提高中國經濟創新能力的活動,應該得到鼓勵,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劃入「自主創新」的範圍。這樣看問題,對提高我國經濟總體創新能力是有好處的,也正是新時期提高吸收外資質量和水平的政策所要求的。
對地方和企業來說,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不少問題需要深入探討。比如,如何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和組織結構,使企業領導人能有長遠眼光和內在積極性,真正自主地、堅持不懈地開展創新活動;如何培育資本市場,特別是鼓勵風險投資的發展,解決企業創新融資難的問題;如何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支持企業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足夠激勵;如何促進外資企業研發活動向本地轉移,使引進外資與提高創新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如何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通過這些企業的帶動形成創新型產業集群,或者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向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過渡;如何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支持新技術向中小企業的擴散,支持某些重要技術攻關項目的研發活動;如何完善政府支持創新的政策機制,特別是把重點轉向需求激勵政策,通過稅收、價格、直接補貼、政府採購、設立標準、傾向性措施等,推動企業的自主創新。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