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CO2捕集技術 促進溫室氣體減排

2021-01-13 大眾數字報

  
□呂月霞 
  化石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排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給地球的生態環境和人類的生存條件帶來嚴重的威脅,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CO2捕獲和封存技術(CCS)是一種能夠在短期內穩定或者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技術方案。世界上正在運行的較有代表性的CCS項目包括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在北海的Sleipne項目、阿爾及利亞的InSalah項目和加拿大Weyburn項目。與國際較為先進的CO2捕集技術相比,中國碳捕集的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主要有三種方法捕集電廠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產生的CO2氣體。
  1.燃燒前CO2捕獲系統:將CO2從化石燃料經過氣化和蒸汽重整後產生的合成氣中分離出來,主要用於採用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IGCC)的電廠。該系統的優點是合成氣中CO2的分壓較高,可以採取物理吸收等捕獲技術來降低減排能耗;其缺點是燃料的初步轉化步驟較複雜,與燃燒後捕獲系統相比發電設備的總成本比較高。
  2.富氧燃燒CO2系統:一次燃料在燃燒時使用的是純氧而非空氣,因此燃燒後得到的是CO2和H2O的混合蒸汽,將水蒸氣冷卻之後便可得到高濃度的CO2。該系統的優點是通過冷卻和清除水蒸氣便可得到高濃度的CO2,捕獲成本非常低;其缺點是製備燃燒所用的高純度氧氣的能耗很高,該技術尚不成熟,處理的氣體量相對較少。
  3.燃燒後捕獲系統:將CO2從一次燃料在空氣中燃燒後產生的煙道氣中分離出來,主要用於燃燒鍋爐和汽輪機發電等場合。電廠煙道氣中的CO2的濃度和分壓較低,CO2的捕獲費用相對來說偏高。但該捕獲系統可以對既有電廠進行機組改裝後安裝CO2捕獲設備,不需要對現有的燃煤電廠進行過多的結構改造,因此有較為廣泛的適應性和較大的市場潛力。目前,煙道氣中CO2燃燒後捕獲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物理化學溶劑吸收法、固體吸附法、低溫蒸餾法、膜分離法以及方法之間的耦合等。其中,化學吸收法已經在天然氣處理、氫氣和氨氣生產等工業領域使用很多年,工藝流程比較成熟,但是填料塔等傳統的化學吸收裝置在操作時存在氣液兩相無法單獨控制,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液泛、溝流、霧沫夾帶等工程技術問題。固體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劑對原料混合氣中CO2的選擇性不同,通過吸附-解吸可逆作用來分離CO2,操作簡單,容易實現自動化,但現有的大多數固體吸附劑的吸附容量和對CO2的吸附選擇性比較差,所以不適用於處理大規模燃煤電廠的煙道氣脫碳。低溫蒸餾法是通過低溫冷凝的方法將CO2從煙道氣中分離出來,該分離方法雖然能分離出高濃度的CO2,但能耗較高,一般只適用於處理含有高濃度CO2的煙道氣。傳統的膜分離法是利用某些聚合材料如醋酸纖維、聚醯亞胺、聚碸(PS)等製成的薄膜對不同氣體的滲透率的不同來分離氣體的過程,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目前的主要研究難點是在保證膜材料在有較高CO2滲透性的前提下,能夠同時保證膜材料有較高的CO2選擇性。基於上述各種方法都有獨特的優點和缺點,將上述兩種或者多種分離方法結合起來,發展成為新一代的集成分離技術,可以發揮各種分離方法的技術優勢,提高分離過程的效率並降低CO2減排的能耗和成本。
  (作者單位: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於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複製、編輯或發布使用於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伺服器或文檔中作鏡像複製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繫,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30日內進行。

相關焦點

  • 垃圾填埋場:溫室氣體減排新戰場
    殊不知,除了臭味,垃圾填埋場還是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來源。  為此,科研人員正試圖開展垃圾處理領域汙染物跟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的研究。  減排壓力帶動技術革新  甲烷在近200年內呈加速上升態勢,而垃圾填埋場是最大的人類活動甲烷釋放源。
  • 技術| 新型幹法水泥窯捕集純化(減排)二氧化碳探討
    技術 | 新型幹法水泥窯捕集純化(減排)二氧化碳探討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介紹了全套外燃式旋窯高溫煅燒碳酸鹽礦物質生產工藝及裝備的技術原理、技術組成、可應用領域及生產特點,以5 000 t/d水泥熟料新型幹法窯擬建年減排5萬t CO2為例,給出了全套具體方案、相關參數及對水泥窯的影響;介紹了目前常規的
  • CO2捕集、固定與利用(CCUS)技術之研發全景瞭望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面對不斷惡化的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危機,各國同意採取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也已經承諾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然而,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和捕獲(CCS)仍是全球環境的一大挑戰,而碳捕集的高成本和地質埋存的高生態環境風險是阻礙CCS大規模應用的瓶頸。
  • 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張九天發現,2006年至今,中國給予CCUS的研發資金支持從未中斷,支持資金面向自由探索、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示範等多個階段,覆蓋包括捕集、運輸、利用和封存在內的全流程   其間,生物能源、負排放、生物質能結合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等關鍵詞熱度迅速上升,CCUS技術經濟性研究熱度也不斷攀升。   「在現階段氣候變化影響逐漸加劇、二氧化碳減排日益緊迫的情況下,CCUS技術結合生物能源的負排放技術將成為未來研究重點。」張賢說。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灌溉、乾濕交替等節水灌溉措施能顯著降低CH4 排放量,但同時也可能促進N2O 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時減少CH4 和N2O 的排放量是實現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所在;另外,秸稈還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機質的輸入,促進了稻田CH4 的排放。如何優化秸稈還田措施,並耦合水分管理以達到土壤改良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效益對稻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以國際、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現狀為背景,我國於2016年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增加「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條款,首次將控制溫室氣體減排納入法治軌道。但是,該條款定性模糊,內容概括,不利於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達成。
  • 工程熱物理所化工動力多聯產與溫室氣體減排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工程熱物理所化工動力多聯產與溫室氣體減排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研究團隊在煤基化工-動力多聯產節能機理、關鍵技術研發及系統集成與優化等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進展如下:   一、機理研究層面   採用
  • CO2捕集、固定與利用(CCUS)技術之研發全景瞭望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面對不斷惡化的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危機,各國同意採取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也已經承諾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然而,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和捕獲(CCS)仍是全球環境的一大挑戰,而碳捕集的高成本和地質埋存的高生態環境風險是阻礙CCS大規模應用的瓶頸。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加強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研究,對於改變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效益的傳統認識、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積極性、促進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問題的協同解決、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都具有重大意義。
  • 歐盟計劃提高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在歐洲議會發表「盟情諮文」,其中提到的新的歐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及一攬子政策引發外界普遍關注。根據諮文,為確保2050年實現「碳中和」,歐委會決定將2030年溫室氣體階段性減排目標比例從此前的40%提升至55%。
  • 日本討論溫室氣體減排長期措施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中國網7月5日訊 據共同社月5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5日召開了旨在討論溫室氣體減排長期措施的專家會議。為了在確保經濟增長的同時採取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舉措,會議將制定促進可再生能源和節能領域投資及技術革新的措施。會議成員以經團聯和日本商工會議所等工商界和研究人員為主,最晚將在明年春季匯總意見。
  • 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如何協同減排成環境部新任務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世昕) 在近日舉行的「中日環境高級別圓桌對話會」上,中日生態環境領域的官員和專家都對中國機構改革後如何實現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事實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此前曾多次表示,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將在汙染物治理領域實現若干打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打通就是汙染物一氧化碳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協同減排。而機構改革之前,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的減排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而這輪機構方案將溫室氣體的減排職責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劃至生態環境部。
  • 我國溫室氣體清單11年未更新,非CO₂氣體減排面臨壓力
    然而,對於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減排,同樣將面臨巨大挑戰。8月1日,世界資源研究所在北京發布《全面減排 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中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潛力研究》工作論文,論文指出中國已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CO₂減排政策以期兌現2030年或更早實現碳排放達峰的承諾,然而卻對《京都議定書》所涵蓋的其餘六種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關注相對較少。
  • 天津大學研究新技術讓二氧化碳捕集材料「深呼吸」
    圖為新型混合基質膜製備技術原理示意圖。天津大學供圖圖為新型混合基質膜製備技術原理示意圖。天津大學供圖中新網天津7月16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陳錚傑)日前,天津大學大氣環境與生物能源團隊針對「膜分離法捕集二氧化碳」取得重大進展,成功研發新型混合基質膜製備技術,該技術製備的膜材料具備優異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相關成果已作為國際權威期刊《溫室氣體:科學與技術》封面文章發表。
  • 日本達成《京都議定書》溫室氣體減排指標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4月15日報導,日本環境省15日發布最新數據稱,日本2012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3.43億噸,較1990年增加了6.5%。增加原因主要是因福島核電站事故導致日本更加依賴火力發電。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近20 年來,我國在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本文綜述了我國目前針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以及土壤有機碳固定的有效措施,並對未來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向進行了展望。
  • 帶動能源結構轉型是節能減排的關鍵抓手將貢獻70%的溫室氣體減排
    今日,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發布《中國氣候路徑報告》,將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承諾的減碳目標層層拆解,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減排路徑。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社會影響力專項中國區核心領導Thomas Palme表示:「對於中國來說,當下是引領世界加速全球減排行動的最好時機。在氣候變化上啟動更加積極的目標,有利於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與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綠色經濟』也將對GDP起到積極促進作用,預計將於2050年貢獻超過2%的GDP。
  • 日本溫室氣體減排步履維艱 核電受創政府難協調
    原標題:日本溫室氣體減排步履維艱 核電受創政府難協調  中新網4月9日電 據日媒報導,圍繞溫室氣體減排的問題,日本政府近日正在探討提出至2030年使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超過20%的目標。據國際能源機構(IEA)公布的推算數據顯示,日本可減排24%的二氧化碳。然而,日本政府內部卻對此分歧明顯,預計協調之路艱難。
  • 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對人體健康影響評估項目啟動
    近日,一項由歐盟第七框架計劃(FP7)資助、中歐城市溫室氣體減排項目(URGENCHE)授權的新研究項目得到公布,該項目將對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對人體健康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這項耗資350萬歐元的三年計劃將由英國埃克斯特大學牽頭,來自八個國家17個機構的專家參與,重點研究環境政策對於城市居民健康和生活質量各方面的影響。
  • 研究稱溫室氣體減排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採取有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國際熱帶農業中心、英國利茲大學和智利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從弱到強四種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造成的永久性降水變化的發生時間進行了預測。結果顯示,澳大利亞西南部、非洲南部、南美洲西南部、墨西哥中部和地中海區域將變得更加乾燥,而中國、印度、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東部將變得更加溼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