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正冊,有位不同尋常的女子,那就是生活在櫳翠庵的妙玉,從她生活在「庵」裡,我們就能看出,她是一位帶髮修行的尼姑。不過這位可不是出身貧寒的主兒,而是一位正二八百的富家小姐,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很有學識,冰雪聰明,但上帝是公平的,她雖然很優秀,但是性格方面卻有很大的欠缺,很高冷,不屑與人交往,活的很清高,屬於人群中的異類,無法與小夥伴們融合在一起,自然也就遭到了整個社會的排斥,無奈之下她才只好進入賈府,在大觀園中隱居下來。
要說尼姑的大boss,應該是佛祖或是天下生靈才是,但她卻偏愛莊子,屬於典型的道家學派追隨者,而且並未斬斷紅塵,仍舊沒有真正的跳出這俗世之中,心裡偏偏有段感情難以割捨。
書中關於她品茶那一段,雖然只有僅僅幾百字,卻將她精湛的茶藝以及高深的茶道描寫的淋漓盡致,同時我們也了解到這正是她苦修佛學的緣故,與她原本顯赫的家室沒有關係。這位悲劇的女子,結局也始終沒有離開這兩個字,在後文中,她被一夥賊寇擄走,貪起姿色貌美就將她玷汙了,而後將其殺害在了海邊,這在兩冊金陵十二釵中,都屬於最悽慘的了。
不過不可不說的是,這其實後四十回中的情節,也就是說並非原著者所意,在曹雪芹原本的計劃中,她肯定不是這種歸宿,在書中就有寫道,雖然一樣是死在了海邊,但並非那般屈辱的死了,恰恰相反,她是在眾星捧月般死去的,或者說並沒有真正死去,而是還俗入世了。
在賈府沒落之後,由於所有屋宅盡皆被抄,妙玉自然也被趕了出來,沒有了棲身之地的她,只能謀算著返回自己的家鄉,位於我國南方的蘇州。在到了江都縣的時候,她就從「紅顏」變成了「枯骨」,這其中發生了什麼呢?原著沒有交代出來,因此才有了後來那一段悽慘的故事,雖然還算有看頭,但更像是為了小說而寫的小說,脫離了原著者寫書的出發點,或許我們可以從別的方面,找出些細枝末節,來分析分析。
首先,江都縣毗鄰水路,屬於交通發到的沿河城市,經濟較其他地區應該繁榮不少,因此這裡的有錢、有權的人很多,面對這樣一個貌美的女子,那些青年才俊、翩翩公子又豈有不追求的道理。但是因為原本孤僻的性格,我們的妙玉必然是沒給他們好臉子看,但又無法屈身而退,只能深陷在這權勢的泥沼中,被淹沒成枯骨,雖然比死去聽起來好很多,但其實卻沒有了那般乾脆利落,但這也就是真正的她,那樣一個無法被世道容納的女子。
關於她的結局,自古以來的讀者,說法不一,其中最為常見的共有四種。第一種,就是稱她最後流落風塵,成了一位青樓女子,原本她帶髮修行,就是因為其入道之心並不純淨,這種說法的根據就是她那首《世難容》,這首詞曲就是原著者留下的伏筆。
第二種則是後文高鶚補充的,在他的杜撰下,妙玉被賊人擄走侮辱,而結合她那高冷的性格,肯定是不會苟活,而且之前寶玉也說過她不是一個肯屈辱活著的人,也是在暗示妙玉的悲慘結局。第三種則是根據之前的「紅顏枯骨」來推斷,她在江都縣的時候,受強迫嫁給了已經快要化成枯骨的老翁,雖然同樣是按照之前高鶚所寫的推斷而出,但結局還是有很大的出入。
還有一種,是現代作家劉心武所提出來的,他本人對紅樓夢品讀極深,在很多觀點上,都談的極為中肯,而關於妙玉的結局,他也曾在書中提起過。在書中主人公基本都落得個悽慘下場的時候,妙玉作為救世主一般的人物出現了,她先是用自己的收藏,贖出了被賣入花船的史湘雲,然後又想用剩下的寶物交換賈寶玉,但是那忠順王卻貪戀上了她的美色,要求還要再加上她本人才可以。
妙玉答應了他,卻要求忠順王當著她的面放走寶玉,在看著他和史湘雲漸行漸遠之後,她才放下心來,後來忠順王想要跟她共赴雲雨之時,她提議不如先賞玩她的那些收藏。忠順王欣然同意,但萬萬沒想到那哪裡是什麼古玩字畫,而是整整一箱子炸藥,引線拉動後,兩人立時同歸於盡,共赴黃泉。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