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日電 網際網路20多天來對「甘德懷北大考博事件」的關注一直「高燒」未退。中國博士招考制度的公正性第一次因為一個具體「事件」而遭到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
中國青年報報導,河海大學青年講師甘德懷,今年報考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朱蘇力教授的博士,筆試成績第一名,而且是惟一有資格進入複試的考生,但在複試中被淘汰,而筆試的第二名和第三名雖然成績沒有達到複試線,卻進入了複試而且最後被錄取。7月10日,甘在網上披露這一經歷,掀起軒然大波,眾多網友紛紛質疑中國博士招考制度的「公正」,並把批評的矛頭直指博導的招生權力和腐敗。
網友們對此事件的強烈關注,已經讓「甘德懷與北大法學院孰是孰非」的糾纏顯得不那麼重要,而使中國博士招考制度面臨的困境凸現出來。
博士招考存在權力尋租?
這幾年,「最好考的是博士,最難考的是本科」的說法在社會上和高校裡都流傳甚廣,而據記者了解,這種說法也並非完全沒有根據。
博導們並不諱言人情關係、面子問題和利益誘惑給招生帶來的壓力,但接受採訪的幾位博導也都表示,不會招收那些只憑關係,而不能讓自己滿意的考生。理由如下:不能拿終身的學術聲譽做賭注,搞不好會身敗名裂;帶關係生會很累,要花很多時間為學生寫文章;博導們都是通過多年的奮鬥才有今天的成績,所形成的價值觀不願意接受那些做法。
和導師關係不好,考博準沒戲?
在招生簡章中,各院校都會明確表態,要確保考試招生的透明和公正。許多導師也會殷殷寄語考生:只要努力,就有機會,考試面前人人平等。但眾考生偏偏相信:和導師處理好關係才最重要、最可靠。因為「導師想要誰就要誰」。
西北大學一位年輕講師今年報考了武漢大學的博士,他說:「不和導師建立關係,要讀博是一點希望也沒有的。」在接受記者採訪的10多位考生和在讀博士中,8人對這種說法表示認可。在他們看來,和導師關係處好了,考博就成功了一大半。
甘德懷自稱在面試前和導師從未有過接觸,主持複試的3位老師他都不認識。
導師在決定是否錄取一名考生時,應該起主導作用,這一點很少有人持異議。但筆試第一名的甘德懷在面試中慘遭淘汰,卻使得網上質疑聲四起,就連接受記者採訪的幾位博導也表示難以理解。
成績公開有礙暗箱操作?
讓考生頗多懷疑和猜測的一個環節,就是成績的公布。「特別不透明」,這是許多考生在得知考試成績前後的共同感受。
一名考生今年報考了某名校的博士,但至今他還不知道複試分數線和自己的複試成績。筆試後的一個多月,他好不容易才知道初試成績,卻無法看到排名和其他考生的分數。之前,他得知原本4月8日要公布的成績,在領導的要求下被推遲了十多天。
博士考試的閱卷量並不大,為什麼學校不能及時公布成績?將分數在網上公開,在技術上是非常容易的事,為什麼有的學校不願意這樣做?中科院一位博士說,考分高的人不一定能被錄取,學校不公布排名,可能是擔心惹麻煩。
「不是不能公布,是不敢做,不願做。」周洪宇教授說,有的院校擔心,如果將所有考生的成績在網上公布,在錄取時再暗箱操作會不太方便。(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