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充能3分鐘續航750公裡,排放物只有水!「終極清潔汽車」來了!拐點或在2025年?
導讀:2019廣州車展已經於11月22日正式拉開帷幕。作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車展,此屆廣州車展迎來了多款重磅車型的亮相或上市。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本田氫燃料電池汽車Clarity,以及其搭載的電池堆及動力總成系統。
2019廣州車展已經於11月22日正式拉開帷幕。作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車展,此屆廣州車展迎來了多款重磅車型的亮相或上市。
其中,本田在今年的廣州車展上展示了對未來出行暢想,包括多元電動化技術以及智能網聯技術在各種產品上的升級應用。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本田氫燃料電池汽車Clarity,以及其搭載的電池堆及動力總成系統。
什麼是氫燃料電池?
簡而言之就是把氫作為燃料,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後形成電能,從而驅動車輛行駛。與汽油、柴油等能源相比,氫可以製取,不會面臨能源枯竭的難題,而且排放物只有水,在車輛使用過程中不會對空氣造成汙染,因此,氫被視為「終極能源」,氫燃料電池汽車也被譽為「終極清潔汽車」。
近年來,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很多國家都在積極引導車企研發更節能、更環保的車型,新能源汽車的隊伍中,除了氫燃料電池汽車,還有已經漸成規模的純電動汽車。在中國市場,純電汽車大放異彩,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市場規模都取得了高速增長,現在,大眾、戴姆勒等車企也紛紛加大了純電領域的投入。
不過,目前來看,純電車仍然解決不了續航裡程和充電便利性的問題,與動輒需要充電幾個小時的純電動車相比,本田的Clarity只需加氫3分鐘就能續航750公裡。從使用體驗上看,氫燃料電池汽車與現在的燃油車並無二致。
需要指出的是,氫燃料電池作為前瞻性的汽車能源解決方案,當然也面臨一些挑戰。
一是現階段成本太高,據本田預計,要到2025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成本才會與燃油車持平;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日本走得相對靠前,2017年已經建設完成91座加氫站,有9座正在建設,而中國目前僅有20餘座。
汽車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
憑藉零汙染、可再生等優勢,氫燃料電池技術被譽為車用能源的「終極形式」。氫燃料電池汽車最顯著的特徵是,與傳統燃油車相比,具有節能減排的新能源汽車屬性,與純電動車相比,加注快、續航足,有接近燃油車的使用體驗。
氫在反應過程中,不僅沒有氮氧化物等有毒氣體排除,也不生成二氧化碳。整體而言,氫燃料電池車是目前汽車能源的一種終極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相對於汽油、柴油,氫氣最大的優勢是可再生。除了通過工業副產品制氫之外,氫還能通過煤、天然氣、谷電電解水等原料和方式製取,這對於中國、日本等石油對外依賴很強的市場而言,吸引力巨大。
實際上,日本等國家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了燃料電池的研發,不過多年以來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最近幾年中,鋰電池技術發展突飛猛進,逐漸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代表。
不過,以鋰電池作為核心部件的純電車,在續航裡程和充電效率方面已經很難再有突破。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811三元鋰電池仍大規模量產仍有挑戰,而隨著能量密度提升,電池的安全性和壽命也面臨大打折扣的風險。
從能源屬性看,氫的能量密度天然具有優勢。
有數據顯示,氫氣1個標準大氣壓密度為0.0899g/L,熱值為143MJ/Kg,也就是大約1千克氫氣完全釋放能量將形成39度電,轉換效率最高60%。與之相比,汽油的熱值為44MJ/Kg,而一塊單體能量密度為300Wh/kg的三元鋰電池,熱值僅僅為1.08MJ/Kg。
在加注層面,加氫與加油類似,一次只需要三五分鐘,就可以實現6、700公裡的續航,而純電車充電動輒幾個小時,即便是特斯拉今年上半年發布的最新快充方案,15分鐘也就是能夠續航300公裡。
不過,氫燃料電池汽車目前正面臨著更大的商業化難題,對於很多車企而言,研發未來的新能源技術,也並不絕對要押注在某一條路徑上。
本田就認為,電動化技術是環境課題的解決方案,作為同樣是碳排放為零的交通工具,氫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在不同場景下具備各自的優勢,比如在短途城市通行中,純電動汽車可以發揮作用,但在長距離運輸中,氫燃料電池汽車就更為擅長。
商業化探索
氫在汽車領域的利用,目前走在世界前列的是日本。
由於能源極度匱乏,日本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啟動了燃料電池的開發,藉以實現真正的能源安全和能源獨立。隨後90年代,燃料電池的研究就蔓延到了汽車領域。
1992年,豐田汽車開始研發氫燃料電池汽車,經過二十餘年的技術積累,2013年在東京車展展示了燃料電池概念車,並在次年年底正式推出首款量產車Mirai。
相對而言,本田起步較晚,但目前在燃料電池車領域的技術實力並不亞於豐田。本田從1996年開始研發燃料電池汽車,並陸續推出了多款車型,且每一代都有明顯進步。此次在廣州車展展出的氫燃料電池車Clarity正是本田在2016年上市的車型,在續航裡程、電池堆輕量化等方面已經趕超豐田。
Clarity是本田研發的一款氫燃料電池轎車,最早於2008年推出,並在日本和美國提供了租賃出售服務。最新Clarity燃料電池車的亮點在於,續航裡程長達750公裡,並且將燃料電池動力總成集成到了發動機艙內,從而擴展了乘坐空間,以往的四人乘坐提升至五人乘坐。
將燃料電池動力總成搭載到發動機艙內是全球首創的技術。實際上,燃料電池堆的小型化一直是本田氫燃料電池研發的重點方向。
2005年,本田在電池堆上採用高強度金屬隔板,來實現小型輕量化;2009年,通過改良金屬隔板,並通過WAVE流路的設計以及冷卻層的削減,進一步實現小型輕量化;到2016年第三代電池堆,本田更是將單位電芯的發電性能提升了1.5倍,從而使電池堆體積再次縮小了33%。
據本田燃料電池動力總成開發助理負責人安藤章二介紹,全新Clarity已經在日本、美國小批量售賣,由於動力總成的大小與六缸發動機大小相差無幾,這套系統將更具有大批量生產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Clarity在安全性能上也有很好的兼顧。一方面是確保不洩漏,車架大量使用了高強度鋼材,且儲存氫的零部件有專門的外殼保護,可以在各種環境壓力下保護氫氣罐;另一方面,車內還多處設有氫氣洩露的監測裝置,萬一真的出現洩露,也有專門設計的風道來讓氫氣安全排出。
拐點或在2025年?
除了日本之外,韓國、美國等國家也在積極探索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和應用。不過,大規模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還受制於成本、基礎設施建設等條件。
安藤章二坦言,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數量整體偏少,所以尚不能通過大規模量產的方式降低成本。從研發人員的角度,他認為,至少要到2025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成本才能能降到和傳統燃油車相同。
本田技研科技(中國)有限公司R&D中心動力總成開發部部長多多良裕介也介紹,與純電動汽車相比,氫燃料電池汽車所搭載的零部件更多,整體製造成本更高,而在配套設施方面,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建造成本相對充電站也高很多。
不過他表示,由於目前中國氫能源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要將氫燃料電池技術搭載在乘用車上應用,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但他也指出,對於在一定區域內運行的商用車而言,中國已經具備足夠的條件來應用氫能源,因此本田也在這方面有所關注。
日本政府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上設立了戰略路線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給予了支持。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已經建成91座加氫站,還有9座正在建設之中,而一個加氫站的建設成本約為3.6億日元(約2300萬元人民幣),運營成本4000萬日元(約250萬人民幣)。
為了降低成本,本田在構造、功能、製造等領域的設計上進行了一系列研發,例如簡化構造整合功能、提高生產性、削減使用貴金屬等等。安藤章二介紹,實際上更小型、更高性能的電池堆便是節約成本的體現之一,在保證性能的同時,減少內部部件使用並高效地利用所用的材料。
另一方面是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並共同推動氫燃料電池的普及。2017年,本田與通用汽車在美國合資成立了公司生產燃料電池系統。從世界範圍看,當前氫燃料電池研發領域也呈現出明顯的「聯盟化」趨勢,除了本田和通用,豐田和寶馬,日產、戴姆勒和福特也都建立了聯盟。
聯盟化有望通過量產化進一步降低成本,還能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標準導入進行合作,隨著電池堆及動力總成等技術的進一步突破,氫燃料電池汽車迎來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