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四億年前一條勇敢的魚,才有了今天的你|盧靜

2021-01-17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文章轉載自「 SELF格致論道講壇」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能夠看到我們自己的骨骼長什麼樣子,但是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看到我們周圍的動物,它們的骨骼長什麼樣子,然後來了解動物的演化是怎樣的。」

盧靜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人是猴子變來的,猴子的祖先其實是一種小型的哺乳動物,小型的哺乳動物的祖先又是一種爬行動物。

追溯到4億年前,人類的祖先是一條魚,一條爬上陸地的魚,這就是我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到底是哪一條魚最後爬上了陸地。

爬上陸地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情,一條魚要爬上陸地,首先魚鰭會變成四肢,從鰓呼吸變成肺呼吸,身體所有的結構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正是在4億年前有那麼一條勇敢的魚爬上了陸地,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四足動物,有了我站在這裡。來一起認識一下這些4億年前的魚。

研究化石腦的原因

對於魚來說,所有身體的變化裡面,魚的腦的演化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研究化石腦的原因。

我們研究化石腦,不是因為我個人的偏好,而是因為脊椎動物的腦及其所有神經組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這個結構統稱為中樞神經系統。

這個神經系統對於脊椎動物來說,是最重要的結構,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它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最後讓魚可以變成人類。

為什麼研究化石腦(中樞神經系統)呢?因為我們的腦,在我們的祖先還是魚類的時候,也是最早的脊椎動物出現的時候,就分為5個部分,到現在依然是5個部分;脊椎動物剛開始出現時擁有12對腦神經,到現在依然是12對腦神經,這些都是有同源性,可以進行比較的。

魚的不同的骨頭,有的很多,有的很少,有的癒合了,有的分得很開,我們比較骨骼很難得出演化的結論,但是研究化石腦,我們可以知道脊椎動物最重要的結構是什麼樣的。

這是一個現代鯊魚的腦,另外一張是4億年前的、現在已經滅絕的盾皮魚類的腦,看看它們是不是非常像?我們現在要研究腦,但腦是軟體的,所以到底怎麼研究化石腦呢?

其實我們研究的並不是腦的軟體的這一部分,而是腦印在身體骨骼上的硬膜部分,我們把這個部分叫作顱內膜,研究化石腦其實就是研究顱內膜的演化。

這是瑞典非常著名的生物學家林奈,他為生物界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那就是他發明了生物的雙命名系統。

我站在這兒,可以把我叫作人,也可以把我叫作現代智人,這是我的學名,也是你們的學名。諾貝爾獎是在哪兒頒獎呢?瑞典。

連續磨片機的誕生

瑞典是很有科學氛圍的國家,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瑞典出現了一批非常重要的科學家,他們用當時最先進的儀器——連續磨片機,對化石腦顱進行研究。

簡單說,這些科學家把最先進的方法用到了研究化石上,進行了非常精細的比較解剖學工作,當時瑞典也成為了全世界做古生物研究最出名的一個地方。

這張照片上是當時瑞典學派幾個主要的創始人,他們是瑞典學派的4個巨頭,他們主要做的研究工作是:利用連續磨片機把化石磨成很薄很薄的一片,然後對它拍照、繪圖,最後再用蠟制模型的機器,重建出來一個完整的化石的腦顱,這樣就可以用來進行研究了。

這也是當時最先進的方法,他們用這種方法研究了各種各樣的早期脊椎動物,那段時間這些瑞典科學家提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假說,比如,四足動物是怎樣起源的。

三孔理論假說是錯誤的

這是1967年瑞典學派最鼎盛時期的照片,這裡面有一張東方面孔,她是張彌曼院士,這張照片是她第一次到瑞典求學時拍的。

去年她獲得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獎——「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因為「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這句話可能聽上去有點繞了,她到底做了什麼工作呢?這要從她在瑞典學派開始求學的時候講起。

1967年張老師首次來到了瑞典,因為各種原因,她在1980年重新返回瑞典繼續她的博士研究。

當時她的導師是瑞典學派幾個著名創始人之一雅維克,雅維克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把一個最重要的,當時認為是魚到四足動物祖先的一個中間過渡類型,叫真掌鰭魚的魚。

用連續磨片的技術,對它的腦顱進行了研究,並且寫了一本非常重要的傳世經典,現在我們的教科書裡面依然在用他的研究。雅維克做這項研究用了25年。

張老師回到瑞典跟著雅維克繼續學習,這個時候她研究的是什麼呢?她從中國雲南帶來了一個大概2.8釐米的肉鰭魚的化石頭骨,這個魚叫楊氏魚。

她做的工作就是把這個2.8釐米的頭骨一片一片磨下來,磨成了大概500多張片子,然後重建它的腦腔,在這個過程當中她有了一個重要發現。

雅維克過去曾經提過一個有關四足動物起源的學說——三孔理論,作為我們祖先的魚要爬上陸地,需要用內鼻孔呼吸,其實隱藏在嘴巴裡的顎部有一個鼻孔,這個就叫作內鼻孔,內鼻孔是四足動物能夠爬上陸地最先決的條件。

雅維克的重要理論提出了四足動物的三孔起源假說,意思就是說,魚一般是有兩對外鼻孔的,爬上陸地的那隻魚不僅有兩對外鼻孔,還有一對內鼻孔。

在張老師的研究工作中,她把楊氏魚,也就是雅維克認為是四足動物直接祖先的那個魚,做了連續磨片,磨到了它的鼻囊,就是鼻孔這個位置。

結果她發現,楊氏魚有兩對外鼻孔,但是她沒有在楊氏魚身上發現內鼻孔,這意味著像楊氏魚這樣的魚類根本就沒有內鼻孔,也就意味著雅維克提出來的,當時一直在學界佔主導地位的假說,三孔理論假說是錯誤的。

雅維克每天都會去看張老師的工作,他看到這些工作的時候,心裡也在慢慢地接受這個結果,但是他還是很不開心的。

他看到張老師工作的時候,他走過來就會對張老師說一句話,他說:「That is enough.」意思是說:夠了,你做得已經夠多了,你已經證明我是錯的了。

張老師做的工作確實否定了雅維克過去提出的理論,但是科學就是擺事實,講證據,我們不能因為他是權威,就要接受他的觀點。

雅維克有一天特別生氣,他指著這條魚說:「This is a devil fish(這是一條惡魔魚)。」張老師說:「惡魔魚不錯。」

正好她從中國帶來另外一條標本,那條魚是一個新的魚,還沒有命名,就命名為「惡魔魚」吧,所以就有了Diabolepis,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魚。

我們中文沒有把它翻譯為魔鬼魚,我們把它叫作奇異魚,因為它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魚。

這是張老師過去做的一些研究。這是當時她用楊氏魚做出來的磨片,以及重建的腦腔,還有最右邊的是張老師做的楊氏魚蠟制模型的標本。

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到我們研究所旗下的中國古動物館,地址在西直門外大街142號,在一樓展廳裡,就可以看到這件標本。

這就是我剛剛講到的魚,這是一條普通的魚,它有兩對外鼻孔,和我們是不一樣的。

通過張老師的研究,就知道了我們的祖先是由一種只有一對外鼻孔和一對內鼻孔的魚類演化而來的,而不是像楊氏魚以及其他的肺魚型的魚演化而來的。

CT技術重振化石腦的研究

剛剛講的是我的老師們是怎麼用當時的最先進的方法研究魚腦的,這是20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最主流的研究方法。

但是20世紀80年代之後,沒有人再這樣研究了,因為化石實在是太寶貴了,有時候我們發現的腦化石就一件,不可能把它磨成一片一片進行研究。

所以,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們的這一部分工作基本上就陷入了停滯狀態,直到有位研究人員,他用了一項新的技術——CT技術,研究我們的化石魚的腦,這個時候我們的研究才重新興起了。

去過醫院都知道核磁共振,就是把你放到一個臺子裡,然後有一個機器會轉360度,這個時候會獲得一些你的切片圖像。

X射線(CT技術)應用在古生物研究中

醫生通過你的切片圖像,就可以知道你的身體哪裡是正常的,哪裡有病變,我們在化石研究中也應用了相同的技術。

接下來我們看一段視頻,這是一個4億年前的魚的腦,我們將其CT掃描之後,對它的腦進行了重建

現在攝像頭進到了它的腦腔裡面,上面是它的腦腔,下面是它的鼻囊,它的兩隻眼球非常清楚。

這是我要介紹的一個化石,這也是我讀博士時研究的一個材料,它非常小,大概1釐米左右。

這條魚是非常適合做CT掃描的,2007年我們還沒有自己的CT機器,便把它帶到澳大利亞進行掃描。

這是魚頭掃描的切片,這是一個連續切片,現在出現的左右兩邊是它的鼻囊,接下來可以看到鼻囊癒合在一起,中間形成了它的大腦,所有的內部結構都非常清晰。

魚頭掃描切片

當時,我們暗暗下定決心,回國之後也要研發自己的CT機器。2010年,我們所和高能所以及自動化所合作研發了幾臺CT機器,其中225Micro CT是用來掃描小標本的,450CT是用來掃描大標本的,這樣我們就可以用自己的儀器做實驗了,而且也得到了很多好的結果。

這是我們掃描的各種各樣的化石,從魚到各種標本。

2015年,我們又研發出來一臺新的CT。很多化石是板狀的,板狀的化石在CT機裡是穿不透的,所以我們研發了專門掃描板狀化石的CT機器,用來掃描板狀化石,在各個很重要的刊物上都發表了我們的相關文章。這樣,我們研究化石腦的方法就多了很多。

研究新時代:虛擬古生物學

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研究虛擬古生物學,過去我們是拿著化石進行實體研究,現在則是把化石掃描之後,在計算機裡對它進行重建、分析,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等,這就叫虛擬古生物學。

現在這個手段已經是我們古生物學的一個常規研究手段了,可以說我們比很多學科都更多地應用了CT技術。

通過磨片機製作的連續磨片,我們能獲得很少的腦,有了CT機器之後,我們可以重建出大量的腦,包括早期脊椎動物的腦,所有的這些腦的信息結合在一起,就為我們探討魚類的腦的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證據。

我講一個演化中的實例。這是我剛才講到的,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的內容,後來也被證明是最古老的四足動物支系當中的魚類代表。

奇異東生魚

最古老最基幹的四足形類(四足動物+所有的祖先魚類)

圖片中黃色的部分是它的腦腔,紫色的部分是它的感覺管。我在這裡想要強調的是橙色部分,三角形的,是它的垂體,它的垂體最前端有一對像角一樣的突起,舌頭狀的突起。

這對舌狀突起,在所有的不管是現生魚類還是化石魚類中,我們都沒有找到。當時我們一直很困惑,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但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在現生的四足動物——墨西哥鈍口螈的垂體裡面找到了相似的突起。

墨西哥鈍口螈也叫六角恐龍,它是寵物市場裡常見的可愛寵物。這一對突起是非常重要的結構,因為它為魚類爬上陸地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魚類爬上陸地之後,會有日出日落,有晝夜交替、四季變化。過去在水裡生活,這些變化與在陸地上很不一樣,魚類是不用適應的,但是一旦爬上了陸地之後,就必須適應這些變化。

腺垂體結節部就是控制這個變化的中樞。都聽過腦白金,腦白金裡面起作用的是褪黑素,而腺垂體結節部裡面最主要的就是褪黑素。它就好像是水龍頭的開關一樣,把它擰開,整個通路可以繼續。

腺垂體結節部裡面的褪黑素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四足動物(包括人類)適應季節性的繁殖、晝夜交替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魚類是不存在腺垂體結節部的,因為它不需要,然而我們在最早的四足動物支系中的魚類的腦垂體裡面發現了這個部位,意味著魚類在爬上陸地之前,有一些適應陸地的特徵就已經形成了。

就好像前端的這一對突起,在它還是魚類的時候可能沒有用,但是當它爬上陸地後,所有的褪黑素都集聚在這個地方,執行了調節的功能,這就是演化中的預適應現象。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是從肉鰭魚進化而來的,這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化石魚,它的偶鰭是肉質狀的,裡面含有像我們的胳膊一樣的骨頭。

其他魚的魚鰭裡面是沒有類骨骼的,而肉鰭魚類,它的偶鰭裡面是有類骨骼的,正是有了這種形式的魚鰭,最後演化成了後來的四足動物。

因為爬上陸地需要用魚鰭來支撐自己的體重,所以肉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意思的是,在它爬上陸地之前,肉鰭就是執行一個簡單的遊泳功能,跟爬上陸地沒有半點關係,一旦環境改變了,肉鰭就有了演化的機會,變成了我們的四肢,這就是肉鰭魚類的肉鰭作為預適應的一個經典例子。

3D列印與古魚類研究

我想講一點比較有意思的東西。3D列印應該都聽說過,這種技術可以用在很多研究領域,我們也把3D列印用在了魚類研究中。

這個手上捧著一個大的3D列印標本的是我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博士生,她拿著一個剛剛列印好的3D模型,大概有50多釐米;右下角是我女兒,她正在拼積木。

我覺得我們在玩3D列印的時候,其實跟小朋友玩積木是一樣的。通過3D列印的方式,我們可以把各種各樣動物的骨骼全部拆開,又給它組合起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研究動物各個骨頭之間的聯繫。

這是我們用3D印表機列印出來的,我們把上頜和下頜單獨列印了。

所以,古生物學還是蠻好玩的,我們不僅可以把3D列印技術應用於古魚類的研究中,還可以應用於恐龍、鳥類等各種各樣的研究中,其實就是等大家來開拓怎樣把這些最新的技術,和我們自己的研究結合起來。

相關焦點

  • 你是一條魚嗎?丨盧靜的奇物櫃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盧靜在中科院之聲開了一個奇物櫃。她的奇物櫃裡會裝一些大家可能感興趣的生命演化和古生物學相關的知識,思索,甚至八卦,歡迎大家常來逛逛!人和魚到底是什麼關係?這個問題答案的簡化版是:人是由魚演化來的,不接受反駁。
  • 地球四億年前,恐龍和人類沒有誕生,當時是什麼樣子?
    恐龍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了地球一億多年,如果不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或許恐龍仍然在地球上稱霸,哺乳類雖然更有潛力,卻很難在恐龍的擠壓下進化得像今天這樣繁榮,那麼在四億年前,恐龍和人類都沒有誕生的時候,地球又是什麼樣子呢?
  • 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
    大約在3.8億年前的晚泥盆世,肉鰭魚類開始登上陸地,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陸地脊椎動物。然而,留在水中的肉鰭魚類逐漸式微,輻鰭魚類成為地球水域的徵服者。今天的輻鰭魚類擁有龐大的物種數(32219種,約佔脊椎動物物種總數的一半),佔領了從雨後水塘到深海火山口的各種生態環境。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魚類,絕大多數屬於輻鰭魚類。
  • 四億年前,恐龍和人類沒有誕生,當時的地球上是什麼樣子?
    恐龍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了地球一億多年,如果不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或許恐龍仍然在地球上稱霸,哺乳類雖然更有潛力,卻很難在恐龍的擠壓下進化得像今天這樣繁榮,那麼在四億年前,恐龍和人類都沒有誕生的時候,地球又是什麼樣子呢?
  • 四億年前,恐龍和人類沒有誕生,當時的地球上是什麼樣子?
    恐龍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了地球一億多年,如果不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或許恐龍仍然在地球上稱霸,哺乳類雖然更有潛力,卻很難在恐龍的擠壓下進化得像今天這樣繁榮,那麼在四億年前,恐龍和人類都沒有誕生的時候,地球又是什麼樣子呢?
  • 3億年前,魚兒為什麼要上岸
    原標題:3億年前,魚兒為什麼要上岸↑視覺中國如今人人都想要一條能帶來好運的「錦鯉」,但其實3億多年前,那條從水中慢慢爬向陸地的小魚才是整個動物世界包括全人類的「錦鯉」。這些上岸的魚類開枝散葉,演化成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以及哺乳類,包括人。
  • 《自然》登出驚人照片:一條有「手」的魚
    人類從魚進化而來 目前,考古研究和化石記錄已經表明,包括人類在內的陸生脊椎動物(即四足動物)是在三億六千萬年前從硬骨魚類中的肉鰭魚類分化而來。 在三、四億年前的遠古時代,肉鰭魚類曾有過一個相對繁盛的時期。隨著生物演化的進程,肉鰭魚類的多樣性呈減少的趨勢。
  • 盾皮魚化石年代已有4億年 3D列印揭秘史前古魚
    盧靜介紹,之所以這樣並非因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小氣」,而是因為這塊化石太寶貴,又太脆弱了,「這塊化石最薄的位置只有不到0.1毫米,還沒有一張紙厚,儘管發現30多年了,卻一直沒人敢『動』這件標本。」但從去年開始,他們使用了3D列印技術,讓這塊化石「活了」過來,變得可以時時刻刻觸摸、擺弄、研究。
  • 盾皮魚化石年代已有4億年 3D列印揭秘「史前古魚」
    盧靜介紹,之所以這樣並非因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小氣」,而是因為這塊化石太寶貴,又太脆弱了,「這塊化石最薄的位置只有不到0.1毫米,還沒有一張紙厚,儘管發現30多年了,卻一直沒人敢『動』這件標本。」  但從去年開始,他們使用了3D列印技術,讓這塊化石「活了」過來,變得可以時時刻刻觸摸、擺弄、研究。
  • 你是一條吸盤魚嗎,你的身邊有沒有吸盤魚
    你知道吸盤魚嗎?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一個吸盤魚的故事。我的故鄉在海底世界的紅樹林區。那兒生活雖簡樸,但隨處可見長得山清水秀的鯽魚姑娘。是的,我們是一群鯽魚,和其他的魚類相比,最具特色之處是背部有一隻吸盤。
  • 一條活潑可愛的「魚」
    >包子我哥們突然成了一條「魚」,這是他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尤其是一條活潑可愛的「魚。後來,在我連續追問後,才得知他之前的小電動騎著送女孩回家沒有面子,後面坐不了人。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追女孩必須得有個車,至少也得是個「大電動車」。哥們自從換了大電動車後,跟我想的一樣,終於他每天可以送那女孩回家了。想到這,我覺得他離追到那女孩就指日可待了,他倆在風中騎著電動車的浪漫畫面瞬間浮現在我腦海中。
  • 今天我們來畫一條怪怪的魚,如果一切都變得怪異,誰才是罪魁禍首
    提到魚,你腦子裡的第一印象是個什麼樣子的魚呢?它是一條什麼品種的魚呢?是一條海豚,還是一條小丑魚?還是一條鬥魚,一條不知名的小魚?你想到的魚,它是個什麼狀態呢?是在清澈的水中自由地遊來遊去,還是被人類捕殺?或者,它所在的水中還那麼清澈嗎?
  • 3D列印揭秘史前古魚
    堆滿了古老的巖石、死去億萬年動物的骨頭、氣味可疑的剝製標本……這可能是你想像中的古生物學科學家辦公室的樣子,但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盧靜的辦公室卻大不相同。這裡更像一個現代化的設計工作室:計算機屏幕上顯示著多彩炫酷的數字建模,柜子和桌子上放著許多不同大小的精細模型。
  • 「我不小心坐到魚上了!」男子腹痛難忍,體內竟有一條非洲鯽魚?
    來源 | 都市現場綜合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肇慶之星、網絡等轉載請註明全部來源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的事情發生可能會超出你的想像!6月2日,網傳廣東肇慶一名30歲男子的肛門裡竟然有一條較大且是完整的非洲鯽魚。
  • 龍魚傳奇:被奉為「龍」後,一條魚的一生
    2016年,為了備戰第一屆龍魚大賽,遠航將它從印尼坤甸買下,「一輛高配路虎就幹進去了」。這次來上海,遠航期望嘟嘟能為自己贏來榮譽。出發前,公司裡的每個人都跑過來和它打招呼:路上別折騰啊!你到那邊得爭氣啊!遠航親手為它打包,這是其他龍魚沒有的待遇。在那段出發前打包的視頻裡,這條碩大的龍魚在水裡焦躁地轉圈,不願鑽進塑料打包袋。它把腦袋伸到袋口後猶豫了11秒,才一股腦扎進去。
  • 觀賞魚的嘴和尾巴 今天你觀察了沒有?
    金魚我記得小學的自然課老師也會鼓勵同學們養一條魚去觀察它的結構、遊動,學會照顧小魚。其實,觀賞魚和一般的食用品種的魚本質上並無區別,只不過因為色彩豔麗或造型奇特被人們欣賞從而馴養人工選育繁殖而來。今天我們就帶大家稍作了解——觀賞魚的嘴和尾巴。
  • 四億年前,地球到底長啥模樣?科學家:魚類比航母還大
    四億年前,地球到底長啥模樣?科學家:魚類比航母還大,房子都不如蘑菇大!其實,在很多人類的眼中,咱們人類那短短的發展史要是和地球的誕生史比起來的話。那是無法比擬的。要知道人類存在的時間,算來算去也就幾百萬年左右。而地球至少已經有了46億年左右的生命。不過好在人類是地球唯一的智慧生物,我們也憑藉著我們的高智慧。很快就在地球建立起了統治地位,最後更是成為了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
  • 探索從魚到人的演化取得重大進展!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說,「新的研究把盾皮魚類這種過去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演化旁支的脊椎動物,拉回到了人類演化的主幹中。」列印一條3D的魚整個古生物學建立在對化石與現生生物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比較之上,不反覆擺弄這些化石和現生標本,研究根本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