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調控粒徑分布提升LFP材料倍率性能

2020-12-04 新能源Leader

磷酸鐵鋰材料憑藉著優異的安全性能和低廉的價格,在動力電池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但是由於較低的電子電導率(10-9S/cm)和離子電導率(10-13-10-16S/cm)制約其大電流充放電的能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提出了多種辦法來提升磷酸鐵鋰材料的倍率性能,這其中納米化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通過製備納米LFP顆粒可以有效的縮短離子擴散的距離,從而達到提升LFP倍率性能的目的。

雖然納米化能夠有效的提升LFP材料的倍率性能,但是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列的問題,例如振實密度降低,影響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納米顆粒引起的團聚和分散困難等問題。近日,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Yin Zhang(第一作者)、Adam S. Best(通訊作者)和Graeme A. Snook(通訊作者)等人通過不同粒徑的LFP顆粒混合的方式顯著提升了LFP材料的倍率性能

實驗中不同尺寸的納米LFP材料的製備是基於液相法的方式進行,首先將二水草酸、二水草酸鐵分別按照1.5:1(製備納米尺寸材料)和0.85:1(製備微米材料)分散到去離子水之中,然後加入H2O2緩慢攪拌,然後加入Li2CO3和H3PO4,並向其中加入聚二乙醇,獲得前驅體經過研磨後分別在550℃和710℃下的Ar氣氛中進行焙燒以獲得納米級材料和微米級LFP材料。

下圖為兩種溫度下製備的LFP材料的XRD圖譜,從圖中能夠看到兩種材料都是典型的橄欖石結構,沒有發現其他雜相,根據XRD數據計算顯示550℃下製備的LFP材料的晶體直徑為42.3nm,710℃下製備的LFP材料的晶體顆粒為65nm。

下圖為550℃和710℃下製備的LFP材料的電鏡照片,從圖中能夠看到710℃下製備的LFP的晶體顆粒直徑為350nm左右(LFP-350),550℃製備的LFP材料的顆粒直徑為50nm左右(LFP-50),表明710℃下製備的材料形成了多晶。

為了分析LFP材料表面的化學結構特點,作者採用XPS工具對其進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其表面的Fe2+與Fe3+為50:50,這表明雖然LFP顆粒表面有一層碳層作為保護,LFP材料表層中的Fe2+仍然發生了部分氧化。

作者採用基於同步輻射的sXAS對樣品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測試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圖為Fe的L吸收邊圖譜,Fe的L吸收邊的特徵峰的變化能夠反應表層Fe原子的氧化價態。從圖中能夠看到Fe的L吸收邊主要有兩個特徵峰(L3和L2),其中L3特徵峰又可以分為707.3eV和709.2eV有兩個主峰,對於Fe2+和Fe3+這兩個峰具有不同的相對強度,通過兩個特徵峰的強度對比值(I707/I709)可以分析Fe的氧化態。通過下圖a的測試結果表明,550℃製備的LFP材料的I707/I709的值要低於710℃製備的LFP材料,這表明低溫下製備的LFP材料表面含有更多的Fe3+。

下圖為710℃(下圖a、b)和550℃(下圖c、d)製備的LFP材料的不同倍率充放電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到在C/10倍率下,兩種材料的電壓平臺在3.45V左右,550℃製備的材料容量略高(150mAh/g),極化略小(49mV),但是隨著充放電電流的增大,550℃下製備的小粒徑(50nm)的LFP-50材料的倍率性能出現了明顯的降低,反而是710℃下製備的大粒徑的LFP-350材料表現出了更好的倍率性能,這可能是由於低溫下製備的LFP材料表面含有較多的Fe3+,從而導致表層的產生一層貧鋰層,導致LFP材料表面絕緣性進一步升高,影響了材料的倍率性能。

下圖對比了兩種不同溫度下製備的LFP材料和兩種材料混合後的材料的充放電曲線,從圖中能夠看到不同比例混合的LFP電極的充電電壓平臺介於550℃和710℃製備的兩種材料之間,放電電壓平臺高於單純一種的LFP材料。在各種混合比例的LFP材料之中,50:50混合的LFP材料的極化最小,同時放電比容量也達到了162mAh/g,要高於兩種純LFP材料。同時我們觀察到710℃製備的LFP材料的在充電初期出現的由於兩相轉變引起的電壓抬頭現象也通過兩種體系的材料混合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作者對比了幾種材料的倍率性能(結果如下圖b所示),可以看到通過兩種材料的混合,很好的提升了LFP材料的倍率性能,特別是50:50比例混合的LFP材料倍率性能要明顯好於其他幾種材料,在10C倍率下仍然能夠達到81mAh/g的容量。

為了進一步分析兩種材料混合提升LFP材料倍率性能的動力學因素,作者採用交流阻抗工具對幾種LFP材料進行了研究。從下圖所示的測試結果來看,所有的材料都是由高頻區的一個半圓和低頻區的一條擴散曲線構成。作者採用下圖中所示的等效電路進行了擬合,擬合結果如下表所示。從下表中的測試數據可以看到,710℃下製備的LFP-350材料的接觸阻抗和電荷交換阻抗都要小於550℃下製備的LP-50材料,而按照50:50比例混合的LFP材料則展示了更低的接觸阻抗,表明顆粒之間的堆積更加緊實,接觸更好。同時作者根據EIS測試結果對材料的擴散阻抗進行了計算(結果如下表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到LFP-350材料的擴散係數要高於LFP-50材料,而如果把LFP-350與LFP-50材料按照50:50的比例進行混合,材料的擴散係數提升了一個數量級,這主要是受到以該比例混合的LFP材料堆積更為緊密,從而有效的降低了接觸阻抗。

通常我們認為降低顆粒的粒徑能夠有效的提升材料的倍率性能,但是在這一研究中作者才發現,710℃下製備的粒徑較大的LFP-350材料的倍率性能取要好於550℃下製備的粒徑更小的LFP-50材料,作者認為這主要是由於LFP-50材料由於顆粒小、比表面積大的因素,在碳包覆過程中形成的碳包覆層的厚度要明顯的小於LFP-350材料,因此LFP-350因為較小的比表面積形成了更厚的碳包覆層,從而顯著改善了材料的電子導電性,從而有效的降低了電荷交換阻抗。當將兩種大小顆粒的材料混合在一起時,顯著的改善了LFP材料的壓實密度,從而將LFP材料的接觸阻抗進一步的降低。

通常我們認為納米LFP材料在嵌鋰過程中是一個單相反應,雖然有利於材料的快充快放,但是會引起材料的電壓平臺變的傾斜,影響材料的能量密度。而粒徑更大的LFP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是一個兩相轉變的過程,其中在充電初期出現的電壓曲線抬頭現象就是由於兩相轉變造成,在充電的過程中由於顆粒內部兩相轉變的持續發生,因此材料的電壓平臺幾乎保持不變。因此通過將兩種粒徑的LFP材料進行混合,我們能夠充分利用兩種材料的優勢(如下圖c所示),能夠很好的提升材料的倍率性能和能量密度。

Yin Zhang的測試結果表明,通過將兩種不同粒徑的LFP進行混合的方式能夠通過提升LFP顆粒堆積密度,減少接觸阻抗,並能夠結合納米顆粒的單相反應和微米級顆粒的兩相轉變的優勢有效的改善LFP材料的倍率性能。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Improving the Rate Capability of LiFePO4 Electrode by Controlling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66 (16) A4128-A4135 (2019), Yin Zhang, Jose A. Alarco, Jawahar Y. Nerkar, Adam S. Best, Graeme A. Snook and Peter C. Talbot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倍率提升大作戰:我們都有哪些方法提升鋰離子電池倍率性能
    對於動力鋰離子電池而言,我們關注最多的指標是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能量密度關乎車輛的續航裡程,功率密度則關乎電動汽車的動力性能。如何提升鋰離子電池倍率性能各位設計師內心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小編鬥膽在這裡談一些我對提升鋰離子電池倍率性能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 粒徑及粒度分布
    摘要:粒徑和粒徑分布式粉末塗料的重要參數,文章介紹了粉體材料的粒徑和粒徑分布定義,表示方法,以及在粉末塗料生產中的指導意義。        當被測顆粒的某種物理特性或物理行為與某一直徑的同質球體(或其組合)最接近時,就把該球體的直徑(或其組合)視作為被測顆粒的等效粒徑(或粒度分布)。
  • 工業粉塵的粒徑分布表現及如何導電?
    一、粉塵粒徑分布表現粉塵的粒徑分布,又稱粉塵的分散,與粒徑分布的概念基本相同。指粉塵中不同粒徑顆粒的組成比。它可以通過塵埃粒子的數量或面積,或塵埃的質量來測量。通常採用粉塵質量分布。當樣品中所有顆粒的真實密度相同時,顆粒的質量和體積分布是相同的。在沒有具體說明的情況下,儀器給出的粒度分布一般是指質量或體積分布。粉塵粒徑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布函數法和圖表法。分布函數法採用數學模型和規律,用概率統計的方法來表示粉塵粒徑的分布規律。
  • 通過添加不同粒徑金屬鋁來改善鎂碳磚的部分性能
    通過改變MgO-C磚中所添加的金屬鋁粒徑,並根據此時鋁的分布狀態,對磚組織進行了評價,研究了與物理性能的關係。金屬鋁的粒徑越小,乾燥後及燒成後的鋁成分向結構中的分散性就越高。這些分散性的不同可以用分析EDS圖像獲得的分形尺寸表示,鋁的分散性高,磚結構均勻,性能提高,波動也降低。
  • 從正負極材料和電解液解析鋰電池低溫性能改善
    改善正極材料在低溫下離子擴散性能的主流方式有:1 採用導電性優異的材料對活性物質本體進行表面包覆的方法提升正極材料界面的電導率,降低界面阻抗,同時減少正極材料和電解液的副反應,穩定材料結構。Rui等採用循環伏安和交流阻抗法對碳包覆的LiFePO4的低溫性能進行了研究,發現隨著溫度的降低其放電容量逐漸降低,-20°C時容量僅為常溫容量的33%。
  • 改性 從三元前驅體材料開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正極材料看三元,三元材料看前驅體。三元前驅體材料是生產三元正極的關鍵性材料,通過與鋰源混合燒結製成三元正極,其性能直接決定三元正極材料核心理化性能。三元前驅體材料對三元正極材料的影響前驅體雜質會帶入正極材料,影響正極雜質含量;前驅體粒徑大小、粒徑分布直接決定三元正極粒徑大小、粒徑分布;三元前驅體比表面積、形貌直接決定三元正極比表面積、形貌;三元前驅體元素配比直接決定三元正極元素配比等。
  • 鋰電池低溫性能如何改善?超全最新研究匯總!
    改善正極材料在低溫下離子擴散性能的主流方式有: 1 、採用導電性優異的材料對活性物質本體進行表面包覆的方法提升正極材料界面的電導率,降低界面阻抗,同時減少正極材料和電解液的副反應,穩定材料結構。
  • 《Angew》:具有良好倍率性能和安全性能的鋅/石墨電池!
    低成本、長壽命、高功率的二次電池是實現電網規模儲能來利用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有效途徑之一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與固態能源系統研究組研究員崔光磊、副研究員趙井文,前期研究基於鋅沉積/溶解的快速動力學和二(三氟甲基磺酸)亞胺陰離子(TFSI-)嵌入/脫出石墨的贗電容行為,構建基於鋅負極和石墨正極的鋅/石墨雙離子電池,該電池可實現200C倍率充放電,功率密度達16.3 kW/kg (J.
  • 熱氧化法可提升對石墨烯光電性能的調控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9日報導,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採用一種新的熱氧化方法,可在不損害石墨烯晶格結構的前提下提升對其光電性能的調控,向今後製備更快速、輕薄
  • 粉體學基礎知識——粒徑和粒度分布
    2、等效粒徑 等效粒徑的定義:當一個不規則體粒子的某種物理行為或者物理參量與材質相同的某球體相同或者近似時,我們把該球體的直徑稱為為此不規則粒子的某種等效粒徑。當參考的物理行為或者物理參量不同時,測量同一個不規則體粒子可能會得到多個等效粒徑值。
  • 圖像法粒度粒形分析儀是保持材料一致性的解決方案
    在鋰電池的生產中,正負極材料的粒度和粒形都會對電池最終的電化學性能產生影響: 粒度和粒形對電池電極鍍膜的影響 a)在鍍膜中,球形顆粒所佔比例越高,孔徑分布越廣,通過鍍膜的電解液的滲透性越穩定。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進展,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並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此外,他們還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解釋和描述:在SMSI發生的溫度下,較大的NPs因具有更高的表面能而導致這一粒徑效應。利用這一粒徑效應,該團隊通過選擇性包覆粒徑分布不均勻的催化劑中較大的納米顆粒,顯著提高了Au/TiO2的加氫選擇性。該工作首次報導了SMSI中的粒徑效應,有助於對SMSI現象及其形成機理的理解,並且為催化劑性能調控提供了新途徑。
  • 結構如何調控性能?研究揭開鈣鈦礦性能調控的秘密 - 新技術 - 中國...
    當前,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場效應電晶體和光電探測器等領域,有機-無機雜化滷素鈣鈦礦材料展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其載流子遷移率是鈣鈦礦材料性能以及實現以鈣鈦礦為基的高效率器件的重要參數。國內外不少課題組通過設計合成新的鈣鈦礦結構來調控載流子遷移率,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然而,鈣鈦礦中有機陽離子構象如何調控鈣鈦礦性能?如何從分子水平上來理解結構調控性能?人們這一科學問題所知甚少。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中國科學院
    ,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進展,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並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此外,他們還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解釋和描述:在SMSI發生的溫度下,較大的NPs因具有更高的表面能而導致這一粒徑效應。利用這一粒徑效應,該團隊通過選擇性包覆粒徑分布不均勻的催化劑中較大的納米顆粒,顯著提高了Au/TiO2的加氫選擇性。該工作首次報導了SMSI中的粒徑效應,有助於對SMSI現象及其形成機理的理解,並且為催化劑性能調控提供了新途徑。
  • 粒徑分布對水泥水化速度的影響
    事實上,在其它各種因素相同的條件下,水泥顆粒分布對水化過程及其強度有較大的影響。五十年代一些作者就認為生產顆粒級配較窄的水泥有利於提高強度,因為粗顆粒不利於強度發揮。也有人認為過小顆粒僅在24h內發揮強度,以後增長甚慢,還會出現強度下降的情況。LOcher先認為粒徑分布對水泥水化過程有影響。
  • 黃維院士、朱紀欣教授課題組綜述|電化學能量存儲中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結構調控工程
    設備的性能主要取決於所用的電極材料,因而開發高性能的電極材料具有特殊的意義。考慮到環境問題和經濟價值,電極材料應以高效的方式從可再生資源中獲得。生物質衍生碳材料因其天然的結構多樣性,易控制的物理化學性能,豐富的來源,環境友好和低廉的成本,已成為極具潛力的電極材料。然而,在充放電的過程中,生物質衍生碳存在存儲位點少和擴散動力學差的問題,導致其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較差。
  • 科學家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杲團隊合作,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進展,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並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
  • 如何調控MoS2電化學析氫性能,電子結構調控威力無窮
    總結了提升MoS2的HER活性的電子結構調控方法,展望了其未來的發展前景,為設計高性能HER電催化劑提供指導。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儘管已經實現了MoS2的HER性能的顯著提升,但是和Pt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提升MoS2的HER性能仍然是電催化領域內的一個熱點課題。
  • Al2O3+石墨烯摻混提升軟包電池性能
    從下圖b的倍率性能測試結果可以看到,添加石墨烯的電極由於形成了長程、短程複合的導電網絡,電極的倍率性能相比於未添加的樣品有了明顯的提升,即便是僅添加氧化鋁的電極的倍率性能相比於對照組也由明顯的提升,這主要得益於納米尺寸的氧化鋁摻入電解液中後會在其表面負極形成快離子通道,從而促進鋰離子的擴散。
  • 無EC電解液助力提升高鎳正極電池電性能和安全性
    但是進來相關研究顯示含EC電解液似乎對三元正極電池並不「友好」,如Jeff Dahn等研究顯示當使用不含EC的電解液後NCM523軟包電池的4.4 V高電壓循環性能有顯著提升[1],Hubert A. Gasteiger等研究顯示三元材料在過充、加熱等條件下會釋放單線態氧且單線態氧更容易同EC反應生成H2O2進而惡化電池性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