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學習對於今後的整個人生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不管是學習日常的功課還是其他的技能,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儘早學習掌握,不要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在孩子進入小學、中學階段的時候,爭分奪秒地學習,能多學一些就讓他多學一些,確實是很重要,又好處多多的。
不過,年齡往前推,當孩子只有三四歲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的,也用同樣的方式來讓他們不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做法,真的好嗎?對孩子現階段的成長真的是好事嗎?現在的孩子,其實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上幼兒園,一上幼兒園就開始需要做作業了。那麼,這個時候,幼兒園的老師還沒有趕著孩子一直要學習,反而是家長非要孩子學這學那。
家長會讓孩子提早學習幼兒園要學的知識,甚至是塞給孩子一年級的知識,數字、字母、漢字等等的,都要孩子全部都記下來。要是孩子不願意學習這些內容,家長還會因此而發怒,指責孩子不聽話。如果孩子把家長交代的任務都完成了,是不是就說明孩子記下的這些知識點都學會了呢?
其實不然。對於年紀尚小的幼兒期孩子而言,死記硬背的東西不過是一些符號罷了,他們並不了解這些東西究竟是什麼,更別說學完了之後會用了。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雖說是智力快速發展的時期,但在認知方面,大部分能夠理解記憶的,是一些具體形象化的東西,而不是抽象的數字、概念。
所以,可想而知,家長在孩子這一階段交給他的知識,基本是可以說毫無價值的。想必家長也是花了大量的時間跟精力在這些事情上面。那麼,現在我們明白了在孩子幼兒期他們學不了這些知識,理解不了它們的含義。有時候也許會更糟糕的後果,孩子不僅學不會家長交給的知識,在本該學習的形象思維也沒提高多少。
在這裡,我們還是要強調的還是,遵循孩子各個年齡段的發展方式與順序。在孩子六歲之前,或者更直白地說,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孩子要帶他多接觸接觸大自然、社會等的,多跟同齡人交流,多跟家人陪伴在一起。而不是讓孩子早早地就埋在書堆裡學習學習,學習各種理論知識。
孩童時期的天性都是以玩樂為主,好動、好奇心劇增、探索欲望強烈。在進入學校之前的這段時間,玩樂是主要的成長方式。家長更應該關注的是什麼娛樂方式能夠開發到孩子的智力,什麼遊戲形式能夠開拓孩子的眼界,家長怎麼做孩子更能夠把好品格培養起來。家長關注了這些之後,一步步實踐,把孩子內在的基礎打好,六歲之後開始的學習,才能夠事半功倍。
孩子的成長,早一些晚一些,都只是暫時的,往後可以發展的時間和機會還有很多,沒必要非得趕在起跑線上。就像有些人說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一開始的拼命往前奔,並不一定就能一直領先於其他人,而能夠後來居上的人,一定是之前儲備了滿滿的能量,正在釋放。孩子六歲之前,就是儲備能量的時候,家長們應該陪孩子好好準備準備才是,而非讓其空手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