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能選擇性吸收溫室氣體

2020-12-01 科學網

圖片說明:一種ZIF結構。

圖片來源:UCLA)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在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上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材料,並證實該材料能夠隔離並捕獲二氧化碳分子。新的研究成果對於應對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態系統破壞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該發現也能夠讓發電站擺脫毒性材料的使用,且能夠有效地收集氣體。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2月15日的《科學》雜誌上。

 

進行該項研究的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化學教授Omar M. Yaghi及其同事。Yaghi說,「選擇性消除二氧化碳的技術難題已經被攻克,新發現的結構經過精確『裁剪』,能夠捕獲並保存二氧化碳,並且沒有逃逸。我們相信這會是一個轉折點,在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前就將其捕獲。」

 

Yaghi小組設計出的新材料屬於「沸石咪唑酯骨架結構材料」(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簡稱ZIFs),這是一類具有可調整孔洞大小及化學性質的金屬-有機配位子結構(metal organic frameworks,簡稱MOFs)。ZIFs的表面積很大,而且在高溫下不會分解,在沸水和有機溶劑中浸泡一周也仍然穩定。

 

實際上,Yaghi等人製造ZIF材料就是把傳統沸石中的鋁和矽元素用鋅離子和鈷離子等取代,而橋氧則被咪唑酯取代。不過,由於Yaghi實驗室的Rahul Banerjee和Anh Phan令該合成過程自動化,他們能夠在一小時內實現200個化學反應,大大高於一般情況下每天進行幾個反應的速度。

 

在此次研究中,Banerjee和Anh兩人共完成了9600個微化學反應,最終得到了25種新ZIF結構,並且證實了其中的ZIF-68、ZIF-69和ZIF-70這3種結構能夠高選擇性地捕獲二氧化碳。Yaghi表示,「ZIFs對二氧化碳的選擇性是其他一些材料無法匹及的。」

 

ZIF材料的內部可以存儲氣體分子,在化學結構上,它有一個類似於旋轉門的薄蓋,能夠讓大小合適的分子進入並將其存儲,而阻礙較大或者形狀不同的分子。研究生Phan說,「最美妙的地方在於我們能夠自由選擇『門』的樣子,控制能夠進入的物質。」

 

ZIF-68、ZIF-69和ZIF-70都是開放式結構,通過將它們置於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以及一氧化碳和氮氣的兩種混合氣流中,研究人員確切證實了只有二氧化碳能夠被捕獲。

 

Yaghi表示,當前發電廠收集二氧化碳需要使用毒性材料,而且這一過程的能源消耗約為整個發電廠輸出的20%—30%。相比之下,ZIFs能夠從多種氣體中將二氧化碳分離出來,而且其存儲能力超出當前多孔碳材料的5倍。Banerjee說,「每公升ZIF能夠捕獲和存儲83公升的二氧化碳。」(科學網 任霄鵬/編譯)

 

(《科學》(Science),Vol. 319. no. 5865, pp. 939 - 943,Rahul Banerjee, Anh Phan, Omar M. Yaghi)

 

更多閱讀(英文)

 

 

相關焦點

  • 《科學》:新材料能選擇性吸收溫室氣體
    (圖片來源:UCLA)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在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上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材料,並證實該材料能夠隔離並捕獲二氧化碳分子。此外,該發現也能夠讓發電站擺脫毒性材料的使用,且能夠有效地收集氣體。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2月15日的《科學》雜誌上。 進行該項研究的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化學教授Omar M. Yaghi及其同事。Yaghi說,「選擇性消除二氧化碳的技術難題已經被攻克,新發現的結構經過精確『裁剪』,能夠捕獲並保存二氧化碳,並且沒有逃逸。
  • 全球變暖致森林土壤吸收溫室氣體能力下降
    新華社華盛頓8月6日電(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研究人員6日說,全球變暖導致森林土壤吸收主要溫室氣體之一甲烷的能力下降,這可能會加速提升大氣中的甲烷濃度,進而加劇全球變暖。四川農業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報告說,森林土壤可以通過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大氣中的甲烷,但他們發現全球多個地區森林土壤的甲烷吸收能力被高估,其中在森林土壤溼度增加的地區,甲烷吸收能力降低得最為明顯。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出20多倍。
  • 探索CO2捕集技術 促進溫室氣體減排
    □呂月霞   化石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排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給地球的生態環境和人類的生存條件帶來嚴重的威脅,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CO2捕獲和封存技術(CCS)是一種能夠在短期內穩定或者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技術方案。
  • 到底什麼是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
    溫室氣體也是一種氣體,它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最常見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水蒸氣、甲烷、一氧化氮和臭氧。一些溫室氣體天然地存在在大氣中,但是一些溫室氣體則是因為人類的活動而被排放到大氣中的。人類向大氣排放最多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比如,開車、燒飯都會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許許多多的工廠更是二氧化碳最大的來源。
  • 合肥ISO14064溫室氣體體系認證新資訊
    合肥ISO14064溫室氣體體系認證新資訊,選擇創思維、驗廠無憂愁。合肥ISO14064溫室氣體體系認證新資訊, 提升能源與物料使用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以 ISO14064 系列標準為工具加強對供應鏈的管理。ISO14064 標準解析、標準運用和實施;溫室氣體排放計算方法和工具;溫室氣體管理體系建立和實施。
  • 【技術】太陽能光譜選擇性吸收材料應用分析
    一、吸收材料是由基材和塗層材料複合後形成的有特殊功能的一種新材料。  基材通常我們可選擇是熱傳導性能較好,便於規模生產和加工的金屬材料,主要是銅、鋁、鋼材等,比較而言,銅基材最為理想,但價格偏高;鋁、鋼基材使用性能稍差一些,但價格相對較低,成為了首選。
  • 減少汙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科學家在行動
    更具體地說,他們將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相結合,戰略性地將聚合物膜設計為氣體過濾器。人們常常利用塑料薄膜來分離簡單情況下的混合物,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科學家還建議製造能將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分離的薄膜,這樣便於碳捕獲和天然氣淨化等任務。問題在於製作薄膜的備選材料有成千上萬種塑料。
  • 可怕的溫室氣體
    造成全球變暖的原因很多,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溫室氣體的排放、土地利用的變化等。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地球表面,吸收太陽輻射獲取能量,同時也會向宇宙中輻射能量,地球表面溫度的高低就是吸收太陽輻射與向外輻射能量平衡的一個結果。在維持這種平衡的過程中,地球吸收太陽輻射阻力較小,如果向外輻射時受到大氣層的攔截,地球釋放的熱量較少,地球溫度就會偏高。
  • 新型降溫材料有望替代空調,可大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正是空調,佔據了建築耗能的30%以上,同時也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可以說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調查顯示,美國如果能減少10%的建築物排放,就相當於減少4900萬行駛車輛的排放量,而整個上海的汽車保有量,才不過330萬輛。那有沒有辦法解決呢?
  • 為什麼溫室氣體會使地球變暖
    【學員問題】為什麼溫室氣體會使地球變暖?  【解答】地球變暖是由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造成的。溫室氣體之所以能夠使地球產生溫室效應,是因為不同波長的熱輻射通過溫室氣體時,其吸收程度大不相同。  地球的熱量來自太陽。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系短波輻射,而地球表面向宇宙發出的熱輻射系長波輻射。
  • 什麼是溫室氣體?為什麼我們要擔心它們?
    人為活動(主要來自工業活動,但也來自農業和交通運輸)導致溫室氣體急劇增加,而溫室氣體反過來又捕獲更多的熱量,導致溫度上升。這就是為什麼溫室氣體與人為的全球變暖有關。溫室效應是什麼?科學家於1896年發現了溫室效應。這是地球的自然變暖,當大氣中的氣體從太陽吸收熱量時發生,否則太陽就會離開地球進入太空。
  • 知新科普:溫室氣體之成因、來源及對環境的影響
    在應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鬥爭背後,是我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溫室氣體是大氣中任何能夠吸收紅外線輻射的氣體化合物,從而捕獲並保持大氣中的熱量。通過增加大氣中的熱量,溫室氣體負責溫室效應,最終導致全球變暖。01 太陽輻射與「溫室效應」其實,全球變暖在科學上並不是一個新概念。
  • 小雞寶寶考考你下列選項中屬於溫室氣體的是 螞蟻莊園屬於溫室氣體是
    螞蟻莊園屬於溫室氣體是?這是今日螞蟻莊園小課堂的題目,問的是下列選項中屬於溫室氣體的是?選項有二氧化碳和壞脾氣,那麼你們知道壞脾氣和二氧化碳哪個是溫室氣體嗎?下面小編就為玩家帶來小雞寶寶考考你下列選項中屬於溫室氣體的是,一起來看看吧。
  • 企鵝、笑氣與溫室氣體
    當然,這背後更為嚴肅的問題是,研究人員發現企鵝活動變化以及帶有 「笑氣」的糞便釋放,可以顯著影響陸地土壤,從而可以將土壤變成溫室氣體排放點,可愛、帥氣的企鵝寶寶們竟然也成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罪魁禍首」之一。
  • 科技|當心,你手中的塑膠袋在釋放溫室氣體
    圖片來源於網絡全球變暖、冰川消融以及各種惡劣天氣的產生,都或多或少的與溫室氣體存在一定的聯繫。與此同時,糧食作物也慘遭溫室氣體的「毒手」,因為吸收過多的二氧化碳導致營養嚴重流失。甲烷是影響最大的一種溫室氣體,而乙烯則會導致大氣中一氧化碳的形成,繼而一氧化碳會轉變為二氧化碳。陽光會觸發塑料的分解並且釋放溫室氣體,一旦塑料開始分解溫室氣體,那麼陽光可能就不是必需的反應條件,也就是說塑料一旦開始釋放溫室氣體,那麼它將「夜以繼日」的釋放溫室氣體。
  •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功過是非
    一、二氧化碳簡介 二氧化碳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碳與氧反應生成其化學式為CO2,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兩個氧原子與一個碳原子通過共價鍵構成,常溫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於水,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不支持燃燒
  • 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知識
    上期課程分享了大氣中的氣態汙染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能引起溫室效應的溫室氣體▼▼▼01 溫室氣體除了我們熟知的二氧化碳外,還有其他5種溫室氣體。學者表明:在大氣中任何能吸收和釋放紅外線輻射給地球保溫,並使地球變暖的氣體,統稱為溫室氣體。
  • 海洋能「清除」溫室效應氣體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李虹報導, 據雅虎新聞網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海洋在低大氣層消除溫室氣體的速度超出科學家們預料。英國研究人員對維德角群島的臭氧和甲烷含量進行了一年的分析,他們發現該地區海水霧氣和微生物在清除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在較低的大氣層,臭氧是一種汙染物。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該條款是將溫室氣體減排納入法律框架控制的初步嘗試,力圖改變溫室氣體減排無法可依的法律缺位現狀,力圖使我國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新秩序中掌握主動權。2018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了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有力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職能整合,組建了生態環境部,將原環境保護部的所有職能(含防治大氣汙染)連同原屬於國家發改委的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職責統一划歸至生態保護部,分別設立大氣環境司和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具體工作。此次調整「是一次重大體制安排,其核心目標是實現大氣常規汙染物減排及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的協同效益」。
  • 新溫室氣體監測系統能區分大氣成分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監測大氣成分變化的新型系統,可分析和比較陰暗大氣中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和微量氣體,其很可能作為未來監控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措施。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近日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