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上一些國家的科學家們,在西伯利亞永久和南極洲永久凍土帶和海洋底部發現了一種「天然氣水的混合晶體」,由於其外觀類似水冰,而且可以燃燒,所以將其命名為「可燃冰」。在我國本土首次發現「可燃冰」的時間為2008年,發現地點位於青海省天峻縣祁連山南麓的永久凍土帶中。2010年我國科學家在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確定了11個「可燃冰」可開採目標區,並於2017年試開採成功。
什麼是可燃冰
可燃冰是我們對這種物質的形象稱謂,實質上它的學名應該叫作天然氣水合物,是在低溫、高壓環境下,天然氣與水結合而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也就是說可以認為可燃冰是一種被高度壓縮後所形成的固態天然氣,其分子式可以表達為:CH4·nH2O。
從該分子式可以看出,可燃冰的組成可以視為甲烷和水的混合物,所以在燃燒以後幾乎沒有殘渣,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清潔程度要比傳統能源中的煤和石油要高得多,因此被世界各國公認為21世紀最清潔和最理想的新型綠色能源,對於緩解全球能源緊缺、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抓緊研究和實踐成熟的勘探和開採技術體系。
可燃冰是如何形成的?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可燃冰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必要條件,即充足的天然氣原料來源、較低的溫度環境和較高的壓力環境,三者缺一不可。可燃冰形態的存在,也必須依賴這個條件,比如剛開採出來的可燃冰是一種類似冰晶的結構,但是過一會就會變成「冒著氣泡的泥水混合物」,天然氣因「失壓」從晶體中釋放出來,剩餘物也就失去了可以燃燒的能力。
最理想的可燃冰生成條件,那就是天然氣蘊含比較豐富的區域,加上0-10攝氏度的較低溫度環境、30個以上大氣壓的較高壓力環境。滿足這幾個條件的區域,從目前看,一個是大洋底部,另一個就是陸地上的永久凍土帶。
海洋底部可燃冰的形成:在海洋底部存在著大量的有機沉積物,上層的有機沉積物在好氧細菌的作用下發生分解,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一方面由於沉積物的厚度一般都很大,而且有機碳的組分較高,所以好氧菌並不能完全分解這些沉積的有機物,處於沉積層中下部區域的有機物,則在厭氧菌的作用下進行分解產生甲烷,一部分通過沉積層中的孔隙釋放出來,還有一部分則在海底很高的壓力環境中,形成氣、水包合物,最終在海底地層的多孔介質中壓縮生成可燃冰。
陸地可燃冰的形成:由於可燃冰的形成需要較低的溫度環境,所以在陸相有機物大規模沉積區域、且緯度較高區域的地層中,也有可能產生可燃冰。這些區域地層往往要擁有較高的孔隙度,比如砂巖、粉砂巖的巖床最為常見。在厭氧環境下,地層中沉積的有機物被厭氧菌分解,產生甲烷氣體,在800米以下的深度,與水結合與氣、水包合物,形成可燃冰。比如在西伯利亞、格陵蘭島、中高緯度的高原凍土帶中,可燃冰的分布比較廣泛。
我國有多少可燃冰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可燃冰的勘探力度越來越大,所發現的能夠開採的可燃冰區域也越來越多。據科學家們估算,包括海底和陸地永久凍土層內的可燃冰總量,可以達到7*10^18立方米,其中碳含量達到10^13噸級別,這個數量相當於地球上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等傳統化石能源中碳含量的兩倍以上,這些可燃冰廣泛分布於超過10%的海洋底部以及30%左右的陸地區域(主要集中在永久凍土區域)。
根據我國的勘探結果,在我國的南海、東海海域以及青藏高原、東北地區的凍土帶都存在著大量的可燃冰資源,預計資源總儲量可分別達到65萬億、3.4萬億、12.5萬億和2.8萬億立方米,總體來看,我們可燃冰總量將超過80萬億立方米。我國的南海海域,是目前世界上已經發現的可燃冰飽和度最高的區域,平均接近40%;同時,我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海域開採可燃冰實現穩定產氣的國家、第三個在中高緯度高原凍土帶的陸域鑽探獲取可燃冰樣品的國家。
可燃冰的優勢以及開採的風險
從優勢上來看,可燃冰的有效熱值組分含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如果完全轉化,可以變成164立方米的甲烷和0.8立方米的水,因此它的能量密度極高,對比正常狀態下的天然氣,0.1立方米的天然氣可供燃氣小轎車行駛300公裡左右,如果替換為同體積的可燃冰,理論上可以讓汽車行駛5萬公裡。
此外,可燃冰是非常清潔的能源,燃燒之後幾乎不生其它殘渣和廢氣,燃燒的熱值很高。同等狀態、同等體積的條件下,可燃冰完全燃燒產生的熱值,要比煤、石油、天然氣這些傳統能源高出數十倍,絕對稱得上高效、無汙染的綠色新型能源。
從風險上看,由於可燃冰的組分中甲烷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但別忘了甲烷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溫室氣體,同等體積的甲烷,對溫室效應的貢獻率是二氧化碳的20倍左右。從目前來看,世界各國開採可燃冰的技術總體上還不成熟,特別是在將可燃冰從海底開採出來後,對因「失壓」提前釋放出來的甲烷,很難在一個較小的區域內集中收集儲存,存在著洩露的風險。
另外,海底大規模開採,還有一定的機率引發海洋地殼特別是大陸架邊緣的不穩定,造成地殼動蕩甚至塌方,不但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地質災害,還會加劇甲烷氣體的釋放,從而極大增強地球的溫室效應,引發更為嚴重的全球變暖系列事件。
因此,雖然從發現可燃冰到現在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但如何在已勘探出來的區域,科學、合理、安全地進行開採,並且成功、高效地分離出甲烷,目前仍然是擺在世界各國能源利用領域的一個重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