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志剛,地球物理學院應用物理學2016級學生,2017年校級優秀學生,2018年校級優秀團員,獲得國家獎學金、數學建模國際賽二等獎、四川省大學生普通物理知識競賽決賽一等獎、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三等獎、西南地區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一等獎(第一排名),2019年校級優秀學生幹部、校級優秀團員、四川省優秀畢業生、成都理工大學第十屆十佳大學生獲得者;現已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光學碩博連讀擬錄取。
知識,為夢想加持
2016年,初入理工的胡志剛進應用物理學專業。專業調劑讓他第一志願所填報的機械類專業變成了一個更為抽象的領域。了解得更多後,胡志剛漸漸對物理有了極大的興趣與熱情。「物理的現象和本質是一個非常令人著迷的東西。」 胡志剛說到。物理是對這個世界本質的表述,它可以用最精煉的公式表達這個世界運作的原理,簡單、純粹和清晰。
他說,當自己多了解一個公式,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隨之更深刻,這個公式不僅可以解釋現在的現象,還可以預測未來的事情。對他而言,這是學習帶來的舒暢感與滿足感。談起物理時,胡志剛眼裡總是閃爍著光。
因為熱愛,枯燥難懂的理論知識在胡志剛眼中變得津津有味。薛丁格貓疊加態,生死間誰來定奪;量子態探不到,函數觀測概率可有塌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物理散發著迷人的魅力,也讓胡志剛為其痴迷。他為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一有空閒時間就鑽進圖書館、實驗室。沒早課時,胡志剛一定會出現在圖書館,晚上也是在圖書館閉館後才依依不捨回宿舍。他常常會為了一個物理問題獨自演算一下午,在自己的物理小世界中,一支筆,一張紙,就能撬動整個宇宙。
機會,厚積薄發的收穫
我總要求自己比別人看得多、學得多,天道酬勤——這是胡志剛保持好成績的唯一法則。當胡志剛全身心投入學習,穩紮穩打取得專業第一時,競賽的機會也悄悄來到了他的身邊。
大一下學期,專業導師給出了八月到哈爾濱工業大學觀摩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比賽的名額。這次胡志剛雖沒能去觀摩,但卻開始留意了解並結識了志同道合的隊友,並於大二時踏上了中國大學生物理競賽的徵程。
校賽是胡志剛團隊面臨的第一道關卡,與以前的校賽制度是五個人做一個題不同,這一次比賽他們需要五個人完成三個題,並將以雙方選手PK答辯的方式呈現最終成果。時間緊張、經驗不足、以及賽制的殘酷曾讓胡志剛措手不及。臨近校賽開賽時,研究成果不足的胡志剛和四個隊友選擇在實驗室裡通宵分析文獻、整理、分析數據來衝刺最後的結果。一個多月以來的難題,終於在最後階段得到了解決,隊伍也脫穎而出,贏得代表學校出賽的機會,參與下一階段的西南賽區競技。
如果說校賽是一次在迷霧中的摸索,那麼西南賽區選拔就是一次更有方向感和目標感的前行。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理論積澱的不斷加強,胡志剛也解鎖了更多新技能:計算機編程和模擬仿真等核心技術。這一次,面對複雜數學公式和大量數據的建模運算,胡志剛沒有了最初的手忙腳亂。他一邊自己不斷思考實踐,一邊也能和隊友眾籌智慧,互相幫助。
胡志剛和隊友榮獲西南地區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的一等獎(第一排右一)
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時間周期長,從每年的十月份到次年的八月份,需要耗費長時間的勞心費力,當胡志剛的隊伍以22個隊伍中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西南地區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的一等獎後,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國賽階段。60支來自全國不同學校的隊伍高手雲集,但胡志剛並不畏懼,反而十分期待。他坦言:「這個階段,輸贏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從中汲取自己生長的養分。」創新的答辯模式讓他收穫頗多,原本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公式,在答辯者的敘述下,變得鮮活而生動。這正是物理的迷人之處,不僅僅要藉助數學作為推導工具,更要去理解更深層面的物理含義。
一次又一次的競賽進階,使胡志剛的大學生活顯得尤為充實,自信的比賽狀態與謙虛的學習心態在他身上融為一體,化作助力他不斷向前奔跑的底氣。
眼界,從科學家精神中汲取養分
大三的胡志剛對未來的定位曾有過一段短暫的迷茫,他不斷問自己應該成為一名體制內物理老師,安穩工作生活,還是要繼續從事物理科研,探索未知的學科領域——每一個選擇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意義,但哪一個選擇才是心之所向的目的地?
這時的胡志剛創辦了個人號「近代科學家先進事跡」,在一片片文章中記錄分享了眾多愛國科學家的人生經歷和卓越貢獻。在文字的撰寫與編輯過程中,胡志剛極為佩服深藏功與名的「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朱亞光、鄧稼先……一個個閃亮的名字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一窮二白極為艱苦的科研環境下,這些愛國學術巨擘毅然海外歸來,踐行著科學報國的理想與願景。「兩彈一星」元勳們無私奉獻的科研精神就如一道潺潺的溪流緩緩流入了胡志剛的心間,也堅定了他的選擇。
2019年七月,胡志剛成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舉辦的夏令營中的優秀營員;2019年九月,胡志剛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光學碩博連讀擬錄取,一步又一步,胡志剛為自己定下了科研的那條路,走得堅定而又自信。
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大學 劉攀峰 譙恆
封面/排版: 鄧可馨
編輯: 李亞倩 王靚婧宇
責任編輯:張愛艾 林汐璐 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