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科學家研發氮化碳納米材料 可用於打造終極清潔能源汽車

2020-12-05 蓋世汽車資訊

蓋世汽車訊 打造一輛終極清潔能源汽車,即一輛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陽光和水結合以生產燃料,同時又不產生有害排放的汽車,是一項長期困擾科學家們的挑戰。不過,現在,一位印度籍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從事的納米材料研究,發現了具有獨特特性的氮化碳,似乎為解決汙染和化石燃料消耗問題奠定了基礎。

(圖片來源:紐卡斯爾大學)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全球創新系主席兼主任Ajayan Vinu教授一直在進行納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推動了利用陽光和水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燃料的技術的發展,以及為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的鈉離子電池等清潔技術的發展。

Vinu教授表示:「我發現的氮化碳,如C3N5、C3N6和C3N7等具備獨特的半導體特性。而且此種高度有序的氮化碳是唯一一種可以應用於清潔能源汽車所有系統的納米材料。氮化碳可以作為無金屬光催化劑用於水分解、可用作捕獲碳並進行轉化的無金屬系統、超級電容器和電池的電極材料、燃料電池的電極催化劑、太陽能電池的電極。一種材料卻可以用於一個設備,完成以上所有任務。」

據Vinu教授所說,一輛可以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陽光和水來生產氫燃料作為動力的汽車預計將於2024年至2025年上市。

科學家們發現的氮化碳還促成了鈉離子電池的研發,而此種電池被認為是一種可行方案,能夠取代目前電動汽車中的鋰離子電池。

Vinu教授表示:「我們利用此類技術研發的鈉離子電池可以提供最高容量,而且此類鈉離子電池利用中孔碳酸(氮化碳)研發。」而且製作用於清潔能源系統的氮化碳納米材料所需的材料成本低,可以大量製備,而且可以利用化學物或分子前體合成。

Vinu教授未來的研究目標之一是,利用其發現的材料,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還原成甲醇。

相關焦點

  • 印度創企研發石墨烯納米複合材料 可用於電動汽車儲能等應用
    蓋世汽車訊 當談到為更環保的未來打造新產品時,很多初創公司都專注於可持續性。據外媒報導,為實現可持續性,VenkataRamana Gedela和Ravi Nuguru成立了一家初創公司——Nanospan Technology。
  • Nanoscale | 功能化氮化碳材料用於水氧化
    目前研究報導的非金屬原子如S, B, P, Br, F等均可摻雜於氮化碳空位或層間,並通過調整氮化碳的離域π鍵,從而改善其導電性和吸光度,價帶位置以及帶寬。此外金屬元素如Co,Ni也可通過摻雜方式改善氮化碳光催化活性,但用於水氧化應用的研究相對較少。
  • 新型納米氮化碳光催化劑
    氮化碳是一種基於碳和氮的納米材料,能夠吸收可見光,並利用光子中存在的能量來催化工業上的化學反應。氮化碳是一種光催化劑,使用可廣泛獲得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前驅體很容易大規模生產。這種異質材料穩定、堅固,並可輕易回收利用。更重要的是,氮化碳可以用來替代昂貴且有潛在毒性的金屬基催化劑。
  • 納米銀修飾層狀超薄石墨相氮化碳:解廢產能兩不誤!
    ,以實現利用太陽光對有機汙染廢液的有效治理和清潔化學能源的產生,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我們對Ag@U-g-C3N4-NS進行了系統的結構、形貌、元素表徵,以及對材料的光學性質做了全面的研究。通過TEM發現(Figure 2a-c),粒度可控、分散均勻的(111)晶面主導的納米銀(Figure 2e,f)被錨定在超薄的層狀氮化碳表面。
  • 印度研發金屬空氣動力電池 可使續航超1000km
    據外媒報導,位於印度班加羅爾由印度理工學院(IIT)的幾名畢業生創辦的Log 9 Materials初創公司,致力於解決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焦慮」問題,
  • 美國研發強度大/導電性強的碳納米管纖維 可用於汽車/航空航天
    萊斯大學化學和生物分子實驗室工程師Matteo Pasquali表示,已經研發出迄今為止強度最大、導電性最強的纖維,而且通過採用溼法紡絲工藝由長碳納米管制成。(圖片來源:萊斯大學)在該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指出,溼法紡絲製成的碳納米管纖維可以給醫療和材料應用等帶來突破。
  • 美國研發更輕、充電速度更快的電池 可用於太空車和電動汽車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儲能網訊:據外媒報導,美國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科學家們正在進行一項電氣化研究,可能會製成更輕、充電速度更快的電池雖然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同矽具有高容量電存儲能力,但是此種材料在充放電時會分裂成更小的碎片。於是,該團隊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利用微小的「納米」矽顆粒,增加其穩定性,讓其擁有更長的循環壽命。即不是由石墨組成一副牌,新電池採用一層層稱為巴克紙的碳納米管材料,其中夾有矽納米顆粒。採用此種內部封裝法,即使矽顆粒分裂,仍然還在夾層裡面。
  • 排放物只有水的「終極清潔汽車」來了 拐點或在2025年?
    「終極清潔汽車」來了!拐點或在2025年?導讀:2019廣州車展已經於11月22日正式拉開帷幕。作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車展,此屆廣州車展迎來了多款重磅車型的亮相或上市。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本田氫燃料電池汽車Clarity,以及其搭載的電池堆及動力總成系統。2019廣州車展已經於11月22日正式拉開帷幕。作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車展,此屆廣州車展迎來了多款重磅車型的亮相或上市。
  • 合肥研究院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
    合肥研究院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研究 2020-03-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構建
  • 基於氮化碳的光催化驅動有機微遊泳器能夠在黑暗中遊動
    基於氮化碳的光催化驅動有機微遊泳器能夠在黑暗中遊動導讀:光碟機動微遊泳器為自治微系統提供了前景,控制微遊泳器的自主推進對於目標藥物輸送以及微/納米機械在環境修復及其他領域的應用至關重要。貝蒂娜·洛奇(Bettina Lotsch)和她的團隊專門研究開發用於太陽能轉換和存儲的新材料解決方案和概念,其主要重點是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以及隨之而來的化學反應性。為了建造直徑約3微米的小型微遊泳機,研究小組使用了含鉀的聚(庚嗪醯亞胺)K-PHI,一種層狀氮化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因為它可以很好地吸收光。
  • 德方納米:借力創業板 打造納米級鋰電池材料領跑者
    2008年,德方納米基於對新能源材料應用領域的前瞻性判斷,在國內首創先河,將納米化技術應用於製備鋰離子電池材料。憑藉國際領先的自主創新能力,德方納米持續優化工藝技術,研發並量產碳納米管導電液、納米磷酸鐵鋰等成本及性能優勢顯著的產品。
  • 未來能源的選擇將何去何從?氫能極大概率將成為能源的終極之路
    富瑞特裝:全球首家突破儲氫材料技術的企業。 長城電工:控股中國燃料電池領域規模最大的企業新源動力9%的股權。 一、能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可持續清潔能源的開發迫在眉睫 1.傳統石化能源可用年數不超過120年。 能源是人類生存、生活與發展寸步難離的能量載體。沒有能源我們人類社會將至少倒退百年。
  • 推進綠色發展,各國競相開發新材料與能源環保技術
    雖然能源信息署預測,到2021年美國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將超過核能和煤炭,但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潑了盆冷水,新型能源的研發也因其能源政策而相對進展緩慢英國全新人造材料獲突破治理環境汙染成重點科技日報駐英國記者
  • 汽車清潔海綿高密度納米海綿 清潔只需清水
    車清潔海綿老牌迪「一抹淨」採用超高密度-納米密胺泡綿材料,使用簡單方便,只需清水,無需清潔劑,環保、不傷手,不對環境造成新的汙染;清潔時只需傳統清潔方式的
  • ...續航裡程可增至1000公裡 印度初創公司藉助石墨烯推金屬空氣電池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由於現代(Hyundai)、奧迪(Audi)和奔馳(Mercedes)等許多領先的汽車製造商正向電動汽車(EV)轉型,預計2019年電動汽車產量將大漲。
  • 2019年清潔能源汽車產業技術研討會在蓉舉行
    人民網成都1月9日電  9日,「2019年清潔能源汽車產業技術研討會」在成都世紀城國際博覽中心舉行。相關行業領袖、汽車製造廠家代表就清潔能源汽車產業技術發展方向展開討論,相關企業達成交流合作。 研討會上,北京國安電氣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非發表了題為《源來如此-清潔能源汽車解決之道》主題演講。
  • 資訊 | 日本研發含少量稀土元素的磁體 可用於汽車電機
    該化合物具有1.2特斯拉矯頑力,足以用於汽車電機。該薄膜通過打造一種獨特的顆粒狀納米結構得以實現,其中釤12晶粒被厚度約為3納米的非晶質晶界相均勻包裹。即使被加工成薄膜,此種化合物的磁性性能也比以釹-鐵-硼(Nd-Fe-B)為基礎的磁體更優越。
  • 納米中心舉辦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第4期:納米能源)
    「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在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四樓會議室召開。麥立強教授作了題為「納米線儲能材料與器件」的學術報告,以「納米線儲能材料與器件的研究思路與進展」為論述中心,詳細介紹了單根納米線電化學器件及其原位表徵、分級納米線界面設計、電運輸調控以及高性能納米正極材料及動力電池產業化進程等方面內容;楊全紅教授作了題為「淺談鋰硫電池中的催化作用」的學術報告,通過引入催化作用,解決鋰硫電池瓶頸問題,詳細闡述了鋰硫催化機制、催化材料理性設計、構建長壽命、
  • 印度科技學院研發低成本催化劑:加速水分解產氫
    據外媒報導,印度科技學院(IISc)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低成本的催化劑,能夠加速水的分解
  • 10萬平方米納米能源產業園破土懷柔
    不用佩戴多餘的設備,隨著腳步踏動,腳下的鞋就能自己發電,支持鞋子內置的傳感器進行運動監測、老人少兒健康監護;將一塊「人體電池」植入體內,肌肉驅動產生的電流就能將人體內的生物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大大延長植入式電子醫療器件的使用壽命……昨日,建築規模10萬餘平方米的中科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園區在北京破土動工,瞄準全球納米能源科技原創基地與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