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又是北大,只要是北大的事情,甚至是與北大沾上點邊的,立刻能引起無數公眾的關注,陸步軒是如此,現在的甘德懷也是如此。
河海大學法律系講師甘德懷今年報考了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以筆試第一名的成績進入複試,但在複試中落榜。甘德懷認為複試過程不合理,存在很多漏洞,於是與北大紀委、北大法學院開始交涉,並在網上發表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帖子《我的北大考博經歷》,隨後當事人之一的北大法學院院長,即甘德懷報考的博士生導師,面試小組成員的朱蘇力,在網上發表了他的聲明《關於甘懷德同學面試情況的說明》(蘇力先生慌亂之中將「甘德懷」說成了「甘懷德」),於是這場關於北大招博事件的討論在網上變得沸沸揚揚,連吉林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鄧正來也出來頂了一帖《中國博士招生制度必須改革——「我的北大考博經歷」讀後》。
在此,我無意加入這場招博事件的是非評論當中,網上的口水已經快趕上未名湖的湖水了,我僅僅想從這件事說點題外話。對於甘德懷北大考博的事件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討論,一是因為涉及了北大,他是中國最高的教育學府之一;二是因為這是考博,中國教育體制的最頂層。
有句話說「司法的不公正是最大的不公正」,但其實對於個人而言,「教育的不公正才是最大的不公正」,如果不能享受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那就意味著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大家站在了不同的起點。然而中國的現狀是人口眾多,但教育資源依然稀缺,這主要體現在了大學教育上,因此對於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成了人們最關注的焦點之一。不信可以看看,每年的高考之際,全國有多少媒體,多少目光在關注,全社會有多少力量在為高考服務。我們實現不了高等教育的實體公平,於是我們只能做好程序的公正,這確實很重要,儘管現形的高考制度受到諸多的抨擊,但無疑他是實現程序公正的最好辦法。法學教師在講程序正義是常用到切蛋糕的例子:幾個人分蛋糕,怎麼樣才能做到大家都滿意,都覺得公平呢,讓刀法最好的人盡力平分?讓最老實的人來分?讓一個人切,一個人監督?制度設計裡最好的辦法是讓切蛋糕的人最後一個拿,這樣便會促使切蛋糕的人最公平公正的來分,因為切的不公平,那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我國現在的教育資源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無論是本科教育,還是研究生教育(儘管現在連年擴招),都是一種稀缺資源,因此如何讓人們公平地去享受這些稀缺的教育資源是人們關心的重點。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本科、研究生教育,但你起碼要讓沒能接受這些教育的人覺得公平,心裡服氣,這樣才能重新擺正大家的起跑線,這確實很重要,特別是在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
甘德懷北大考博事件中,在朱蘇力的聲明當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個人和北大法學院都歡迎考生和媒體的監督,保證考生錄取公正公平;這也是北大曆來的追求。」,在這裡我要說的是,對大學的監督不僅僅只是媒體的,考生的監督,對大學的監督也不僅僅是在招考工作上的監督。為何要出此言那?原因在於中國的大學建設基本是國家投資(民辦大學剛剛起步,同時也不是考生嚮往的對象),越是重點大學,國家的投入越多,北大清華之類的重點高校佔去了國家教育投入的大筆資金(由於手頭沒有數據,不好妄加斷言佔去多少的百分比),既然是納稅人的錢,那不管你歡不歡迎,我們都是要做好監督的了。香港一個 「維港巨星匯演」就受到了多次的質詢,而我們將納稅人的錢一筆一筆地投入到重點的高校當中,如何能不問問他們到底花在了哪裡?如何能不問問他們到底帶來了怎樣的成效?審計風暴剛剛刮過,我們的基礎教育依舊負債嚴重,(參見2003年度審計報告),因此我們不得不對這些富足的大學加強監督,看看錢是否花在了實處,高校的腐敗案已經不是一起兩起的了。所以我說,對大學的監督不僅僅是考生,不僅僅是媒體,而是應該確立制度,一個完善的監督體制;對大學的監督也不僅僅是招考工作,更要監督你的教育建設,誰讓你拿了納稅人的錢那,既然拿了,你就必須接受監督。
從甘德懷北大考博事件說開,一時不著邊際,目的只是想讓稀缺的教育資源在分配方式上更公正,既然不能人人吃蛋糕,那就要讓吃不上蛋糕的人嘴裡也覺得甜。
中國教育在線聲明:以上文章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