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網友供圖
成都雙流機場,近日在社交媒體上成了「網紅」,爆紅原因是機場採用的「弱光子人體安檢儀」。網友認為,該人體安檢儀使用了能穿透人體的X射線,但沒有在顯著位置貼出電離輻射警示。南方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馬建華教授,也剛剛從四川成都飛回廣州。馬建華表示,目前雙流機場等公共運輸設施應用這些設備,估計輻射劑量是很低的,由於這類輻射會有一個累積效應,再低劑量的穿透射線,也需要警示,「尤其對孕婦等特殊人群。」
被人體安檢儀掃過
廣州市民擔心X射線輻射
9月28日下午2點半,廣州市民嚴女士在成都雙流機場接受安檢。嚴女士介紹,因為工作的原因,要從成都飛回廣州。在接受安檢的時候,她發現成都的安檢機器和廣州機場的機器不同,成都的安檢門有一條大概兩米長的履帶,乘客要上兩級臺階後登上履帶,保持雙腳靜止,被運輸到履帶的另一端。履帶上,一次可以站三個成年人,因此安檢的速度很快。嚴女士回憶,安檢口附近並未看到明顯的電離輻射提示,也沒注意到有安檢人員手持安檢儀器對乘客安檢。
在進入機場後,嚴女士看到朋友圈流傳的《如何評價雙流機場等地採用X射線投射人體的「弱光子人體安檢儀」》一文,才意識到自己剛剛經過了X射線的輻射。「我真的很氣憤,如果有育齡女性接受安檢,對胎兒產生影響,那我們能不能去告機場?」嚴女士說,不管怎樣,機場起碼要給旅客知情權,而不是自己「偷偷地搞」。據悉,這道安檢是機場的入門安檢,是入機場的「必經之路」。
可以肯定這個設備
「是一個外源性輻射物」
南方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馬建華教授,也剛剛從四川成都飛回廣州。作為一名長期研究人體醫學成像領域的專家,在經過雙流機場的「弱光子人體安檢儀」時,他本能地希望看到該儀器簡單一掃後的成像效果。但這一個職業病似的行動,被安檢人員所阻止。「其實類似的安檢設備,9·11後的美國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只是在中國國內尚屬於首次應用。」為了一探這個設備的究竟,他甚至專門打了電話給中國計量院了解該設備的審批情況。得到的答覆是計量院並沒有對該設備的計量檢測資料。「估計是大範圍應用之前的一些測試,就好像醫療設備在正式上臨床之前先得進行預臨床測試」。
馬建華告訴南都記者,在目前的人體影像設備當中,主流的分為三種類別。一種是通過X射線等穿透性射線,從人體外部穿透人體組織成像,比如目前的D R、C T ;一種是向人體內注射示蹤劑,然後通過特殊外部設備捕捉示蹤劑發出的光子成像,比如醫學上同樣應用廣泛的PE T ;再有一種成像設備是M R,它通過強磁體改變人體內的氫原子分布來成像。除此之外,現有的醫療科技並沒有太多的其他方法來進行穿透性成像。「而從弱光子人體安檢儀這一設備來看,更有可能是一種類似X光之類的成像裝置。但可以肯定這個設備,「是一個外源性輻射物」。因為安檢並沒有讓人使用示蹤劑(顯影劑),安檢門上也不像是安裝了超級磁體。」馬建華表示,如果是X光之類的成像裝置,那麼勢必說明該設備有一定的輻射。他特意看了看雙流機場的這些設備,確實沒有輻射相關警示符號。
雙流機場:
孕婦對安檢儀輻射量存疑
可以申請走人工安檢通道
機場是否使用了文章中所說的弱光子人體安檢儀,又是否確實未在安檢口設置任何電離輻射標識?記者向雙流機場的工作人員求證。這名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確實使用了此款安檢儀。
在儀器側面有「當心電離輻射」的警示標識,在機場大門口的告示也提醒乘客,每次檢查安檢可能接受的輻射劑量「相當於乘坐飛機在高空飛行三分鐘」。這一結論如何得出?機場工作人員說,這是按照廠家提供的資料來寫的。這名工作人員還說,如果孕婦或身體不舒服的旅客對安檢儀的輻射量存疑,可以和工作人員申請走人工安檢通道。
安檢儀廠家:
弱光子透視技術確實使用了X射線
根據機場工作人員提供的設備信息,南都記者聯繫到安檢儀的生產商———安徽啟路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官網信息顯示,弱光子人體安檢儀在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公安部相關專家支持下,實現以NQR定性技術和弱光子透視技術研發而成的神槍系列人體安全檢測儀,是目前世界上十分實用的人體安全檢測裝備。
該公司工作人員確認成都雙流機場使用的安檢儀確出自該公司,是神槍5010系列下的IIIA安檢設備。該工作人員介紹,這種設備採用了弱光子透視技術,這是一種高科技技術,目前國際上只有兩三家公司能做到。該名工作人員承認,所謂的弱光子透視技術,確實是使用X射線。不過她一再強調,該設備使用的是微劑量X射線,「X射線有很多等級,光子打在身上是最弱的一種,所以叫微劑量X射線。」
該工作人員解釋,有輻射不代表對人體有危害,神槍系列的安檢設備在輻射標準上絕對符合我國標準,甚至比國際最嚴苛的美國標準還要低。「我們將安檢儀的輻射量控制在0.05Sv-0.2μSv之間,出廠的設備經過檢測,輻射標準在0.2μSv左右,比美國0.25μSv的標準要低不少。」
專家
穿透射線再低劑量也需要進行警示
馬建華告訴記者,涉嫌產生的電離輻射,對人體最主要的危害集中於兩個領域。其一就是射線本身帶有的高強能量可導致放射性灼傷,脫髮只是很輕微的表現了,放射性肺炎、放射性燒傷則更加嚴重。此外,由於放射性射線在穿透人體成像的同時,還能附帶著打斷DN A的螺旋片段,導致基因突變,其也被證實是白血病、甲狀腺癌的主要誘因之一。對普通人尚且如此,對孕婦這一特殊人群,射線則有可能致畸。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國家規定了所有帶輻射的設備都需要有警示標誌,提醒孕婦等迴避。」馬建華表示,目前雙流機場等公共運輸設施開始應用這些設備,估計其輻射計量是很低的,由於這類輻射會有一個累積效應,再低劑量的穿透射線,也需要警示。
馬建華覺得,市民也沒有必要談輻射色變,並以此為藉口拒絕配合安檢。「我們生活的這個環境,本身就有一定的輻射存在。以廣東為例,本底的輻射計量就有0.02毫西弗。不接觸任何的放射性設備,我們日常也會接受到這一劑量的輻射。不同地區,不同緯度,本底劑量各有高低。」一般情況下拍一次DR片的輻射劑量為0.1-0 .2的水平,一次CT視部位不同可能會在1個毫西弗左右。此外,經常乘坐飛機的人,接受的輻射劑量也更高,從北京飛一次美國,就相當於照射了一次CT。「雖然醫學領域倡導的是最好的安全輻射劑量是沒有輻射,但這很難達到。」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王道斌)